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城拟/两京】倦梦离人 > 第2章 日月并明

【城拟/两京】倦梦离人 第2章 日月并明

作者:客屹才渡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1 09:33:01 来源:文学城

01.

大明两京在外人眼里关系堪比太阳和月亮。

北京觉得分明更像太阳和星星,日月可同辉,他这太阳冉冉上升,每天下了朝会就是帮皇帝处理这处理那,东奔西走忙得闲不下来;南京倒好,天高皇帝远,今儿逛窑子明儿听曲的见不着人,最多抽空帮忙带带娃,过的那叫一个清闲日子。老四怕南都夜里头去孝陵哭坟,让他爹托梦来祥瑞他,不敢指着鼻子骂,还得好吃好喝好玩招待着,只能一个“京”当两个用,说等自己揣着《永乐大典》下去交代完,如何压榨南都都好说。

儿子孙子干的事,又不能赖他升了天的亲爹皇爷爷。

虽说离谱,是老四嘴里扯出来的,北京勉勉强强也信一些。

京师和南都维持着如此有分寸的政治合作伙伴关系,偶尔加班坐在一间屋子里,气氛也奇怪得紧。

有时候不能怪人迷信,念叨死啊活啊,因果是连着线的。第五次北征,明军班师回京的路上,老四身子突然就不行了。

一切发生得很快,不适、昏迷、病逝,朱老四那么活生生一个人,昨天还在战场上骑着他那匹草原上精挑细选来的骏马奔腾杀敌,今天骤然没了气息变成一具尸体死气沉沉地躺在这里,周围是零星几个亲信,商量着皇帝驾崩秘不发丧,以及辅佐太子登基稳定朝局。

两京舍命陪君子也是轮班制,北征大业你一次我一次,剩下那位留京帮太子。

第五次本来该是北京去的,但他之前偷偷连着溜了两趟,这回被太子扣下来了。

所以北京没看见永乐皇帝临终前的模样,或许老四走得真像南都叙述那般没多少痛苦。太子坐上皇位时,北京一如往常,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他总是这样,大殿中央坐着谁都与他无关,甚至皇帝不在他家坐着也没差。

一座城静静地屹立着,和她伴生出的所有人事物,微观世界里的鸡飞狗跳,不过是宏观世界里的沧海一粟。

城灵是怎么诞生的?

感知世人万千情意,城念生痴者,化人形,与城同岁共存,城毁则灵气散。

论利益纠葛,南北两京的命运自燕王攻破应天府城门那一刻始,早已牵连,难舍难分。

北京开始思考怎么和南都相处。

但对方似乎也怎么样都没差。

“唉……”

其实最先传回顺天府的,是第五次北征大捷的消息。那时候北京在乾清宫给折子批红,刚和太子打完赌,说南都这仗打得肯定没他漂亮,江南水师交给南京能使出铁索连环、火烧赤壁的绝招,他东吴建业是神气,到了漠北谁去给他借那么多水。太子笑笑没搭茬,又搬来一沓子公文放人桌上。

“辛稼轩有词云‘亲射虎,看孙郎’,那孙仲谋有胆量射虎,建业难道不如他?”

“南都在的时候不见你俩多说说话,他一走你倒是不乐意清净了,整天话里话外都是怎么样啊怎么样的——哎,你看上人家了?”

“去去去,谁说的,我这叫同僚关怀好吧。北伐这事儿他干了多少回,不就太祖那次成啦?担心担心是情理之中的事。”

“还情理之中——那我问你,你就不怕人南都又跟第二次那样,沾一身血污回来,怎么样喊他都不动弹,像真死了一样吗?”

呵,提起这事,北京冷笑一声,说最后发现他只是太兴奋熬了俩晚上没睡,回来倒榻上就晕过去了。

“当真没有?”

