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蒸汽皇阙:书院藏着钢祚王朝 > 第4章 玄衣叩重门

蒸汽皇阙:书院藏着钢祚王朝 第4章 玄衣叩重门

作者:既清晏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5-11-10 04:46:20 来源:文学城

寅时的天光,是灰蓝与鱼肚白交织的朦胧。薄雾如流动的绢纱,缠绕着杏岭书院依山而建的亭台楼阁。青石阶浸润着露水,冰凉地反射着微熹。空气清冽,草木的湿气混着远处隐约的晨诵声,将书院的肃穆与幽深烘托得淋漓尽致。

侯景澜站在那扇厚重的黑漆大门前,一身靛蓝布袍洗得微微发白,却浆洗得挺括,衬得他身姿如崖畔青松。他仰望着门楣上“杏岭书院”四个铁画银钩的大字,目光沉静,唯有眼底深处跳跃着一簇微不可察的火苗——那是家国之念,亦是前程所系。

守门的卫士是个年近四旬的汉子,一身书院统一的灰布短褂,筋骨精悍。他接过侯景澜递上的素白名帖,指腹粗糙地捻过纸边,神色平淡如水,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侯先生既是要进书院,就得有里面的教习先生手写盖章的路引。规矩如此,任谁也不能破例。”

侯景澜唇角微弯,不见丝毫局促,从容地从宽大的袖袍中又取出一张折叠齐整的纸笺。纸色微黄,质地细密,显然比名帖讲究许多。他双手递过。

门卫展开,目光甫一触及纸面,便是一凝。这字迹,与名帖上端正规矩的正楷截然不同!那是一手笔走龙蛇、骨力开张的行楷,墨色饱满酣畅,每一笔都仿佛带着书写者胸臆间奔涌的豪气,恣意挥洒:

“钢祚王朝杏岭书院外客路引:侯景澜,出身星纪城上京州晋阳府北郊尖草坪侯氏,生于前朝永乐元年……”

门卫的眉头随着字句深入而缓缓聚拢。这路引正文,洋洋洒洒,远超寻常:

“我钢祚朝初建,天下百废待兴,而承元四年平定实沈城倭患中秦烈将军战死,承元五年周宕将军病逝,我钢祚苍梧军与多弥军一时竟无可用之将,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若去岁之前,各军偏将尚能依律暂行管理一二,勉力支撑。然自今年五月以来,西南天竺诸部频频异动,南海诸岛国亦屡屡寇边,劫掠商船,侵扰海疆,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前线告急文书如雪片飞至,然依承元帝立下之国规,‘非战役级别,偏将无专断发兵之权’。各部将领空有报国热血,却常受律令掣肘,边疆烽烟日炽,局势危如累卵……”

“值此国难思良将之际,侯兄景澜,胸怀韬略,腹有良谋,胆识过人,特向鄙人询问参军报国之道。以侯兄之才识武略,若使其埋没于卒伍行间,实乃国朝之失,明珠暗投。鄙人思之再三,方有将其举荐至御前之意,期其至少领一偏将之职,驰骋疆场,一展胸中丘壑,为国分忧,以解燃眉之急。”

“然则,当今天子乃隐皇,久居深宫,潜修于冥天宫,宫门紧闭,非特旨召见不得入,朝臣奏事亦多隔帘而陈,寻常荐举之途已然断绝。唯杏岭书院乃先帝特旨所立,内设‘承明阁’,有直通御前之密道,亦为隐皇偶尔垂询经史、论辩时政之所。故请侯兄持此路引,先至书院落脚。此地乃唯一可近天颜、寻得面圣良机之处,方便于你我做下一步之绸缪。”

“为方便侯兄通行,特立此路引。恳请门户先生见此言后,先至鄙人寒舍通传鄙人,以便鄙人亲迎侯兄。潘砚秋手书并钤印。”

落款处,一枚朱砂艳红的“潘砚秋印”清晰醒目,旁侧还有一枚略小的“杏岭书院教习”方印。

“啧……”旁边一个年轻些的门卫探头瞥了几眼,忍不住压着嗓子嘀咕,“潘先生这路引写得……可真够详尽,事由交代得忒也明白。”他嘴上虽如此,神色却不敢怠慢,迅速收敛了表情,与查验路引的门卫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那门卫小心翼翼将路引折好,双手奉还侯景澜,脸上那点因冗长文字带来的无奈瞬间消散,换上了十分的恭敬,甚至掺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谨慎。他微欠身,语气比初时柔和了不止一分:“侯先生见谅。既是潘先生亲笔路引,自当遵从。先生一路辛苦,还请移步门房内稍候,我即刻去通禀潘先生。”他侧身做了个“请”的手势。

