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月华如练 > 第4章 第四章:金钗委地尘沾袖,满腔酸楚对谁流?

嘉靖二十三年四月十八,天刚蒙蒙亮,苏州城的薄雾还没散,青石板路上积着昨夜的雨水,混着昨夜未干的雨水,脚一踩便“吱呀”陷出浅窝,溅起的水珠沾在裤脚。

苏月华从破庙的草堆里爬起来时,后背的衣料已被墙根的潮气浸得发硬,一扯便泛出白霜似的盐渍,那是昨夜冷汗与寒气交织的痕迹,像道洗不掉的疤,刻在她如今狼狈的模样上。

她下意识拢了拢身上洗得发白的湖绿色襦裙。

裙摆上的泥点早已干硬,蹭过草屑时簌簌掉渣,落在地上碎成细粉,可裙角下藏着的缠枝莲苏绣,针脚依旧细密得能看出当年苏府绣娘的用心;每片花瓣都用了套针,莲茎上的脉络细如发丝,连叶尖的露珠都绣得活灵活现。

这是母亲去年亲手为她缝的生辰礼,如今成了她唯一能撑起点体面的物件。

指尖刚触到裙摆,胸口便传来一阵细微的硌痛,是那半块刻着“蘇”字的白玉佩,被她紧紧攥在衣襟里,温热的玉面贴着肌肤,棱角却像父亲沉毅的目光,一下下抵着她的肋骨,时刻提醒她:不能倒下,苏家不能只剩一抔黄土。

右手心的几十枚铜钱被麻绳勒得发疼,麻绳嵌进皮肉,混着未干的冷汗,几乎要与掌心的纹路缠成一团。

她摊开手看了看,铜钱边缘磨得不成样,“嘉靖通宝”四个字模糊得快要看不清,忽然间,去年生辰的画面进脑海,父亲笑着从袖管里摸出一串崭新的铜钱,红绳串着,在手里叮当作响。”

那时苏府的桂花开得正盛,香气飘满整个庭院,铜钱的铜锈味混着桂香,是她记忆里最安稳的味道。

空瘪的肚子突然“咕噜噜~”叫起来了,声音在寂静的破庙里格外清晰,像只受了伤的小兽在喉咙里呜咽。

可如今,这几十枚串在麻绳上的铜钱,成了她仅存的“救命钱”,沉甸甸地压在掌心,也压着她活下去的希望。

此时只觉得饥饿像只爪子,狠狠挠着她的胃壁,带来一阵痉挛般的抽痛。

她咬着下唇,低头看着掌心的铜钱串,手指无意识地数着:一、二、三……一共三十七枚。

每一枚都带着她的体温,可此刻却舍不得动哪怕一枚,她不知道前路还有多远,不知道下一顿饭要等到何时,更不知道会不会遇到官差盘查,这些铜钱,是她唯一的底气。

“不能动,绝不能动。”她咬着牙把铜钱串塞回袖管,声音轻得像雾里的叹息。

可肚子里的空荡越来越难熬,巷子里的风顺着庙门的缝隙钻进来,像蛇蝎的信子,顺着她的脖颈往衣领里爬,冻得她牙齿不停打颤,下颌骨都在微微发抖。

月华听到了庙外突然传来了来来回回的脚步声,混着买菜郎叫买声混着扁担“吱呀”的晃动声,在空荡荡的巷子里格外刺耳。

月华像受惊的兔子般猛地缩到墙根最暗处,双手紧紧捂住嘴,连呼吸都不敢大声,生怕一点动静就引来灾祸。

她从墙缝里往外看,只见一个挑着菜担的老农慢悠悠走过,灰布短打沾着露水,菜叶子上的水珠顺着竹筐边缘滴落,砸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很快便与积雨融在一起,没了痕迹。

老农嘴里哼着江南的小调“晨露打湿青竹筐哎,嫩姜新蒜带泥香。扁担吱呀晃呀晃哎,穿过石桥巷尾长。毛豆剥壳白胖胖哎,丝瓜垂着绿衣裳。喊一声“时鲜哟”哎,风也带点甜洋洋。