“不敢。”

太子正要打趣道什么,宫门便被人急匆匆推开,而后发生的种种都如白驹过隙,北京记不太清。

脑中残存的片段只有南都将他从一群穿着奠服的宫人中间拉出来,攥皱了袖子拽到角落里,然后紧紧抱住他。

南都的声音很轻很轻,虚弱得像是大病初愈,又像是大哭过一场,嗓子完全哑了。

他说,老四真没了,我亲眼看着的,死了。

北京恍惚着抬起手,机械地重复安抚怀中人的动作。到最后,他也不知道自己怀里抱着的,是惋惜大明又一位好皇帝落幕的南都,还是那个再也见不到燕王殿下的自己。

大明是他们的伯乐,是一座令日月同辉的功德碑。

天空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南都低声的抽泣再度飘来耳边。

雨水顺着屋檐连成一缕丝线滴落,北京将昏沉的头颅埋进南京的颈窝,一下一下拍着南京呼吸不稳而颤抖的背。

他说,我还在呢,我在这儿。

这是他们之间的第一个秘密。

日子也就这样平平淡淡地继续过下去,变化的只有南都留在宫里的时间更长了,来的次数变多了。

太子上位后,应天府的工作看起来显著增加。虽然南京三年地震四十二次,迁都事宜早已搁置,但自然灾害对城市造成的损伤会一定程度反映在城灵身上,南京本人的身体状况依旧不明朗,从偶尔逐渐演变成经常的剧烈咳嗽,有时能在他洗手的活水池子槽口看见未冲完的淡红血水。

京师和南都的寝宫相对,吃穿住行调度各成一派,北京平常闲逛不会绕到东边的院子,南京也没必要参与西边的是是非非。

“怎么了?身体不舒服吗?”

这是某个两人一起夜值的晚上,北京突然问出来的话。

“太医看过了,没什么大碍。”

南京怔愣片刻,随即淡淡答复道。

北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哦”了一声,继续问道:“‘没什么大碍’?这句话是太医说的,还是宁大人自己觉得的?”

东院池子的水流不到他那西院,但最终都要聚到一处。

“浣衣局掌印太监禀报取水处上游水源疑似掺融人血一事,掐指算算已有大半个月了吧。”

京师的步子迈得悠悠转转,似乎有意学那些不入流的纨绔,停在南都面前的时候倒是稳当。

“若是宁大人这顿咳仍未见好转,我得去治那庸医的罪,免得上头怪罪下来,说我对您这南都……不关心呐。”

“你……”南京原本想说谁要你关心,又想起对方这身份,或许是念着史书上能被记一笔体恤下属的美名,成人之美的好事,还可算作京师大人欠的人情,何乐不为。

如此思来,南京便也不再藏着那染血的绢帕,而是笑着从怀中抽出红布,皱皱巴巴的一团,令北京见之皱眉,接过绢帕的手都带上几分轻颤。

“这疾发作起来猛烈得紧,血染的地方不均,还请京师大人多恕罪。”

恕罪?你都病成这样了还好面子让我宽宏大量别见怪,我在你心里到底是个什么形象?

北京正郁闷地思考对方的意思,南京却已站起身,丝毫不顾两人近得快要贴面而立的距离。他将北京手中攥着的红布轻轻抽走,端在自己手心叠了朵花,然后食指和中指掐住“花茎”,把花簪于生出些许白发的鬓角。

你瞧,这像不像水墨画里点上几滴艳红的牡丹?

南京眼看将人惹恼了,竟乐得眉眼弯弯,张开双臂把自个儿整个深深埋进京师大人暖绒绒的皮袄里。

“等明年开春就好了,你明明知道我们这种……多少都有点老毛病,别为难人家好不容易才吃上皇家饭的太医了。”

那一晚唯有擂鼓般的心跳,如何都做不得假。

没有人表明心意的夜晚。

02.

