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在临安把小酒楼做大做强(美食) > 第12章 重修铺面

满满选好了桌子,在“王厨”转悠的这一会功夫,她心里唯一的感觉,其实是——嫉妒。她捏捏拳头,有朝一日,她也会有一家这么大的酒楼。

晁素臣斜眼看着满满,不由轻笑:“选好了?姚行老,开个价吧。”

姚行老摸了摸胡子:“一张桌子便算你五百文,总共两千五百文。”

满满暗衬,若是在二手市场上,这等品相的桌子,少说也得五百文,不过很难淘到罢了,这个价格算来也算公道,便笑道:“好,成交。”

满满付了钱,晁素臣挑了挑眉,问道:“可需我找人帮你运回去?”

满满连忙道:“官人客气了,不需要不需要,我找几个闲汉,一把手的事。”

几个厢军帮满满把桌子搬到楼外,再次回到酒楼里,只见“王爷”瑟瑟发抖地站着,面前的提举大人冷冷射过来一道目光:

“自己交代?”

站在一旁的厢军们不敢说话,但心中都默默摇头,始终是命数不同啊,这位“王爷”只能自求多福了。

*

满满雇了几个闲汉,几人把桌子运回铺子里。兰嫂子远远看着女儿回来,迎上来问道:

“哟,这是又要装潢一番了?”

"阿娘,咱这食肆再不翻新,客人怕是要别的食肆抢光啦!"

满满叉着腰站在自家两层木楼前,她望着门楣上挂着的“小宫娥四时食肆”的牌子,乌溜溜的眼珠转得飞快。今日客人源源不断,可都因为桌子椅子太少,走了不少人,扩建是迫在眉睫,至少二楼得好好装起来。

方才在“王厨”里见了一番世面,更坚定了她要大改特改的决心。

满满进门,给几个闲汉各奉上一杯茶,又拿了几个饼子:“多谢几位大哥,以后有空常来铺子里坐坐!”几人喝了茶,吃了饼,心里舒舒爽爽,都赞这小娘子有气度,方才顺耳一听,便插嘴道:

“小娘子要重新装潢铺子吗?我倒是有个老实人推荐。”

*

"小娘子要造园子?"瓦工赵师傅伸头看图纸,被那曲里拐弯的线条晃得眼晕。

满满狡黠一笑,掏出包着芝麻糖的油纸塞过去:"您老只管按图砌墙,工钱嘛——"她指指后院堆着的旧青砖,"这些拆下来的砖块,您拉走半车抵三成工钱可好?"

吃过午饭,招待完这批客人,食肆便临时歇业了。

满满抱着一沓澄心堂纸,趴在褪了漆的八仙桌上冥思苦想一个时辰,最终画出了此刻赵师傅手上的草图。

赵师傅一面看,满满一面说:

"一楼撤掉挡道的柜台,用竹帘隔出三进——前厅摆六张榆木方桌给散客,中庭架流水曲觞景,后院开天井种梅竹......"

赵师傅皱了皱眉:“小娘子急着开业,虽说是搬搬石头,凿个窗户的事,可这工程也马虎不得,少不得要请几个人来帮忙的,这价钱嘛,少不得十贯钱,后日便能完工。”

满满笑道:“您若是收拾的我满意了,十贯钱没问题,外加包吃食!”

二人说定,赵师傅办事靠谱,石头木材全不需要满满操心,不过半日功夫,一楼用青砖铺过,墙面又用白灰泥刷过一道。后院也利用起来,用鹅卵石铺成小径,又在院中挖了浅池,池上架木拱桥,池畔置太湖石与矮松;角落设茅草顶凉亭,内置石棋盘。

这后院可是满满此次改造的一大重点,她早就盘算好,雨天可作茶室,晴夜可办“流觞诗会”,岂不快哉?

趁这个功夫,满满揣着钱袋钻进望仙桥旧货市。

她先盯上卖竹器的胡老汉,摸了摸青篾编的灯笼:"老伯,这二十盏灯笼我全要了,不过您得搭送三捆细竹条。"

见老汉犹豫摇头,她挑了挑眉笑道:"老伯,我家里开食肆的,来往都是达官贵人,前些日子,还有官人问我这店里的字画何处买的,您就卖给我吧,我还可以替您宣传宣传呢。”

老伯揣摩片刻,倒也没有亏多少,索性让利几分,点头同意。

转到木料摊时,满满却盯住块带着蛀眼的旧船木,心头有了主意。

卖货的壮汉嗤笑:"小娘子要买柴火?"

她也不恼,掏出铜镜照那木纹:"大哥,您瞧这纹路像不像云头?截三段当柜台,两头雕成鲤鱼跃龙门,保准让您这摊子出名!"

壮汉听得直愣,最后三丈长的船木竟被她用一贯钱加两笼蟹黄包换走。

赵师傅带着几个壮汉负责基建,满满和袁大哥挖空心思,把铺子装得更有雅趣,而兰嫂子则在后面收尾,打扫收拾,不在话下。

老船木洗洗刷刷,索性改制为门匾,袁大哥刻上一句“小楼一夜听春雨”,几个人齐力推上房沿钉住。

后院里,兰嫂子蹲在杂草堆里扒拉半天,捡出半块残破的陶缸,正犹豫要不要丢掉,满满一看,叹道:

"这腌过梅子的缸底,养铜钱草正合适。"

又指挥伙计把碎瓦片、鹅卵石铺成小路,挖浅坑时竟掘出眼活泉,正好引水到浅池之中,满满再次暗道,自己当真是选对了铺子。

"这是吉兆啊!"她眼睛发亮,当即脱了绣鞋踩进泥坑,把原本要扔的太湖石斜斜架在泉眼上。

石匠一看,问道:"好好一块石料怎的劈了?小娘子,你不如买一块完整的,也要不了几文钱。"