声音沙哑却透着安稳,一步步走远,扁担的“吱呀”声也渐渐淡了。

直到老农的脚步声渐渐小了些,那根紧绷的心弦才算松了些。

月华瘫坐在草堆里,大口喘着气,胸口剧烈起伏,才发现浑身早已被冷汗浸透,衣料贴在背上,又冷又黏,像敷了层湿泥,风一吹,冻得她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她揉了揉自己发麻的腿,指尖触到膝盖时,能感觉到僵硬的肌肉在轻轻抽搐;扶着墙慢慢站起来时,每走一步,膝盖轻微的发出“咯吱”声。

走出巷口时,街道上已渐渐有了烟火气。

包子铺的老板正把蒸笼摞得老高,白汽氤氲着,裹着葱花与肉香飘过来,勾得她喉咙发痒,唾液不停分泌;穿短打的小贩推着独轮车,木勺敲着铜碗,“热粥~刚熬好的小米粥~~”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带着烟火气,却压不住她心底的慌。

这条街或多或少有的都认识她?万一被撞见,指不定又要问东问西。

没敢多犹豫,转身就往斜对街跑。

月华下意识摸了摸袖管里的铜钱串,麻绳硌着掌心,有点发疼。

她站在街角,看着卖黑面馍馍的老妪摊位前围了几个食客,心里反复挣扎,“买两个馍馍,不过四文钱,剩下的三十三枚还能撑些日子;可万一之后遇到更紧急的事,少了这四文钱,会不会就没了活路?纠结了许久,胃里的绞痛突然发作,咬了咬牙,攥着铜钱串走到老妪摊前。”

老妪头发花白,裹着块洗得发白的蓝布头巾,头巾边缘还打着补丁;面前的竹篮里,馍馍黑乎乎的,表面沾着不少麸皮,一看便知是掺了粗面做的。

“哎,你这眉眼……倒让我想起早年邻村的娃。不管咋说,先填口馍,身子暖了才好走下一步呀。”

老妪的声音带着很轻,看向月华的眼神里,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悯。

月华深吸一口气,从铜钱串上小心翼翼解下两枚铜钱,递过去时,指尖微微发颤,这是她第一次动这串“救命钱”,心里满是忐忑。

接过馍馍的瞬间,她的指尖触到了馍馍的冰凉,硌得指腹生疼。

月华咬了一口,粗硬的麸皮剌得嗓子发疼,干得咽不下去,只能一点点在嘴里嚼碎,让唾液慢慢浸湿,混着眼眶里的泪水往下咽,那泪水是咸的,却让干涩的馍馍多了些滋味,也让她稍微压下了几分委屈。

她本想对老妪说声“谢谢”,可张开嘴时,却怕眼泪先一步落下,只能紧紧抿着唇,冲老妪深深点了点头,动作里满是感激。

老妪看着她这副模样,叹了口气,转身从身后的木桶里舀了碗热水,偷偷塞到她手里,声音压得很低:“慢点吃,别噎着,就着水咽。这世道,姑娘家不容易,省着点过,总能熬过去的。”

温热的水顺着喉咙滑下去,熨帖了发紧的嗓子,也让身上稍微暖了些。

可月华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挑着担子的货郎、穿着绸缎的商人、牵着孩子的妇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去处,只有自己像缕游魂,在这苏州城里飘着,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去找父亲的门生?

前几日父亲还说“张秀才为人耿直”,可今早她路过张秀才家,却见他家大门紧闭,门环上挂着“外出访友”的牌子。

去杭州找表哥?

她只知道表哥在钱塘门内开医馆,却不知道具体地址,更别说她一个姑娘家,从苏州到杭州,少说也有几百里路,路上要住店、要吃饭,这几十枚铜钱根本不够;万一遇到官差盘查,没有路引,再被认出来是苏家的余孽,抓进诏狱,那便是生不如死。

这刚拐到新街上,人是多了,可心怎么反倒揪得紧?万一撞见官差盘查可咋整?

