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红楼]首辅贤妻珠帘后 > 第2章 绝弦共渡

[红楼]首辅贤妻珠帘后 第2章 绝弦共渡

作者:爱初会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4-26 17:13:11 来源:文学城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年间,这会子已经破败不堪了。黛玉捡了一根长竹竿充做防身武器,走了大半个时辰,才来到这里。

此地离渡江码头不远,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她需要先找个可靠的人,携带自己乘船渡江。

平生第一次,遇到需要求人帮助的窘境。黛玉这才发现,一个稚龄孤女,向陌生人相托乞援,是件极为艰难的事。

尽管她能通过每个人身上的光,简略判断对方的心肠好坏。

可是人心易变,一旦知道她是囊中羞涩的落单盲童,难保在渡江之时,人身上的白光,不会变为黑光。

到那时一身孤悬江上,求生无门,就后悔不及了。

黛玉见断壁残垣处,果然有石凿的琴桌、琴凳,上面摆着一张略显破旧的七弦琴。琴弦已松,调一调还能用。

她一边拿绢子擦拭古琴,一边思忖自己眼下的处境。

以前总以为,自己从梦境中来,很快就便能从梦境中回去。因此她没有与表舅顾璘多加亲近,也没有在顾府培植心腹为己所用。

结果她被白龟撇在顾府,盘亘了一年之久,还是归去无望,造成了如今势单力孤的局面。

眼下被恶奴遗弃,她不得不放弃梦归贾府的幻想,集中精力思考,如何在大明安身立命了。

黛玉调好琴弦,在勉强可用的老琴上,弹奏曲目,不求按谱拨调,只是一味快弹。

她就不信,在古琴台上,自己觅不到可以性命相托的知音。

第一曲《胡笳十八拍》,蔡文姬于战乱中被掳至匈奴,渴望回到家乡,渴望得到解救。

第二曲《幽兰》,孔子适楚,厄于陈蔡之间,藜羹不充。孔子慷慨弦歌,以深林幽兰自喻自励。不以穷困而改节,不以无人而不芳。

第三曲,《楚歌》,项羽陷入垓下之围的绝境,四面楚歌,孤立无援。

一音一调,无不在呼喊,她想要回家,想要得到帮助。

琴弦在指间震颤,眼前天光涌动,白雾如潮水一般,奔袭而来。

一声急切的“姑娘”,迸裂音飞,弦绝声断,崩在黛玉掌心,勒出一道血痕。

张居正煞住脚,两手撑在打弯的膝头,气喘吁吁地问:“姑娘,你琴声急切,是不是与家人走散了,想回家?”

见到眼前一片遮天蔽日的白光,黛玉不禁热泪盈眶,终于有个聪慧良人,听懂了她的求救之音。

黛玉匆忙起身,在大片白光中找不到一个焦点,情急之下,出口便是姑苏吴语:“小官人,侬阿是去赶考个书生呀?阿好捎吾一程,吾要到武昌府去。”

甜糯的音声,好似刚出锅的粘糕,一句娇怯的“小官人”,仿佛蕴着袅袅暖香,烫得张居正耳痒心酥,抬眸一看,更是双颊飞红。

梦中的小姑娘竟然出现了!

她身量尚小,桃红染颊,罥烟眉含雾,含情目湛水,很是娇俏可爱。

一段清甜的吴侬软语,让张居正听不大分明,揣测其意,瞬间紧张起来,犯了口吃:“啊,是哒、哒。”说完之后,顿觉自己像个傻子,恨得咬舌。

不慎暴露了乡音,黛玉也是懊悔,万一对方有意欺生怎么办?

见少年身上的白光并未消减,又是个声柔音脆的“咬舌子”,想必不是坏人。

黛玉镇定下来,握着竹竿上前两步,改换官话正音,又重复了一遍请求。

张居正忙拱手答道:“小生张某,正要渡江赴武昌府投考,可携带姑娘一程。”

眼前的小姑娘不过幼学之年,梳着垂髫双环髻,外披天水碧绫地暗竹纹对襟披风,底下是百蝶穿花襦裙。

约莫是士绅人家的小姐,未施铅华却气韵卓然,小小年纪已显楚楚风姿。

她在风中持竹竿探地,莲步轻移,如弱柳春冰,纤柔袅娜,惹人怜爱。

张居正仔细看了看她的眼眸,发现她眼眸的焦点不在自己身上,猜测道:“你莫非就是与家奴走散的小林姑娘?”

“你认得我?是他们找我了吗?”黛玉寻声侧头,不由吃了一惊。

少年握紧拳,满心愤然,道:“我听到那起子恶奴背后说将你丢弃了,担心你落难,才一路找寻而来。”

果然如此,黛玉叹了一口气,福身行礼道:“小女多谢秀才公搭救了。”

“林姑娘不必多礼,待我护送你平安抵家后,还请将此事告知长辈,将恶奴交官法办,为自己讨回公道。”张居正道。

黛玉摇了摇头:“刘嬷嬷是家中世仆,劳苦功高,我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远亲,不是他们的正经主子,而今已多嫌着我了。若继续与之相争,岂不是叫他们再作意害我?以后小心避着就是了。”

张居正也知她处境艰难,若是双眼复明,以她的品貌才情,和临危不乱的机智,断不会受人欺凌了。

少年不禁眉头深锁,试探问:“姑娘的眼睛是先天之疾,还是后天染恙?可有找大夫瞧过?”

