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变”?变革也,改革也。
而古往今来的变革者、改革家们获得了怎样的结局或者说,下场呢?
商鞅法存人亡,车裂;
王安石变法失败,罢相;
张居正改革多废,抄家;
“戊戌变法”遭镇压,康梁流亡海外,谭嗣同被杀……
前人用淋漓的鲜血向世人昭示着变革的下场——来吧,来吧!尽管来吧!准备好有去无回。
这是一条何其艰险的路啊,尸骸做沙石,人血为沥青,华夏走着走着,由此绵延了五千年。
而你——年轻的天子,也要献上天下最尊贵的血为此路增色么?
秦亡尚未百年,血腥的代价近在咫尺,天下刚刚从战乱中喘息过来,朝野上下崇尚无为,这不正是一个做太平天子的好时机吗?
要是刘彻这么想,景帝怎么会为他废长立幼、为他强起加冠扫清皇位的威胁?
武帝终究是武帝,只能当汉世宗做不了宋仁宗。而此时也绝非真正的所谓太平盛世,可以端坐垂拱一续文景之治,安安心心地当什么仁君圣主。由此,变革之世遇变革之君,历史的洪流向着命定的方向奔涌而去。
是以他摒弃庸庸碌碌,以积极进取,以雄心勃勃,以毕露锋芒,以变革者的意志和勇气在历史上留下光辉而浓重的一笔。]
明万历年间
“改革多废”“抄家”重重砸在屏幕前二人的心上。
张居正幽幽的看向此时尚幼的皇帝,朱翊钧却表现的颇为惶恐,着急地想说些什么,却半天憋不出一个字。他们这时的关系可以说不错,“一条鞭法”在前朝轰轰烈烈的执行,张居正还是“元辅张少师先生”,但朱翊钧心里未必没有料想后事,还能解释什么呢。
张居正叹一口气,开口安慰废法抄家的未必是他,万一是重复了孝公旧事呢。两人于是继续不尴不尬的看屏幕。
[那么武帝究竟做了什么,以致秦皇汉武并称,被认为奠定了两千年封建帝制的根基呢?
不过是——
行推恩削诸侯,打击豪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设刺史以监察百官,创察举以选育人才,建中朝以削弱相权,统一货币行五铢,盐铁官营,均输和平准,算缗和告缗,击匈奴,通西域,灭朝鲜,定诸越,统一西南夷,兴太学,设乐府,建藏书,推广炒钢法、代田法、井渠法、太初历……罢了。
这些听起来很多实际上确实不少的杂七杂八读起来颇费口舌,实施起来更是费人,汲黯锐评:“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没有关系,虽然你们(群臣)失去了头发甚至丢了命,但是你们还有假发片哈哈,抱歉重来,还有史书上的名字、功绩,后人会传颂你们的事迹、歌颂你们的贡献……吗?
什么叫我不知道什么是察举、刺史、五铢钱、盐铁官营、代田法、定诸越……什么叫我不知道桑弘羊、主父偃、董仲舒……?
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人提到汉武只知道匈奴与卫霍。当然,知道这些没什么不好,“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名将的风采谁都想领略一二,“图制匈奴”一血前耻的情节也更吸引眼球。但是,谈完卫霍与汉匈战争(还不一定对)之后,他们就只能支支吾吾缄口不言了。再与其谈论卫霍之时的狂热相对比,让人幻视饭圈追星现场,同时也大致可以得出结论,这个人根本没看什么史书,大概率只是营销号短视频轮番上阵让他们自以为“满腹经纶”了。
我时常劝自己说话不要如此尖刻,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还坚持做义务教育的漏网之鱼也是很不容易的嘛。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垃圾就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兄弟,我看你骨骼惊奇,很适合做汉使啊,同时兼具(胸无点墨但高谈阔论的,当然历史上的汉使是真的)勇气与自信,还有最重要的素质——没有素质。古之“长安恶少年”,今之“网络键盘侠”,怎么不算一桩美谈呢?]
各时空本来正洗耳恭听,看看“天书”要发表什么高见,结果叽里咕噜的说什么呢?全程在阴阳怪气,除了政策的名字没一点有用的,失望jpg.
汉武中朝又是另一种景象,众人为那一大段功绩感到一阵兴奋,记下以备后论,同时愤愤“不过是……罢了”的语气。但一刻也没有为义愤的心情哀悼,迎面而来的是更值得不满的言论。头顶越来越多的假发片都没能为我们换得青史上的只言片语吗?
被点名表扬的桑弘羊不明所以:也不用特意举例就为了说明我没什么名气吧?
而被“天书”认证名气大的卫霍二人并不在意所谓义务教育漏网之鱼的肯定,但却不着痕迹地回避了周围同事的目光。
[一不留神又刻薄起来了,对不住哈。总而言之,汉世宗刘彻的铺垫与总结就到这里,之后再从集权、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方面分别具体论述这些变革措施。
谢谢大家,明天见。]
最后一个字落下,屏幕也黑了下来。
屏幕前的众人自是命令好生看护“天书”,便要去处理各自的问题了。
刘邦与吕雉关起门来,谈“刘恒过继到吕雉名下的可行性”。驻守门外的宫人闭目塞听,全作无知无觉,听不见里面的争论。
刘彻也叫来霍光到他近前,卫霍陪侍左右。叙话后,刘彻果断下了结论:“此汉室之伊尹也。你从前就有个侍中之职,以后便跟着朕吧。”
霍光眼里光芒闪烁,称喏谢恩,便由卫霍带下去了,风中隐隐还能听到担忧的询问与恭谨的回答交错。
屏退宫人后,宣室只余刘彻一人,静静地不知在思虑什么。
《汉书·武帝纪》
《中国通史纲要·武帝的功业》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汉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