父亲说过,诏狱由锦衣卫掌管,刑具三十有六,进去的人,十有**是出不来的,光是想想,她就觉得浑身发冷,连脚步都有些虚浮。

曾经的苏府,每到这时节,桂花早就开了。

母亲会在庭院里摆上茶桌,泡上今年的新茶,父亲会坐在一旁教她写毛笔字,握着她的手,一笔一划教她写“苏”字,说“做人要像这字,顶天立地”;丫鬟们端着点心穿梭在回廊里,笑声清脆,能飘出半条街。

可如今,只剩下她一个人,穿着洗得发白的襦裙,攥着一串磨旧的铜钱,在这陌生的街面上走着,连回头的勇气都没有,苏府早已不是她的家了,那里如今只有封条和官差,还有母亲未下葬的尸体,在柴房里等着腐烂。

路过苏家大门时,她怔怔地望着那扇熟悉又陌生的大门,过往的荣耀与安稳如过眼云烟一般。

可如今,却贴着张泛黄的封条,封条上“都察院”的红印刺眼得很,像道血痕,划在她的心上。

门口站着两个穿皂衣的官差,双手按在刀柄上,眼神警惕地扫视着过往的路人,偶尔有好奇的百姓驻足,想多看两眼,也会被他们厉声赶走:“看什么看!苏府是罪臣之家,再看把你抓起来!”

晌午过后,天又阴了下来,细密的雨丝飘下来,打在脸上冰凉。

月华躲进一家关张店铺的屋檐下,看着雨水在青石板上汇成细流,带着泥和落叶,顺着石板缝流进下水道,那些泥水浑浊不堪,没人在意,也没人停留,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流走,连点痕迹都留不下。

她摸了摸袖管里的铜钱串,指尖能感受到每一枚铜钱的轮廓,忽然觉得,自己就像这污水,在这乱世里飘着,没人在意她的死活,随时都会被冲走,而这些铜钱,是她唯一能抓住的浮木。

“哎呦,这小娘子看着怪可怜的!”

甜得发腻的声音突然在耳边响起,月华心中一惊,抬眸望去,只见一个四十来岁的妇人站在身边,脸上堆着笑,可那笑容却像画上去的,透着不真切。。

这妇人穿一身绛紫色绸缎褙子,滚边是金线绣的缠枝莲,虽有些褪色,却依旧比寻常百姓穿的衣裳体面;头上插着支明晃晃的金簪,簪头坠着颗玻璃珠,远看像珍珠;

脸上敷着厚厚的铅粉,遮住了眼角的皱纹,嘴唇涂得像吃了小孩,一笑就露出两颗微微发黄的牙齿。

她的眼睛像算盘珠,滴溜溜地在月华身上转,先看她身上洗得发白的湖绿色襦裙,虽沾了泥,却能看出是苏绣的针脚;再看她的脸,虽苍白憔悴,却眉清目秀,尤其是那双眼睛,透着读书人特有的灵气不像寻常人家的姑娘,被生计磨得没了光彩;最后落在她攥着袖管的手上,眼神微微一凝,显然是注意到了她袖管里铜钱串的轮廓。

“别怕,我不是坏人。”

妇人笑着上前,从袖子里掏出块熏着桂花味的帕子,帕子边缘绣着俗气的牡丹,香气浓得刺鼻,伸手就要替月华擦脸。

那帕子的香气太浓,熏得月华有些头晕,下意识地往后退了半步,攥着铜钱串的手更紧了。

“我姓王,是这苏州城里‘聚贤牙行’的,大家都叫我王嬷嬷。”

妇人收回手,把帕子揣回袖管,语气亲切得像街坊邻居,可眼神里的打量却没停,“看你这模样,定是遇着难处了,是不是跟家里人走散了?这兵荒马乱的,姑娘家一个人在外,揣着这些钱,太危险了。”

月华微微侧身,避开妇人的目光,手指死死攥着袖管里的铜钱串,声音有些发紧:“多谢嬷嬷好意,我自己来便好。”

她知道牙行是什么,母亲曾跟她说过,有些牙行是帮良家女子找正经活计的,比如去大户人家做丫鬟、做绣娘;可有些牙行却是黑心肠的,把人卖到窑子或矿场,赚黑心钱,手段狠得很。

眼前这王嬷嬷,看着便不像善茬,尤其是对方提到“这些钱”时,眼底闪过的贪婪,让她不得不防。

王嬷嬷见她警惕,也不恼,反而叹了口气,做出副悲天悯人的样子,声音压得更低,像是在说什么悄悄话:“唉,这世道,女人家最难。

去年我帮一个姑娘找活计,她跟你一样,也是跟家里人走散了,身上也带了些钱,长得也标志,可没几天就被拍花子的拐走了。

后来有人在城外的乱葬岗看见她,腿都被打断了,钱也被抢光了,躺在那儿没人管,惨得很……

她说着,眼神又瞟了瞟月华的袖管,语气里满是恐吓:“你一个姑娘家,孤身在外,身上揣着这些钱,要是被坏人盯上,不光钱保不住,人也得遭殃。这苏州城最近不太平,夜里总有抢人的、拐人的,你一个小姑娘,手无缚鸡之力,哪里躲得过?到时候钱没了,人也没了,多不值啊。”

