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朕靠吃瓜系统成为千古一帝 > 第173章 一百七十三章

朕靠吃瓜系统成为千古一帝 第173章 一百七十三章

作者:识怜霜煌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27 21:15:58 来源:文学城

王麦这辈子经历的战争次数不少,在他四岁起开始记事后,就有个十几次的吧。

虽然比起他爹来是要少上很多了,但他爹那时候刚好撞上老赵王来到禹州,并且快速地将山河间那些零零散散竖起了旗帜觉得天下大乱机会来了,自己也能够搏一搏的造反者收拾了个干净的时代。

所以,那会儿的战争数量虽然更多,但是基本上都能毕其功于一役,而且因为每一场战役的烈度也就那样,于是,他的上一辈们在习惯了这样的战争之后,也不会说什么有的没的——反正在他们的观念里,天下是永远都在打仗的,从出生打到他们死去,只是但愿遇到一个征兵、征粮都不那么凶的君主吧。

而相比起来,他这一代的运气要更差一点,因为赵国在这五年里头每次发动的都是大战争,并且还不仅仅征调士兵和粮草自用,更还要将自己这边的粮草和军械送去草原。

这也就算了,毕竟征兵的数量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老百姓是很能活的一群人,就像是野草那样,总能够在一把火烧得看似不剩下什么了之后重新钻出来。

王麦并不知道在大约三十年前,江水之南发生了一场极大的叛变,那一年年龄已经不小的吴帝生了一场很重的病,而那时候吴国的太子尚且年轻,虽然也有二十岁左右了,只是到底从小都是在吴帝眼皮子底下长大的孩子,也没有监过国,不管是经验眼光还是别的什么都有所欠缺。

因此,在吴帝于宫中病重的那段时间,他的一位堂弟在靠近江水边的地方起兵反叛(这背后理所当然不会缺少赵国的支持),因为特别擅长画饼,也拉拢了不少被老吴帝准备削藩的、和他不是亲自关系的亲王郡王之流。

这群宗室的叛乱,在地方上征召了有大约二十几万人,老吴帝这边也又征兵了十万左右,双方之间展开的拉锯旷日持久,整整三年的时间交战频频,战线互相拉扯推锯,就像是磨盘一样,在做为战场的这几个州郡之内,硬是足足磨没了将近三十几万士卒的血肉——这还只是在战场上死去的,因为战争中筹备后勤的那些不能算是兵,却一样会因为苛重的劳动而受伤生病,也一样会在敌方偷袭粮道的时候死去。

另外,还有被强行征收走了大量的粮食,家里干活的几个男人也都在战场上,只剩下几户女娘做着家中仅剩的劳动力,却也要养活老人孩子之类的情况,一来二去的,在其他方面死伤的人口,累计起来怎么着也快要到了百万之数。

在北边的赵国倒是没有惨成这副样子,但是情况也不怎么好,王麦所在的这个州郡还是当年郑含章没能打过来的,于是乎连点儿好日子的影都没有见着,就单单只是在那边慢慢地空熬,因为也不知道什么叫做好日子,这么一天天麻麻木木地过着,自己竟然也觉察不出来差在哪里。

这一次的打仗和前几次倒是不一样——因为首次兵临城下了,而且速度又快,王麦觉得这一次好像也没有太多地辛苦到他这个运气好没有被征兵走的人身上。

另外……

王麦还记得他爹在走之前对他交代的一些话,告诉他在这个乱世中要怎么活的道理,他爹在七年前就走了,活到四十出头,见到了儿媳妇怀着孙子,按照乡下人的判断标准,这也能算是一个喜丧。

但他爹亡去的时候也并不怎么欢喜,而是和他说,如果打了仗之后,他最好是不要立刻去城里,城里没有那么快稳定下来的,而且,倘若事一些过如梳、过如篦的兵匪,那或许还会屠城。

他们老王家这个姓是常见得很的,天下各个地方都有,理论上来说可以管老王家叫枝繁叶茂,但是轮到他们这一家上,那就是一代独苗往下传。

倒也不是不想多生两个,而是他也就那么点本事,娶个媳妇扯上一床被子,再给媒婆整点儿鞋面就已经弄空了他的小半个家当,要是再多生两个孩子,家里过一段时间就得拆了东墙补西墙,拆了西墙当米吃了。

王麦的爹传到王麦这一代是这样,王麦往他闺女那边传的时候也是这样——他倒是没有嫌弃自家媳妇给生的是个闺女,反而觉得如果是个闺女,就不用自己娶媳妇那会儿似的又去怎生卖力地去各个地方抠搜钱出来,又是准备布又是准备往里面填的东西。

