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二/战]以你为岸 > 第7章 第七章

[二/战]以你为岸 第7章 第七章

作者:安洗非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9 09:24:59 来源:文学城

他今日回来得很晚,约莫十点钟。

彼时我正拨弄着壁炉,试图把它烧得更暖些。

像每个晚上一样,维尔纳向我问好后,坐回马丁姨夫的扶手椅里烤火,偶尔会回头偷偷看我一眼。

我本来想对他点点头,但他坐回去的速度很快。他似乎已经习惯了我的不回应——我本该觉得庆幸,他终于习惯了;但我现在却有些说不出来的懊恼感。

“那么快坐下做什么?”我在心里默默嘀咕,然后随手拿起小圆桌上的笛福,翻了起来。

窗外又起风了。但今天的风似乎不太一样,不像昨日那般呼啸尖利。窗外的树叶沙沙作响着,与风声交织,并不刺耳。

夜已深,我们却都没有要上楼睡觉的意思。不知道是他在等我,还是我在等着他。我膝盖上还摊着那本《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从第十个月走到了第一次收获葡萄干,就再没有向前走了,只有火焰的红光在书页上跳动着,像在催促着什么。维尔纳则刚看完一张德文报纸,这会儿凝视着壁炉发呆,右手搭在膝头,手指有规律地弹动,看起来是在演奏。

“上尉先生。”终于,我开口了。

维尔纳演奏的手指猛地一震,幅度很明显。食指甚至像突然被施了定身魔法一般,在空气中悬停了片刻,才又服帖地趴回他的膝头。

他挺直了后背,如临战线,以一个正式的倾听姿态面向我。“是,柯克兰小姐。”

“我想……我们应该……”

——这真丢脸。我刚开口,就顿住了。我总觉得哪里不对。但维尔纳只是目光温和地看着我,等待我的下文。

“只是……我有话对您说。”

他微微一笑,“当然可以,我的荣幸。”

我不自觉地开始眨眼,并无意识地握紧了膝盖上的那本笛福。但我终于轻而清晰地说出口:

“您救了我,这是事实,我不会因为您的身份而否认您的善意。非常感谢。”

维尔纳和我对视着,若有所思,似海深邃的眼瞳微见波澜。

“柯克兰小姐……您的谢意,比我应得的多。”

他低声说,然后看着我。

我低下头,搅拌着杯里的红茶,看着里面的柠檬片起起伏伏。牛奶没有了,我只能先放柠檬片。这是战前风干封存的最后几片,我已不太舍得用了。

“我只是做了我必须做的事。”他说,“其实,您的选择,您的勇气……值得我深思。我一直在想,我做的这一切意义何在……集体疯狂之下,保持个体清醒的意义在哪?还有谁在意个体所做的努力?……我一直无法明了。我只是凭借着自己的直觉和残存的一些东西,一边随波逐流,一边逆流而上……我从未有勇气认真碰触这些问题,但您给了我这份勇气。应该表达谢意的人,是我。”

这话危险,意味不明。比起解释昨夜的行为,更像比解释更深的剖白——一个身披侵略者制服的男人,试图在一个封心锁爱的女人身上,探寻自己的人性。我的理智告诉我,要退后,要保持那份疏离的清醒;可有时候,这种单纯的闲聊,比亲吻更难以抗拒。

空气像是一根根被拉紧的纺线,它们织出一张无形的网,而我们正不知不觉地被牵引,向着某种界限的边缘滑过去。

维尔纳拿起另一杯热茶,抿了一口,对我露出一个礼貌的微笑,“谢谢您的款待,柯克兰小姐。您今天一切都顺利吧?”

——我知道他问的是什么意思。那句“As always”已经悬在舌头上,又被我生生卷了回去。我今晚不准备再回应他什么了。但出于英国人从小被灌输的礼貌意识,我还是几不可察地点点头,并默然给茶壶里填上一些热水。

这一晚,我们未再交谈,各自坐在各自的位置读书,看报。我也未再分一些眼神给他,为了防止自己软弱,还故意全程背对着他——直到我起身收拾茶具,维尔纳才像如梦初醒一样抬头看我。

他微微一笑,轻声开口,语调比往常更温和些:

“柯克兰小姐,时光飞逝。这是我在圣马洛的第九个晚上……今晚的风很柔和。也没有下雨。终于不像前七个夜晚那样寒冷了。”

