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二/战]以你为岸 > 第15章 第十五章

[二/战]以你为岸 第15章 第十五章

作者:安洗非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9 09:24:59 来源:文学城

没错,他不再以“柯克兰小姐”“您”相称,而是直呼我的名字。艾瑟尔,艾瑟尔。一声,又一声。甚至有些时候连名字都省去了。我能一字不差地记住那些名称冗长,拉丁语缀尾像咒语的抗生素,却无法——也从不曾——准确数清,这两天他究竟叫过我名字多少次。

我不是没想过拒绝,但我知道我拦不住他,德国人们总有种可笑又笨拙的执拗刻在骨子里。我并不喜欢在同一个问题上反复耗神;我本就是个懒惰的人,尤其怠于应对情感,我总是对它们视若无用。况且在这座小屋里,除了这些散发着树脂味的家具,再没有别的东西能听见他叫我的名字。家具不会说话,无伤大雅,也于我无害。

所以我就随他去了。

另外……他又一次狠狠越过了那条他自己划下的界线。比起这次越界,直呼我大名属实不值一提。

那夜我正低头审视几张处方笺,它们属于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脑膜炎患者,剧烈头痛,呕吐,行腰椎穿刺术,抽取脑脊液不得出,疑为蛛网膜下腔粘连或脑室受阻,考虑形成脓肿灶。我从未见过这样重的病人。他病程奇快,行将就木,无力回天。

窗外细雨如絮,冷意浸入石墙。杯中牛奶已凉,我却仍机械地啜饮。

直到他走近,我方才察觉他目光。

维尔纳停在我面前,他抬起手,指尖几乎触到我的下颌。我一惊,抬眸望他。他的眼神幽深如夜海,仿佛藏有压抑许久的惊涛骇浪,那股潮水在临界点来回翻滚,却终未决堤。我以为他要碰我,但我也没动;可意料之外地,他没有碰我。

“艾瑟尔,”他收回手,声音很轻,“这里……沾了牛奶。”

我仓促地抬手去擦。

他看着我,略微无奈地轻轻一笑。

“Engel。”一句温柔的德语从他唇角溢出来,噙一抹笑意的余韵,“我说的是你。”

我们都知道,在欧洲,天使常代指孩子。基督教文化下,孩子常被视为“上帝的礼物”,尤其在动荡年代,父母会通过“天使”祈求孩子的平安。这个称呼像一缕冲破乌云的阳光,不请自来,又几近残忍。“天使”的称谓,对于如今的我来说,是一种太不合时宜的抬举。我的所作所为已经不配再得到伊甸园的垂青。他也是,甚至更甚。

但他确是第一个这样称呼我的人。

连玛德琳姨母也从未如此温和地唤过我。她更多的是向我倾诉,而非将我当作一个需要呵护的晚辈。一时,我只觉得久闭的心房在轻微震动,合奏之后刚缝补上的铠甲又被他撕开了一角。

“你知道吗,艾瑟尔,”他突然说,“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是在别的时间,别的地点遇见你……”

——可是没有如果。我不敢再听下去,试图通过低头逃避他的目光。可下一秒,他却轻而郑重地捧起我的脸,手掌如梦中一样温热,那一瞬,我的血液从全身汇集到脸上,并且迅速升温;他指腹细微的纹理和老硬的枪茧,正一寸寸在我脸上留下名为他的烙印。

维尔纳缓缓俯下身。我看见他的睫毛近在咫尺,很长,很密,是我从未如此贴近看过的距离。

原来它们真的像蝴蝶翅膀一样好看。

……原来他的体温真的比我高。

空气仿佛变得黏稠,雨声被屏蔽,只剩下他与我,呼吸之间,只差——

“啪”的一声,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惊雷一般响起。我手下的那打处方笺,被维尔纳不小心从桌角碰落。

我惊弓之鸟般回过神,猛地一退。椅子腿划过旧木地板,声音尖锐又不体面。他也微微直起身,眼神却毫无惊慌,只有一瞬短促的眨眼,像是失去目标的子弹,狠狠地卡在空气里。

维尔纳盯着那打处方笺。那一刻,在我面前,他罕见地……格外像个军官。

我猜他很想用目光撕碎它们。因为我也想。

我垂下头,试图用发丝掩住红烫的面颊和脖颈。但我仍听见自己的心跳在耳边奔逃,仿佛还停留在刚才那一秒钟,维尔纳的呼吸贴着我唇角,未曾降落。

次日夜里骤雨骤寒,已经远远超过傍晚界定的时间范围,而维尔纳尚未归家。今日医院事务繁杂,下班时,已比我预想的时间要晚得多。我匆匆赶回,湿衣黏在我脊背,雨水沿屋檐跌落,像一声声对天空的告别,而被战争笼罩的每一个夜晚,总是暗藏着告别——后来我才知道,不是告别,是尚未发生的诀别。