“唉,一年前眼睛就坏了,长辈请遍了湖广名医,丸散膏丹,针灸艾熏,皆不见效,至今看不清人。”黛玉话语中满是无奈,都怨那促狭的白龟!

张居正闻言长长一叹,只觉喉头紧涩,心中无限怅然。

黛玉只是看不清人,并没有完全致盲,又不好解释给他听,未免少年牵挂伤怀,耽误了乡试,于是手执竹竿,欣然自励。

“佛经上说,得人身难,犹如盲龟遇浮木。我虽眼目患疾,命运多舛,但也感谢上苍。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师旷虽盲能为乐师,渐离矐目而善击筑。龟虽夺我目,不曾夺我心。”

听她豁达乐观之言,如同凌云之竹,柔韧不屈。想来她小小年纪文辞雅达,又有如此见地心胸,世所稀有。

张居正心中大受鼓舞,顿觉宽慰,忽然又觉得奇怪:“为何是龟夺我目?”

按理说不该是“天夺我目”吗?

“这个,说来就话长了……”黛玉话音未落,就听到一个上气不接下气地声音传来。

“二爷,码头最后一班官渡船跑了!我们撵不上了。”

看来申时已过,黛玉不由蹙眉,却听张居正道:“没有官渡,还有私渡,再不济还有渔船划子,太阳还没落土,阿七你急么子。”

游七撇了撇嘴,瞟了二爷一眼,心里腹诽道:到底是哪个心急哦!

他眼见小主人一路发足狂奔,拗得九头牛都拉不回。

这个颀然玉正,俊眉秀目的少年,素来衣冠鲜洁,仪容俊整,此时却鬓发微乱,满头大汗,鞋袜沾泥,实在与平常的形象大相径庭。

他又瞥了一眼二爷身后,娇娇怯怯的小姑娘,小声道:“她就是那个小瞎子呀!”

张居正瞪眼,毫不留情地踩了游七一脚,喝道:“还不快走。”

三人赶至渡江码头,恰有个须发花白的老汉,撑着划子过来了,笑呵呵地问:“细伢,你们是不是要过江咧?”

游七嘻嘻道:“是唦!”

黛玉见那老船夫身上渡着白光,放下心来。

张居正却因老汉上身打着赤膊,有意挡住小林姑娘的视线,又意识到她根本看不见才罢了,对游七递了个眼色。

游七并不着急上船,也没有对船资讨价还价,而是与船夫喋喋咵天,东扯西拉。

黛玉发现这个叫阿七的苍头庐儿,很是机灵圆滑,善察人心,几句笑谈就判断出老船家在江中经年摆渡,德行颇好。这个私渡划子是可靠的。

谈妥了价钱,老汉搭起了跳板,让他们上船。

游七先跳上来,向小主人伸出手。张居正踩上跳板,回身看向小林姑娘,右手悬在半空,既想扶她一把,又怕逾矩。

一团白光之下,黛玉并未看清少年的好意与犹豫,自己一手提裙,一手持竿,裙摆擦着他的鞋面,也浑然不觉,从容走过甲板。

游七眯了眯眼儿,看向黛玉的神情多了一丝审视的意味。

忽然天空中飘来一阵急雨,打得人措手不及,老汉忙戴上斗笠,棹起双桨:“落这大的雨,你俩个细伢坐倒唦。”

两人坐在篷舱中,看外面劲风鼓浪,滚滚长江中,起了一个又一个漩涡。

张居正好容易将视线从小姑娘的脸上挪开,盯着老船夫铆起劲儿划桨,两双粗犷的臂膀青筋虬结,战风迎浪。

好在骤雨易停,颠簸了一刻钟的渡船终于平稳了,老汉也收了桨,让船顺风漂向江岸。

暮色中江畔炊烟四起,摆渡的划子,扳罾的渔舟,都渐次泊回湾里。

远远看去,船夫们跍在舷边,用竹编的筲箕,在江水中淘米,红泥小炉上热着粗粝的砂罐。

一时间江畔脂香四溢,不是炖的鱼鲜,就是煨的藕甜,勾得人食指大动。

黛玉恰与少年同时响起了“鸣饥鼓”。

老汉捻须笑道:“我铫子里也煨了排骨藕汤,再把鱼圆子汆一下就熟了。看你俩细伢蛮灵馨的,就送你们吃。”

也许是劫后余生的庆幸,也许是长旅奔波后的疲劳,也许是得遇贵人的欢喜,黛玉吃到了平生最有滋味的一碗汤。

当他们饱餐一顿,离舟登岸之时,江畔多了许多彩船画舫,轻舟载酒,笙歌不断,那是夜泊江上做生意的花船。

黛玉不禁后怕,倘若她遇到的是歹人,惨则戏班杂役,悲则风尘娼家。

忽听临近一艘画舫上,有人喊:“林姑娘,真是林姑娘,晴雯我们有救了!”

“林姑娘,救救我们!”

黛玉愕然回眸,眼前依旧是一片白光,却从急切的呼喊中,辨识出来。

那是紫鹃和晴雯的声音。

“啪啪”两声响亮的耳光,打断了二人的呼喊。

“我是官府发给牙帖的正经牙人,又不是老鸨,你两个鬼哭狼嚎什么!都给我安生点,才有个好去处。”

细伢:武汉话,小孩的意思

灵馨:武汉话,形容人长得好看干净。

划子:是用桨拨水行驶的小船

咵天:武汉话聊天

跍:古楚语,武汉话“蹲”的意思

武汉话尾音一般带“唦”,荆州话一般带“哒”,强调动作已完成。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绝弦共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