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君如在自家床上醒来,已是午后。
她感到一阵虚脱般的疲惫,记忆停留在清晨老宅里,那小怨灵化作光点消散的瞬间,之后便是一片空白。
“我是怎么回来的?”她揉着发胀的太阳穴,满心疑惑。但很快,更大的疑问占据了她的思绪——那个孩子,它到底是谁?它为何被独自遗弃在那栋老宅?它的执念为何如此之深?
带着这些疑问,沈君如再次来到清水镇。
她推开那扇虚掩着的木门,门轴发出“滋呀”地一声,仿佛随时都会掉落下来。
一股混合着腐朽木料和积年尘埃的气味扑面而来。
上一次追寻着那孩子过来时,并未来得及仔细看这房子,只记得这里是如此的荒凉与破败。
她迈过门槛,进入院内,发现这里的鹅卵石小径几乎已经被疯长的杂草完全吞没。
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典型的民国式样。青砖砌就的墙面虽已蒙上厚厚的尘垢,颜色斑驳,但砖缝间的勾线仍依稀可辨当年的齐整。拱形的窗框是西洋的风格,但窗棂上却雕刻着简洁的中式花纹,只是如今,木制的窗棂大多已开裂、变形,甚至缺失。几扇窗户上还残留着彩色玻璃的碎片,在斜阳的照射下,闪烁着幽暗而诡异的光。
屋檐下,原本精致的雕花梁托被蛛网密密地缠绕着,风一吹,便簌簌地掉下些木屑来。支撑廊柱的石墩,也失去了光滑的表面,布满了风化的痕迹。
但那宽绰的庭院格局、残存的建筑细节、不失雅致的构架,仍隐隐透露出当年那种属于小康之家的、安稳体面的繁华。
她闭上眼,曾经这个庭院的温馨画面似乎一幅一幅在地眼前浮现。几十年前,院中花草扶疏,鹅卵石径被打扫得一尘不染,夏日的傍晚,一家人在此纳凉闲话;而那有着漂亮窗棂的房间里,曾亮起温暖的灯光,窗明几净,回荡着孩童的笑语或是留声机里流淌的那个时代的女明星的歌声。
庭院东角那棵如今已半枯的老槐树下的秋千,秋千坐板被磨得光滑锃亮。
晚饭后,一个穿着干净体面的小男孩迫不及待地坐了上去,奶声奶气地喊着:“爸爸,推高一点!”年轻的父亲笑着应和,手下控制着恰到好处的力度,秋千便带着欢声笑语,轻盈地荡了起来。母亲则坐在不远处的石凳上,一边笑着收拾碗筷,一边温柔地提醒:“慢一点,当心摔着。”
……
一阵冷风吹过,沈君如猛地回过神来。
幻象如潮水般退去,眼前仍是一片死寂:荒草、残垣、破窗……还有那棵老槐树下,那个锈迹斑斑的秋千,在空中无力地晃荡。
那沉重的隔世之感,让她下意识地后退了一步。而就在她后退的刹那,脊背却结结实实地撞上了一个人。
“啊!”
沈君如惊得几乎魂飞魄散,她猛地转过身,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张带着几分错愕的熟悉面孔。
顾泽元。
他似乎是刚到,正悄无声息地站在她身后,此刻被她结结实实一撞,显然也是猝不及防,脚下微微踉跄了一步。但他反应极快,几乎是同一时间,一只手已迅速地扶住了她的肩膀,帮她稳住了有些失衡的身形。
“吓到你了?”他松开手,开口问道:“我看门开着,听到里面有动静。”
惊魂未定的沈君如抚着仍在急促起伏的胸口,强自镇定下来:“顾先生……你,你怎么在这里?你什么时候来的,怎么一点声音都没有?”
顾泽元没有回答她的问题,而是反问道:“那沈小姐又怎么会到这种地方来?”
