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在面包店与铃木美穗相识,并发现彼此竟住在同一栋公寓后,江晴单调的生活仿佛被注入了一抹明亮的色彩。
住在同一栋楼的便利,让她们的友谊以最自然的方式生长。
每天清晨,在狭窄的楼梯上,常常会遇见彼此。
“江桑,早上好!”美穗总是活力满满地挥手,声音清脆得像刚摘下的果子。
“美穗,早上好!”江晴的回应从一开始的腼腆小声,渐渐也变得自然起来。
美穗明显愣了一下,随即脸上绽开一个更大的笑容,用力挥手回应:“晴酱,早!”
下班时分更是如此。有时江晴拖着疲惫的步伐回来,会看到美穗正站在一楼面包店门口,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袋。
“晴酱,等等!”美穗会小跑过来,神秘兮兮地把纸袋塞到她手里,“今天店里剩下的咖喱面包,明天就不能卖了,你帮我消灭一个吧?我一个人吃不完呢!”
纸袋还带着微微的余温,咖喱的辛香隐隐透出。江晴知道,这并非单纯的“处理剩货”。她接过袋子,轻声道谢:“谢谢你,美穗。”
这份善意,江晴也悄悄记在心里。偶尔,佐藤老板会默许她把一些当天没用完、但依旧新鲜的豆芽、高丽菜或者一小块叉烧边角料带回家。她会特意多分出一份,用干净的碗装好,在遇到美穗时递过去。
“这个……拉面馆剩下的,很新鲜,如果你不介意的话……”
“哇!太好了!”美穗总会惊喜地接过去,“正好可以加个菜!谢谢晴酱!”
这种以物易物般的食物分享,不涉及金钱,却充满了质朴的温情。她们常常会站在楼道里,就着昏暗的灯光,简单交流几句今天的工作,抱怨一下难缠的客人,或者分享一点小小的趣事。
在一个难得的共同休息日,美穗兴冲冲地敲响了江晴的房门。
“晴酱!今天天气超好的,我们一起去商店街逛逛吧?听说有家新开的饰品店在打折哦!”
看着美穗亮晶晶的、充满期待的眼睛,江晴把“我想在家休息”的话咽了回去。她换上最体面的一件外套,被美穗挽着手臂拉出了门。
走在熙熙攘攘的商店街上,江晴久违地感到了“生活”的趣味,而非仅仅是“生存”。美穗像个尽职的导游,兴奋地给她介绍着一切。
“看,那家唱片行,最新的偶像磁带都在那里买!”
“啊!那家百元店的东西超划算的,我们等下去看看!”
“晴酱,快看那个发卡,是不是很可爱?”
江晴被她的热情感染,目光也好奇地流连在那些充满年代感的商品上。美穗会拿起一件衣服在她身上比划,或者把一个亮闪闪的发卡别在她头上,然后大声赞叹:“很适合你哦,晴酱!”虽然江晴觉得那些款式有些过于花哨,但看着镜子里被精心打扮的自己,以及身边笑得毫无阴霾的美穗,一种淡淡的、名为“开心”的情绪,像阳光下融化的糖,慢慢在心底漾开。
她们会在路边小摊分享一串团子,会在文具店里对着一本贴纸簿讨论半天,会在夕阳西下时,提着并不贵重但心满意足的“战利品”——可能是一对便宜的发绳,也可能只是一小包糖果——并肩走回家。
“今天很开心呢,晴酱!下次休息我们再一起去别的地方吧?”在楼梯口分别时,美穗总会这样意犹未尽地说。
“嗯,好啊。”江晴笑着点头。
回到自己那个依旧简陋的小房间,江晴看着窗外渐次亮起的灯火,心里不再是穿越初期那种无边无际的空洞和恐慌。
—————————————————————————————————————
时间如指尖流沙,转眼间,江晴在这里已经挣扎求存了一个多月。生活像上了发条,在洗碗池与的榻榻米之间单调地摆动。
经济的寒意,即使在她所处的社会底层也能清晰地感知到。来吃拉面的客人谈论公司裁员时的愁容,报纸上“泡沫经济崩溃”的黑色大字,以及美穗偶尔抱怨面包店生意不如从前……
所有这些都像冰冷的雨点,敲打着她不安的内心。没有合法的身份,没有能被认可的学历,她就像一个透明的幽灵,生活在这个繁华又萧条的城市里。
夜深人静时,她躺在榻榻米上,大脑在绝望中疯狂地搜寻出路。然后,一个几乎要被遗忘的身份,带着微弱的光芒,从记忆深处浮现——网络小说编辑。
写作?
对,写作!
这个想法让她心跳加速。审阅过无数稿件,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她太明白市场的多元性了。文学创作,似乎是唯一可能触碰的、不需要面对面审核的领域。一丝希望之火,被点燃了。
然而,万事开头难。写什么?她熟悉的那些网文套路,放在这个年代会不会水土不服?用她那贫瘠的日语,能写出像样的东西吗?
焦虑像霉菌一样在心底滋生。第二天下午,趁着面包店客流稀少的间隙,她靠在柜台边,看着美穗整理货架,忍不住将满腹的迷茫倾吐出来。
“美穗,我想试试写点东西投稿赚钱。”
“写作?”美穗眼睛一亮,“晴酱你想当作家吗?好厉害!”