侯景澜拱手:“有劳。”他随门卫步入一旁的门房小室。室内不大,一桌两椅,墙上挂着书院的规条,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木头经年的陈旧气味。他端坐椅上,背脊依旧挺直如枪,目光落在窗外渐亮天光勾勒出的书院飞檐斗拱上,心中反复咀嚼着路引上的字句——秦烈、周宕的陨落,南粤、青藏两军的将星凋零,天竺、南海的烽火,以及那至高无上又隐于深宫的“隐皇”。这杏岭书院,竟成了唯一的跳板。潘砚秋,这位旧友,如今在书院里似乎颇有分量。

时间在静谧中流过,只闻远处愈发清晰的鸟鸣与诵读声。约莫一炷香后,一声爽朗带笑的大喝由远及近,瞬间撕裂了书院的宁静:

“老侯!哈哈!人到的挺快啊!我还以为你要午后才能到!”

声未落,人影已至。侯景澜只觉眼前青白光影一闪,肩头蓦地一轻——放在身侧的包袱竟已被人利落地抄了过去!这一切快逾电光石火,饶是他自幼习武、反应敏捷,竟也完全来不及做出任何格挡反应。

“老潘?!”侯景澜猛地抬头,看清来人,惊讶得几乎合不拢嘴。

眼前人身着青白二色的细绸儒衫,青色如雨后远岱,白色似山间流云,衬得他面如冠玉,眉目疏朗,笑容粲然,正是阔别数年的故交——潘砚秋!比起记忆里晋阳府学堂时那个跳脱飞扬的少年,眼前的潘砚秋眉宇间沉淀了干练与威仪,但那份故人重逢的炽热欣喜却丝毫未减。

“怎么?几年不见,认不得老朋友了?”潘砚秋笑吟吟地掂量着手里的包袱,分量不重,“你这家当,倒也轻省,自己提着也成。不过老侯啊,”他促狭地朝门口方向扬了扬下巴,“往后若提了什么压手的家伙什儿,记得使唤门口这两位兄弟搭把手。他们可是领了书院月例的,出些力气,正是本分。”

门外两位门卫先生闻言,脸上同时掠过一丝极快又极其无奈的表情,仿佛写着“先生您又来了”,旋即又恢复成恭敬垂首的姿态,眼观鼻,鼻观心:“潘先生说的是。”

“走!”潘砚秋不由分说,一手拎着包袱,另一只手极其自然地揽住侯景澜的肩膀,半拥半推地就将人带出了门房,踏上了青石板铺就的蜿蜒小径。“早饭用过了没?想是没吃吧?走走走,伙房这会儿该还有热乎的麻叶和豆浆,我带你去垫垫肚子,顺道尝尝我们书院大师傅的手艺,外头的可没这地道!这都寅时几刻了,我的五脏庙早闹腾起来了!”

侯景澜被他这连珠炮似的话语和不由分说的动作弄得有些发懵,被动地跟着前行,感受着肩膀上那熟悉又带着新力量的拍打,心中五味杂陈,最终只化作一个无声的表情:“……” 这风风火火的做派,当真是半点没变。

刚行几步,潘砚秋脚步一顿,侧首朝身后不远处一个一直安静跟随的少年招了招手。那少年约莫十五六,靛青短褂,面容清秀,眼神里透着机灵。

“瞻宁,过来。”潘砚秋将侯景澜的包袱递去,“拿着,去‘寒阁’,找今日当值的管事,给这位侯先生安排一间上房。位置嘛……”他略一沉吟,眼中精光微闪,“就在‘武略轩’东侧,兵部属院,那样靠近兵部那几位大人下榻的院子。侯先生日后少不了与他们打交道,近些便宜。”他又从袖中熟稔地摸出一枚乌木腰牌,上刻篆体“潘”字及繁复云纹,一并递去,“拿着我的牌子去,管事自然明白。安顿好了,速来回我。”

