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北宋]我要当太后 > 第1章 第 1 章

[北宋]我要当太后 第1章 第 1 章

作者:舒钥钥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4-26 12:32:37 来源:文学城

庆历四年(1044 年)四月二十五日,仁宗皇帝第八女齐国公主薨逝。灵柩暂厝于都城西边的普济佛寺,以待下葬。仁宗悲恸不已,下诏追封其为韩国公主,且连续两日不临朝听政。

朝中大臣有的私下议论,认为皇帝哀思过深,显见对公主生母张氏荣宠过盛。众人皆言:“夫女宠太甚,则俭德易亏;恩泽偏私,则谗言易入。”

后宫亦掀起波澜。初时,御侍宫人常于闲时私下议论,提及皇八女生母。宁华殿张美人,四年间连生三女,然三女皆夭折,故谓其 “无福无德”。张美人原居正二品淑媛之位,后自请降为正四品美人,又曾刻意违礼为皇八女拟定小名,终未能保全皇女,众人皆归咎于张氏平素骄横无度、僭越礼制且不敬中宫。

这些流言蜚语,如同插上翅膀的飞鸟,向四面八方疾飞,先传入尚宫局二十四司,再飞入各宫贵人耳中,最终传入坤宁殿。

曹皇后见宫中有讹言惑众,立即召遣司言传谕曰:“若辈勿以浮言相煽,吾能辨忠奸。” 一向秉持“以威肃内”管理风格的曹皇后,凭借强势态度迅速平息了事态,使谣言无法相互煽动,亦为平息仁宗之怒起到了作用。

然此事仅是开端,彼时无人有后世之眼,未料数年后,宫中更会上演一场震动朝野的大戏。张氏以贵妃之身去世时,正宫曹皇后尚在,仁宗竟还要追册其为温成皇后,打破了儒家传统中 “一夫一妻、正后唯一” 的礼制,在朝堂内外、乡野民间引发极大震荡。

据史书载,仁宗罢朝七日,亲自宿于皇仪殿守灵;温成皇后张氏的葬礼“费金帛无算”,连两府(中书省、枢密院)官员亦不得入内(指皇仪殿守灵之地)。

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其中,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国家日常政务的决策与执行,相当于后世的 “政府”;枢密院则为最高军事机构,独立于中书门下之外,专掌军务,与中书省并称 “二府”。

仁宗此举形同自断耳目、放弃权柄,令人颇为费解。幸而当时朝内能人辈出,政局整体稳定,且无内忧外患激化矛盾,故短期权宜之举未致局势失控,世人唯有从其极致的情感宣泄中,方能理解此举的缘由。

除此之外,仁宗还要求百官致祭,礼制规制为 “御史台先设次,俟灵驾过,群臣素服,班台前北向再拜,举哭,十五举音,止哭,又再拜”。御史台是当时最高监察机关,承担监督百官、纠察朝政的重要职能,同时亦承担礼制维护与朝仪监督之责。

所谓 “御史台班次”,即御史台需先设置灵位,待温成皇后的灵车经过时,群臣身着素服,在灵台前分列站立,面向北方行两次拜礼;随后放声举哭,需按规制哭十五次(即 “十五举音”),待礼官示意后方可止哭,之后再行两次拜礼。

怪不得后世评论称,这是明明白白写在史书中的偏爱。

东京城内,不少平民常于饭桌之上、私闱之内,将张氏怙宠而骄、僭越礼制乃至几欲动摇皇后之位的旧事当作谈资。众人热议张氏究竟何等貌美,仁宗与她在宫闱中如何嬉戏,甚至绘声绘色地描述 “每至酒酣,奏乐彻旦”的场景,仿佛亲身所见一般。

此时,城外官道之上,三辆牛车迤逦而来。每辆车上各有一位魁梧大汉驾车:首车坐着当家主母与婆母;中间车厢内,一名幼女由老妇抱着,身侧还随侍一位丫鬟装扮的少女;最后一辆车则满载家私,另有一老一少骑马随行押后,一行人正缓缓朝着东京外城南熏门驶去。

这南熏门乃东京外城的正南门,凡自南方而来的车队、人群,多从此门入城。

北宋都城东京是中国古都史上著名的“三重城”格局,由内向外依次为皇城、内城与外城。皇城为皇帝理政与后妃居住的核心区域,其南门为宣德门,北门为拱宸门;内城又称阙城,环绕皇城而建,是衙署、勋贵宅邸及商业中心所在。比如大名鼎鼎的潘楼街,北起皇城东华门,南至内城东南角,此街以医药铺、香药行驰名,夜间灯火通明、通宵达旦,号称 “不夜街”。此外,自相国寺至州桥一带,还形成了以大相国寺为核心的商业文化圈,瓦市勾栏林立,杂耍、说书等市井娱乐应有尽有。

外城亦称罗城,其正南门南熏门附近,多为平民居住区与手工业作坊,中小型商铺遍布,各类特色食肆亦聚集于此;外城东侧的新宋门附近,是汴河码头与漕运货物的集散地,南北流通的粮食、茶叶、杂货及珍奇物件,皆在此装船卸货;出外城正西门西石门,便是大名鼎鼎的金明池。这是皇家园林,每年三月对外开放,百姓可入内游赏,池畔的琼林苑,便是仁宗赐宴新科进士之地。