这话像根针,狠狠扎中了月华的软肋。

她昨晚在破庙里,就总觉得有人在暗处盯着她,连打盹都不敢闭眼,生怕一睁眼就看到官差或抢匪闯进来。

此刻被王嬷嬷点破“带钱”的事,她更是攥紧了袖管,指节泛白,这些铜钱是父亲留下的念想,也是她活下去的底气,若真被抢走,她便真的一无所有了。

王嬷嬷见她眼神发慌,知道自己的话起了作用,脸上的笑容更盛,语气却愈发温柔,像哄小孩似的:“嬷嬷知道你怕,嬷嬷我心善,见不得人落难。正好,京城里的秦府你听过吧?百年世家,祖上出了三个宰相,如今的秦丞相更是当朝一品,府里规矩大,待下人却宽厚。”

她往前凑了半步,声音压得更低,带着几分诱惑:“他们正找识文断字的姑娘做‘侍书’,不是普通丫鬟,是陪小姐读书写字的,月钱给三倍,吃的是细米白面,穿的是绫罗绸缎。你这般模样,又识字,去了定能受看重。”

“秦丞相?”

月华的心猛地一沉,袖管里的手瞬间冰凉。

父亲生前曾在书房跟母亲说过,秦相与构陷他的林御史往来甚密,是一丘之貉。

她若是进了秦府,岂不是羊入虎口?可转念一想,苏州城已无她容身之处,官差四处盘查“苏家余孽”,若能躲去千里之外的京城,至少能活下去。

她低头看着袖管里的铜钱串,指尖摩挲着冰凉的铜面,这三十五枚铜钱,省着花也撑不了半个月,若遇不上正经活计,迟早要饿死街头。

王嬷嬷似乎看穿了她的犹豫,又补了一句:“你放心,秦府采买只看本事,不查祖籍。我给你换个身份,就说你是苏州乡下的孤女,谁会知道你的过去?”

雨丝越下越密,打在屋檐上噼啪作响。

她深吸一口气,攥着铜钱串的手微微松动:“……真的能进秦府?”

“那还有假!”

王嬷嬷立刻挽住她的胳膊,力道大得不容拒绝,“跟我回牙行,换身干净衣裳,吃顿热饭,明天一早就送你去码头。到了京城,你就知道嬷嬷没骗你。”

月华被王嬷嬷拉着往前走,袖管里的铜钱串随着脚步轻轻晃动,叮当作响,像在提醒她这是最后的退路。

她回头望了眼苏府的方向,封条上的红印在雨雾中模糊成一团,最终还是闭紧眼睛,跟着王嬷嬷走进了巷弄深处。

到了“聚贤牙行”,一股霉味混着脂粉味扑面而来。

前院的桌子缺了腿,用石头垫着,几个穿粗布衣裳的姑娘缩在墙角,眼神怯生生的,看见王嬷嬷进来,都下意识地往后缩。

王嬷嬷把月华推给一个吊梢眼的婆子:“张妈,带她去收拾收拾,教她点规矩,别给秦府丢人。”

张妈斜着眼打量月华,撇了撇嘴,拎来一桶浑浊的冷水:“先洗澡,水凉点,凑活洗。”

月华看着水里的泥沙,咬了咬牙,还是脱下了湖绿色襦裙——裙摆上的缠枝莲苏绣沾了泥,却依旧精致。

她把襦裙叠好,小心地放在一旁,又摸了摸怀里的玉佩和袖管里的铜钱串,才走进冷水里。

冰凉的水浇在身上,冻得她牙齿打颤,可她却不敢慢下来。

洗完澡,张妈扔来一套粗布衣裙,布料粗糙得扎皮肤,袖口短了一截,露出冻得发紫的手腕。

月华穿上裙子,又把湖绿色襦裙叠好藏进包袱,再摸了摸袖管里的铜钱串,还好,都还在。

接下来的几个时辰,张妈拿着竹篾条,尖着嗓子教规矩:“主子说话不许插嘴,走路要低头,吃饭要等主子吃完……犯了错,轻则饿饭,重则发卖到矿场!”

