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在民国遇见了霍去病 > 第20章 第 20 章

在民国遇见了霍去病 第20章 第 20 章

作者:黎照堂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6-29 11:52:09 来源:文学城

当阳光通过玻璃照,照在林卓的脸上,给她也镀了一层金色时,大黄已挤开病房门,跳上她的病床。

林卓的眼珠在眼皮底下转动两下,又沉沉地睡着了。

有人在早晨时睡眠是最香的。

而有的人,早晨是最清醒的时刻。

胡掌柜已打开铺子门,拿着两份报纸,一份《大公报》一份《庸报》。

人却看着手里的纸条发愣:河童袭击装甲车?十二死!

这事怎么听着这么玄乎。

不能吧,应是哪个高人干的。

胡掌柜拐杖一勾,拉住门后的一根绳子,在暗处有三长一短的铃声响起。

片刻一个矮个子的小伙计从后院出来:“通知,小心日军扫荡。”

矮个子小伙计点点头走了。

七月的沧县炙热异常,

白晃晃的日头把黄土路晒出鳞片状的裂痕,驴车铁轮轧过时崩起的小土块砸在路边“林氏医馆”的青砖墙围上。

街边的老槐树耷拉着蒙灰的叶片,蝉鸣高亢撕扯着凝固的热浪。

杂货铺门口泼出的酸梅汤残汁在沟渠里发酵,蒸出酸甜的馊味。

拐角烟馆飘来劣质烟土呛人的焦苦,与日军卡车排气管喷出的煤油味搅和在一起。

一辆驴车驮着蒙黑布的货箱慢吞吞挪向城门,车辙压过青石板的声响闷得像是打更声。

突然一阵刺耳的喇叭声炸开,三辆插太阳旗的军用卡车横冲过市。

第二辆卡车后斗里,两个灰袍和尚的绑绳已沁出了血渍。

年轻的那个膝头压着串扯断的木念珠,一百零八颗滚在铁皮车斗里,随着颠簸跳成了漫天菩提雨。

老和尚耳垂撕裂处凝着血痂,倒像多了副赤玉耳珰,他用手指正蘸着汗,在车斗锈迹上画不动明王降魔符。

车冲过菜市口时,撞翻了孙二瘸子的凉粉摊。

粗陶碗碴子飞溅着扎进驴车辕木,拉车的老骡惊得扬起前蹄,把满车西瓜掀翻在道旁。

血红瓜瓤溅上第三辆卡车的防雨布,混着机枪手钢盔淌下的汗。

“秃驴配倭鬼,倒省了阎罗殿对簿的工夫!”屠夫老赵剁下根猪蹄甩进竹筐里。

码头方向传来汽笛呜咽。头车猛然刹在废弃的英国验煤房前,生锈的“开滦矿务局”铜牌被震叮当响。

“快搬!”日语呵斥声中,士兵用刺刀挑开第三辆卡车的防雨布。

三十个贴着封条的樟木箱在烈日下泛着幽光,箱角刻着“正法院”印记。

年轻和尚突然剧烈挣扎,腕间铁链撞在箱体上,打落了其中一个封条。

箱中的东西过大,未完全盖上,这一下就了露出来,是半截鎏金佛首,右眼镶嵌的琉璃珠已然碎裂了。

片刻间,验煤房深处传来齿轮转动的闷响,尘封二十年的蒸汽升降机轰然启动,将满车佛宝与囚徒吞向地底。

如果地下是地狱道、饿鬼道,

此时的地上,人道、畜生道、阿修罗道同样在挣扎中求存。

粮店掌柜歪在藤椅上打扇,汗津津的褂子贴着肋骨,眼珠子却跟着街角两个挎刀的日本浪人打转。

边上卖凉粉的老汉脖颈晒成酱紫色,木勺刮着见底的瓦缸,瓷碗里最后几块冰早被汉奸翻译官包圆了。

林卓是被热醒的,醒来就闻到浓浓的小米粥香,她已经两天一夜没进食,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了。

床头桌上一大碗熬得浓稠的小米粥,让林卓眼冒金光,她饿得狠了。

于嫂拿个小木凳放到她身前,把粥放到凳子上方便她吃,再给碗里倒一碟子腌的翠绿萝卜。

林卓白着一张脸对于嫂笑:“谢谢大姑。”

于嫂看着平时亮闪闪的眸子,现在暗淡无神,脑袋上包裹的纱布歪了,一撮呆毛在脑门上翘着。

她叹息着伸手,把呆毛给捋一下,纱布就等一会儿给重新换了。

轻声说:“快吃吧,吃完了换药。”

林卓点头:“嗯、嗯、嗯”有时不知道说啥,就只能嗯了。

虽然是饿得很了,倒没狼吞虎咽,一边小口小口地吃着,一边垂着眼睛在想事。

于嫂也没多说什么就忙去了。

林卓吃着吃着停下了,胳膊无力地落下来,眼圈又红了,她抽抽鼻子,把眼泪憋回去了,再次小口小口地吃了起来。

病房门被打开,一只猫头伸了进来,嘴里叼着一只李子。

大黄跳上床,在林卓跟前蹲坐,把李子放到她腿上。

抬起前爪压在她的胳膊上,细声细气地“喵”了一声。

林卓摸大黄的脑袋:“谢谢大黄啊,帮我拿李子,大黄真聪明,真乖,大黄真好看。”

大黄金色的大眼睛一眯,卧在她的身边开始打呼噜,觉得很满意。

在距离大黄十五里的旧河道乱葬岗里,一窝居住在这儿的大老鼠同样很满意,看着前面数不尽的食物,小小的豆眼射出诡异的红光。

老鼠无疑是最顽强的哺乳动物之一,有人的地方就有它,它总能找到人类,有了人类就有了粮食,或者人类本身.

