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令很快颁布,如同在已经沸腾的油锅里又浇上一瓢冷水,天下再次震动!
明道学院的招贤榜文,以光滑的纸为载体,用最优雅的篆文书就,被快马送至各国。
其标准相对传统:需年满十二,精通文字,需通过经义、策论考核,旨在选拔聪慧敏锐、有治国潜质的青年才俊。
它很快成为了各国贵族子弟和顶尖士人的目标。
对他们而言,进入明道学院,意味着接近秦国的权力核心,,更能与未来的秦国官僚甚至他国权贵同窗,是一个极佳的政治投资和晋升之阶。
一时间,各国公卿纷纷将家中最有前途的子侄、乃至负有特殊使命的学子送往咸阳。
明道学院的第一届学子,可谓非富即贵,星光熠熠,俨然一个小型的国际政治精英预科班。
而天工学院的招贤榜则显得亲民许多,甚至在一些乡邑集镇以口语宣传。
它的标准更为务实甚至激进:年龄放宽,只需有劳动能力;
无需识字,但需通过实操考核,比如辨认工具、展示手巧、或有计算、观察力方面的天赋;
尤其欢迎农家子弟、工匠学徒、军中擅长器械的士卒及其子嗣。
风停甚至偷偷建议搞了点定向招生,比如优先录取会打铁的、会木工的、会看水情的。
天工学院的创立,对于广大平民百姓而言,不啻于一道划破黑暗的曙光!
这意味着,他们那些曾经被视为贱业的手艺,竟然有了被大王认可、甚至可能因此做官的机会!
无数寒门子弟、能工巧匠怀着激动和不敢相信的心情,从秦国的乡野、从六国的底层,涌向咸阳。
天工学院的第一届学子,或许衣衫褴褛,手掌粗糙,但他们眼中闪烁着的是实实在在的改变命运的渴望。
两所学院,一所在渭水南岸,依山傍水,亭台楼阁,环境清幽,充满了思辨与书香的气息;
另一所则设在城西开阔地,靠近工坊区,院内高炉、水锤、木作工棚林立,终日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试验的轰鸣声,充满了实干与创新的活力。
它们如同两颗截然不同却又相辅相成的强大心脏,开始在咸阳勃勃跳动。
六国对此的反应,堪称精彩纷呈。
齐鲁之地的儒生们,一边捻着胡须对明道学院表示出兴趣,毕竟能接触到纸和秦国核心思想,一边对天工学院嗤之以鼻:
“让匠人与士子同列?甚至为官?秦王此举,真真是悖逆礼法,尊卑不分!”
但私下里,却也不得不承认,秦国此举,恐怕真能网罗到不少实用人才。
楚地的贵族们则对明道学院更感兴趣,纷纷派遣子弟,带着几分优越感前去教化蛮秦,同时也打探虚实。
而魏、韩等地的没落贵族和实用主要学派,则看到了两条截然不同却都可能通往富贵的道路,心思活络起来。
更让各国君主心惊肉跳的是,嬴政亲自担任院长!这意味着他将直接成为天下大量未来学子的恩师!
这份师生情谊和政治影响力,将是一笔无法估量的政治财富!毕业直接授官,更是将人才选拔权紧紧抓在了自己手中!
“他究竟想干什么?这么大的动作!”恐怕这是六国宫廷内,每一位君王和重臣都在深夜发出的惊疑问话。
咸阳城内,两所学院的奠基仪式盛大举行。
嬴政亲临,百官相随。
在明道学院的奠基碑上,刻的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而在天工学院的奠基石上,则刻着
格物致知,实干兴邦
风停站在嬴政肩头,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看着那些衣着各异、眼神充满希望的年轻面孔,心中豪情万丈。
咕!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政哥,咱们这文武两所学校一开,看以后谁还敢说秦国是文化沙漠!
咱们这是要直接开启大秦的科技树和教育改革啊!
嬴政感受着肩头沉甸甸的重量和风停的兴奋,目光扫过即将拔地而起的学院雏形,嘴角勾起一个深邃的弧度。
嬴政创建明道书院与天工技院的诏令如同巨石入水,激起的涟漪最先并最猛烈地荡漾开的地方,并非各国的宫廷学府,而是大秦的军营。
在这知识被贵族垄断的时代,求学之路对于普通士卒而言,不啻于登天。
他们的人生轨迹似乎早已注定:子承父业,或耕或战,能识得几个军令文字已属不易,哪敢奢望进入那高高在上的学府?
即便大王颁布了那惊世骇俗的招贤令,他们也只当是遥远都城里的新鲜事,与己无关,至多是在操练间隙,带着些许羡慕议论几句那些能去读书的幸运儿。
然而,一道新的军令,以最快的速度通过各级将领,传达至每一个百人队、每一个什伍:
“大王仁德,念将士征战辛劳,为国捐躯者众,有功于国者甚蕃。
特旨:明道学院、天工学院,首期招收学子,当优先遴选阵亡、伤残将士之遗孤子嗣,及军功卓著者之后代!
各营即刻统计上报合乎条件者,详录其父辈功绩、家中境况及子嗣年岁、资质!”
