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北宋]我要当太后 > 第56章 第 56 章

[北宋]我要当太后 第56章 第 56 章

作者:舒钥钥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6-27 13:49:56 来源:文学城

接下来的几日里,吴悦每天都陪着朱涴妤在院中玩躲迷藏,或是捡石子在地上画格跳房子,看起来很少无忧无虑,完全没有公堂之上的咄咄逼人之势。

但是其实并没有看上去的这么从容,因为她深知一旦有人细查,定会发现自家与改革派成员石介的关联。一旦和遭贬谪的改革派扯上干系,事情定会复杂几分,将本因为范仲淹等人贬谪而平静的朝局再次搅动的波涛汹涌起来。

朝中并非没有赞成改革派的官员,只不过领头的几人已遭排挤外放,而更多反对势力正虎视眈眈,欲置杜衍、富弼等人于死地。在这种党争氛围之下,朝廷必然会因保守派与改革派的拉锯式斗争而陷入僵局。而在此期间,定会有人将此事呈奏宋仁宗。毕竟理由都是现成的:往重处说,这是改革派牵涉到后宫皇嗣安危;而作为敌对的保守派,又难逃幕后推手的嫌疑。

吴悦打算将两党围绕皇嗣的暗斗提前呈现在仁宗面前。此前为安抚母亲与姐姐,她只拣二人想听的说,称无人敢插手皇嗣事宜,自家案子定会得到朝廷诸公的公正处理云云,那不过是怕她们忧心过度。

其实两党相争,波谲云诡,借文字攻讦乃寻常手段。例如借攻击杜衍女婿苏舜钦、捏造“张甥案”诋毁欧阳修等事,皆属常规操作,不值一提。

若论真正惊心动魄的皇位继承之争与派系缠斗,神宗至徽宗时期才叫个精彩。

神宗临终前虽未正式册立太子,但其长子赵煦(时年十岁,即哲宗)已是默认继承人。争议焦点在于赵煦年幼,其叔父雍王赵颢(神宗之弟,深受生母高滔滔宠爱)是否可能摄政乃至继位。旧党领袖司马光等人联合高太后,以稳定政局为由支持赵煦继位并由太后垂帘听政,借机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新党骨干蔡确、章惇等试图维系变法,却因高太后执政而遭集体贬黜。

谈及章惇,这位生平颇具传奇色彩。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主考的这届科举被称为“史上最强龙虎榜”,录取者包括苏轼、苏辙、曾巩、张载、二程(颢、颐)等名臣。是科状元为章衡,而章惇乃其族叔。章惇耻于功名在侄子之下,竟当场拒受敕命,弃诰还乡。至下一届科考,他再度应试,终以一甲进士及第,是为状元。叔叔章惇执政后力主强硬外交,指挥对西夏战事收复失地;其侄章衡则以文臣身份出使辽国,凭外交斡旋维护了大宋尊严。

哲宗亲政后,重启变法并召回改革派诸臣。然哲宗年仅二十三岁便猝然崩逝,且无子嗣。彼时,其异母弟端王赵佶与同母亲弟简王赵似成为皇位继承人选。

身为新党领袖、激进改革派代表的章惇,以“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为由反对赵佶,力主立赵似;而向太后则联合新党内温和派代表曾布及旧党势力,共同支持宋徽宗赵佶继位。

再说回这仁宗,他子嗣艰难,有过数子却皆早夭,却始终未肯松口预立皇嗣,这当然是因为他心中仍寄望于能诞育亲子承继大统。

是以,她刻意在他心底埋下疑虑的种子。让这位帝王对朝堂上的改革派与保守派,究竟哪一派会真心支持自己、静待其亲子继位以延续皇统,亦或两派皆如虎狼环伺,只期待着赵宗实(英宗)这般宗室子登临大宝?

考虑到“冷青案”中仁宗的处理方式,当时他因担忧民间流言动摇皇嗣正统,便雷厉风行彻查到底。吴悦断定,只要眼前案件让仁宗察觉前朝与后宫可能勾连图谋,他必不会轻纵,定要查个水落石出。毕竟在帝王眼中,此等涉及皇嗣之事,已是动摇统治根基的大患,唯有严厉处置方能以儆效尤。

即便两派官员经协商达成妥协、试图压下此案,不被仁宗所知,吴悦也另有安排。

她让祖母吴王氏托人将开封府两幼女告状之事,当作奇闻趣事说与张淑媛听。吴王氏之所以能打通宫内关节,当然是因为她本就出身鄢陵王氏旁支,与内廷素有渊源。

还记得早先就提到的《东京梦华录》所说的“汴京木工皆出于鄢陵王氏,金工多附南阳张氏”吗?鄢陵就是许昌,吴王氏本来就是许昌人,幼时随木匠父亲为大户人家做工,因战乱滞留南阳,又无盘缠返乡,才被送给吴家当童养媳。

古代工匠多以家族为营生单位,她们一家接到吴父通知迁居东京城,买下宅子后不到月余,便将宅中家具陈设妥当。郊区庄子的修缮更是迅速,旬余间房舍翻新完毕,家具也一一陈设齐全。

