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民国]那年我妈离婚未遂后 > 第19章 降落伞

[民国]那年我妈离婚未遂后 第19章 降落伞

作者:蜉蝣不靡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01:08:56 来源:文学城

圣诞节的清晨,两个瘦削高大的年轻人走在法租界的路上,与一辆运送猪肉的板车擦肩而过后,两人拐进一个路口,不多时,来到亚尔培路公寓楼下。

他们中更稚嫩的那个开口问:“现在去拜访,会不会太早了?”

说的是时间,也是时机。

“老三,别磨叽了。”回话的人转过身,正是王遗时同事的二弟宋应暘。自从三年前上门送来奶粉之后,宋二就成了惜予家常来常往的熟人。

“小阿姐人特别好,待会上去了大大方方的,要叫人。”

宋三点点头,两人一前一后进了公寓楼,来到惜予家门前。

惜予刚洗漱好,在卧室更换了睡衣,将一侧垂落的鬓发松松勾挽到耳后,分别戴上两颗小巧的珍珠耳环,再拎起一道同款珍珠项链,扣上后颈的鱼钩扣,紧密相挨的米色光泽的珍珠躺在胸前那片鸦青色丝绒旗袍上。

她听到外间张婶招待的亲切声音,加快动作,穿上一件居家的米褐相间菱格纹的开襟毛衣。

一出来,宋应旸从沙发上起身,开口就是一串:

God rest you merry. Let His love fill your home with peace and happiness.

尽是些平安喜乐的祝词,他不停歇的念咒似的说完后,喘了口大气,“大哥教的。我可一字没落。”随即扫了眼冷清的客厅,问:“小阿姐,宁宁和平平呢?”

惜予笑道:“睡着呢。”目光却落在了宋二身旁的小少年,他穿着白衬衫、灰呢马甲,黑西裤。肤色带着一种辽远寒冷的苍白,唇色也淡,显得眉眼格外的浓郁和深邃,像一盏过度研磨以致厚重到挥不开笔、落不到纸上的墨水。

他注意到惜予的目光,不自然地动动双腿,换了个坐姿。

惜予连忙挪开视线,继续与宋二交谈。说起昨晚,楼下史蒂文斯家邀请宁宜加入他们的耶诞夜大餐,酒足饭饱后一块去附近的教堂唱诗,回来后史蒂文斯夫妇又聚集几家人,在楼下又是点炮仗,又是放烟花,“中西合璧”地热闹到凌晨。

宋应旸笑道:“还是你们这有趣。早知我也来了。我跟老三明明不信教,却被大哥拎去教堂。司铎带我们唱诗,完了还要宣讲福音,老三听到后面,眼皮都耷拉到一块儿去了。”

宋二一聊得高兴就忘了神,把他弟弟晾在旁边百无聊赖。此时张婶捧来了茶点,惜予从托盘上拾起一只蜜柑,递给初次造访的少年。

宋三点着头双手接过,惜予提醒宋二,“你领来的人还未介绍呢。”

“啊!”果不其然,宋应旸惊呼一声,坐正了,为惜予介绍,“小阿姐,这时我家小弟应暄。他在家行三,若不嫌弃,叫小三子也行。”

宋应暄在惜予与张婶的注视下,沉默地点点头,算是问好了。

他话远没有二哥多,因此自己的来历反倒都由宋应旸交代。

宋家伯母过世得早,宋老爹和两个哥哥或因公务、或因求学之故,终年四处奔波,因此宋应暄从会走便交给辽东老家的祖父母抚养。九一八以后,东三省沦为日占,宋家祖孙自关外迁居北平。

之后两年里,祖父、祖母先后故去,父子四人从北平扶灵返乡,一路向北,过山海关,遥望白山黑水间烽烟四起,生民离乱,不免心生悲慨。

日寇像一条永不知饱的大蟒,吞噬了东北之后,转头就对华北张开了血盆大口。眼见北平越来越乱,宋三才十二岁,必须有人监护。

然而宋家伯父经商,恨不得以机舱的铁壁为庐、火车的客座为塌,一点不着家。倒是两个兄长,这些年总算在上海稳定下来,一位学府任教,一位高校在读。租界眼下又有各国势力倾轧,反而生出了乱中求稳的气象。因此没怎么犹豫,宋应暄立即被带到了上海来念中学。

在惜予她们这些外人看来,宋家三兄弟之间没有寻常别人家兄弟的亲热劲,也许因为聚少离多,还有岁数间隔较大的缘故,老大和老二差了八岁,老二和老三又差了八岁。

弟弟出生的时候,哥哥都已经是能言善道、调皮捣蛋的男孩子了,更喜欢同学校、邻居以及亲戚家里那些年龄相仿的孩子一块玩耍。等弟弟懵懂知事,哥哥又已经是个逐渐独当一面、广阔交游的少年了。比起单纯的手足之情,宋家的哥哥对弟弟更多了一层长辈的责任。

尤其是到宋小弟,兄弟三个的母亲去世,父亲又忙于生计。如今好不容易与阔别多年的弟弟重逢,两个哥哥固然高兴,更多则是感觉到落在自己肩上的养护之责,尤其宋大,他简直成了个严厉苛刻的封建大家长。