我注意到他体贴地跳过了我窘迫的昨晚。

一时间,我又想起了他那句“愿您忘却”。虽然我不认可他的自我欺骗行为,但确确实实——那是体贴。

“柯克兰小姐,我不会做违背您真实意愿的事。我只是……想留在壁炉边,再听一会儿您……倒水时的声音。或者翻书时的声音,也好。它们比任何军号都真实。或者您愿意听我演奏?我的钢琴退步了,但还没有荒废。您不嫌弃,我可以为您弹首曲子。”

维尔纳说完,略有些羞怯地看着我。

他不是第一次留在客厅内,但这是他第一次正式请求——让他留下。他想要出自我个人意愿的主动许可,而不是“被动默许”。

这个认知,让我手上的动作停了一瞬。

一种让人无法回避的温柔,正悄无声息地逼近我的心。

我没有看维尔纳,只是将茶盏放回桌上,微微颔首。

“请您记得熄灭壁炉。晚安,上尉先生。”

我说得又轻又促;然后迅速转身,尽量从容地离开客厅。维尔纳张了张嘴,似乎是想说什么,但我走得太快,他根本来不及开口。

这一次,我未将客厅的门合上,任凭它敞开,犹自将静夜与火光留给他。站在卧室门口时,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内心突然有种小小而邪恶的快活:

哼,叫你今天那么快坐回椅子里!

我在幽蓝的晨光中醒来。

我好像仍然是我。冷静、理性、清醒。但今早睁开眼睛的时候,我迷迷糊糊地意识到——我并不觉得我昨晚的做出的任何决策是后悔的。我隐约觉得什么不一样了,心头有种……突如其来的轻盈感。如果用文字来形容,那就是看不见的石头被突然挪走一块的感觉。仍不轻松,仍然负重,只是比他刚来的时候要轻了一点点;又像是绑紧心脏的丝线,本来绑着死结,勒到心脏生疼,今晨醒来之后,却——

然后我就再也睡不着了。

我干巴巴地在床上躺了半晌,时间长到我听见对面的门轻轻打开,又近乎无声地关上;再听他走远,听他下楼,听他衣料摩挲的些微细响。

我翻身起床,套上裙子。坐到梳妆台前,以最快的速度梳理头发,把自己收拾好。不细致,不精致,但至少达到了一个不出错的状态——No errors is always correct.

然后我若无其事地下楼。

维尔纳立于门前,看起来是要走,又不像急着走。他已经穿戴整齐,军帽被他拈在指尖,安静地贴在他身侧。我注意到他的神情——昨日我首次且正式地“破冰”后,他却反而比往日更为收敛,看着我时,眼角眉梢都染上了笨拙的羞涩。

那神情——像极了大街上那些捧着玫瑰,等待心爱女孩的男孩。

“早安,柯克兰小姐。”他对我点点头。

我张了张嘴,却只是看着他。终究,是什么都没说,只是静静凝视着他。

“我也有话想对您说。”他顿了顿,轻声开口。

我看着他,幅度很小地点了点头。我希望我看起来不像一只木讷的北极熊。

“呃……您……您是否知道,《莉莉·玛莲》?我知道它是首德国歌曲。但我们在前线的时候,每次唱起这首歌,对面的英军都不会再对我们开枪。他们会和我们……一起唱。”他越说越别扭,重音和尾音间或变调,说到后面,脸都有些飘红,像我低烧的病人,也像英格兰晨雾里,树上的红苹果。

他不会真要高歌一曲吧?我忍不住想笑,抬手假装整理围巾,侧过头,把笑意掩盖在布料和黑发背后。

“我其实,只是想询问您……如果您愿意,今晚能否由我来准备晚餐?我唱歌很难听……我只能以晚餐充当《莉莉·玛莲》了。”

其实,我曾吃过他准备的餐食——那次我因月事卧床,懒怠到深夜,是他悄然为我留下菊苣咖啡与黑麦面包,还有切片的苹果。当然,我不认为他知晓女人这种私密的事情,这看起来更像一个单纯又可爱的意外,只是它来的恰到好处。那天他在一边看书,我包裹着沉重的灰色毛衣,鼓热的液体在杯中冒着蒸汽。

可那不能称作正式,更不能称为邀约。

面对这个笨拙的邀请,我并没有犹豫太久。

我把头发别到耳后,抬眼看进那双灰蓝色眼睛,下意识地像评估一个病人的临床症状一样,做出“诊断”:

「目光清亮,无胁迫迹象。

情绪稳定,暂不危及生命。」

好了,柯克兰医生,你可以开处方了——

「“我不挑食。”」

我回答他。我的语调依然是医生惯用的寡淡,却仿佛在冰封的湖面上,用手术刀划出一道细小的裂缝。而我与他都听见了:那道裂缝里藏着的,春水化开的声音。

维尔纳轻咳一声,恢复正色,微弯唇角,正式地颔首,手抬起来——像是想敬礼,又放下了。不过他自己似乎不知道,面部肌肉群在运动时会悄悄出卖他的心事。

“我会尝试做些法国风味的菜……如果能找到牛奶与盐。应该……比您母国的菜肴稍微可口一些。我会尽力。”