小满是被指尖的刺痛扎醒的。

地窖顶板的裂缝透进一缕月光,照见半截灰褐色的尾巴扫过他鼻尖。

那东西正用前爪按着他的左手,湿热的鼻息喷在虎口,门齿像两把钝刀锯着他的食指关节。

他尖叫着甩动手臂,腐肉味混着铁腥气在狭小空间翻涌。

铁头被撞醒了,正抱着空了的槐花饼的包袱皮流口水。

他看见小满的手在黑影里乱挥,一只比野猫还壮的老鼠被甩到土墙上,泛着红光的眼珠像坟地里的鬼火。

那畜生后腿一蹬又扑上来,尾巴扫过铁头耳垂时,他想起爷爷说的闹饥荒年月:“饿疯的老鼠连棺材板都啃,婴孩脚趾头当蚕豆嚼。”

“爬!快爬!”小满用膝盖顶开顶板,腐臭的空气灌进来。

铁头扒着窖壁凸起的砖缝往上蹿,指甲缝里塞满潮湿的苔藓。

月光下,他看见小满的左手缺了半截小指,

血珠子顺着掌纹滴在自己后颈,温热黏稠得像娘熬煳的麦芽糖。

地窖外传来更多窸窣声。

十米外的碾盘底下,七八双绿莹莹的眼睛正朝这里闪烁。被日军屠杀后遗弃在野地的尸体,引来了整窝嗜血的鼠群。

一只瘸腿的老鼠正在啃食隔壁王叔泡胀的脚掌,听到动静后缓缓扭头,沾着碎肉的胡须颤了颤。

两个孩子跌跌撞撞扑向河滩时,芦苇丛里惊起几只白鹭。

铁头突然刹住脚,昨天还漂满尸体的河面,此刻泛着诡异的油光。

月光像把银梳子,把浮尸的头发梳成绺绺水草。

有团黑影正从一具仰面朝天的女尸肚腹里钻出来,湿漉漉的皮毛在风里抖开,甩出一串混着血沫的水珠。

“往炮楼跑!”小满抓起半块砖头砸向鼠群。

他记得村东头荒废的**炮楼,砖缝里长满蒺藜,或许能撑到天亮。

小满边跑边扯开裤带,用尿浇湿衣襟捂住口鼻和伤口,这是爷爷教的,说血气破邪祟,童子尿能辟邪,是好东西。

他们身后,鼠群正在分食一只被日军刺刀捅穿的看门狗。

两个孩子像是炮弹般冲进了炮楼。

炮楼里青砖垒出的穹顶裂了三道缝,月光如水般从豁口淌了进来。

**撤退时,一把火烧了木楼梯,现在只剩半截焦骨了,斜插在墙角。

射击孔外沿结着一层鸟粪,风一吹就簌簌地掉渣,洋洋洒洒地飘了铁头一身。

他缩在当年守军囤弹药的石槽里,槽底还有一张发黄的《大公报》,铅字印着“蒋委员长视察潼关”。

小满的□□已经凉透了。

他哆嗦着撕下一块衣襟想裹住断指,低头看见石槽背面密密麻麻的刻痕,

有正字、有日期,还有歪扭的“娘”字——不知是哪拨兵油子留下的计数,或许是杀人,或许是数自己活过的日子。

铁头猛地掐住他胳膊。

东南角的射击孔外闪过一簇红光,鼠群此起彼伏的吱吱声形成了尖啸。

小满摸起半块青砖,上面沾着风干的苔藓,他想起爹教的投石头的姿势,可胳膊刚抡到一半,

整座炮楼突然震动起来,灰尘从缝隙间掉落,洒了两个孩子满头满脸。

轰——!