这等效率在古代殊为难得,要知道此时并无工厂机械批量生产,木器多为订做,即便有现货,也优先供给急需的官宦人家。寻常百姓家能有张木板床已是不错,哪像吴悦屋内的家具,件件皆精雕细刻,一看便是出自名匠之手。

她早留了心眼,旁敲侧击得知,吴王氏虽非鄢陵王氏主枝,却在旁支中以辈分最高,且其子(吴父)官至七品武官,王家自然格外看重。如今王氏族人中,便有匠人在将作监(隶属工部,掌宫室、宗庙、陵寝等皇家营造)任小头目。作为宋代皇家建筑核心机构,将作监下辖木工、瓦工等诸般工种,木匠更是直接参与后宫宫殿、园林的修缮。

是以对吴王氏而言,托请张淑媛身边得脸的女官,只是将这京中之事当闲话提起,实乃轻而易举之事。后宫与外面并非铁板一块,不然她们家的重阳糕点怎么能传入内廷,引得宫中派人采买?

至于曹皇后这边,吴悦也早已与父亲商定,待她往开封府告状后,吴父便即刻面见曹俣,陈明此事不仅关涉皇嗣安危、恐皇后遭人诬陷,更要提及后宫早有贪墨积弊。皇后身为六宫之主,若被揪住失职之柄,必有人借题发挥,图谋废后。

吴悦自认已尽最大努力,谋划至此,剩下的就是成事看天。她也只能不再自寻烦恼,带着朱涴妤每日嬉戏玩耍。

王婆与青枣早已知晓这次事情重大,深知短时间内难以归家。二人各自拿了不少针线活计,借此消磨时光。每日三餐及热水,自有女使按时送来。刚好冬日严寒,主仆几人便以布裹发,减少梳洗频次,只随意擦拭便罢。在这府衙暂住期间,就不太方便过分讲究仪容。

开封府衙外,果如吴悦所料,掀起轩然大波,深谙权谋者岂会将此案视作寻常商人诈骗?那些官场老手偏要往深处揣度,一定要将此案与皇位继承和派系党争牵扯到一处。

事态如滚雪球般迅速发酵。

宁华殿张淑媛听闻开封府受理的幼女讼案,起初只当是件趣事,及至听心腹女官似是而非地提及“此案牵涉后宫香料”,陡然忆起皇八女薨逝前,其寝殿内确有股甜腻异常的诡谲香气。她本欲捧着皇八女用过的锦衾,待仁宗驾临时当殿跪呈,以四司六局有人借香茶暗中投毒为由恳请彻查后宫用度,却未想曹皇后已先一步行动。亲往福宁殿禀明仁宗后宫或含隐情,旋以皇后之尊颁令,因宫中存在危害皇嗣之举,着令彻查一切饮食用度。

仁宗闻讯震怒,立遣禁军将厨司、茶酒司茶酒班祗应、香药局司香内人等一体关押,文思院、绫锦院、油烛局等亦被禁军查封院门。又急召大理寺、御史台、刑部三司协同办案。

据闻,曹皇后遣人将皇后册宝呈交仁宗,并立下誓言:若不彻查到底,请皇帝收回册宝。

-------------------------------

“事情就是这个样子,听闻官家昨夜已将所有涉案人等悉数收押。待会儿咱们前往垂拱殿,正是为了共议此事。”陈执中面色凝重,此事既牵及皇嗣又涉党争,今日朝议怕是棘手至极。

吴育此刻方悟,为何仁宗看过他的奏章后,会问及是否知晓近日京中变故。原来他在奏章中提及的石介、杜衍、富弼所采用的炒米炒面新款赈济粮,以及民间捐赠的耐饥丸,竟皆出自前往开封府告状的吴小娘子之手!莫不是官家会疑心他借救灾捐献奖赏之事,特意为那吴氏女说情。这实在是冤枉,他此前确实不知赈济粮与讼案竟有关联。

也只能长叹一声,本欲做个纯粹的臣子,从未想过卷入皇嗣之争与党派倾轧,不过是想实心任事、为民谋福罢了。

等到三位宰执来到垂拱殿时,发现他们已是最晚抵达的。枢密副使庞籍、御史中丞张方平与宋祁、孙抃、胡宿等翰林学士已悉数到场。

翰林学士院有“天子私人秘书处”之称,成员需经严格选拔,多为进士高第、文才卓绝者。翰林学士的首要任务是起草皇帝的诏书、敕令、赦文等,尤其侧重军事、人事任免等重大决策相关文书。作为皇帝近臣,他们常被召对问策,就边患、财政、改革等国政大事提供建议。后世笑称,这是文科生最受重视的时代,此话不假。

庆历新政期间,时任翰林学士欧阳修、王尧臣与范仲淹、富弼等改革派关系密切,共同推动庆历改革。许多翰林学士同时兼任知制诰、知贡举(科举主考官)或馆阁职务,甚至逐步晋升为宰辅(如参知政事、枢密使)。因此,翰林“清要”之职被视为仕途晋升的重要跳板。翰林学士常与中书门下、枢密院形成制衡关系,常被皇帝用作牵制外朝宰相的手段。

由于枢密使由陈执中兼任、知谏院由吴育兼任,因此此刻殿内仅有不到十人。

希望,能把这个局讲明白。

[可怜][可怜][可怜]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6章 第 56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