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飞”组合——郝强坚持认为这个名字充满了社长林晓晓的恶趣味,第一次正式备战,在一种诡异的气氛中展开了。
地点依然是图书馆那间能晒到太阳的研讨室。郝强抱着他花了一晚上整理的“制胜宝典”——里面全是各种网络热梗、煽情案例和惊世骇俗的类比——推开门的瞬间,就感觉自己走错了片场。
赛飞已经到了。但与上次不同,他面前的桌子上,并排摊开着三本厚得像砖头一样的书:《形式逻辑学》、《认知偏见大全》、《数据可视化分析》。旁边还有一个打开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一个极其复杂的思维导图,节点之多,色彩之丰富,让郝强瞬间联想到了宇宙星云图。
而赛飞本人,正对着白板,上面已经用极其工整的字迹写下了本次校内选拔赛的备选辩题,每个辩题下面都列出了正反方的核心论点框架、潜在逻辑漏洞和需要查询的数据领域。
郝强:“……”
这哪里是备战?这分明是诺曼底登陆前的作战指挥部!
“你……来了。”赛飞听到动静,转过头,语气平淡地打了个招呼,仿佛郝强只是来汇报工作的下属。“我初步分析了辩题,认为‘自媒体时代加剧/减少了社会认知撕裂’更适合我们。这个议题涉及传播学、社会心理学和统计学,有充分的发挥空间。”
他拿起一支笔,指向白板:“我的计划是,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逻辑金字塔,确保底层论点无懈可击。然后,收集近五年相关的权威社会调查报告和数据分析,作为支撑。接着,预判对方可能使用的所有常见逻辑谬误,并准备反驳方案。最后,基于以上基础,设计我们的论证节奏和……”
“停!停停停!”郝强终于从震撼中回过神来,把怀里那本花里胡哨的笔记本“啪”地拍在桌上,打断了赛飞的“作战部署”。“大哥!我们是去打辩论,不是去发射火箭!你这一套下来,评委都睡着了好吗?”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表情看起来像个资深从业者:“辩论,本质上是一场传播活动!核心是打动听众!我们需要的是金句!是共情!是能让观众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的精彩片段!你这些数据啊逻辑啊,是骨架,没错!但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血肉,是灵魂,是……是爆款文案!”
赛飞握着笔,安静地看着他,眼神里没有任何波澜,像是在运行一个需要加载的程序。
郝强被他看得心里发毛,硬着头皮继续输出:“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开场:‘当我们在信息茧房里自得其乐时,是否还记得,窗外早已是另一个世界?’——怎么样?是不是很有画面感?是不是瞬间就把氛围拉满了?”
赛飞沉默了几秒,然后低头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了一笔,用他那平稳的语调陈述:“记录:提议使用‘信息茧房’比喻。该比喻虽生动,但已被滥用,存在修辞疲劳风险。且‘窗外世界’的指向性模糊,容易在质询环节被追问具体指代。”
郝强感觉自己一拳打在了钛合金上,手骨生疼。
“那……那我们用数据!就用你说的社会调查报告!”他试图融入对方的体系,“我们可以说,‘根据某某调查,超过60%的人只浏览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
“数据需要明确来源、样本量、调查方法才有信度。”赛飞抬眼看他,“你提到的这个数据,我印象中来自三年前的一份区域性网络行为研究,样本量只有2000,且未经过同行评审,直接引用存在风险。我建议使用社科院最新发布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样本覆盖全国,更具权威性。”
郝强张了张嘴,发现自己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他感觉自己像个拿着木棍原始人,闯进了一个充满激光武器和全息投影的未来战场。他的每一个“奇思妙想”,都被对方用精准的“学术规范”和“数据考据”无情解构。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成了郝强人生中最漫长也最煎熬的“学术刑讯”。
他提出一个案例,赛飞分析案例的代表性和背后的普遍性原理。
他想到一个类比,赛飞指出类比中的逻辑断层。
他甚至哼了一句准备用来调节气氛的流行歌词,赛飞都能平静地追问这句歌词与核心论点的关联性在哪里。
郝强从最初的据理力争,到后来的垂死挣扎,最后彻底放弃治疗,变成了一个只会“嗯”、“啊”、“你说得对”的点头机器。他感觉自己作为“传播学学子”的尊严,正在被一片片凌迟。
直到——
“关于‘认知撕裂’的情感化呈现,”赛飞突然开口,打破了郝强麻木的沉默,“或许可以参考你之前提到的‘氛围感’营造。在陈述数据后,可以加入一个具象化的生活场景描述,比如‘一家人围坐餐桌,却各自刷着观点迥异的手机屏幕,沉默取代了交流’。这能有效将宏观现象微观化,增强听众代入感。”
郝强猛地抬起头,难以置信地看着赛飞。
冰……冰山融化了?不对,是冰山主动建议在堡垒外面挂彩灯了?