他说完便迅速转身离开了,好像怕我拒绝他一样。不过,门却关得极轻,仿佛德彪西——或者舒曼——算了,随便哪首曲谱的最后一个音符。

我转身回到屋内,脸有些隐隐发热,仿佛他目光的余温,仍留在我身上。

不过……他居然也会调侃。

那是我的母国哎!——他居然敢说出来……真是个不懂事的男孩!

不过,我并不生气。

因为他……说得没错!

我走向盥洗室,看向镜子里的人,啊……她的嘴角居然不由自主地扬起了一点点,而且,似乎没办法通过指尖之外的力量压下去。

医院的一日繁忙与疲惫浸入我的骨髓,回到家时,指尖已被北法深秋的冷意咬透。

当我打开家门,一股温热的香气扑面而来。这感觉让我陌生,我差点以为自己走错了家门。我独居许久,连只宠物都未曾养过,家常便饭于我而言,更是久远如缥缈烟雾的记忆,尽是模糊与虚无。即使在巴黎义诊的那段时光里,我也只是个寄居者,我的缺席从来无关紧要,不会有人特地期待我的归来。

客厅内壁炉依旧燃着,一如每日。我瞥见他身形——他卸下军装,只穿着白衬衫,站在炉边,握枪的手此刻正握着勺子,慢悠悠地搅动着汤汁。维尔纳高大的身材在厨房里显得有些局促,动作却不失奏者本相,优雅,流畅,好像手里的不是勺子,而是小提琴的琴弓。桌上两套简洁的餐具闪着光,但在这战争阴影笼罩下的夜晚,竟像临时眷顾这座旧宅的两颗星星——明亮而短暂,不合时宜的温馨。

他听见我进门,转头微笑道:“晚上好,柯克兰小姐。”

他很像兄长,也像……反正,不像德国鬼子。

我缓缓脱下外套,将围巾折好挂于椅背,又觉得就这么坐在客厅里等着不太合适——好像主人和客人颠倒了位置,又好像我是他的什么人。于是我走向他。厨房昏黄的油灯在他皮肤上晕出一层淡淡的光影,他本就白皙,光影下的侧脸线条更显得柔和。

我停在他身侧一个不远不近的地方,看着他手里煮汤的银勺。

“您以前……在家也常下厨吗?”

我想了想,问他。

虽然我问得像在询问病人发病时的状况一样。

维尔纳抬起眼,那一瞬,他的目光像是从什么遥远的地方游离而归。他不曾想我会主动开口问和他有关的事,以至于扭头看我时,神情里混杂着些许诧异。它转瞬即逝,迅速被他惯常的温和掩盖。

“偶尔,”他说,“小时候……母亲病重的时候,我曾试着做饭。后来,在柏林,每逢冬日独居,我总愿意煮些热汤……人,有时只是因为想念一种气味,才愿意重新踏进厨房。”

他声音低柔,又将目光投向黑洞洞的窗外,仿佛那儿正浮现出一张遥远而苍白的病榻,以及正在屋檐下不断飘零的雪。

他顿了顿,唇角勾起一个淡淡的笑,“在音乐学院的那段日子,我一个人租住在夏洛滕堡的阁楼。房东太太是个遗孀,家中总飘着烤苹果的味道。我常想,如果战争不来,也许我会留在柏林,继续演奏……”

我一边看他煮汤,一边静静地听他为我讲述这些并不属于法兰西与英格兰的记忆,它属于1939年之前的某间柏林旧居,也属于一个无法回返的平静年代。他的话语断在空气里,只垂下眼帘,仿佛在咽下什么——我想,他是在刻意咽下那句“可战争终究来了”。

“我并非真正热爱这身军装,”他将锅内液体倒入瓷碗,继续说,“但在我们的家族,拒绝从军,比战死更耻辱。您既然来自英国,应该知道,贵族的姓氏也意味着沉重的义务。”

他抬眸看向我,眼神不再游移,却也不坚定,是一种被命运按在砧板上的人才有的,无可奈何的冷静,就像我那些在病榻上睁着眼睛等死的重症病人。只不过他们之中还有些意识模糊的,他却清醒,和我一样,连欺骗自己都做不到。