在京禁军的营地,则驻扎于汴梁城墙外围的护龙河(即护城河)沿岸,以拱卫京师。仁宗庆历年间,禁军总兵力达八十二万六千(据《宋史??兵志》),占全**队(含厢军)总数的半数以上;其中在京禁军常年保持在八万人左右,四支主力禁军分别为捧日(骑兵)、天武(步兵)、龙卫(骑兵)、神卫(步兵),每支各辖四十个指挥使,每指挥约管五百兵卒。

后世公认,北宋都城东京的常住人口规模当超过一百万,“岁漕江淮米六百万石以给京师” 的记载毫不夸张,东京堪称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市。放眼全球,直至工业革命后,伦敦才成为欧洲首个百万人口城市;更遑论彼时尚未建国、荒无人烟的美洲大陆。

自宋太祖、宋太宗平定五代十国割据政权后,朝廷便将各地氏族、军民迁徙至东京汴梁,置于眼皮之下加以监管。这些氏族还带来了依附于其家族的各类手工业者,正如时人所言:“汴都衣冠甲天下,富商大贾、百工技艺之人,辐辏鳞集,仰给于贵势之门。”

豪族们豢养着擅长织锦、锻造及漆器制作的奴仆工匠,这类工匠统称为 “家业人”。其中技艺精湛者所制器物,价值千金;有些家族甚至凭借独特技艺形成了垄断性的技术优势。沈括在《梦溪笔谈??技艺》中亦提及:“汴京木工皆出于鄢陵王氏,金工多附南阳张氏。一族之匠,传艺百年,天下莫能及。”

那么,能够容纳一百万常住人口的东京汴梁,究竟有多大呢?

据后世研究,皇城面积约为 1.14 平方公里,内城面积约为 8.34 平方公里,外城面积则约为 50 平方公里。北京故宫(紫禁城)占地面积约 0.72 平方公里,以此换算:北宋皇城约等于 1.6 个紫禁城,内城则约等于 12 个紫禁城。

东京之繁华无双,也难怪孟元老会在《东京梦华录??序》中写道:“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当然,此书在庆历年间尚未问世。靖康之难后,孟元老自汴梁逃离,辗转至绍兴,回忆起东京城的景象:青漆涂饰的雕梁画栋、豪华精致的亭台楼阁,停靠在宽敞平直街道上的装饰精美马车、饰以珠宝的骏马;往来妇人头上的黄金珠翠耀眼夺目,所着轻罗薄绮则散发着沁人芳香;柳巷花街上,新奇曼妙的乐曲伴着欢声笑语飘扬;茶坊酒馆内,吹拉弹唱之声不绝于耳。

此书便是他据此回忆所作。

人人皆向往东京,皆言东京之好,然若想在此立足谋生、有所成就,却绝非易事。即便是家境殷实,若无人脉门路,亦寸步难行。

此时,三辆牛车已顺利通过南熏门的路检。押后的骑马老汉欲将一物塞入负责查验通关文牒的监门官袖中,却被对方笑骂着推开。二人似是旧识,肩头轻撞间,低声嘀咕着 “过几日再寻你一聚” 之类的话语。老汉行叉手礼道别后,随牛车缓缓驶过南熏门内的坊区住宅,朝着内城朱雀门方向行进。

再看为首牛车内的花甲老妇与中年妇人:二人衣着素朴,头上仅别着几枚木簪,虽带着长途奔波的疲态,却仍能看出这对婆媳年轻时的姣好容貌。随着牛车愈发靠近内城城门,二人眉头渐锁。约定的时辰已过,按说早该有人来迎,为何迟迟不见来人迎接?

花甲老妇是婆母吴王氏,她开口道:“耘娘,你打发人去大郎的衙门打听打听,莫不是西边又有战事,禁军接到紧急集合的调令了?”

儿媳刘耘娘,正随婆母吴王氏,携十三岁的儿子、五岁的小女儿,并带老仆王婆、丫鬟青枣,另有因伤解甲、前来担任管家的路伯父子(路伯与其子路与),依照丈夫吴大郎的安排,举家从京西路邓州(治所今河南南阳)北迁,前往东京汴梁定居。

“路” 为宋、金、元三代行政区划名。宋太祖为避免唐后期藩镇割据之弊,将一级行政区划定为 “路”,初设十五路,包括:京西路(治今河南洛阳)、河北路(治今河北大名)、河东路(治今山西太原)、陕西路(治今陕西西安)、淮南路(治今江苏扬州)、江南路(治今江苏南京)、荆湖南路(治今湖南长沙)、荆湖北路(治今湖北荆州)、两浙路(治今浙江杭州)、福建路(治今福建福州)、西川路(治今四川成都)、峡路(治今重庆奉节)、广南东路(治今广东广州)、广南西路(治今广西桂林)。

以存60章,放心看,不烂尾。

我曾经听过一个很出名的法国经济学家的讲座,他在香港居住了10年。在谈起流行病时,他说他儿子说历史看来每次大型流行病都是从中国传播而来。

你们那些小地方,人口才几千,最多几万,得个鼠疫黑死病不就死完了!当然传播不出来!因为所有人都死了!!!!

【周末有空捉一下虫,分割一下段落[可怜]】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第 1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