“你……你觉得这样可行?”郝强的声音都带着点受宠若惊的颤抖。
“嗯。”赛飞点头,目光依旧停留在白板上,语气一如既往的平淡,“基于传播学中的‘具象理论’,具体的场景比抽象的数据更容易被感知和记忆。这只是策略选择,不影响逻辑主干。”
尽管后面跟了一句硬邦邦的补充,但郝强心里那点快要熄灭的小火苗,“噗”地一下又燃了起来!这家伙,也不是完全油盐不进嘛!
他瞬间满血复活,拿出自己的“宝典”:“对吧!我就说感觉很重要!那我们还可以这样……”
虽然依旧充满“这个案例不够典型”、“那个数据需要核实”的“赛飞式”纠偏,但郝强明显感觉顺畅了很多。他甚至开始觉得,有这么一个严谨的“逻辑质检员”在,自己的那些“灵感火花”好像真的被修剪得更有杀伤力了。
训练结束时,窗外已是华灯初上。
郝强一边活动着僵硬的脖颈,一边看着赛飞一丝不苟地收拾东西,擦掉白板,将椅子归位。那认真细致的样子,让他莫名想起了他那个有轻微洁癖和强迫症的老妈。
“喂,”郝强鬼使神差地开口,“一起吃饭?食堂新开了个窗口,据说西红柿炒鸡蛋是一绝……我们可以现场论证一下先后顺序。”他说完就后悔了,这破嘴,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
赛飞拉书包拉链的动作顿了一下,看向郝强,眼神里似乎掠过一丝极淡的……诧异?他沉默了两秒,就在郝强以为会被无情拒绝时,却听到他说:
“可以。正好验证一下不同烹饪顺序对口感影响的实践数据。”
郝强:“!!!”
他他他……他答应了?!还要收集实践数据?!
去食堂的路上,郝强感觉自己脚步都有点飘。他和赛飞并肩走着,中间隔着标准的社交距离。晚风吹拂,带着初夏夜晚特有的温热气息。郝强偷偷瞄了一眼身旁沉默的人,路灯的光线在他长长的睫毛下投下一小片阴影,侧脸线条在夜色中显得柔和了些许。
这家伙……好像也没那么讨厌?
食堂里人声鼎沸。郝强豪气地打了两份西红柿炒鸡蛋,一份看起来鸡蛋先炒,色泽金黄分明;另一份汤汁浓郁,西红柿几乎化在了里面。
他将盘子放在桌上,充满期待地看着赛飞:“请,赛飞同学,用你的科学精神,品鉴一下!”
赛飞拿起干净的勺子,分别从两份菜里取了一小点,仔细品尝,表情严肃得像在分析化学成分。
“这份,”他指了指鸡蛋分明的那份,“鸡蛋口感滑嫩,有锅气,但西红柿风味融入不足。另一份,西红柿风味突出,但鸡蛋部分区域因久煮略显老韧。”他放下勺子,得出结论,“实践初步验证了我的理论,存在风味与口感的权衡。理想状态需要更精确的火候控制。”
郝强听得一愣一愣的,忍不住笑了:“吃个饭而已,不用这么严谨吧?你觉得哪份更好吃?”
赛飞似乎被这个问题问住了,他看了看两份菜,又看了看郝强带着笑意的眼睛,迟疑了一下,才说:“……后面这份。”
“看吧!”郝强顿时眉飞色舞,仿佛赢得了什么重大胜利,“汁多才下饭!感觉至上!”
赛飞没有反驳,只是默默地将那份汤汁浓郁的西红柿炒鸡蛋拉近了自己一些。
这个细微的动作,让郝强心里莫名地动了一下。
晚上回到宿舍,郝强破天荒地没有立刻瘫倒,而是坐在书桌前,翻开了那本被他冷落了好几天的《传播学概论》。
赵小宇打完一局游戏,凑过来惊奇道:“哟,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强哥开始发愤图强了?是被赛飞大神刺激得终于意识到知识的力量了?”
郝强头也不抬,哼了一声:“你懂什么?我这叫精准定位,查漏补缺!下次,我一定要在他的逻辑领域里,打出漂亮的传播学反击!”
他说得斗志昂扬,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当他翻开书本时,脑海里闪过的,是赛飞在白板前冷静陈述的样子,是他说“可以”时微微停顿的瞬间,是他选择那份汤汁浓郁的西红柿炒鸡蛋时,那一点点不自然的迟疑。
一种陌生的、酥酥麻麻的情绪,像初春的藤蔓,悄无声息地缠绕上他的心脏。
他好像……真的有点不对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