码头日军的装甲车爆了,震得地面都一颤。

冲击波掀开炮楼顶盖的前一秒,两个孩子看见漫天火星如逆行的流星雨,点燃了捷地减河上漂浮的煤油。

鼠群在高温中化作满地乱滚的火球,焦臭味盖过了血腥气。

铁头最后的意识停留在小满断指上结出的血痂,很像他娘纳鞋底时用的红蜡烛,在火光中一跳一跳地熔化了。

他们醒来已是次日晌午。

坍塌的砖石恰好支成三角空隙,透进的光柱里飘着木炭灰。

铁头舔了舔嘴边的瓦砾,咸的,还有一股硝石的味道。

小满爬向缝隙,听见远处有马蹄声逐渐走近,远远地看见一顶卡其色军帽子在晃。

他用没受伤的那只手捂住铁头的嘴。

残破的炮楼外,一面被气浪掀飞的太阳旗落在芦苇荡里,烧得只剩半拉红圈了,像块没烙透的杂粮饼。

铁头扒拉开最后一块碎砖,两人钻了出来,两个小人的肚子早就叫得像青蛙打鼓了。

炮楼外,焦黑的苇秆歪斜着刺向天空,像被火燎过的香烛。

远处码头那根高耸的桅杆上,吊着的人影随风打转,

铁头眯起眼,突然拽小满的衣角:“捆起来的人,身上有牌子。”

“咚——咚——咚”教堂的钟声荡了过来。

河对岸教堂的青铜钟裂了条缝,钟声有些漏风。

可小满舌头底下却涌出口水,他记得钟响后,穿黑袍子的修女会站在铸铁锅前舀粥,勺底总要留层稠的给小孩。

去年腊八,娘带他领过一碗,里头还浮着两粒染红的羊眼豆。

腐尸味直冲鼻子,但这腐臭的空气里,他竞隐约闻到了炒米糠的焦香。

小满拍拍哆嗦的小腿,他怕再看见尸体,怕老鼠咬他,也怕被石头砸,还怕尸毒,爷爷讲故事说染了尸毒,人就变成怪物了。

“撒尿泡捂鼻子,我爷爷说童子尿辟邪。”

小满把铁头燎焦的衣角撕下来一截,蘸了稀稀拉拉的几滴童子尿。

给铁头捂到嘴上,铁头撇着脑袋屏息躲来躲去,就是不要。

小满急了,一巴掌拍铁头背上:“咋这不听话,这有尸毒,人染了就变怪物了。”

铁头虽小却不爱哭,他吸吸鼻子振振有词:“张婶子他们认识咱俩,他们尸毒也认识咱俩,不会染给咱俩的。”

小满呆了一瞬,想想也在理,张婶子喜欢高声说话,摘了野果子,也总给他和铁头,她养得大鹅也不咬他俩,她的尸毒肯定不会染给他俩的。

小满不坚持了,把破布扔了。

他们贴着河滩的洼地一点点爬。

教堂的尖顶从芦苇梢头冒出来时,钟声停了。

河滩上传来铁器拖地的声响,像是刺刀刮过卵石,又像是野狗在叼着钢盔跑。

声音越来越近,两个孩子慌不择路下,跑进一艘烧了一半的船屋。

船屋一片狼藉,灶上的粥锅打翻在地。

黍米粥干涸在木板缝里,结成了酱色的痂。

铁头舔了一口糊在桌腿上的粥渣,外面铁器拖地的声响越来越近,两个孩子无头苍蝇般转了一圈,找到一间暗舱。

小满和铁头用断裂的木头茬子抵着缝隙一撬,霉味扑面而来。

舱里空间狭小,里面腌萝卜的陶缸裂了,但缸底沉着半瓢长了白醭的酱豆。

两个孩子勉强挤进去,他们蜷缩在缸里,酱豆的咸臭味直冲鼻子,他们终于忍不住摸起酱豆塞到嘴里,

一边嚼着一边听到头顶传来皮靴踏过碎石块的响声。

铁头在黑暗里摸索小满的掌心,蘸着酱汁写了个“人”字。

小满摇摇头,把豆子嚼得更细碎些,他皱皱鼻子,那靴底的味道,分明还有日军马鞍上特有的桐油臭,他鼻子灵着呢。

爷爷说过,鬼子不是人。

有的人是不算人的,即便是生了个人形,这在这个时代,是很普遍的。

林卓在心里暗道!

下午三点,她站在病床的窗户前望着外面,三辆挎斗摩托哒哒哒哒的驶出了医院大门。

这是九天里的第四次突击检查,这宪兵队就像幽灵一样,盯医院盯得紧。

她手里拿着一颗大李子,不时闻两下,李子清新酸甜的味道十分的霸道,

把原本病房内的消毒水味、药味都赶了出去,只余果子香。

于嫂推开病房门时还诧异:“从哪来的鲜果子,还真香。”

“啊,这不李子吗!”轮到林卓诧异了,这不是仓库小院的李子吗,于大姑没去小仓库吗?她每天都要去的啊。

“大姑,这是仓库小院子里的李子,您没看见啊,长得可大了,特别好吃,这个给您。”

于嫂接过大李子颠了颠,闻了闻点点头,随手放进兜里:“来,该换药了。”她掀开托盘上的纱布,酒精棉球滚到搪瓷盘边缘,被两根手指稳稳地捏住。

林卓额头的绷带结上粘着血痂,一绺黑发粘在胶布上,随呼吸轻轻扫过青肿的眼角。

于嫂手上的动作不停,

“仓库小院的李子长这么大了?长得还挺好!往年的这时候还指头大呢,今年反常了?还没发现呢。”

林卓:“……”是有一点内疚的,于大姑太忙了,自己还在病床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