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大半年,权志龙的名字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强势回归公众视野,却并非以人们预期中的“王者归来”姿态。
他没有发布脍炙人口的流行单曲,没有参与任何综艺节目,而是推出了一套名为《音景·寂》的系列数字艺术作品。这套作品包含数段长短不一的音视频,将他在部队时期创作的“声音草图”进一步深化、完善,配以他亲自参与设计的、充满极简主义与东方禅意的动态视觉影像。作品通过特定的艺术平台和线下沉浸式展览发布,完全脱离了传统唱片的发行模式。
起初,市场是错愕的。习惯了劲歌热舞的粉丝们对着这些充满留白、需要静心聆听的“音景”感到茫然;乐评人则谨慎地观望着,试图定义这究竟是一次哗众取宠的实验,还是一场真正的艺术革命。
然而,当人们沉淀下来,真正走进这些作品时,却被其中蕴含的深邃宁静与强大生命力所震撼。那不再是迎合耳朵的旋律,而是直接叩问灵魂的声音。《音景·寂》系列迅速在艺术圈、设计界以及那些寻求内心平静的都市人群中引发了热潮。权志龙成功地将自己从“流行偶像”重新定位为“跨界艺术家”,完成了一次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转型。商业价值不降反升,只是合作的品牌变成了顶级画廊、艺术基金会和高奢酒店,他们看中的是他所代表的“高级审美”与“文化影响力”。
他忙碌于新的项目,与建筑师合作设计声音装置,为先锋舞蹈团创作配乐,日程依旧排得很满,但心境却与以往截然不同。他享受着这种完全掌控创作方向、用作品说话的自由。
年末将至,连日的会议和项目审核让他感到一丝疲惫。他靠在工作室的沙发上,随手刷着社交媒体,屏幕上划过一张张朋友分享的瑞士雪景照片——巍峨的阿尔卑斯山覆盖着皑皑白雪,静谧的湖泊倒映着湛蓝的天空,木质小屋点缀其间,如同童话世界。
一种强烈的、想要逃离当下喧嚣、置身于那片纯净雪白的渴望,毫无预兆地击中了他。
几乎是下意识的,他的手指点开了那个沉寂已久、却始终存在于通讯录最顶端的名字。对话界面空空如也,只有系统默认的打招呼提示。
他盯着屏幕,指尖在虚拟键盘上悬停,内心罕见地泛起一丝犹豫和……紧张。两年多的沉淀,各自领域的成功,他们之间建立起了新的、稳固的联结。但这份联结,始终围绕着艺术,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一次私人的旅行邀约,是否会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
他想起她寄来的《听雪》缂丝,想起她在美术馆廊道里沉静的侧影,想起她作品中那份与雪景如此契合的、清冷而坚韧的美。
冲动最终还是压过了顾虑。他深吸一口气,用尽可能平静、不显唐突的语气,敲下了一行字,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切入主题:
「看到瑞士的雪景,很美。突然很想置身其中。如果你近期有空,并且不介意的话,或许可以一起去看看?」
没有强调自己转型的成功,没有诉说工作的疲惫,更没有流露出任何超出朋友界限的情感。仅仅是一个基于共同审美(对雪、对静境的欣赏)的、简单而直接的旅行提议。他将选择权完全交给了她,语气克制得甚至有些生硬。
信息发送出去后,他将手机屏幕朝下扣在沙发上,起身走到窗边,看着首尔夜晚依旧川流不息的车灯,心脏却不受控制地微微加速。他并不确定她会如何回应。拒绝是大概率事件,他甚至已经做好了被无视的心理准备。
然而,仅仅过了不到半小时,手机传来一声轻微的震动。
他几乎是立刻转身,拿起手机。
屏幕上,是她的回复。同样简洁,没有任何表情符号,只有两个字:
「何时?」
权志龙怔住了,几乎以为自己看错。他反复确认了那两个字,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惊喜与释然的情绪瞬间涌遍全身。她答应了?就这么……简单?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手指飞快地回复,尽量让语气保持之前的平静:
「看你方便。我近期可以调整行程。」
这次,她的回复更快:
「下周三之后,我有空。」
「好。我来安排。」权志龙回复道,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嗯。」
对话到此为止。没有讨论细节,没有兴奋的期待,仿佛只是在敲定一次再普通不过的工作会面。
但权志龙知道,这截然不同。他放下手机,感觉连日来的疲惫竟一扫而空,一种久违的、充满活力的期待感在胸腔里涌动。他走到音响前,再次播放起《音景·寂》中的一段,空旷悠远的声音在房间里流淌,这一次,却仿佛与窗外遥远的瑞士雪景产生了奇妙的联结。
而在苏州,沈清音放下手机,目光重新落回织机上未完成的作品,神情依旧平静。她并非一时冲动。权志龙的转型与成功,她有所耳闻;他那份关于“寂静”的声音礼物,她珍藏在心。这次邀约,看似突兀,实则水到渠成。他们早已不再是需要靠频繁联系或热烈言语来维系关系的阶段。一次基于共同审美与精神共鸣的旅行,在她看来,是自然且值得期待的。
她起身,走到丝墙前,手指拂过那些冰冷的白色与蓝色丝线,脑海中已然开始构思,如何将阿尔卑斯山的雪景与静谧,融入她下一幅的缂丝创作之中。
相隔两地,两人心中却同时映照出同一片雪国的景象。这一次,不再是隔空的艺术唱和,而是即将到来的、真实的并肩同行。一场关于雪、关于静、关于重生后如何安放自我的旅程,悄然拉开了序幕。未知,却令人心静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