这道军令,如同晴天霹雳,炸响在每一个营垒上空!
短暂的死寂之后,是整个秦军的沸腾!
“什…什长!您刚才说啥?俺没听错吧?大王办的学院…要收咱的娃?!”
一个满脸虬髯的老兵猛地抓住什长的胳膊,声音都在发颤,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没错!王令在此!优先招咱们兄弟的娃!”什长也是激动得满脸通红,挥舞着手中的命令竹简,“阵亡的兄弟、残了的兄弟、立过功的兄弟,家里的崽子,都有机会!”
“天工学院俺家那小子,手巧,会摆弄些木匠活,是不是能——”另一个士兵呼吸急促起来。
“明道学院,听说那是学做大官的地方!俺们隔壁屯阵亡的老李,他儿子好像挺机灵,认字快得很。”
消息像野火一样蔓延,每一个帐篷、每一个炊事班、每一个哨位,都在热烈地讨论着这件事。
操练的号角声似乎都压不住那嗡嗡的议论声和压抑不住的兴奋。
“大王竟然还记得咱们!”一个在攻打韩国时失去一条胳膊的伤残老兵,此刻用独臂抹着眼泪,哽咽着对周围的袍泽说,“俺这条胳膊没得值!俺家那小子…俺家那小子有盼头了!”
“可不是!本以为咱这厮杀汉,一辈子就这样了,娃也只能接着当兵或者种地,没想到,大王给了条通天路啊!”
“以后娃要是学了本事,哪怕只是在天工学院学成个匠师,那也是官身!是体面人!再不用像俺一样,刀头舔血。”
“大王圣明!大王万岁!”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句,顿时引来了山呼海啸般的应和声。
许多士卒面朝咸阳方向,自发的跪地行礼,眼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狂热与忠诚。
他们原本以为那两座学院是天上星星月亮一般,可望不可即。
万万没想到,这泼天的富贵、这改换门庭的希望,竟然真的能砸到他们这些粗鄙武夫的头上!
然而,激动之余,现实的顾虑也随之而来。一个面相憨厚的年轻士兵搓着手,小声问什长:
“头儿去那学院,得花不少钱吧?俺家怕是掏不出束脩…”
这话像一盆冷水,浇熄了不少人心头的热火。
是啊,能读书的地方,哪是他们这些穷军户能负担得起的?
什长却哈哈大笑,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
“放心!王令说了!凡此次军中遴选入学者,一律免除所有学杂费用!吃住可能都管!大王这是体恤咱们,不让咱们出一分钱!”
“真的?!”
“全免?!”
“大王天恩啊!!”
刚刚平息的激动再次被点燃,而且更加猛烈!
免除所有费用!这意味着,他们唯一需要付出的,就是孩子自身的努力!这恩德,太重了!
消息也传到了蓝田大营,传到了戍边军镇。
整个大秦的军队,都沉浸在这种前所未有的振奋与感恩之中。
军心士气,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攀升到了顶点。
许多将领都发现,士兵们操练更加卖力,眼神更加锐利,因为他们有了新的希望和寄托。
为了能让孩子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他们必须守住这强大的秦国,立下更多军功!
正如嬴政与风停所预料,第一期学员名额有限,不可能惠及所有。
审核标准颇为严格:父辈军功是重要参考,但子嗣自身的年龄、健康状况、以及初步展现的资质更为关键。
审核工作由蒙恬派出的可靠军官与即将赴任的学院博士共同进行,确保公平。
最终,一份份写着入选子弟名字的宣纸通知书,被郑重地送到那些激动得不知所措的军户家中。
接到通知的家庭,如同中了头彩,喜极而泣,对着咸阳方向磕头不止。
那些未能入选的,虽有失落,但更多的是羡慕和对未来的期盼,既然有了第一期,就会有第二期!
只要自己奋勇杀敌,立下功劳,孩子就有希望!
于是,在明道书院迎来各国贵族才俊的同时,天工学院的第一批学子,也背着简单的行囊,在许多同袍羡慕的目光中,走进了那座充满器械叮咚的崭新院落。
他们大多皮肤黝黑,手脚粗大,眼神中还带着一丝怯生和拘谨,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改变命运的坚定。
军中子嗣入学的盛况,很快也传遍了咸阳,传向了六国。
人们再次被嬴政的大手笔和深谋远虑所震惊。
“竟优先招收军士子弟,还全免费用,嬴政此举,真是将人心算计到了极致!”
六国的探子们纷纷将消息传回,他们的主君闻之,心情更是复杂难言。
仿佛能看到,秦军的忠诚度将被提升到一个可怕的高度,秦国的技术人才储备也将有了源源不断的底层来源。
章台宫内,嬴政听着蒙恬关于军心振奋的汇报,看着风停得意地在空中盘旋。
咕!政哥,这下咱们的军队,战斗力怕是要爆表了!忠诚度直接拉满啊!
嬴政的指尖轻轻敲击着案几,目光深邃。
“民心可用,军心可用,天下英才亦将为我所用。”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5章 【秦】军中子嗣也能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