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掌中月,心上霜 > 第53章 夏耘织锦呈新色 秋实换粟暖乡邻

第五十三章夏耘织锦呈新色秋实换粟暖乡邻

小满时节的风带着麦香吹进学堂,织布坊里的孩子们正围着新染好的布料忙碌——浅蓝的布面上,被苏清欢教着绣上了小小的麦穗图案,针脚虽不似绣娘那般精巧,却透着孩童特有的认真。“再过半月麦子就要熟了,咱们把这‘麦穗布’做成布包,等收麦的时候给乡亲们装馒头,既结实又吉利。”苏清欢握着阿禾的手,教她把线头藏进布缝里,小姑娘的指尖沾了些丝线的淡蓝,却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

木工坊里更是热闹,王大伯正带着孩子们打磨木镰柄。“收麦的镰刀柄得趁手,粗细要刚好握在手里,边缘得磨光滑,免得割伤手。”他拿起一块打磨好的松木柄,递给身边的小石头,“你试试重量,要是觉得沉,咱们再削掉些。”小石头双手握住木柄,学着大人挥镰刀的样子比划了两下,脆生生地说:“不沉!俺要做十把,给俺爹、俺叔还有学堂的先生们都送一把!”

萧彻则带着几个年长些的后生,在学堂后面的空地上搭建晒麦场。他们把地面整平,铺上提前织好的粗麻布,防止麦粒掉进泥里。“今年村里的麦子长得好,估摸着能比去年多收两成。”路过的张大爷扛着锄头驻足,看着忙碌的众人,“往年收麦要请外村的人帮忙,今年有你们学堂的娃子搭把手,咱们也能省些力气了。”萧彻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回应:“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等收麦时,咱们学堂的孩子都去地里搭把手,顺便也让他们学学农活儿,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收麦的日子很快到了,天刚蒙蒙亮,学堂的孩子们就挎着“麦穗布”做的布包,扛着自己打磨的木镰柄,跟着萧彻往麦田走。田埂上早已站满了乡亲,金黄的麦浪在风里翻涌,像一片流动的金海。王大伯率先走进麦田,示范着如何弯腰割麦、捆麦垛,孩子们跟在后面,学着大人的样子,虽然动作生疏,却没人喊累。阿禾的小手上磨出了红印,却依旧攥着镰刀不放,直到苏清欢发现,把她的镰刀换成了轻便的小竹篮,让她帮忙捡拾掉落的麦粒。“每一粒麦子都不能浪费,”苏清欢蹲下身,捡起一粒饱满的麦粒递给阿禾,“这是咱们春天播种、夏天浇灌才长出来的,要是丢了,就太可惜了。”

正午的太阳渐渐毒辣,春桃和张婆婆推着小车送来解暑的绿豆汤。陶碗里的绿豆汤泛着清凉,孩子们捧着碗蹲在田埂上,你一口我一口地喝着,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却没人抱怨。“俺娘说,喝了绿豆汤能解暑,下午俺还能割两垄麦!”小石头抹了把汗,把空碗递给春桃,转身又扎进了麦田。萧彻看着孩子们的身影,心里满是欣慰——这些曾在学堂里认不全“麦”字的孩子,如今不仅能说出麦子的生长过程,还能亲手参与收割,这便是“知行合一”最好的模样。

收完麦子的学堂,很快被新的忙碌填满。织布坊里,孩子们把收麦时用旧的粗麻布拆了,重新纺成线,染上深褐的颜色,准备织成厚实的“冬暖布”。苏清欢则带着几个妇人,把新收的棉花弹松,教孩子们做棉絮。“冬天的棉袄要填足棉絮才暖和,填的时候要匀,不然穿起来会结块。”她铺开一块浅蓝的“麦穗布”,将棉絮一点点铺在布面上,阿禾和几个小姑娘围在旁边,学着她的样子,把棉絮撕得细细的,小心翼翼地铺匀。

木工坊里,王大伯正教孩子们做“储物木箱”。“秋收的粮食要装在木箱里才不会受潮,咱们做的箱子要带盖子,侧面还要安上小锁扣,防止老鼠进去。”他拿着尺子量木板的尺寸,小石头在旁边帮忙递刨子,眼睛紧紧盯着师傅的动作,生怕错过一个步骤。没过几日,十几只崭新的木箱就做好了,孩子们在箱面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整整齐齐地摆在学堂的储物间里,等着装秋收的粮食。

