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历史直播]从缠足开始说起 > 第24章 陛下不如杀了我

[历史直播]从缠足开始说起 第24章 陛下不如杀了我

作者:豆角开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2:54:55 来源:文学城

汉景帝低下头有心想说儿子几句的,话到嘴边还是止住了。

那都不知道多少年后的事,一个人的性子要是能改得……

他也不是那乐意听人进谏的人,自己做不到,要求儿子似乎也不太好。

汉武帝时的汲黯啊,冲刘彻瞪眼,“为了降臣而杀我汉臣,陛下未免太重外臣而轻视我大汉朝臣了!”

多少人在心里默默的给汲黯竖起大拇指,让汲黯骂的时候他们自然是极其不爽的,可是汲黯骂刘彻的时候那必须是爽的。

降臣,降臣,凭什么要求他们倾尽所有欢迎?为了让刘彻有面子?

哼,皇帝的面子有那么重要吗?

【汲黯直言:“长安县令无罪,陛下只要杀了我,百姓就肯献出马匹。匈奴将领背叛他们的君主来投降大汉,朝廷明明可以慢慢让沿途各县准备马车,依次将他们接运过来。陛下何以让全国上下为了他们兴师动众?使我国人疲于奔命去侍奉那些匈奴的降兵降将。”汲黯是能为百姓们说话的。汉武帝是个要面子的人,一高兴,大手一挥,全然不管不顾百姓的死活。要不是有汲黯正直敢言,汉武帝真杀了长安县令,死的只怕不仅仅是长安县令。

【还有一回,也是跟匈奴人有关。大汉那个时候是禁止与匈奴经商的。也是就不许大汉的东西出售匈奴。浑邪王部入长安后,商人与匈奴人在长安做起了买卖,因而被叛处死罪的有五百多人。汲黯求见,在未央宫见到刘彻,再次进言:“夫匈奴攻当路塞,绝和亲,中国兴兵诛之,死伤者不可胜计,而费以巨万百数。臣愚以为陛下得胡人,皆以为奴婢以赐从军死事者家;所卤获,因予之,以谢天下之苦,塞百姓之心。今纵不能,浑邪率数万之众来降,虚府库赏赐,发良民侍养,譬若奉骄子。愚民安知市买长安中物而文吏绳以为阑出财物于边关乎?陛下纵不能得匈奴之资以谢天下,又以微文杀无知者五百馀人,是所谓‘庇其叶而伤其枝’者也,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汲黯指出大汉和匈奴之间的关系,原先是和亲的,是汉武帝开始断了相互之间的姻亲,更是倾以一国之力出击匈奴,致使将士死伤无数,劳民伤财。大汉得胜,匈奴归附,汲黯认为拿下众多的匈奴,汉武帝会把他们作为奴婢赏赐给从军而死的家属,并将掳获的财物也一并送给他们,以告谢天下人的付出,也是起到宽慰百姓的作用。

【可惜这一切都没有。浑邪王率几万部众前来归降,朝廷反而倾尽官家府库财物赏赐他们,更是征调老实本分的百姓伺候他们,把匈奴人捧上天。等闲百姓怎么可能会知道在长安城内和匈奴交易,最后会落得一个将财物非法走私出关的罪名。将被依法处置。

【在最后,汲黯指责汉武帝纵然不能缴获匈奴的物资来慰劳天下人,更要用苛严的律法杀戮五百多无知的百姓。实为保护树叶而损害树枝的做法,真真介不可取。】

多少人听了汲黯的话,都认同了天幕所言,汲黯是真正为大汉百姓说话的耿直之臣。

可是,汉武帝对匈奴的态度,也有一定的算计,毕竟如何让匈奴真正的归附,让更多的匈奴人能够为大汉所用,归附大汉,也是能够减免伤亡的。

忠与不忠。

为帝王者自是希望臣子们都能够忠于他们。

可是敌方不忠于他们的人,也是他们喜闻乐见的。

同样的争议不是只在汉武帝时出现,多少王朝都经历过。

汲黯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为百姓说话的,扪心自问,换成我们拼死拼活的打败匈奴,因为匈奴投降了,我们就得好好的供着他们,更要为他们损害自己的利益,谁能愿意。

在为国出战时,守卫国家的时候,人民会愿意付出,不计回报。

可是,匈奴对边境侵扰多少年?有几次都快打到长安来了?