“是,潘先生。”瞻宁恭敬应声,接过包袱和腰牌,动作麻利,显然常办此类差事。他向侯景澜也微微躬身行礼,便抱着包袱,步履轻捷地转向另一条竹影婆娑的岔路,身影很快被翠色吞没。

“妥!”潘砚秋拍拍手,仿佛了却一桩小事,脸上重堆笑容,继续推着侯景澜朝弥漫着食物香气的方向行去。

伙房位于书院东侧一处开阔的院落。还未走近,便听得里面锅铲碰撞的铿锵、沸水翻滚的咕嘟、以及隐隐的人语喧哗,交织成一片充满烟火气的晨曲。推开厚重的松木门扇,一股浓郁复杂的气息扑面而来:炸物的焦香、蒸腾的米面甜香、滚烫豆浆的豆腥气、酱菜的咸鲜味,还有灶膛里柴火燃烧的烟火气,浓烈而温暖,瞬间包裹了来客。

厅堂极其宽敞,数十张乌木长桌条凳整齐排列。此刻时辰尚早,却已有不少人落座:有穿着各色儒衫、睡眼惺忪或正低声交流学问的学子;有身着短褐、手脚麻利地收拾碗碟的杂役;也有几位看起来像是教习模样的人,或独坐品茗,或三两围坐。厅堂尽头,是一排热气蒸腾的取食窗口,透过氤氲的水汽,可见里面人影晃动,忙碌非凡。光线从高大的木格窗棂斜射进来,照亮空气中浮动的细微尘埃和蒸腾的雾气,形成一道道朦胧的光柱。

潘砚秋显然是这里的常客。他熟门熟路地领着侯景澜穿过几张半满的桌子,走向一个靠窗的角落坐下。这位置相对清静,窗外可见几竿翠竹摇曳。他对着窗口方向扬声便喊:“老李!两份麻叶,两碗稀饭,一碟酱黄瓜!麻叶要刚出锅的!”

“好嘞!潘先生稍待片刻!”窗口后传来一个洪亮中气十足的回应,带着浓重的本地口音。

不多时,一个围着白布围裙的胖师傅便端着大托盘快步走来。他圆脸盘,红光满面,额角沁着细汗,笑容憨厚。托盘里,两碗乳白的热豆浆冒着袅袅白汽,表面结着一层薄薄的豆皮;两盘金黄油亮的麻叶堆得小山似的,那是将面团拉成细条后随意扭结炸成的面食,形态各异,有的如盘蛇,有的如粗辫,边缘炸得酥脆起泡,散发出诱人的焦香;还有一小碟深褐色油亮的酱黄瓜,切成寸许长段,散发着浓郁的酱香和蒜香。

“侯先生请用,尝尝老李的手艺,咱们书院一绝!”潘砚秋热情招呼着,自己却已迫不及待地拈起一块形状最粗犷的麻叶,“咔嚓”一声咬下大半,金黄酥脆的外壳碎裂,露出里面雪白暄软的内芯,他满足地眯起眼,腮帮子鼓动,“唔!外酥里嫩,火候正好!老侯,快尝尝!凉了风味就差了!”

侯景澜奔波一夜,腹中早已空空。他依言拿起一块略细长的麻叶,入手微烫,表皮酥脆得几乎要掉渣。送入口中,牙齿轻合,酥脆声清晰可闻,内里却是惊人的柔软筋道,麦香混合着油脂的焦香在口中弥漫开来,带着微微的咸味。他端起粗瓷碗喝了一口稀饭,温热的液体顺滑入喉,清淡的小米香带着天然的微甜,恰到好处地中和了麻叶的微咸油腻。再夹起一段酱黄瓜,入口脆生生,咸、鲜、甜、辣(隐约的蒜辣)层层递进,极为爽口开胃。简单的食物,在此时此地,却有着熨帖身心的温暖力量。

两人埋头吃了几口,驱散了清晨的寒意与疲惫。伙房的人声随着更多人的涌入而渐渐鼎沸起来,碗碟碰撞声、咀嚼吞咽声、低声交谈声汇成一片充满生机的背景音。

侯景澜一边吃着,目光一边不着痕迹地扫过厅堂。他看到靠内侧的几张桌子旁,围坐着七八个气质迥异的汉子。他们大多穿着便于行动的深色劲装或半旧军服样式的短打,坐姿笔挺,肩宽背厚,即便在吃饭时也保持着一种无形的警觉。交谈声极低,眼神锐利如鹰隼,扫过周围时带着审视的意味。其中一位年约四旬的汉子,面庞黝黑,留着短髭,左手小指缺了半截,正用那粗粝的手指蘸着醋在桌面上无声地画着什么,同桌几人聚精会神地看着。另一桌有个年轻人,后颈处隐约露出一道寸许长的刀疤。这些人与满堂的儒雅书生气息格格不入,周身散发着经历过沙场洗礼的硬朗与肃杀之气。兵部的人?侯景澜心中暗忖,这书院果然不简单。