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孩子的心事基本无人可诉,情感也无处寄托。明明和家人团聚,宋三眼中依旧是一片沉寂的孤独。宋二看在眼里,才急匆匆带他来惜予家,想着扩宽一下他的社交圈。

惜予看着他,突然想起了遥在北平的慎予。别人家的弟弟千里迢迢从北方来到了南方,我的弟弟却千里迢迢从南方赶到北方去了。

不怪老听人说,人的际遇是多么奇妙。

这时候,觉轻的宁宜已经醒来,张婶给她倒了热水,刷牙揩面后,坐在客厅餐椅上,双腿悬空着来回晃荡,吃两口面包,就回头偷偷瞧一眼宋二叔身边那个陌生的客人。

“小弟,往后常常来家里玩。我这边虽然比不得什么酒店饭馆,但比跟你二哥吃食堂肯定要强一些。”

宋二又抢着接话:“谦虚了,张婶的手艺可是交口称赞的。姐,你可不能偏心,我也要来蹭饭。”他搭着宋三的肩膀,话锋一转,“这家伙老是板着脸,现在家里的侄儿们第一不敢搭理我大哥,第二不敢搭理他。宁宁,你怕不怕他?”

餐桌那边的宁宜看了眼宋三,对着宋二叔与母亲,慎重其事地摇了摇头,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等吃完早餐,她从餐椅上跳下来,扶着椅背推进餐桌里,走到母亲身边,脸上才多了点温软的笑意。

惜予为她擦去嘴角的面包碎屑,向宋家兄弟解释,“她早晨气性大,必得肚里有食,才肯搭理人。”又问宋应暄,“小弟,你怕不怕她?”

宋应暄不好意思地笑了,然后摇摇头。

“宋二叔、宋三叔,圣诞快乐!”

“小丫头!过来,”宋应旸把宁宜叫到身边,“我呀,等你喊这一声二叔,等老久咯。刚才你在那边吃吃喝喝,我就想,宁宁今天怎么不理我呢?”

“二叔,对不起。我陪你玩花绳好不好?”明明是自己想玩,偏说“陪你”,没理也占三分。

宋应旸哈哈大笑,放开宁宜,“老三,你陪她玩。”

宁宜从奶白色对襟扣毛衣的口袋里抓出一截红色绒线绳,让宋应暄摊开双掌,放在他的掌心里。

可对方却迟迟没有动作。

“宋三叔,你不会吗?”

宋应暄摇摇头,不好意思地把红绳还给宁宜。宁宜也不气馁,反而在他面前油然地生出一股决心。

“来,我教你!”

举起一只手,五指张开来,另一手把红绒线套在首位指根上,一顿穿针引线后,捏住一段绒线头拉到底,两手配合做出缓缓下落的动作。

小老师发问:“这个什么?”

“降落伞。”

“答对了,”宁宜拆了绒线,交给宋应暄,“学会了吗?”

学生摇了摇头,于是小老师又教了一回。

“要老三翻花绳,不如直接叫他跳降落伞,倒还容易些。”

宋应旸笑着将宁宜搂到怀里,从她手上要来绒线绳,与她说:“来!二叔陪你玩。”

宁宜瞥了眼眉目清冷的宋应暄,挣开宋应旸的怀抱。

“我要跟三叔玩!”

宋二一向自诩孩子王,一早上突如其来受了宁宜两次冷落,百思不得其解,郁闷道:“我又不是什么歹人咯。”

小孩子才不管那么多呢。比起意气风发的宋二先生,宋三刚到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还未曾抖落南下时积攒的满身落寞。宁宜发现了他不开心,便更愿意陪着他玩。

果然听着耳边时不时唤起“三叔”、“三叔”,宋应暄的脸色终于化了冻,变得生动起来,肩膀也不再紧紧绷着。这些变化叫宋二看在眼里,他扭头与惜予讲:“往后我们哥俩恐怕要不断地叨唠了。”

事实证明,宋应旸说的不是客套话,从那以后,这兄弟俩三不五时就会登门拜访。

宋二是个人精,将礼数和亲切之间拿捏的分寸恰到好处,轻易不空手上门蹭吃蹭喝,但他带的东西却又不会过于隆重,使人消受得起,例如一本童话书、一叠信封信纸、一包雨前龙井已经是最高的规格了。

若是空着手来了,便放开膀子包揽家务,一个请缨去洗碗墩地,一个伏案陪“太子”读书。

宋二先生是个会读书的,奇怪的是,外面做家务的是宋二,宋小弟才是为宁宜补课的人。

说补课也有些不恰当,两个人虽同坐在宁宜房中那张大书桌前,但多数时候是各自埋头苦干。小学生有小学生的苦,中学生有中学生的难,只是小学生实在绕不明白加减乘除的时候,还可以问一问旁边人。中学生若是不懂代数,便只得破门而出,去请教客厅的扫地僧了。

多亏两兄弟,尽管少了王遗时这个活宝,家里平时总还是热热闹闹的。

直到年关将近,宋家兄弟才往亚尔培路公寓走动得少了,家里难得的清静了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