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北宋]我要当太后 > 第33章 第 33 章

[北宋]我要当太后 第33章 第 33 章

作者:舒钥钥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5-25 12:50:45 来源:文学城

让兄长吴夏先陪同石介和各位大人到二楼包厢就坐。

她则来到厨房,再次确认菜品的上菜顺序,顺便将预先准备的几包小食用油纸扎包好放在礼盒内,交代一盏香后即可传菜,这才安心地上了二楼。

来到二楼却发现兄长在走廊站着,并未进去。

"里面在议事?" 吴悦小声询问。

得到他点头予以肯定后,吴悦也能加入,默默靠墙站立片刻,才听道里面终于传来声音:"你们二人进来吧。"

紧随吴夏身后步入包厢,吴悦用余光快速扫过这七人的脸色,见众人皆笑意盈盈,‘应该没出什么差错’,她暗自思忖。

让二人进来入座后,却是范仲淹率先开口问:"今日小娘子展示的东西,我等都记下了。回去自会找人尝试,若确实好用,便推广于百姓,只是不知道小娘子想要什么回报?"

杜衍接着开口道:"我等已远离中枢,如果小娘子想为令尊求一个晋升,这却是有些难。据我所知,令尊也是刚刚领了供备库副使之职,按例起码要磨勘三年才可在行选官。”

吴悦连忙回到:“岂敢让各位大人为难!以私济公也非我本意,献出这些只是因为不忍百姓受冻致死,别无他求。”

杜衍颔首不语,未再深言,也不知他是信了还是没信。

胡媛接过话头:"倒是可以允诺让令兄入太学就读,无论考试结果如何。"

这下就是吴夏躬身施礼,但是却诚恳的拒绝:"谢安定先生垂爱,但是弟子以为当凭真才实学考取太学,方不负师门教诲。"

石介抚须笑说:"为师自然信得过你能考中,不过翼之兄早料到你会推辞,故而备下另一番安排 —— 今后,你可往翼之那里旁听太学课业,也可以前往明富那边在国子监走读。"

这当然是个好事,现在吴夏可以在国子监和太学之间随意选课上了,可以滤掉那些他不喜欢的水课,进行专研教学。

吴悦也因此确定石介已得知外放的消息,不然,怎么会如此匆忙给她哥又找个地读书?

历史记载他正是上半年接到任命,看到日后自己只能靠借阅笔记继续学业了。

胡媛似是看透她的心思,忽又转头望向她道:"我听闻明复已将国子监讲义赠予小娘子,我处亦备有讲义,小娘子可遣人来取。"

范仲淹复又开口道:"小娘子若有所求,不妨直言。"

吴悦深知,于这些政治精英而言,若无所求反而易令对方生疑,以为她有意放长线钓大鱼,拿捏作态。倒不如直言相求,讨个好处,一事归一码,彼此两讫,日后相处反倒更坦然。她心中早已有了计较,深知这些人精不会容她攥着偌大好处伺机要挟。

定了定神,吴悦躬身说道:"弟子素喜新奇事物,游赏风景、博览志怪小说,尤其喜欢听奇闻怪事。若诸位大人不嫌繁琐,恳望代为搜罗各地异闻、奇花异石,并绘制在这东京城内少见的风物图卷。身为女子,不便如男儿般周游四海,还恳请诸位大人为我开启了解大千世界的窗户。"

众人默然,这是不争的事实 —— 无论出身贵贱,女子的出路终究困于后宅之内,就算是公主亦难例外。

范仲淹率先答应:"此事我等记下了,日后定当留意任所之地的风土人情、奇闻轶事,为小娘子记载于纸上,然后传与京中。"

吴悦面上泛起喜色,她又不是真的闲着没事干喜欢看书,只不过是意图在宋代来这么一次工农业大摸底而已。

须知在古代中国,诸多植物资源与技术虽早有记载,却因地理隔阂、经济制约或社会观念桎梏,在北宋时期尚未广泛应用,直到后世才得以推广。

以棉花为例,汉代通过西域传入新疆、云南等地,但长期被视为观赏植物。唐代文献虽载岭南有 "吉贝"(木棉),然其种植局限一隅。北宋时,棉花种植仍集中于海南、云南等边远区域,中原百姓衣料仍以麻、丝为主。《太平寰宇记》载海南岛 "妇人以吉贝织为衣",但未成规模。直至宋末元初,黄道婆将海南棉纺技艺传入江南,改良织机工艺,推动长江流域广泛种植棉花。至明代,朝廷颁令广植棉花,棉布才成为主流衣料。

占城稻(早熟耐旱稻种)原产越南,唐代已有零星引种至岭南,但未形成系统推广。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南移,占城稻在江南地区广泛种植,与梯田技术相结合形成 "稻麦复种" 制度,极大提升了粮食产量。唐代山区已出现梯田雏形,如江西、福建的 "山田",然规模较小且分布零散。

北宋时期,南方山区(如福建)已经开始较大规模开垦梯田,但技术较为原始,缺乏系统化的排水保土措施,易引发水土流失。直至南宋因政权南迁,福建等地才逐步发展出 "层级筑埂、竹枧引水" 的成熟梯田体系,稻米才不再如原先一样惧怕干旱。