“我?”沈君如心头一跳,几乎是下意识地,一个准备好的借口脱口而出,“周末没什么事,就……随便出来走走,看看。这附近老房子多,听说挺有味道的,就……散散心。”她的话语开头有些微的磕绊,但很快便流畅起来,甚至刻意带上了一点轻松随意的语调。
顾泽元静静地听着,随即也顺着她的话说道:“哦,那真巧,我也是。”
“他也是?” 这借口,说给鬼听,鬼都不信。
这些天发生的种种,走马灯似的在她脑海里飞速闪过:李珍玉说的没错,他那天说的话就是有问题,问凡凡有没有去过什么地方,凡凡确实来过这个老宅,回去没多久就发病了;也是他,伸手拉开窗帘的瞬间,昏睡的凡凡便清醒了过来,更诡异的是,那个穿着旧式衣裳的小男孩的灵,也同时清晰地出现在了窗台上,再之后,还出现在凡凡家里。而这老宅,据那个灵说,是他的家……现在,这个男人,又如此“巧合”地出现在这个老宅里。
巧合太多,就不可能只是巧合。
当然,她知道他不会承认。
但她确信,这个男人身上肯定藏着什么秘密。
“想听听这宅子的故事吗?”顾泽元突然问道。
不等沈君如回答,他就自顾自地,开始讲述这座宅子的兴衰:“这宅子的主人,跟你一样,也姓沈,早年可是这个镇上数得着的气派人家!宅子的主人是个极能干的人,家里开着油坊,良田也有几十亩,是镇上有名的富户。那几年,这宅子里可是热闹风光得很,下人进出有序,穿的是绸缎,吃的是白米,主人更是将这宅邸打理得精致体面,一草一木都透着用心。”
“可天有不测风云啊!宅子的主人去县里收账,不幸遇上土匪,人就没了!这顶梁柱一倒,家里就乱了套。他留下的那几个兄弟,没一个成器的,吃喝嫖赌抽样样精通,不到两年,就把这偌大的家业败得精光,最后连这祖传的宅子都抵押了出去,换了赌资。好好一个家,就这么散了,这宅子也从此就荒败了下来……”
“你怎么知道?”沈君如不可置信地看着他。
他指了指老宅后方隐约可见的另一个建筑,“镇子里有个沈氏祠堂,是开放给游客参观的。像这种当年但凡有些名望的老宅主人,生平在祠堂里多少都有记载。”
他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意思是“你只要去祠堂看看也能知道”。然而,这种过分的坦然,反而让沈君如更加确信,他绝不仅仅是偶然看到那么简单。他是有备而来,刻意地查到了与这座宅子相关的信息。
“看起来沈小姐也对这种老故事很感兴趣。”他笑着提议,“不如我们换个地方?镇上有一家茶馆,临水而建,还算雅致。不止游客,很多本村的老人也爱在那里喝茶聊天。”
沈君如虽然不知道他为什么对这个事这么上心,但弄清楚真相,不就是她此行的目的吗?
顾泽元口中的茶馆离老宅不远,坐落在一座有些年月的石桥旁,是一片颇具规模的露天茶座。
几十张竹制或木制的小桌散落在高大的榕树和香樟树下,顶上撑着统一的遮阳伞。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在桌面和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点。空气里弥漫的,是清雅的茶香、邻桌瓜子的焦香,以及河面吹来的、带着水汽的微风。
这里形形色色的人都有。靠近河岸的栏杆旁,架着相机的游客正对着风景拍照;几张拼起的大桌旁,是来周边写生的年轻学生,画板颜料散了一桌,正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当然,更多的还是本地的老茶客,他们占据了树荫下通风最好的几张固定桌子,穿着汗衫,摇着蒲扇,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方言高声谈笑,或沉默地对弈,手边的紫砂壶冒着袅袅热气。
跑堂的伙计端着放有茶壶和零食的托盘,在桌椅间轻快地穿行。环境算不上精致,竹椅甚至有些摇晃,但那份开阔、明亮与生气勃勃,与老宅的死寂形成了鲜明对比。
顾泽元找了个相对安静的角落位置坐下,熟练地用热水冲洗着桌上的玻璃茶杯。
他示意沈君如坐下,目光扫过周围形形色色的人,“怎么样?这里是不是有趣多了。”
这时,一个年轻的伙计拎着长嘴铜壶过来,麻利地给他们泡上两杯本地产的绿茶,又放上一小碟炒瓜子。
顾泽元顺势叫住他,像是拉家常:“小哥,跟你打听个事儿。河对面东头那座挺破败的老宅,就是听说以前姓沈的那户,你晓得它旧主的事儿不?”
年轻的伙计腼腆地笑了笑,一边擦着桌子一边摇头:“那个宅子啊,老板,我们来得晚,不清楚哦。只晓得是座没人住的老房子,有时候一些游客会过去拍拍照。”
伙计话音刚落,旁边竹椅上,一位穿着白色汗衫、摇着蒲扇的老者闻声转过头来。他头发花白,面色红润,眯着眼睛打量了一下顾泽元和沈君如,嗓门洪亮地插话道:
“你问他们?他们这些后生仔,哪里会晓得那么久远的事情!”
老人用蒲扇点了点那老宅的方向,“那宅子都没兴几年就败落喽!那些事儿,还是我小时候,听我大公那辈人当古讲起过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