潘砚秋吃得快,但动作并不粗鲁。他偶尔抬眼看看侯景澜,眼中带着笑意,仿佛在欣赏老友被美食征服的模样。待腹中稍安,侯景澜放下筷子,端起豆浆碗又喝了一口,润了润嗓子。心中的那个疑问,经过一路的观察和此刻所见,愈发清晰。他踌躇片刻,决定问出来。

“老潘,”侯景澜的声音压得很低,确保只有近在咫尺的潘砚秋能听清,“方才在门房外,就听你说安排住处靠近兵部的人。现在看这伙房之中,亦有行伍中人。这…这是书院,圣贤教化之地,兵部的大人们,缘何会在此处长驻?”他的目光带着探寻,直直看向潘砚秋。这问题不仅关乎他的好奇心,更直接牵涉他此行的目的与“下一步打算”。

潘砚秋正夹起一段酱黄瓜送入口中,闻言动作一顿。他慢慢咀嚼着,腮帮微动,脸上那轻松随意的笑容如潮水般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凝重与意味深长的神色。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端起粗瓷碗,不紧不慢地喝了一大口稀饭,喉结滚动,仿佛在细细品味,又像是在思忖措辞。放下碗,碗底与桌面发出轻微的磕碰声。他用指节轻轻敲了敲桌面,目光迎上侯景澜探询的视线,嘴角却又缓缓勾起一抹弧度,带着点故弄玄虚的味道。

“嘿嘿,”潘砚秋轻笑一声,摇了摇头,那神情既像是知晓天大的秘密,又像是故意吊人胃口,“这个嘛……说来话可就长了,且牵扯甚广,非三言两语能道尽。老侯啊,稍安勿躁。”他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得更低,几近耳语,然而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闪烁着一种洞悉世情又运筹帷幄的光芒,“先安心吃饱。吃完,”他顿了顿,语气变得笃定而清晰,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跟我去个地方。”

“去哪里?”侯景澜追问,心中的弦绷紧了几分。

潘砚秋吐出两个字,斩钉截铁:

“开会!”

他的脸上,那抹神秘的笑意更深了,带着一种即将揭开帷幕的期待感。“会上,你自然就什么都知道了。关于兵部为何在此,关于这书院真正的‘特殊之处’,关于你想知道的边疆战事烽火,还有……”他的目光灼灼,仿佛能穿透人心,“你为何会拿着我的路引来到这里,以及我们接下来——真正要做的事。”他微微颔首,强调道,“那才是正题。此地人多耳杂,绝非言谈之所。待到了那处,自有人为你解惑,比我这干巴巴说道,清楚百倍。”

言罢,潘砚秋不再多语,重新拿起筷子,夹起一块炸得格外酥脆的麻叶,咔嚓一声咬下,细碎的酥皮簌簌掉落在桌面。他吃得似乎津津有味,仿佛刚才那番石破天惊的话语只是随口闲聊。然而他眼神深处那抹沉静而锐利的光芒,却如同暗夜中的星辰,无声地昭示着即将到来的那场“会议”,绝非凡俗,必将搅动更深的风云。

侯景澜看着潘砚秋笃定自若的样子,心中的疑云非但未散,反而被撩拨得更加浓厚翻涌。兵部驻扎书院?书院另有玄机?还有那场即将决定他前路的会议……这看似宁静祥和的杏岭书院,其下究竟潜藏着怎样的激流暗涌?他不再追问,默默加快了进食的速度,麻叶的焦香似乎也带上了一丝未知的沉重。他端起碗,将碗底温热的稀饭一饮而尽,喉间滚烫,眼神却沉静下来,带着武人特有的专注与决心。这场“会议”,便是他踏入这风暴中心的第一步。

字数越来越多了,希望观看量也一样[合十]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玄衣叩重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