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在一年四季里之寻觅遗失的美好 > 第10章 《清明:追思寄情处,领略节气里的文化与生机万象》

春分过后,大地的春色愈发浓郁,我们迎来了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清明。清明,宛如一首悠扬而深沉的诗篇,既饱含着对逝者的追思缅怀,又洋溢着万物蓬勃生长的新生气息,在时光的长河中勾勒出独特的韵味。

一、清明节气的天文与气候特征

从天文角度来看,当太阳到达黄经15°时,清明节气来临。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倾斜且方向相对稳定,这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进行周期性移动。清明时节,太阳直射点持续向北半球移动,使得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进一步增多。相较于春分,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阳光更加垂直地照射地面,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快速积累,如同给大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能量,有力地推动了气温的持续攀升。

在气候方面,清明时节气温显著升高,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可达12℃ - 20℃左右。在北方地区,历经寒冬与早春的过渡,寒意已基本消退,春风宛如温柔的使者,轻拂大地,带来一片绿意盎然。树木不再是刚刚吐芽的稚嫩模样,而是枝繁叶茂,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以华北地区为例,平均气温能达到15℃ - 20℃,较春分时节升高了3℃ - 5℃。广袤的田野上,麦苗茁壮成长,犹如绿色的海洋,微风吹过,泛起层层麦浪。南方地区则早已是繁花似锦之后的绿意葱茏,气温较为稳定,空气湿润,平均气温在18℃ - 25℃之间,仿佛是大自然精心打造的一个温暖而舒适的温室。在这样宜人的气候下,正是出游踏青的好时节。漫步在江南的水乡小镇,或是穿梭于岭南的山林之间,处处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浓郁气息。

同时,清明时节降水也较为充沛,细雨纷纷成为这个节气的常见天气现象。全国平均降水量在这个时期有所增加,尤其是南方地区,月降水量可达100 - 150毫米。这些雨水如同一丝丝细密的银线,滋润着大地,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雨水渗入土壤,使得土壤湿度适宜,有利于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养分吸收。而且,降水还能净化空气,让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味道,给人带来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然而,清明期间天气变化较为频繁,有时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冷空气活动,导致气温波动。这种气温的起伏,在北方可能表现为早晚温差加大,而在南方则可能出现气温骤降的情况,提醒人们要及时增减衣物,适应天气的变化。

二、清明在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与习俗

清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情感与历史记忆的重要节日。清明蕴含着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人文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体现了对祖先的敬重和对家族传承的重视。

扫墓祭祖是清明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在这一天,无论身处何方,人们都会尽可能回到家乡,前往祖先的墓地。到达墓地后,首先清扫墓前的杂草,将墓碑擦拭干净,这一过程仿佛是在与祖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表达着对先人的关怀与敬意。随后,人们会献上精心准备的鲜花、祭品。鲜花通常选择菊花等素雅的花卉,它们象征着对逝者的敬重与怀念。祭品则丰富多样,根据地域和家族传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一些南方地区,人们会带上糕点、水果、酒水等祭品,这些食物不仅是对祖先的供奉,也寓意着希望祖先在另一个世界能够生活富足。在墓前,人们会将祭品摆好,然后依次向祖先鞠躬行礼,有的还会默默诉说着对祖先的思念以及家族的近况,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兴旺。在北方一些地区,除了献上祭品,人们还会为坟墓添上新土,这一行为寓意着为先人修缮居所,表达了对祖先的孝道和关怀。扫墓祭祖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家族情感传承的重要纽带,通过这样的活动,一代又一代的人铭记着家族的根源,传承着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使得家族的凝聚力得以不断增强。

踏青也是清明时节广受欢迎的习俗。清明时节,大自然仿佛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生机勃勃,万物复苏,正是外出游玩、亲近自然的绝佳时机。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呼朋唤友,或是扶老携幼,来到郊外的田野、山林、河边等地,尽情感受春天的美好。踏青习俗的形成与清明的气候特点紧密相连,此时天气温暖宜人,草木繁茂,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在郊外,盛开的花朵争奇斗艳,五彩斑斓的花瓣随风飘落,宛如一场花雨;嫩绿的新芽从树枝上、草丛中探出脑袋,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清澈的溪流潺潺流淌,发出悦耳的声响,仿佛在演奏着一曲春天的赞歌。人们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之中,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在踏青过程中,孩子们尤其兴奋,他们在草地上嬉笑玩耍,放风筝、捉蝴蝶,充满了童趣。放风筝时,孩子们手中紧紧握着风筝线,在草地上欢快地奔跑,看着风筝在天空中越飞越高,仿佛自己的梦想也随之翱翔。捉蝴蝶则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大自然的神奇生物,感受生命的奇妙。大人们则在一旁看着孩子们玩耍,或是与亲朋好友交流谈心,享受着难得的休闲时光。踏青不仅让人们欣赏到了大自然的美景,还为家人、朋友之间提供了相聚交流的机会,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欢乐。

此外,清明还有放风筝、插柳等习俗。放风筝在清明期间颇为盛行,人们精心制作各式各样的风筝,有造型逼真的动物风筝,如展翅翱翔的雄鹰、色彩斑斓的蝴蝶;也有寓意吉祥的传统风筝,如寓意长寿的仙鹤、象征富贵的牡丹。将风筝放至高空,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人们在空旷的草地上,迎着春风,一边放线,一边调□□筝的角度,看着风筝逐渐升入高空,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当风筝飞得足够高时,人们会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走,寓意着放走晦气和疾病,带来好运。这种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厄运的摒弃。插柳则是在门前、屋檐下插上柳枝,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据说柳树具有辟邪的作用,能够保佑家人平安。在古代,人们相信一些邪祟之物惧怕柳树,所以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时节插上柳枝,以驱邪避灾。同时,柳树生命力旺盛,扦插即活,插柳也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表达了人们对生命延续和家族兴旺的期盼。

