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月华如练 > 第20章 第二十章:梅下存夙愿,惟盼父冤昭

长生办事向来爽利,不到晌午就揣着满肚子消息往秦府赶。

怀里的纸页被他按得发皱,边角还沾着牙行门帘上的油渍。

一路紧赶慢赶,刚跨进二门,腊月的冷风就跟刀子似的往领口灌,冻得他一缩脖子,赶紧往廊柱后躲了躲。

他搓着发僵的手,指节冻得通红,连指缝里的泥垢都看得分明,哈出的白气裹着鼻尖的红,在冷空里飘两飘就散了,只在睫毛上沾了点细霜,眨眼时簌簌往下掉。

裤脚沾的雪渣子没化,一踩青石板就“簌簌”响,留了串湿痕在砖上,没等干透就被风又吹得发脆,脆生生地嵌在砖缝里,像道浅浅的白印子。

他没敢冒然闯书房,先隔着窗棂往里瞟,见秦练还立在窗边,背影沉得像块浸了墨的玉,才屈起指节,轻轻叩了叩窗框,声音放得比猫叫还轻,生怕惊着里头的人。

指尖碰着冰凉的木框,又赶紧缩回来,往手心里哈了口热气。

秦练手里捏着本《资治通鉴》,书页间夹的干梅片都快被指温烘软了,花瓣边缘泛着淡褐,却半天没翻一页。

他望着窗外那株老梅,枝桠被雪压得弯了腰,梢头的花苞裹着层薄冰壳,连点粉意都透不出来,像冻住的泪珠子,风一吹就轻轻晃,冰壳碰着冰壳,发出细碎的“叮”声。

炭盆里的银丝炭烧得正旺,暖烟裹着书墨香飘到袖口,在青灰色锦缎上晕开淡淡的痕,却没焐热他半边浸在冷光里的身子,反倒衬得眉梢眼角都凝着层说不清的沉郁,像落了层薄雪,化不开。

听见叩窗声,他才缓缓转过身,指尖还无意识地刮着书页边缘,干梅片被刮得“簌簌”掉渣,落在衣襟上沾着墨香。

他扫过长生冻得发红的耳尖,声音没什么起伏,却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急切:“查得怎么样?”

“有眉目了,公子!”

长生快步迈进门,指尖冻得发僵,捏着两张纸的边角都微微发颤,赶紧递过去,指腹还在纸上蹭了蹭,像是想把纸捂热些,“这是府里去年从‘聚贤牙行’买人的录档,还有苏月华的身契。

我跟那账房磨破了嘴,他一开始还推说‘账册丢了’,后来我塞了把碎银子,就是上次您赏我的那锭,我掰了一半——才抄着这份底。

桑皮纸糙得刮手,边缘都起毛了,您多担待。”

秦练接过身契,指尖刚触到纸边就觉出糙意,这纸是牙行最次的那种,纤维勾着指尖,像摸在晒干的茅草上,边缘起的毛扎得指腹发痒,还沾着块黑墨点,是账房写累了,手指头随便蹭上去的,晕得黑乎乎一片,像块小墨渍。

上面的字是规规矩矩的馆阁体,横平竖直却没半点活气,跟腊月里冻硬的河面似的,连丝波纹都没有,每个字都长得一模一样,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他逐字念出声,声音压得低,带着点纸张摩擦的轻响:“苏月华,年十五,姑苏府人……父亡母故,自愿卖身。”

念到“自愿卖身”四个字时,他蓦地顿住,指尖在纸面上轻轻蹭了蹭,那四字墨色比别处重,“自”字的撇画歪了半寸,“愿”字的心字底挤成一团,像是写字的人攥着笔杆使劲,指节都泛了白,连装模作样都嫌费劲儿,明摆着是按着头画的押,半分真心都没有。

秦练的眼底沉了沉,指尖的力度不自觉加重,把纸边捏得发皱。

“那聚贤牙行,您是没亲眼见那糟心样!”

