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李世民]历史救火从安史之乱开始 > 第13章 马嵬坡之变

李世民本来与众臣商议着征兵的事,突然间探子带来的这个消息,确实让人措手不及。

众所周知,只要在大唐被称为某某之变,就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情。

“你仔细说说,皇帝那里发生什么事了?”

探子便简述了马嵬坡之变的过程。

这探子是玄甲军中人,也是李世民的亲信,专门被派去找皇帝。

大唐没有手机,联络全靠人力送信。

李世民也深谙这一点,不管怎么样,他总归是要和皇帝建立起联络渠道。

所以在捋清局势之后,他就派出了三队,向北联络河北腹地的敌后唐军,向南联络江淮地区的唐军。

而剩下向西的那队,就是专门寻找皇帝行踪,见礼渠道的那个小队。

李世民原意只是找到皇帝人在哪里,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为后续派遣制使创造条件,因此也没有那么急。

向北向南的两队都已经出门了,向西的那队还等了一天才走。

探子们本来预估着,皇帝大军行进缓慢,他们快马加鞭,少则三五日,多则十几日就能赶上大军。唯一麻烦的地方就是,当今皇帝离开长安可以去很多地方,而他们并不知道皇帝的目标在哪里。

几个探子十四日出发,跑出长安城还在商量着怎么分兵呢。刚跑了一天,他们就遇到了大军。

探子们:……

探子们本着来都来了的精神,想要先混进去看看,结果这一混,就发现不对了。

他们遇上的这支军队,装备虽然没有他们玄甲军那么精良,但是不管是从精神头是气势,都不是长安刚招募上来的二流军队能比的。

他们旁敲侧击的一问,是禁军。

但是为什么禁军怎么把马嵬驿围了?

而且西门上怎么有个人头啊?

探子们悄悄打听了一下,才知道:哦,原来那个人头是宰相杨国忠的人头。

杨国忠他们不认识,但是宰相他们知道啊。

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们的秦王理论上也算是宰相之一啊。

然后又有人告诉他们: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都被杀了!

探子们面面相觑:我们好像被卷入了什么大事。

他们随着大流,跟着禁军,围了驿站,接着就见到了当今的皇帝。

当今皇帝拄着拐杖,风尘仆仆,面容憔悴,一看就是这几天没休息好,他出门抚慰士兵,并发号施令,要让探子混进去的那只军队撤走。

军队不答应。

探子们都傻眼了:不听话的军队见得多,不听话的禁军第一次见。

然后,他们观赏了千年难遇的大戏。

皇帝与禁军统领陈玄礼的对话。

陈玄礼说:“杨国忠谋反被诛,贵妃不应继续侍奉在圣驾身侧,愿陛下割爱,赐死贵妃。”

皇帝说:“此事朕自有处置,你等退去。”

陈玄礼不动。

皇帝怒道:“你们也想造反吗?”

与陈玄礼一起的京兆司录参军韦谔,对着皇帝说道:“陛下,杨氏一族犯众怒,形势危急,安危只在片刻之间,望陛下英明圣断。”甚至以头抢地,血染面颊。

隐藏在人群中的探子就地吃瓜:跟皇帝这么说话这么硬气,这是禁军还是叛军啊。

皇帝还是不愿:“贵妃幽居深宫,如何与外人结交?”

两房僵持,皇帝身边的内侍高力士劝到:“贵妃无罪,然而杨相已死。若让贵妃继续侍奉陛下身边,禁军将士们如何安心?”

皇帝也知道,身边这群禁军是他最后的倚仗,得罪不得,只能牺牲他的爱妃。

于是,杨贵妃魂断马嵬坡。

等到禁军终于被安抚下来,探子们大胆地冲到出人群,喊道:“臣由长安而来,长安未破,臣奉秦王之命,传报陛下!”

刚失去爱妃的皇帝红着眼睛夺门而出:“你说什么?”

皇帝双目欲裂,吓了探子们一跳,连忙拱手道:“臣奉秦王之命,来告知陛下,秦王正领军抗敌,长安至臣离开时,还是大唐的土地。”

“那刚才算什么,算什么?”皇帝急火攻心,忽然倒地,晕了过去。

“陛下!”一时间又是兵荒马乱。

探子们见势不妙,当即商量让一个人脚底抹油开溜,连夜奔袭回长安给李世民报信。

“那么这场政变是由谁发起的呢?”李孝恭问道,他直接将这次的马嵬驿事件定义成政变了。

探子回报:“臣不知,据臣观察,此次政变以禁军哗变为开始,以杨国忠杨氏一族族灭为结局,陛下,似乎没有受到什么太大的影响。”

“……”那他们在做什么,闹着玩吗?

“不过臣听闻,有风言风语说,是太子策划此次政变,但时间太紧,事态太急,臣没见到太子,也不知其中内情。”

太子政变?

李世民不能理解。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因为当时的太子是他大哥,他大哥想要他命,同时他自己也想当皇帝。

你都是太子了,发动政变图什么呢?

李世民不仅这么想,还将这事儿给说出来了。

秦王府众人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房中唯有一人神态颇异。

“崔大人这个脸色是什么意思?”还是李孝恭的眼睛尖。

“我?”崔光远突然被点到名,一愣,又想到自己那些大逆不道的想法,顿时支支吾吾起来,“没有,臣在担忧陛下的安危。”

在场的没人信。

李孝恭对着崔光远一锤:“说,你究竟在想什么?”