他今天进城确实是冒险了些,但是架不住有那些年龄不大,看起来也是读过几天书,懂文识字,成天家坐在屋子里头拿着一卷书在那边走过来“时习之”,走过去“不亦说乎”的白面皮,一个个看着眼生得很,与往年来村里宣告说今年又要征收多少的粮食,多少的钱银的小吏不仅仅是长相上,衣着打扮乃至于举手投足之间,都很不一样。

这些人来了就说,雍国的那位殿下来了之后下了怎样怎样的命令——王麦听着这些命令,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太对,在他那早就已经于田间地头,于一次又一次地挥舞农具的过程中把自己给弄得麻木到了几乎不转的脑子中反反复复地过了好几遍,这才砸吧出来一些不对劲的味道。

不对啊,这怎么干的全都是乡里头他们因为太穷没时间干的活,什么兴修水渠啊,什么招人去学习怎样堆肥啊、怎么做木匠活啊……一样一样的,好像都是为了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些,偏偏这些事情还都给吃给喝,它不仅仅是给钱,它还给盐!

赵国是产盐的地方,但是百姓想要弄到盐仍然不容易——在这个年头,产盐本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一合盐也要不了多少钱,但是一个国家财政的收入几乎全都在盐上,倘若想不到别的创收的办法,偏偏国库又开始吃紧了,那就要变着法子在盐这一项事情上头增加能够搜刮百姓的油水。

因此,像是王麦这样的小子,家里的盐别说缺了,一年到头也就没有太多能吃着够味的时候,什么时候能吃上一碗又咸又油的菜,配上一大碗饭,或者一个顶大的馒头,这就是王麦想过的关于吃的顶天的好了——他爹当年也是这么想的,所以给他的名字就是“麦”,意思是想要他名里头有麦,命里头也能多多地吃上麦子,而他比他爹更馋一点,也可能是因为老赵王当了皇帝之后,不管在整个古往今来的皇帝里头能够算是排名多少的贤明君主,也不管他在体恤民情上是个什么样,总归是将这么个地方稍稍安定下来了。

不用成天担惊受怕着会不会死人,相对来说红白喜事就变得重要了点,他小时候吃过的席比他爹吃过的多,王麦于是就给女儿起了个名字叫王馒,就是馒头的那个馒,他的妻子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不过小名却不是就跟着叫馒头了,而是骨头。

一开始也确实是叫馒头的,但是又一次某个富人家死了老太太,请乡亲们去吃席的时候,在老大的一张桌子上摆了一个劈开的骨头,上面有肉,王馒抢到一点,嗦着骨头半天没有放手,回去之后小小声地问她爹,自己能不能改了名字叫骨头。

王麦看着女儿那副抬着头,可怜兮兮的样子,心里是想说“你爹我叫麦子,也没见这辈子命里比别人多吃那么几斤麦子,你就算叫了骨头,那富贵人家又怎会就多死几个人好让你有那么多骨头啃”,然而看着那张并不怎么圆润的脸,还有一双因为瘦而格外圆大的眼睛,这样的话就怎么都说不出口了,只是抬起手来,揉了揉女儿头顶的发旋,随即说:“好,那以后就管你叫骨头,等日后要是有钱了,不只啃骨头了呢,就再叫你肉圆。”

王馒高兴得和什么一样,要不是因为还没吃过大口的肉,她估计已经要越过骨头这一步,直接将自己的名字改成肉圆。

人吃过太苦的东西,舌头会有些麻麻的,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体现,同样,脑子也是一样的,生活过得太苦了,就把那些灵光的地方都给锁了起来,不让人再去全头全尾地体会这些苦痛之处。

是枷锁,也是保护。

王麦回家,把情况对妻子女儿说了说,然后又讲,要是真的有那么好,他可愿意去城里头学了——打造农具之类的活他可以啊,他平日里是这个村中干木匠活最多的,他们村里没有一个专门做木匠的人,谁家男人都会一点这个,不过,王麦手上的技术最好。

要是真的有盐拿,有饭吃,他就去了,最近刚好不在很农忙的时候,妻子在家也能照看得过来这些田。

王麦自己是苦了多年了,但是他的女儿却没有苦得把自己的脑袋也麻掉,大声叫着爹爹你一定要去呀,比在家好多啦之类的话,王麦揉揉王馒的头:“要是那边给的多些,就给你买骨头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