长生凑得更近,声音压得几乎贴在秦练耳边,怕外头巡院的听见,连呼吸都放轻了,“门帘是块油腻的蓝布,油亮得能照见人影,上面沾着的饭粒干得硬邦邦,还有点菜叶子的绿印子,一掀就一股子馊饭混着煤烟的味儿,还裹着点旧账本的霉气,呛得我直咳嗽,眼泪都快出来了。

墙角堆着半人高的账本,纸都黄得发脆,风一吹就掉渣,簌簌的跟下雪似的,落在我肩膀上,一拍就碎。”

他顿了顿,又想起什么,从怀里摸出块边缘带牙印的碎银子。

是方才王婆子捏过的,还留着点体温,银块上的牙印浅却清晰,能看出王婆子的牙床有点歪,“管事的是个姓王的婆子,穿件灰布袄,领口磨得露了棉絮,黑黢黢的像块炭,袖口还沾着点面疙瘩。

手腕上晃着只空心银镯子,掉了个小铃铛,走起路来‘叮叮当’响,吵得人耳朵疼。

我刚问起苏月华,她嘴硬得跟石头似的,说‘就是个苏州乡下来的孤女,父母没了才卖身,有啥好问的’,多一句都不肯说,眼风还总往柜台后头瞟,听着里面咳嗽了一声,她立马就闭了嘴。”

“后来呢?”

秦练追问,目光没离开身契上“苏月华”三个字,指尖还在“姑苏府”那处轻轻划着,像是要从纸里划出点什么来。

他忽然想起前阵子苏月华倒茶,不小心洒了点水,慌得脱口说了句“对不住”,尾音软乎乎的,带着姑苏话特有的糯劲儿,后来察觉不对,赶紧粗着嗓子改了官话,脸颊从耳根红到下巴,跟偷了糖的孩子似的。

“我瞧她那模样,八成是怕里头的人听见!”

长生把碎银子往掌心掂了掂,银块碰着掌心的茧子,凉丝丝的,“就趁没人把这银子塞她手里。

您猜怎么着?

她指尖立马就摩挲着银子的纹路,眼睛都亮了,那点算计藏都藏不住,拉着我往里头偏院走,还跟我悄声说呢。

去年春天头场雨,下得特别大,跟瓢泼似的,她瞧见这姑娘时,人正躲在牙行隔壁关张的布店屋檐下避雨,衣裳被雨打湿了大半,贴在身上,能看出人瘦得只剩一把骨头。

王婆子说“瞧着那气质就是个识文断字的,哪像寻常孤女”,就上前搭话,姑娘半天没应声,后来看着这姑娘“没地方去了”,王婆子就把她带回了牙行。”

“官婢……”秦练重复这两个字,声音低得几乎要融进炭盆的“噼啪”声里,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下,指节捏得发白。

他早听过官婢的境遇。

罪臣家眷没入奴籍后,名字写在黄纸册子上,跟牲口似的分去各牙行发卖,运气好的能进大宅当差,运气差的要么被转卖十几次,要么就悄没声儿死在牙行的角落里,连块裹尸的破布都没有,直接扔去城外乱葬岗。

这身份,恰好跟父亲去年饭桌上提过的“苏御史家眷没入奴籍”对上了,连时间都能对上。

父亲说那案子是前年里结的,官婢发卖正好是去年。

长生见他没打断,赶紧往下说,语气里多了几分唏嘘,连声音都软了点:“王婆子说,当时跟着府里采买的,是韩管家。就是总跟着夫人去庙里上香的那个,穿件青布袍,袖口绣着点暗纹。

韩管家瞧见苏月华缩在偏院的棉絮堆里,脸色白得像纸,就蹲下来摸了摸她的额头,然后拉着王婆子说‘这丫头看着安静,听竹院正好缺个洒扫的,你开个价’。

王婆子本想赶紧脱手,怕人死在牙行里亏本,报了个比旁人低两成的价,二百文,还说‘这价儿,买个活的就不错了’。

韩管家也没还价,当场就点了头,还特意多给了六十文,说‘给姑娘买碗热粥,别冻饿坏了,要是能买块饼子,也给她垫垫’。

结果王婆子后来跟我嚼舌根,说她没买饼子,把那六十文自己揣起来了,就给姑娘喝了碗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粥,连米粒都没几颗。”