我脱下湿透的外衣,手指僵硬地拧着发梢,下午行了一台复杂的开颅手术,指节已经近乎麻木。炉火未燃,室内的空气像长期未动的窗帘,沉重,凝滞。我蹲下身,划燃一根火柴,橘红的火光跳动时,像极了重病患初醒的瞳孔,瑟缩着点燃一炉死灰。

我像每天一样煮了茶,却未饮,只是坐在炉边,维尔纳对面的椅子上,静静地按摩发僵的指节,也试图将脑中关于病患,前线与死亡的影子一一驱散。医院的走廊上,那些呻吟和血迹,在我脑中无声地哭喊,它们盘桓着,最后拧成玛丽·杜瓦尔惨白的脸,和让·皮埃尔的冷笑,来自母国的千夫所指,一齐审判着我。然后他们有了声音,他们叫我叛国者,Putain,Whore,肮脏的子宫,德国人的走狗。

它们是手术刀,将我从对维尔纳的错觉和疯魔中解离出来。我不知道我该不该感谢它们,但我知道,我不喜欢。我心里有个最深的声音告诉我,那不是错觉,我也没疯。冯·比尔肯贝格上尉是沾血的死敌,而维尔纳不是,维尔纳……他是个传统的,热爱音乐和文学的普通男人。可我不能否认的东西太多,能承认的则少之又少。

可我和他……昨天……

昨天维尔纳半跪下去——不是求爱;只是替我收拾了散落的处方笺。他递还给我时,眼中波澜已经归于平静,似乎刚刚的一切都只是一场太过浪漫的臆想,从未真正发生;仿佛指尖的触碰,眉目的低垂,落在唇上的呼吸,一寸一寸靠近的影子,皆不过是壁炉火光里的一场迷梦。

我伸手接过。我们指尖碰到了一瞬,他没有躲,我也没有缩。空气微凉,肌肤间却滞留了灼意。我没有抬头,只低声说了句:“Danke.”

我甚至没注意到自己说出的是德语。他似乎也没注意到,只轻轻“嗯”了一声。

然后他在壁炉前再次蹲下,在已经烧得很旺的壁炉里添了一块松木,不慌不忙地拨弄火钩,像在打理自己的制服那般有条不紊。我靠在椅子上,没挪回原位,只继续装模作样地翻阅着那打薄纸——Luminal (Phenobarbital),Pyridoxine (vitamine B6),Acide ascorbique……哪怕我一个字都看不进去,也再不许自己抬头看他一眼。

他今天比我先上楼,没说晚安,也没有回头。我听见那扇木门合上的声音。他今天没再锁门——却有把锁无声地在我心脏上拧紧。

他的脚步声没有踟蹰,我的心率却迟迟未降。

我在沙发上坐了很久,久到牛奶结了薄膜,火炉只剩下暗红的余光。那一打惹祸的处方笺被我重新摊在桌上,可我一字未读,只觉得它们白得碍眼。

翌日清晨我醒来时,屋中寂静无声。卧室的火炉早已熄灭,只余一片冷灰。

我裹着披肩出了卧室——走廊却尚且微温。

随着我一步步走下楼,客厅的温暖逐渐如同一只温柔的手,轻抚着我的面颊——维尔纳通常比我先醒来,没有意外事件的情况下,我的房客已经开始像男主人一样,自发地燃起壁炉了。

我下意识地看向玄关。

他的军靴不在原处。大衣也不在衣架上。一切秩序井然,甚至比我自己拾掇得更整齐。他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出去了,就像昨夜从未回来过。

但我在桌角发现了一张纸条,被压在牛奶杯旁。

艾瑟尔:

指挥部有事,我提前出门。傍晚之前回来。

——W.

笔迹如往常一样端正冷静,但“回来”二字却写得略重,像是下意识用力压下了什么念头。

我挪开牛奶杯时,才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我这两天喝的那些牛奶的来处。病人家属送来的牛奶早该喝完了。我手里这杯奢侈得过分,而我居然没有察觉。

但我还是把它喝得一滴不剩,飞快地收拾了桌上的杯盘,再穿上呢大衣,围上围巾,像往常一样出门前往医院。动作平静至极,仿佛无事发生,仿佛不曾在昨夜的火光下沉默,颤抖,几近失控。

我突然察觉有什么不对,连忙低头看了一眼。

然后我被自己蠢透了。

我一个医生……竟然能把手套戴反。

又过了半小时,门终于开了。

我顿时觉得有股血直冲脑门心。

维尔纳进了屋,嗓音低沉而微哑:“晚上好,艾瑟尔。很抱歉,我回来迟了。”

他手中拿着一本破旧的法文书,封面微潮,卷角,纸页已经变成深昏黄色。

显然,它的前主人已忘记它许久。

“今天我在指挥部收上来的旧书堆里偶然发现了它。它提到了海,所以我走神了,不小心错过了时间,回过神来时,天已经有点黑了。你会喜欢它的,我猜测。”

他没有提昨晚的事,一个字都没有,只是站得笔直,正经极了,活像个被教官罚站的新兵。我看着他那副“视死如归”的样子,心下微松,又有些想笑。

“我想……也许能和你共读一页?”