后来。

他也不晓得京师能否守得住。

但南都已然留下一纸调职令扬长而去。

永乐皇帝驾崩,太子没坐得多久皇位,十个月后随着他爹也去了。庙号“仁宗”,是个好评价,至于谥号——太长了北京也记不住,只能说用那些词形容老大不能算作冗杂。

好圣孙……?那是先帝小时候被他皇爷爷喊的,老四走了以后,已经很久没有人再提过这个称呼。

现在,现在是哪个皇帝来着?北京昏昏沉沉地从床榻上爬起,战报来得突然,他已有大半个月没怎么好好睡过觉。整日陷在“退守南京”和“瓦剌来袭”的烦心事中人心惶惶,正统十四年皇帝率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却落得个全军覆没、国君被俘的结局。主战派之中,兵部尚书于谦上书太后坚决不可南退,扶嫡次子朱祁钰上位,利用一月时间集结军队,与众将分守北京各城门严阵以待。

北京这十几天没参加朝会,消息都是天津卫转述而知。他有点害怕再从那些主和派嘴里,听到类似“迁离京师归复南都”的话语,丢弃一座城池,对于某些官员来说犹如弃养一只狸奴般容易。

他去找了南京,曾经作为赵宋迁都临安后长年据守前线的建康城,对方应该能理解自己的感受。但南京只是坐在亲手挑选的红木椅上,平静地说:建康军民一心,城破依然可伺良机搏回。

“你我从未远离过战场,知道刀枪不长眼,夺走一个普通人的性命多容易,最要紧的是人命,活下去才有机会往前走。”

“我身上的疤没你多,燕京,但我每年复发的旧疾不比你好受。”

南京走过去从身后抱住他,将头轻轻靠在那个沉默而颤抖的脊背。

“我不敢拿那么多条人命赌京师能守住,但我们都试试、试试,好吗?”

北京语气低闷,小心翼翼地问:你真的愿意陪我,输了也不后悔?

南京说,当然。

后来他们还是大吵了一架,关乎景泰帝是否应当随军出征鼓舞士气的问题。北京认为一国之君亲临战场,是对这场战争极度重视的体现,国难在即,难不成让帝王坐在皇宫里空等消息?就算不上前线杀敌,军营后方指挥作战也同样行之有效。然而太后不同意,南京也不同意。

一是太后如今只剩景泰帝一个儿子,皇帝私下请命已经被否决过一回,作为母亲难以再次承受骨肉离别之痛。二是南京认为紫禁城内外部署的二十万大军若不出岔子,有于谦等忠国谋将镇守,加之瓦剌首领也先在宣府碰壁,这才取道西南紫荆关,绕山路远士气大减,没必要让皇帝再冒风险亲自上阵。

南京本想下朝后再和北京好好说道说道,正模拟着两人可能出现的对话,太监送来了皇帝手谕,让他速回应天府组织兵马运送粮草。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箱打点好的行李,和一匹可日行三百里的良马,南京打开箱子,大概能想象到他屋子里被收得干干净净。为避免民间流言,需南都仿驿卒规制,身着皂衣持腰牌,以最快速度走古道经河北、山东、皖北,抵临淮关渡淮河,向东南行进至滁城,过滁河后入江浦县渡江,直奔金陵内城传达急递。

路途遥远,一刻也不能耽搁。南京翻身上马便走,府上东西虽多,基本都是老四请他来顺天府暂住那时候置办的,闲暇作的字画都送了人,只需带些贴身衣物,这一走几乎在京师留不下什么。

甚至像是从未来过。

来不及再多想,快马已疾驰出宫门。

南京无意朝后头瞟了一眼,这座北方城市他断断续续住了百来年,今日突然要带着一份护好他的差事走,倒是有些舍不得,可城灵对百姓的责任心永远大于个人情谊。

待此事了结,那人若还愿听,再说吧。

等北京回到西厢房休息,约子时三刻,院内冷冷清清,连南京平日会为他留的那盏烛灯都没看见。

按照以往,两人出现意见相左的状况,南京一定要在朝会后用更为平和的语气向他说明自己的想法,他觉得自己不再年轻,开始尝试学会成年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尽量避免冲突。

偏偏今天,对方什么也没说,把所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收拾完,一言不发地离开了京师。

东厢房大堂的桌上,静静躺着一份如夜色般凉薄的调任书。

03.