立秋那天,学堂的菜园迎来了丰收。红彤彤的西红柿、翠绿的黄瓜、紫莹莹的茄子挂满枝头,孩子们提着竹篮,在菜园里穿梭采摘。“俺种的黄瓜熟了!比俺的小胳膊还粗呢!”阿牛举起一根翠绿的黄瓜,兴奋地喊着,引来其他孩子的围观。苏清欢把采摘的蔬菜分成两份,一份留在学堂做午饭,另一份则让孩子们送到村里的孤寡老人家里。“李奶奶,这是俺们种的西红柿,可甜了,您尝尝!”阿禾捧着一捧西红柿,走进李奶奶的小院,老人看着小姑娘的笑脸,眼眶湿润了:“好孩子,谢谢你们,奶奶好久没吃到这么新鲜的菜了。”

随着秋收的临近,学堂里的“以物换物”活动也提上了日程。萧彻和周先生商量着,把孩子们织的布、做的木工制品,还有菜园里的蔬菜收集起来,在村口的空地上摆个小摊,让乡亲们用自家的粮食、鸡蛋来换。“这样既能让孩子们的手艺有地方用,也能帮乡亲们解决些生活所需,一举两得。”周先生翻着记账本,把孩子们的手工作品一一登记在册,“咱们还要教孩子们记账,换出去多少东西,换来多少粮食,都要记清楚,让他们明白‘等价交换’的道理。”

“以物换物”的那天,村口热闹得像赶集。孩子们穿着自己织的“麦穗布”校服,守在各自的摊位前,有的展示着绣着花纹的布包,有的捧着小巧的木书架,还有的提着装满蔬菜的竹篮。张大爷拿着一袋新磨的小米,走到织布坊的摊位前,笑着说:“俺用这袋小米,换两个‘麦穗布’包,给俺家孙娃装书本。”阿禾连忙接过小米,仔细地倒进储物袋里,又拿出两个叠得整齐的布包递给张大爷,还不忘说:“张大爷,这布包结实,能用好几年呢!”

不一会儿,摊位前就挤满了乡亲。王大娘用一篮鸡蛋换了个小木凳,说要放在灶房里坐着烧火;赵叔用半袋豆子换了块“冬暖布”,准备给家里的娃子做件棉袄;就连邻村的染坊掌柜,也特意赶来,用两罐染料换了三个孩子做的木灯笼,说要挂在染坊门口当装饰。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有的记账,有的递东西,有的跟乡亲们介绍自己的手工作品,脸上满是自豪。

夕阳西下时,摊位前的东西基本都换完了,换来的粮食和鸡蛋堆满了学堂的储物间。萧彻和苏清欢带着孩子们清点物资,小米、豆子、玉米装了满满十几袋,鸡蛋也攒了两筐。“这些粮食,一部分留着给学堂的孩子们做午饭,让大家冬天能喝上热粥;另一部分,咱们分给村里的穷苦人家,让他们也能过个安稳的冬天。”萧彻看着堆得满满的物资,对孩子们说,“你们看,用自己的手艺换来的粮食,是不是比买的更有意义?因为这里面,藏着你们的努力和心意。”

孩子们齐声点头,小石头举起手里的记账本,骄傲地说:“俺今天记了二十笔账,一笔都没算错!俺还知道了,一个木凳能换三斤豆子,一块布能换五斤小米!”周先生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这就是算术的用处,不仅能在学堂里学,还能在生活里用。以后咱们还要学更多的知识,做更多有用的事。”

夜幕降临,学堂的厨房里亮起了灯。春桃和张婆婆正忙着煮小米粥,锅里的小米粥冒着热气,香气弥漫了整个院子。孩子们围坐在餐桌旁,喝着香甜的小米粥,吃着用菜园里的蔬菜做的炒菜,脸上满是满足。苏清欢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暖暖的——从夏日织锦到秋日换粟,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手艺,更懂得了分享与担当。她看向身边的萧彻,轻声说:“你看,这就是咱们办学堂的初心,让孩子们在成长中学会感恩,在实践中懂得责任,让知识和爱心,像麦田里的种子一样,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萧彻握住她的手,眼底满是温柔:“未来的日子还长,咱们还要教他们更多——冬天教他们做御寒的棉衣,春天教他们播种新的作物,让这所学堂,不仅是读书的地方,更是孩子们成长的乐园,是乡亲们温暖的依靠。”

窗外的月光洒进院子,照亮了织布坊里未收起来的“冬暖布”,也照亮了木工坊里整齐摆放的木工具。苏清欢知道,学堂的故事还在继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孩子们会像夏日的麦穗一样茁壮成长,像秋日的果实一样饱满充实,而她和萧彻,会一直守护着这里,守护着这份温暖与希望,让知识与手艺传承下去,让爱与善意温暖每一个乡邻,让这所学堂,成为乡村里最亮的一盏灯,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也照亮整个村庄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