他柔声问我。我略一点头,而他似乎松了一口气,肩膀都不像方才那样紧绷。其实我们都知道,在我们如今的四不像关系里,这已是象征性的;他知道我不会拒绝,我也知道。但他依然因这小小的动作柔软地微笑了一下,像山中雾霭初裂,一丝缝隙将光送进他眼底。

“我很荣幸。”他说,“请允许我把椅子搬到你身边。可以吗,艾瑟尔?”

他用的是询问的措辞;但那语气,分明又不是询问。

维尔纳脱下沾泥的军靴,挂好衣服,进屋,把书放在我们面前的小圆桌上。封面破旧,包着浆,书脊上还有溅落的墨点,显然已经有年头了;它散发着旧书特有的安宁味道。我依然缩在炉边的椅子上,看着他慢悠悠地,像这个家的男主人一样走来走去——他甚至自如地进了厨房,再出来的时候,稳稳地端着两杯茶水。

那是他回来前,我煮好的一壶——放在厨房的。

我歪着头瞧他忙活,突然觉得格外幸福,竟忍不住弯了弯嘴角。连他那身衣服,我都难得忽略了。

他把杯盘放在我面前,一边低头搬椅子,一边随口说,“啊,这把椅子还真是,意料之外地有些重……对了,我没在柜子里找到牛奶。牛奶喝完了吗,艾瑟尔?”

“是的。”我迟疑片刻,还是回答了他。

“知道了。”他应我。

他终于坐了过来,和我肩膀碰着肩膀,摊开那本书开始和我一起看。我负责看,他负责翻页。我想,如果我们是坐在沙发上……那或许就不是并肩读书这么简单了。

“……海的沉默,是最深的语言。它不为风翻涌,也不为月色低喃。只是那样无声地,持续地存在,就像——有人坐在你身边,什么也不说。”

翻至某页时,他低声诵读起来。

嗓音低沉,令人想入非非,像是大提琴遥远而哀婉的弦音,言语已尽,余音仍在我耳边回荡。

维尔纳转头凝视着我。或有未竟之语,或有未竟之事——最终只化作深沉的目光。他的视线落在我指尖——我这才发现,我本来蜷曲紧绷的手指,竟已悄然舒展,平摊在膝上,不再抗拒任何可能靠近的事物。

现在,油灯的昏黄光晕落在我影子上,将它拉长,扭曲,投映在石墙之上,像个幽灵,也像伤口。我拿起镜子百无聊赖地照,看自己黑发在肩头散乱垂落,绿眸无光,神情中隐隐透出一种近乎羞耻的失落。我刚结束一整日的工作,拖着沉重而麻木的身体回到这幢临海的小屋。

凌晨的钟声正好响起。

我从大衣内袋里摸出那张带有军政署印戳的夜间通行证,随手放在桌边,眼睛却不自觉地扫视屋内。我在寻找他的痕迹:他蹲在壁炉前点燃柴火时的身影,他手持奶锅时的背影,他投向我温柔而心碎的注视,他与我合奏时紧贴我身体的胸膛,还有那夜……那夜……但四周空无一人。回应我的,只有木地板发出的细碎吱响,如同不肯安息的亡魂在哭泣,在控诉。我点燃油灯,百无聊赖地看着光焰在寒夜中颤抖;又恍恍惚惚地提起它,踱步至厨房——水壶里空无一物,炉灰死气沉沉的,没有火星,冷的透透的。那一瞬间,我明白他今晚不会回来,可能宿在指挥部。我想不到其他可能,其他可能让我觉得愤怒,而后是巨大的羞耻感。

我太不理性了。

“回来”——这个词太温柔,太圆润,带着家的温度与门闩松开的声响。它是亲人之间用的,是夫妻,爱人,朋友间的密语。它意味着归属,占有,似乎那缺席之人被我贴了写着我名字的标签,理应返回。