三、清明时节的物候变化与农事活动

清明时节,大自然的物候变化丰富多彩,宛如一场生命的盛宴正在精彩上演,彰显着生命的律动与活力。“桐始华”,梧桐树在这个时节开始绽放花朵。梧桐树高大挺拔,其花朵呈淡紫色或白色,形状如同小喇叭,硕大而美丽,挂满枝头,远远望去,宛如一片绚丽的云霞。桐花的开放不仅为春天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美丽色彩,成为人们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标志着气温进一步升高,生态环境更加适宜万物生长。桐花的盛开吸引了众多蜜蜂前来采蜜,嗡嗡的蜂鸣声在花丛中回荡,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从植物学角度来看,桐花的开放是梧桐树生长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为后续的结果和繁衍做好了准备。

“田鼠化为鹌”,古人观察到此时田鼠逐渐减少,而鹌鹑等鸟类增多,便认为是田鼠变成了鹌鹑。实际上,这是由于季节变化,田鼠和鹌鹑的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发生了改变。随着气温升高,田鼠所喜爱的地下洞穴环境因雨水增多等因素变得不再那么适宜,它们更多地选择在地下深处活动,减少了在地面的出现频率。而鹌鹑等鸟类则因春天田野间食物资源的丰富,如各种昆虫、草籽等,活跃在田野间。这种现象反映了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是大自然生态平衡的一种体现。虽然田鼠和鹌鹑并不会真正相互转化,但这种古人基于观察得出的说法,也为清明的物候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虹始见”,清明时节,雨后的天空常常会出现彩虹。这是因为此时空气中水汽充足,阳光在雨滴中发生折射和反射,从而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彩虹。彩虹一般呈现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如同一条巨大的彩色拱桥横跨在天空。彩虹的出现,不仅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和愉悦,还象征着美好与希望。在经历了春雨的洗礼后,彩虹的出现仿佛是大自然给予人们的一份礼物,让人们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与惊喜。同时,彩虹的出现也与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充沛的降水和充足的阳光为彩虹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对于农事活动而言,清明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在北方,冬小麦进入拔节孕穗期,这是小麦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极大。此时,小麦的茎部开始迅速伸长,孕育麦穗,植株生长速度加快,需要大量的水分来维持生理活动和养分运输。农民们会及时进行灌溉,确保土壤湿度适宜。灌溉方式多种多样,有传统的漫灌,也有节水型的滴灌、喷灌等。同时,为了满足小麦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农民们会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小麦生长情况进行追肥。一般会追施氮肥,如尿素,每亩用量约为10 - 15公斤,同时适量配合磷、钾肥,以促进小麦的茎杆粗壮、穗大粒多。此外,随着气温升高,病虫害也开始活跃起来,此时小麦易受到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的侵袭。锈病会在小麦叶片上形成铁锈色的斑点,影响光合作用;白粉病则在叶片表面形成白色粉状物,阻碍植株生长;蚜虫吸食小麦汁液,导致叶片卷曲、生长受阻。农民们会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如合理使用农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喷雾防治,但会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标准操作,避免对环境和农产品质量造成影响。同时,也会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如释放害虫的天敌,以虫治虫,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此外,还会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株、杂草,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几率,保障小麦的健□□长。

在南方,水稻插秧工作全面展开。水稻是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插秧质量直接关系到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农民们在经过平整的水田里,熟练地将育好的秧苗插入泥中。插秧时要注意秧苗的间距和深度,一般间距保持在20 - 30厘米左右,深度以2 - 3厘米为宜,这样既能保证秧苗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又能使其稳固扎根。为了提高插秧效率,一些地区会采用插秧机进行作业,但在一些山区或小块农田,仍然依靠人工插秧。人工插秧时,农民们弯着腰,一步一步后退,将秧苗整齐地插入田中,每一行秧苗都排列得整整齐齐,如同在大地上绘制一幅绿色的画卷。插秧后,需要及时进行田间管理,保持水层深度适宜,一般在3 - 5厘米左右,为秧苗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同时,要适时施肥,促进秧苗生长。此外,南方的茶园也进入忙碌时期,清明前采摘的茶叶称为明前茶,因其芽叶细嫩、香气清幽、滋味鲜爽,备受茶客喜爱。茶农们抢抓时机,在清晨露水未干时就开始采摘鲜嫩的茶叶。采摘时,只选取茶树顶端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要求芽叶完整、鲜嫩度一致。采摘回来的茶叶经过晾晒、杀青、揉捻、干燥等一系列工序,制作出高品质的春茶。在这个过程中,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茶农们精心操作,以保证茶叶的品质。同时,各种蔬菜的种植和管理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农民们根据不同蔬菜的生长特点,进行施肥、浇水、除草等工作。对于叶菜类蔬菜,如菠菜、生菜等,以氮肥为主,配合适量的磷、钾肥,促进叶片的生长;对于果菜类蔬菜,如西红柿、茄子等,除了保证充足的养分供应外,还需要进行整枝打杈,调整植株的生长态势,提高果实的产量和品质。通过这些细致的农事活动,农民们为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明,这个充满追思与新生的节气,以其独特的天文现象、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物候变化,成为了春天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在这个时节,人们在缅怀先人的同时,也感受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续写着生活的篇章。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下一个节气,继续探寻春天的奥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