史书记载:“六七年间,海宇宁谧,年谷屡丰,元元乐业”。

这是景泰帝治理下的大明。

正统十四年至景泰八年,大部分人过上了国富民安的好日子。故而南都无需再调回顺天府,京师多忙于替天子巡视边关,两京在各自的辖地内北捍戎狄、南平闽广,也算活得自在悠闲。

几乎很少碰面,更多是公事会见。以往京师下江南都会去应天府借住一二,这种微妙的联系在景泰元年断开。

直至英宗听取徐有贞倡言,将于谦弃市处斩;软禁郕王于西苑至其病故,以亲王礼葬西山。

南都又被调回去了,他自嘲像块紫禁城多出来的砖头,哪里有缺口往哪搬。

虽然事实如此。

挺荒唐的。南京吩咐下人打扫东厢房时,自己站在外面重新审视起这套和北京共住的四合院来。

当年急匆匆地带着手谕走了,是为给现在当朝的皇帝擦屁股,现在因一纸诏书又跑回来,还是这个皇帝的要求。唯一的区别就是,他这南都一趟来回,眼见着中间庙堂之上高坐的人换了两批。

就像这八年,如同黄粱美梦,一晃而过,旧朝局翻了新天地,孤君臣死得个空干净。

可悲,可叹。

“南都大人这是念及旧情,又来光临寒舍了?”

听声音,大抵是西厢房那位。

南京稀奇地扭头看向身后,内心想难不成这男的终于愿意理我了?然而待他转过向,只见北京连正眼也不分他一个,倒是斜着那双隐隐发亮的瞳仁儿,瞧起自己身旁草丛里的小蛐蛐来。

之前主动寄出的信件全都落空,南京觉得对方这辈子都要跟他老死不相往来,如两条搭在一起的直线,交错过后便是无望的渐行渐远。分明两人都委屈得紧,却又好着那点面子冷着脸不说话。

这话说得,我还以为京师大人有多大度呢。南京假装失魂落魄地嘟哝,又摇晃着身子贴近对方,轻轻拽了拽北京的袖口,里面掉出来好些个皱巴巴的纸团——上面还落了灰,只是被人慌忙藏匿时被手和衣袖揩去大半。

南京眼疾手快捡起纸团,将手背到身后,也仿照他的动作,靠在白墙上,笑着说:

“也不晓得是谁,日日冷落着我本人,倒对那空厢房情真意切,夜夜哑开窗缝朝书桌上塞信。还学着人家白乐天写什么‘同心一人去,坐觉京师空’,我且问你,我是死了不成?”

北京本急着抢回那内容过于缠绵的废稿,听他这话又抬手捂了那人的嘴,叫他别讲不吉利的话。

沉默半晌,才支支吾吾道:“你上回在南京……那个什么楼,说我是专门来找你快活的,而且就愿跟你一人快活,是什么意思?”

“就字面意思啊……我瞧见你心里好生欢喜,不就只想同你一人快活吗?”

这回轮到南京支支吾吾说不出话了,心想都四年前的事居然现在才来讨说法,你这京师要做臣子表率,我若光明正大说你是来嫖的,今天这话放出去,明天你就能在朝会上被参得颜面尽失。迁都以后顺天府的**产业严令限制,反观应天府的有如雨后春笋,横竖是养老班子收容所,我被参了最多不在京师干,该回家回家。

固定嫖一个,总比莫名其妙嫖了一群的名声好吧。

他当时估计没想这么多,给人解围这能力几乎是伴着政客的身份一道来的。

哪知北京话都没等他解释完,肉眼可见地逐渐面红耳赤,最后似仓皇而逃般转身快步离开。

南京望着他离去的方向,恍觉两间厢房中央,不知何人何时在庭院里种下一株梅树幼苗,许是江南的品种。

他想,以后每年,都可以折一枝梅赏了。

很喜欢一些家产互相舔毛的故事……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日月并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