再生稻(两季稻)的推广同样经历了类似过程。据《广志》(西晋-郭义恭撰)记载:"有盖下白稻,正月种,五月获,获讫,其茎根复生,九月熟。" 从播种周期推断,此类再生稻应种植于今两广地区。后因南宋政治中心南移,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导致南方人口激增,人口压力迫使两季稻种植受到重视,而大肆种植。

汉代已出现龙骨水车(翻车),唐代用于农业灌溉,然需依赖人力或畜力驱动。北宋虽普及脚踏翻车,但水力驱动的 "水转翻车" 记载甚少。及至南宋,随着政权南迁,水力翻车在南方逐步革新并臻于成熟,可利用河渠水流自动提水,灌溉效率远超人力驱动设备。

火药在北宋时期主要用于燃烧发烟,尚未组建专门的火器部队。靖康之变时,宋军仍依赖传统城防体系御敌。南宋为对抗金和蒙这两个北方游牧民族骑兵,才开始加速火器研发进程,最终发明了突火枪,标志着火器发展进入新阶段。

北宋时期的海盐生产仍以煎煮法为主,即淋卤煎盐技术,先通过滩涂晒制浓缩卤水,再以铁锅煎煮结晶。这种工艺需消耗大量柴草,导致沿海植被破坏严重且成本高昂,制约了盐业规模化发展。但是据记载,浙江象山地区在唐代已有晒盐活动,至元代发展出 "刮泥淋卤法",通过吸附滩涂咸泥中的盐分淋水制卤,减少了对植被的依赖。而后世熟知的全流程日晒滩涂晒盐法(具有低成本、大规模优势),直至明清时期才得以大范围推广。可是,文献可得,早在南宋时期的福建、广东等日照充足地区已出现局部晒盐实践,但受限于交通闭塞、技术交流不畅,更兼煎煮法已形成成熟的税收体系,朝廷缺乏改革动力,致使晒盐法未能成为主流制盐工艺。

总的来说,南宋政权南迁后,南方人口激增与政治中心转移,推动了中原与南方的科技大交流,迫使技术升级,进而改变了中国的农业、手工业与军事格局。元朝实现大一统后,南北技术进一步融合,使得比如棉纺技术自南向北传播,这才有了后世江南纺织业的黄金大发展。

后世近代史的历史昭示,人当睁眼看世界,不可作井底之蛙,更不可狂妄自大。

因此她期望,通过收集不同的风土人情、奇物轶事,能促使眼前这些在当前大宋最具有改革意识的有志之士,不再局限于脚下的一亩三分田,转而关注那些未被重视的偏远地区与边缘领域。

"好了,可以上菜了,我都饿了。" 石介抚腹作饥饿状,众人皆轰然大笑。

吴悦忙命人传菜,早有在廊下等候多时的伙计鱼贯而入,将菜肴依次摆上。所幸等候时间并不长,瓷碟还在冒着热气。

除食店的经典菜式外,此次增添了三道新菜品。

第一道就是杂烩菜羹,以炸豆腐、炸莲藕、炸酥肉佐以白菜等食材同炖,荤素相济、汤菜交融,冬日食之既暖脾胃又饱口腹。此菜名曰 "七珍攒盒羹",暗含豆腐(素珍)、莲藕(水珍)、酥肉(陆珍)等七种食材汇聚之意。

第二道为“酪酥煎糯饼”,取糯米混合肉丁、小米、大米及豆类制成粑粑,切成薄片后,以平底锅刷油小火煎至两面金黄。食用时淋上秘制酱汁,外酥内糯,兼具主食与茶点之妙,饱腹感极强。

最后一道是个压轴甜品,名曰“琥珀叠翠糖”。其制法颇为讲究,先以小火将猪油融化,继而炒制米粒至琥珀色,临起锅前拌入炒芝麻与核桃、去核红枣干及蜂蜜。待混合物冷却凝固后,切成拇指见方的立方体,层层堆叠。观其色泽,红枣嫣红、芝麻乌亮、米粒焦黄,三色交织煞是好看。油脂均匀包裹米粒,既能延缓受潮变质,常温下又可保存四月有余。

这其实是她为蒙古骑兵军粮做的改良版 —— 在传统炒米基础上,添加猪油以提升热量密度,佐以红枣蜂蜜增添甜味层次,加入芝麻核桃等富含饱和脂肪的坚果,全面优化了干粮的能量供给、风味口感与保存性能,尤适用于严寒环境或高强度户外活动。

4月15号开文,到今天5月22日,有100个收藏啦!

开心[哈哈大笑][哈哈大笑][哈哈大笑],谢谢大家喜欢这篇文【鞠躬】

杂烩菜羹大概很多地方都有,其实就是菜丸子、肉丸子、酥肉、藕条大乱炖。河南过年必定要炸这些,然后放一堆在冰箱里,一整个冬天慢慢吃。[笑哭]

放心,功劳是女主的,就肯定不会给她哥或者她爹,甚至她家。作者我也从来不是那种为“男宝”做嫁衣的好人。[哈哈大笑][哈哈大笑]

至于行军粮,我研究了半天,感觉就是我喜欢吃的但是却长胖的糖油碳水化合物。主要就是满足高热量、轻便、即食方面,当然现在我们更严谨一些,还会计算营养价值,在古代,有的吃,能吃饱就很好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3章 第 33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