满满却摸出胭脂,在石面点点染染,挑了挑眉:"这呀,叫'残雪映梅',等苔藓长出来,比完整石头更有意趣。"

第二日,一楼的油漆已干。今日借着重新装潢,满满睡了一个懒觉,没有去摆摊。一日间,不少人来铺子里,得知铺子翻修,都表示明日一定会过来尝尝鲜。

待到醒来,一家人做了早饭吃下,袁大哥和兰嫂子听女儿发号施令,把原木方桌配上藤编坐垫一一放好,分隔的竹帘也挂上,桌角放置小竹筒,插单枝梅或兰草;墙面挂几幅袁大哥临摹的卷轴,辅以素麻布帘分隔半私密座位。零零总总,大约能坐三十人左右,用以接待散客。

袁大哥在楼梯旁放了一个方桌,满满取名为“文墨角”,提供笔墨纸砚,供客人即兴题诗,佳作可悬于“诗墙”展示,则是变相为本店宣传。

二楼雅间的布置则是为各位官人们设置,更显满满巧思。她把褪色的茜纱帐裁成四方块,绷在竹架上就成了"移步换景"屏风。连后厨淘汰的陶瓮都钻了孔,种上吊兰悬在廊下。又以竹帘、屏风隔成五间雅室,放上那日从“王厨”买来的桌子,每间以文人别号命名。

整个二楼划成六份,剩下一块位置开了窗户,窗边设卧榻式矮几,搭配蒲团,墙面则装饰手绘山水折扇,案头又放置一瓷瓶,其中插上枯枝,带有几分萧瑟的味道。

连接楼层那架吱呀作响的旧楼梯,满满也请画匠用赭石、藤黄在踏板上描出枫叶,每阶题句诗。又把竹编灯笼与纸灯,点上火光,晴日有光斑洒下,晚间则有烛火重重。

"这些诗句从下往上念,便是首《临安春雨初霁》的藏头诗!"她得意地笑道,"客官们提着衣摆找诗句,哪还顾得上嫌楼梯陡?"

到了第二日午间,基本快要完工,满满拎着食盒到瓦工队,掀开盖子是热腾腾的定胜糕:"赵叔尝尝,这糖霜呀,我可是撒的'步步高升'字样。"

待众人吃得满嘴甜,她才掏出账本,狡黠笑道:"您看这墙面抹灰比原说多了五寸厚......"

"小娘子忒精明了!"赵师傅苦笑着摸胡子,"那便用后院的碎砖抵账吧。"

满满乐道:“不过是和您开个玩笑罢了,这两日,辛苦各位师傅了!”

小娘子处事厚道,为她办事心里也舒坦,一行人便好聚好散。

满满站在铺子前,只见两日功夫,已经焕然一新,她掰指头算了算,大约花去六十贯钱,算是把这些日子的经营都投进去了,不过这钱也不是白花,看着焕然一新的铺子,里里外外都自成一派风格,初初进去,便是整整齐齐的坐案,朴素却清雅,再往里进了小院,也有几分亭台楼阁的影子,若是雨天,雨水淅淅沥沥落在池子里,在檐下喝一壶小酒,更是文人意趣,此时登上二楼,步入雅间,移步换景,每一个小隔间都有不同的风格意趣。心里隐约浮起几分骄傲。

兰嫂子和袁大哥也走到满满身边,拍了拍她的肩膀。兰嫂子感慨道:“乖闺女,娘从村里和你进城那日,做梦也没想到,才一个月功夫不到,竟然能住上这样的大宅子。”

满满拍了拍兰嫂子:“娘,您相信我,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一家三口正打算收拾收拾吃晚饭,却突然听到背后传来一道清澈的人声:

“敢问此处是小宫娥四时食肆吗?”

满满转头一看,竟然是薛以安,他一人只身前来,连阿牛都没有带。

薛以安见到满满,连忙抬手恭敬道:“小娘子,我是前来还竹篮子的,模子我也刻好了,今日本想去小娘子摆摊的地方送还,却没遇上,此刻方来叨扰了。”

满满心里一暖,看了看天色,笑道:“多谢小官人了,天色不早了,小官人可愿进来一同用个晚饭?”

薛以安心里一跳,红着脸抬头,却看见兰嫂子眼里笑开了花,用一种奇妙的眼神来回打量着自己:“小官人,和满满认识吗?进来坐坐吧?”

解释一下,通常来说,在南宋七百文约等于一贯,但严格来说,一千文等于一贯,随着历史上不同周期不同的经济状况汇率有所变化。本文为了方便,大致采用一千文等于一贯。

其实感觉和现在差不多,一文钱大约是一元钱,普通店里素菜十多块,肉菜三四十。但满满现在主打中高端路线,所以价钱并不是普通消费水平啦!

通常来说,一个南宋的百姓日薪是一百文左右。但是不管哪个时代,阶级差距都特别明显,富的富死涝的涝死,所以满满收入还是很好的。毕竟从宫里出来,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开店就在御街,也就是皇城门口,在这个地段,其实已经不是什么太普通的百姓啦,所以日收入大约在2000-3000元左右,房租30贯,大约三万每个月。

作者精力有限,学识也有限,本文调查了历史背景,但大多架空,经不起考据。如有错误,欢迎指正,不过以开心看文为主,希望各位读者宝宝们不要因为这些细节影响心情[熊猫头][熊猫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章 重修铺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