【因为匈奴投降了,所有人都要捧着匈奴?那多年来打仗的人,在大汉出击匈奴的交战中死去的将士,他们的死算什么?重匈奴而轻汉民,汲黯两次为民报不平,第一次成了。第二次却让刘彻不满,没几个月后,汲黯因犯小法而判罪,逢汉武帝大赦,他仅遭免官。

【然而,汉武帝厚待降于大汉的匈奴人,却是不是不应该厚此而薄彼。所谓亲疏远近,怎么,匈奴归降重要,大汉的万千百姓不重要了?汲黯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为普通人说话,既然不让百姓和匈奴交易,是不是更不应该让匈奴人出入在大汉的境内?从而能够完全杜绝所谓的交易?非法走私是大罪,在长安城内的交易合适不合适,是不是应该先定性和他们交易的匈奴是敌是友。如果定性|交易的我方人是非法走私,是不是定性了在长安的匈奴人是敌,更应该一视同仁的杀掉?】

哈!是啊,怎么都把注意力放在我方上了,交易的另一方不重要?

汉武帝时的汲黯长长一叹,伤心,实则是伤心。

刘彻本来是觉得自己有理的,可是一听天幕后面补充的话,一时无言。

【给人忙不迭的找马的时候,要对人视之为上宾,自然是自己人。他们不是归附大汉了吗?在大汉境内便是大汉的人对吧?如果不是,大汉为何要接受他们?还要大汉的百姓去伺候他们?凭什么?自然,如果是认为他们已经是大汉子民,和自家人交易,同和其他人交易有何区别?如果都违了法,理当一并一起解决,岂有区别对待的道理。难道是没有把他们当大汉的子民?】

嘶,好些人都给绕进去了。

可是汲黯却是眼睛蹭亮,是啊,他怎么没有想到这个角度!

直勾勾的望向刘彻,刘彻却是头皮一阵阵发麻了!

【匈奴,又何止是一个匈奴。想想后世的五胡乱华,两脚羊是什么?是人成了桌上的菜!不怪总讲究个亲疏远近。扪心自问,对自己人无意无情,对别人都要更好,谁能平衡。当然,宽待匈奴应该,但是也不能让他们居于我们自己人之上吧。进了我们的地方,既是诚心归附,理当守我们的规矩。不服气,不乐意的,定然不是诚心归附的人,既非诚心,还需要对人礼遇有加吗?】

嘶,比起后面的话,更多人注意的分明是,五胡乱华。人成了桌上的菜。

两脚羊?那指的是人吗?

此时此刻的一众人,突然都有了同样的目标。

不成,要收拾人,把边境的那些人都收拾干净!

【汲黯有才干,也是心系百姓,归隐田园几年后,因刘彻推行改铸五株钱,老百姓很多人私铸钱币,楚地尤其严重,汉武帝认为汾阳君是通往楚地的交通要道,因而征召汲黯再为淮阳郡太守。汲黯拒绝了好几回。汉武帝这个人,看公孙贺就知道了,那是能够接受别人拒绝他?打定主意的事,假哭也是必须要让人坐上丞相的位置。

【到汲黯这儿,几次下诏强迫汲黯,让汲黯不得不领命。汲黯前去见刘彻,哭泣一番,毕竟上次被罢官,汲黯一把年纪了,自是以为不可能再被启用。再次被征召,汲黯是既伤心也高兴。高兴刘彻还能记得他,也愿意用他。难过于,他在刘彻的心中,过了那么多年了,还是只能作为一个太守。汲黯以身体多病为由,难当重任,推辞淮阳太守之职,希望能够作为中郎,出入宫禁之门,也是能多劝谏刘彻。

【可是我们都知道,刘彻不乐意。直接问汲黯是不是看不上淮阳太守的位置。不怪刘彻有此一问,早先的时候刘彻认为汲黯贤良,让他去荥阳当县令,汲黯认为官小,称病辞官归乡。之后刘彻召他出任中大夫,才让汲黯出仕。不得不说,出身不同的人,对官也是能挑三拣四的。刘彻和汉景帝比起来,该怎么评价?】

汉景帝时的刘启和小刘彻对视一眼,都从彼此的眼中看到彼此。

比什么比,他们父子为何要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汉武帝对上不想当官的汲黯,却不是用跟公孙贺一样的做法,而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直言淮阳地方官民关系紧张,而汲黯的威望那是大汉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至于汲黯推辞有病,汲黯养病在家,照样可以把当时乱成一团的东海治理得井井有条,汉武帝很清楚的知道,淮阳的事,汲黯照样也可以处置。因此汉武帝跟汲黯那是直说让他躺在家里治理淮阳的话,便是认为淮阳之事,舍汲黯者再无旁人能够做好。

【汲黯只能是接下诏令,临行前去探望大行令李息,特别点评了张汤,等到张汤身败名裂时,汲黯的一番话传到汉武耳中,汉武帝得知汲黯和李息说的话,判责李息有罪。汉武帝真是……】

别说了,谁听了的反应不跟沈悠差不多。

刘彻是不是太任性了,那有些话,是所有话都能跟皇帝说的吗?

不说有罪,说了是不是有错?

关键难道不是汲黯到底跟李息说了什么吗?能让刘彻判李息有罪?

资料来源:《史记七十列传·汲郑列传》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4章 陛下不如杀了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