“我曾经以为,我不过是遵从命运安排的卒子之一。但当我真正被放在棋盘上时……我才发现一切都不是我想象中的模样。像我对您说的,我希望的,并不是我能做到的。我能走的格子,太有限了……”

可他至少还在走。我已经亲眼见过了两次。一次亲眼所见,一次亲身体会。

我没有作声,只默然坐下。

他也忙完,坐到我对面,不动声色地为我盛上一勺汤。

液体表面的蒸汽被烛焰映照着,氤氲不定,若即若离。

我抿了一口——是土豆浓汤,加了牛奶,带着久违的香草气息。它温热,却不浓烈,缓缓流入胃中时,浑身都跟着温暖起来,似乎在安抚着我疲惫的身体。口味不算多惊艳,却足够温柔,足以在战时疲惫之中聊以慰藉。

我未曾赞赏;却也未拒绝再饮。

他起初没有多说。只是等我喝完,低声补了一句:

“我很高兴……您允许我。”

我把汤匙轻轻搁回碗中,没有答话,眼神却终于停留在他脸上片刻。我知道他肯定还有话要对我说,但此情此景,以及我们之间经历过的几夜并不算美好的回忆,注定了不可能是男女间旖旎的话题,因此我看着他时的心情还算坦然。

或许也有一丝小小的期待——但我向来视感性为犯罪,在发觉的时候,也就随着托腮倾听的动作,都一起压碎在指间了。

如我所料,他低声开口:

“1932年那年,我刚满二十岁。那时我还在音乐学院,每日弹琴写谱,想着有朝一日能在爱乐大厅登台。然后,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一切都变了。那个春天,‘非雅利安’老师们被辞退,而我因为不愿加入学生联盟,被迫中断学业……父亲利用关系,将我送进了军校。”

“听起来很像个懦夫——但我不是没想过当逃兵。但一旦我那样做了,不只是我,连带我的家族也会被列入政治观察名单。我的父母和妹妹,还有旁支的亲属们,都会受牵连。那些人……他们有一千种杀人不见血的方法毁掉一个人,以及他的姓氏。”

他看向我,嘴角微扬,笑意却没到眼里,唇角的弧度第一次带上冷讽,“在我父亲那个时代,从军是荣耀;到了我这一代,从军只是避免灾祸。”

“我不过是……比别人明白得早一点罢了,战争不是选择,而是我们这一代人被写好的人生。”

他没有看我,更像是在对自己倾诉。我静静地听着这场不该在我——一个独居的敌国女人面前展开的独白,它太冷眼旁观,只是在陈述事实;或许他是想辩解,但更多的,只是一个普通人对生不逢时的无可奈何。

又开始下雨了。风声裹挟着雨声,在木制窗框上敲打。屋内的烛光仿佛也受了惊扰,摇曳不止。我们各自收拾了餐具后,他与我道晚安,我则点点头,起身回房。

约莫十一点,楼下忽然响起钢琴声。是舒曼的《梦幻曲》,旋律起初带着专业人士不应有的迟疑,被他弹出了如履薄冰的味道,仿佛在试探这个难得温柔的黑夜是否尚未结束,旧居是否依然宽容;但在逐渐流畅的旋律里,弹奏者扎实的功底慢慢难以自控地显露出来。

音乐是一种自带情感的语言。而我听得出,我的德国房客,正在试图以音乐为语言,离我近一点,再近一点。我不知道他在请求什么,也不知道他到底想离我近到什么地步;但每一个音符在轻触这鲜活我的灵魂,它们隔着木门,穿过战火里的废墟与英格兰的白桦林,缓缓叩击我坚硬,疲惫的心腔。

维尔纳大概是怕再打扰我,紧关着客厅的门。我悄悄站在门后,指尖不自觉地贴紧门框,渐渐地依偎在门板上。

窗外的叶声簌簌,在夜的静谧中缓缓零落。

空气仿佛也零落了。

唯有钢琴声缓慢流淌,一点点穿透厚重的静寂,悄然搅动我内心那片初初破冰的湖面。

一曲奏罢,又是一首《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我不自觉地弯起嘴角,却依旧不曾出声,只是静静地伫立在原地。耳边只有琴声,在夜色深处缓缓绽放。

我就这样依靠着门板,垂着眼静静地听,听着维尔纳指尖跳跃的低诉——它们没有文字,却超越语言,超越身份与敌意,超越战争与国度,在虚无之间凝固为实体,轻轻落在我心上。

秋雨寒意穿过窗棂,丝丝冰冷刺入肌肤,我却感到胸口微微一暖。

在这个不同寻常的夜晚,我与他之间的距离,似乎……悄然缩短了半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