“不,不算作家,”江晴务实地说,“就是想赚点钱。但不知道写什么好,我的日语也……”
美穗认真地思考起来,忽然,她像是想起了什么,弯腰从柜台底下抽出几本边角卷起的娱乐周刊,塞到江晴手里。“晴酱,你看这个!”
江晴低头一看,是《FOCUS》和《FRIDAY》之类的周刊志,封面上充斥着“独家曝光!”“震惊!”之类耸人听闻的标题。
“娱乐周刊呀!”美穗压低声音,“写明星绯闻,豪门八卦……写得越夸张看的人越多!我听说,这种稿子给钱很快的,虽然单篇不多,但马上就能拿到现金哦!”她顿了顿,补充了最关键的一句,“而且,他们好像不太在乎是谁写的!”
江晴翻动着杂志,内心迅速盘算起来。作为阅文无数的编辑,她对这种博眼球的内容没有任何心理障碍——赚钱嘛,不磕碜。在她看来,这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内容创作,满足特定读者群体的需求而已。
“这倒是个路子……”江晴若有所思,“消息来源呢?”
“哎呀,参考这些杂志嘛!”美穗一副“你懂的”表情,“把不同人的事情拼拼凑凑,再发挥一下想象力?只要写得像真的就行!”
她脑中迅速盘算起来,后世看过的那些明星同人和八卦套路,说不定可以“改良”后用在这里。
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迅速发芽。在拉面馆打烊后,她一边擦着桌子,一边状似无意地向正在磨刀的佐藤老板打听:“老板,您……看娱乐杂志吗?比如那种明星八卦的……”
佐藤老板头也没抬,粗声粗气地回道:“明星?八卦?哼,有那个闲工夫,不如想想怎么把汤头熬得更好!”他停下手,瞥了一眼有些失落的江晴,语气稍微缓和了点,“不过,你想写就写呗。动脑子总比光洗碗强。写点什么,好歹是门手艺。”
然而,真正落笔时,巨大的困难才显现出来。她找来美穗借给她的旧版《日汉词典》,厚厚的像块砖头。她不得不采取最笨拙的方法:先在一张草稿纸上,用中文飞快地写下整个狗血故事的大纲和关键情节,甚至融入一些后世知道的、足够劲爆的八卦桥段。然后,再对照着字典,像一个初学者一样,逐字逐句地尝试将中文意思“翻译”成日文。常常为了一个词、一个表达的准确性,她要翻阅半天字典,反复推敲。
“美穗,‘被拍到深夜出入公寓’,这句话……这样说对吗?”她指着稿纸上歪歪扭扭的日文句子,向好友求助。
美穗凑过来,仔细看了看:“嗯……‘出入’这里用‘訪れる’(拜访)好像更自然一点?‘出入り’感觉像在说进出仓库呢晴酱!”思及此,两个女孩不由笑作一团。
就这样,在美穗这个“语法顾问”的帮助下,稿纸上的日文渐渐变得通顺起来。因为白天还要在拉面馆长时间工作,她只能利用晚上仅有的一点精力,趴在榻榻米上就着灯光一点点“啃”。这篇不足千字的稿子,她断断续续写了三五个晚上,才终于完成。
当最终稿誊写清楚后,她第一个拿给美穗看。
“美穗,快帮我看看,还有没有哪里读起来很奇怪?”
美穗认真地读着,表情时而惊讶,时而憋笑:“哇!晴酱,这个偶像和制作人的故事编得……太像真的了!‘在录音室彻夜未归’?读者肯定要疯!”她一边笑,一边用铅笔在稿纸上轻轻标记出几处细微的语法问题,“这里,助词用‘が’可能比‘は’更好哦。”
在投稿时,还面临一个实际问题:江晴没有合法的身份和银行账户,无法接收汇款。
“用我的名字和地址吧,晴酱!”美穗主动提议,没有丝毫犹豫,“等钱到了,我取出来给你就好!”
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让江晴心里暖暖的,也让她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黑户”处境的尴尬。
在美穗的帮助下完成最后的润色和投稿事宜,稿件终于寄了出去。约莫过了两周半,在她几乎要忘记这件事时,信箱里终于出现了那个印着周刊社名字的薄信封。
美穗兴奋地把信封拿给江晴。里面是一张采用通知和一张汇款单。汇款单的收款人栏,清晰地印着“鈴木美穗”的名字。金额确实不多,但在这个年代,对于一篇胡编乱造的八卦稿来说,也算公道。
“太好了晴酱!我们成功了!”美穗比江晴还要激动。
江晴看着那张写着好友名字的汇款单,喜悦之余,一个念头清晰地浮现出来:这样借用美穗的身份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如果想要更稳定地写作、赚钱,乃至真正在这个社会立足,办理一个合法的身份信息,是必须提上日程的、最紧迫的事情。只是这件事的难度,恐怕比写一百篇八卦稿还要大得多。
当晚,江晴买了罐装啤酒,和美穗一起来到楼顶天台。
“干杯!”两个易拉罐轻轻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
“为了晴酱的第一笔稿费!”美穗欢呼。
“也为了我最好的语法老师!”江晴笑着,真心诚意地说。
晚风拂面,带着初夏的微凉。
她们靠着天台栏杆,看着远处星星点点的灯火。这笔微不足道、甚至需要借用他人名字才能领取的稿费,背后是数个挑灯夜战的晚上、一本翻旧了的字典和好友无私的帮助与承担。
它不仅仅是一点钱,更是她在这个陌生时代,用自己唯一擅长的方式,磕磕绊绊迈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