崔光远被捶得龇牙咧嘴,道:“不说。”

“嘿你这小子!之前你可不是这个样子的!”李孝恭道。

崔光远想起之前的谨慎唯诺,心里比了比,他现在确实放肆了许多。

“我从不以言处置人,你说吧。我也很好奇,刚刚你在想什么。”李世民笑看着活宝们。

崔光远道:“殿下,不是什么好听的话。”

李世民继续笑:“不好听的话我听多了,是吧魏征。”

魏征正襟危坐,目不斜视。

崔光远拗不过,只能道:“殿下有所不知,至本朝,平稳继位的太子就一个,就是高宗。本朝有一位前太子,因人构陷而死。而如今这位太子殿下这些年小心谨慎,这才活到了现在,他太难了啊。”

这会除了崔光远,其他人都看向了李世民:你起的好头!

一天之内被两次鞭尸,李世民真的有些怀疑自己了。

看着李世民神情低落,崔光远忍不住道:“殿下是万年一遇的圣君,若是没有殿下,有没有现在的大唐盛世都难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陛下不必自责。”

李世民叹气:幸好承乾是顺位继承,再后面,他也没法管了。

“罢了,等回去之后,教养承乾的时候我再用点心,定不让他手足相残。”

崔光远的神色又扭曲了一下立刻恢复平静,假装没什么事发生。。

就这么一瞬间的扭曲,却被李世民捕捉到了。

李世民看着崔光远强装镇定的样子,心中大感不妙,问出了他今天最后悔问的话:“你不是说高宗是平稳继位吗?”

我没说高宗是李承乾啊!崔光远真的很想扇自己一个嘴巴,干嘛把话题往这个方向引啊。

“殿下,别问了,实在不行您自己看史书吧。”崔光远真的快哭出来了。

自掌控长安后,李世民随时可以去看这个世界的史记。

但他一直没看。

一是因为没空,二是因为他自己逃避。

他知道自己玄武门政变成功,登基为帝,也从这个世界臣民的口中得知了他做的很好。

李世民觉得,这就够了,人无完人,细节还是不要追究的好。

今天众人谈到宗室,又突发马嵬坡之变,谈到当今太子,又到他的太子,几人的对话中怎么也都避不开他们李唐皇室内部的事情。

至此,李世民还没怎么想看,或者说其实有些想看了,但是依然还在逃避。

直到崔光远提到他的太子时那一瞬的扭曲,成功吊起了李世民想要看史记的内心。

“那就趁着现在,我们看一看?”

众人当然也好奇史书上时如何记载他们的,没有人提出反对。

除了一个人。

“臣反对。”魏征道。

李世民下意识皱眉:“魏征,你有什么见解?”

“观史之事,既不紧急,又不重要。殿下此刻观看史书,会影响殿下的心绪与判断。况且史书并非只有贞观一朝,后还有高宗等,殿下也要看吗?”

“那这就绝非一日之功了。虽然现在长安初定,但潼关等咽喉之地尚在叛军手中,殿下此时不专注于收复失地,而去看那些死物。”

“臣以为,这绝非明君之举。所以臣建议殿下,等到收回洛阳,天下大定,再去看史书为好。”

魏征提出好多的理由阻止李世民。

杜如晦也道:“我觉得魏征说的有道理,史书放在那里,不会改也不会跑。但是大唐若是崩溃了,百姓就要受苦。殿下看史书,改变不了此处大唐丝毫,所以我也建议殿下,观史一事,容后再说。”

房玄龄也出来赞同。

他们难道真的不想看史书吗?其实不然。

谁不想知道自己在后世的史书中是个什么样的评价。

但是若是李世民看了,那房玄龄看不看?

房玄龄看了,那杜如晦看不看?

杜如晦看了,那李孝恭、李靖、程咬金、尉迟恭等看不看?

那这个就是个浩大的工程。

眼下的长安可支撑不了如此浩大的工程。

而且是人就会有过错,即便他们都是唐初战功赫赫的功臣,但难保以后呢?

万一史书上记载了他们的过错,李世民现在就知道了,那么他该怎么对待他们呢?

“既如此,关于史书,等我们收复大唐河山之后,再看不迟。”李世民最终拍板。

“殿下英明!”崔光远与韦景明最先喊道。

秦王府人侧目:你们天宝人实事干啥啥不行,虚礼倒是一套一套的。

崔光远与韦景明喊完就有些尴尬:上梁不正才下梁歪嘛,歪久了有点掰不过来。不过我们已经改邪归正了!

“当然。”李世民敲了敲桌板,拉回了思维发散的众人,“马嵬坡的事情不可外传,此事易引发民心不稳,我扮皇帝就白扮了。舆情监察由韦景明负责,若是让我在军民中听到一丝的风声,我拿你是问。”

“是。”

宝宝们上了个鞭腿,希望能涨快点,小作者是日3选手,周中会有三天日6。

你们知道吗,我的存稿越发越多了!!!!

好想爆更啊!!![爆哭][爆哭][爆哭][爆哭]

求求收藏求求收藏,有没有宝宝在啊,小作者真的很需要宝宝们的收藏[害羞][害羞][害羞]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3章 马嵬坡之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