真是不要脸的想法。他是个闯入者,不速之客,即使他风度翩翩,进退有度。我本应该希望他不要“回来”,我也没资格要求他,期待他“回来”。他不是我的,而我却在心中为他保留一席空位——我憎恶这样的自己,因为维尔纳不曾出现而心神不宁,辗转反侧的自己。

我回到客厅,坐在他习惯坐的老旧扶手椅上,一种无言的冷寂也随之在我身边沉甸甸地坐下,像某件不请自来的大衣。我无意识地用手掌撑着额角,眼睛不经意落在桌面上他那只怀表上——他又(我想是故意的)把它放在那儿了;那是他的爱物之一。我看着它,仿佛能听见他昨日在我耳边读诗的声音。怀表的指针声隐隐约约,而我竟开始怀念他的气息,他的低语,他叫我“艾瑟尔”时略带迟疑的语调。

这一想法使我猛然一震——我,艾瑟尔·柯克兰,一个英籍医生,竟在深夜独坐,思念着一名德国国防军军官,敌人。想念他的方式,温柔得近乎致命,如安乐死前静脉注射的麻醉剂,在意识尚未警觉时,已经渗透每一寸神经。就像这样——我在他缺席的深夜难以入眠,并眷恋一种叫做“他在”的缱绻情绪。

近期的事让我越来越深的意识到,战争可以把色彩调和成再也无法调和的黑;黑白则可以被战争伸手打翻成灰。原则的意义在人的原始冲动面前,可以停留在Principle这个词语本身,只是看人能不能迈过自己这道槛。

早在我第一次为德军士兵做清创时,我就知道这个道理。我可以用希波克拉底誓词,利益最大化等原理为自己的行为解释——但对于维尔纳,我只能用一句话来解释:我们对他人的依赖,是软弱的开始。

——在战前读过的卢梭里,我看到过这句话,出自《忏悔录》。彼时尚不懂,今日才知它的笔锋有多么冷厉。

情感的温床,永远都是逻辑撞破头也拐不过的死角。

我试着以医生的职业素养来屏蔽这一切。我熟知人脑的构造,神经递质的功能,心理投射的机制,这不过是情境诱发的幻觉,是黑暗与孤独交缠后催生的依附妄想。

可我仍然听见了那个词,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响起——“回来”。

翌日清晨,我醒得很早。推开卧室门时,空气里残留着灰烬未散的气味,客厅的壁炉早已冷透了。维尔纳依旧没有回来。他的房间开着门,屋内一切如常,窗台上摆着干花,墙角的皮质手提箱扣得整整齐齐。

我用力眨眨眼。深吸一口气,快步下楼。

将自己收拾停当后,我出门前往医院。迈出门的瞬间,我发现自己忘记吃早餐了,也没有烧水煮茶。脚步停了一瞬,我选择不再回头。

不会有人在身后对我说“愿你今日平安”。

行经通往他指挥部的小径时,我几次不自觉地扭头,回头,当然无果。我在诊疗室与走廊间穿行时,居然下意识地期待与他撞见的瞬间:也许是在药柜后方,也许在某位伤兵床边。但我终究没有见到他。我蓦然忆起,他其实并没有理由来医院,他的公务领域与医院的交集并不算多,至少这些天我一次都没见他来过。

我不曾主动询问任何一名德军士兵。即便我猜测他们中的有些人来自他所属的单位,我也始终保持沉默。我的骄傲与身份不允许我在任何人面前暴露那一点点无措与期待。

亨利·布兰科医生注意到了我。我向你们提过他。他是我的前辈,老师,我信任的长者,恰好五十六岁,年长我整三十岁。

“你看起来魂不守舍,”他说,语气温和,带着几分担忧,“孩子,你还好吗?”

我勉强一笑,低声回答:“只是昨晚没睡好。”

他没有再问。战争的阴影下,每个人都有太多不能言说的疲惫和颓唐。

我重新投入工作,努力用酒精的刺鼻气味和一张张处方笺压住那些动摇。然而,每当病房的门打开,德国人的靴音响起时,我的眼睛总是会不自觉望向门口。

总是这样。总是这样。你希望发生什么就不会发生什么,越怕发生什么就越会来什么——你希望时间快点走,它绝对慢得像蜗牛。你希望按时下班时,绝对会临时接诊一个病人。但你会因为他并不严重而在心里欢呼雀跃。

无论如何,我终于挨到能够回家了。

走出医院时,暮色已深。我站在主宫医院楼下,半晌才迈开步子。不会有人来接我,我也不该期待有人来接我。就算有,他也不可以来。

圣马洛反常地在十月下旬飘起了第一场薄雪。银色的星星们落在地上就融化了,只余下大片大片的潮痕。

我推开家门,房子里黑洞洞的,没有任何光线。

夜晚又一次回来了。

而他依旧没有回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