竹篾条抽在桌子上,吓得姑娘们纷纷点头,月华攥着铜钱串,指尖掐进掌心,她曾是被人伺候的御史小姐,如今却要学这些低眉顺眼的规矩,可只要能活下去,这些她都能忍。

傍晚时分,张妈拿出几张纸和一方红印泥:“按手印吧,这是死契,签了之后,你就是秦府的人了。”

“死契?”

月华猛地抬头,脸色煞白,“不是活契吗?”

活契有期限,到期能赎身;死契却是终身的,主家能随意打骂转卖。

王嬷嬷从外面走进来,脸上没了之前的和善:“秦府只要死契的下人,活契的丫头心思不定。你要是不按,就是违约,得双倍赔我费用,你那串铜钱,够赔吗?”

月华看着桌上的死契,又摸了摸袖管里的铜钱串,这三十五枚铜钱,是她最后的念想,却不够赔中介费。

她想起父亲的玉佩,想起母亲的遗言,最终还是伸出手,指尖按进鲜红的印泥里。

红印按在纸上,像一滴血。

月华看着那枚指印,忽然觉得袖管里的铜钱串不那么凉了——至少,她能活下去,能等着为苏家洗冤的那一天。

她把铜钱串往袖管深处塞了塞,握紧了怀里的玉佩,在心里默念:爹,娘,女儿会活下去的。

王嬷嬷指尖捻着死契的边角,像捏着件刚到手的宝贝,凑到烛火前轻轻吹了吹墨迹,嘴角撇出一丝得意的笑:“明天天不亮就起,跟其他姑娘去码头候着,坐船进京。记住了,到了秦府少说话多做事,要是敢出半点差错,仔细你们的皮!”

说罢,她把死契叠好塞进袖管,转身时裙摆扫过桌角的铜盆,溅起几滴冷水,落在地上没了声响。

月华还站在原地,指尖反复蹭着粗布衣襟,想擦去那抹刺目的红。

可印泥早渗进了指缝,越蹭越明显,像枚洗不掉的烙印,烙在手上,是卖身的痕迹;烙在心上,是活下去的代价。

她垂着眼,看着自己的手,这双手曾握过毛笔、绣过苏绣,如今却按了卖身的死契,指尖还留着铜钱串勒出的红痕,新旧痕迹叠在一起,满是狼狈。

窗外的雨还没停。

雨丝敲在窗纸上,“嗒嗒”声细碎又绵长,像谁藏在暗处偷偷啜泣。

风裹着雨气从窗缝钻进来,吹得烛火晃了晃,把她的影子拉得又细又长,映在斑驳的墙面上,像株在风雨里挣扎的野草。

她抬头望了眼窗户,玻璃珠似的雨珠粘在窗纸上,晕出一片片小水渍,模糊了外面的夜色,就像她此刻的前路,看着混沌,却只能硬着头皮走。

眼眶里早没了泪意。

先前在破庙饿到发颤时没哭,在苏府门前看见封条时没哭,此刻攥着满手委屈,倒连半点泪星子都挤不出来了。

那些没流出来的眼泪,早凝成了心口的硬气:做奴婢屈辱又怎样?只要能活着,能离父亲的冤屈近一点,能有机会弄明白秦丞相那边有没有任何关于父亲的事情,这点苦算得了什么?

她抬手摸了摸怀里的半块玉佩,玉面还带着她的体温,“蘇”字的棱角轻轻硌着掌心,像父亲当年教她写这个字时,落在她手背上的力道,沉稳,又带着期许。

那时候父亲还说,“蘇”字是草字头,底下是“鱼”和“禾”,是有草吃、有鱼游的安稳,可如今,苏家连这点安稳都没了。

“爹爹,娘,”她在心里轻轻念着,指尖攥紧了玉佩,“女儿会活着。会为苏家洗清正明,会给娘立块正经的木牌,会让爹爹知道,他没白教女儿‘顶天立地’这四个字。”

烛火又晃了晃,把她的影子贴在墙上。

窗外的雨声还在继续,可她的脚步已经稳了,哪怕前面是看不见底的暗沟,是扎人的荆棘,哪怕要戴着“奴婢”的名头忍气吞声,她也得走下去。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这一点,她比谁都清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