他说着,掏出那张抄来的采买账,纸角都被攥得发皱,边缘起了毛,上面的字是账房的小楷,比牙行的馆阁体软些,“我后来去府里账房查了,去年春日确实从聚贤牙行买了三个仆役,两个男丁分去了柴房,一个叫刘三,一个叫李四,都是力气大的粗人,女的就苏月华一个,分到了听竹院。

账上的日期是三月十七,银钱数二百五十文,跟王婆子说的一模一样,连那五十文‘粥钱’都记在‘杂用’项里,旁边还画了个小圈,像是账房特意标出来的,怕忘了这笔‘人情账’。”

秦练把身契轻轻放在书案上,桑皮纸落在宣纸上,轻得像片雪花,可他却觉得指尖沉得发紧,像捏着块烧红的铁。

自愿卖身……他闭了闭眼,脑子里猛地浮出长生说的画面:偏院的寒风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的少女缩在硬邦邦的棉絮堆里,棉絮黑黢黢的,还沾着点草屑,她怀里护着本湿了的书,指节都攥得发白,嘴唇干裂得渗血,而牙行的人在旁边算着“扔出去能省多少薄棺钱”,王婆子还在跟韩管家讨价还价,说“这丫头活不长,您再少点”。

这哪里是自愿?

分明是走投无路,连死都由不得自己,连哭都不敢大声。

所有零碎的线索突然就串在了一起,玉佩上刻的“蘇”字,那字刻得深,边缘还带着点包浆,是常年贴身摩挲的痕迹;

她眼底藏不住的书卷气,上次罚抄时,她写“清”字的笔锋带着点柳体的软,不是粗使丫鬟能练出来的;

跪在雪地里挺直的背脊,雪落在她头发上,都没低头掸一下,只说“奴婢没做错”;还有此刻牙行的证词、身契上的假字,像一张细密的网,把“苏月华是苏御史之女”这个答案兜得严严实实,连点透气的缝隙都没有。

“长生。”

秦练睁开眼,望向窗外飘落的细雪,雪片落在窗棂上,没等看清形状就化了,留下道浅浅的水痕,像谁偷偷抹的泪,“牙行那边,你再跑一趟。给王婆子多塞点银子,至少五两,用红布包着,就说‘给她买件新袄穿’,让她把嘴闭紧,别在外头瞎嚼舌根,连牙行里的人都不能提半个字。

苏御史的旧案,你去查当年的刑案卷宗,还有锦衣卫经办的人,记住,只能私下查,找城西的老马头打听,他以前在刑部当差,手里有不少旧档,别惊动任何人,连府里的账房先生都不能提苏月华的名字,就说“查点老账”。”

长生心里一凛,赶紧躬身,腰弯得更低,手都攥紧了,指节泛白:“奴才明白!牙行那边我这就去,保证让王婆子半个字都不敢漏,她要是敢说,我就提‘粥钱’的事,保管她老实。

查案卷的事,我会跟老马头悄悄说,绝不出岔子,您放心!”

“去吧。”

秦练挥了挥手,指尖还停留在身契的“自愿”二字上,那两个字像烧红的烙铁,烫得他指尖发沉,连心口都有点发闷。

长生悄无声息地退出去,临走时顺手拉上了书房门,把外头的寒风挡了大半。

门轴“吱呀”响了一声,又很快静了下来。

屋里只剩炭盆里的银丝炭偶尔爆个火星,“噼啪”一声,在寂静里格外清楚,像砸在心上的石子。

秦练拿起身契,指尖又划过“姑苏府”三个字,他忽然想起苏月华上次擦桌子,看到案上的《苏弘集》,眼神顿了一下,虽然快得像错觉,可那点熟悉的神色,现在想来,哪是偶然?

罪臣之女,竟藏在自家府邸当婢。

这发现像块石头投进静湖,在他心底掀着层层波澜。

他太清楚朝堂旧案的分量,一旦沾上,就是滔天风波,不仅苏月华活不成,秦府都可能被拖下水,父亲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局面,说不定就毁于一旦。

可他看着身契上那僵得发死的“自愿”二字,又想起那日廊下,她跪在雪地里,背脊挺得像根寒冬里的竹子,雪落在她头发上、肩膀上,都没半点弯腰的意思,连声音都没发颤,只说“奴婢没做错”,竟莫名生出点想查下去的念头:这丫头藏得这么深,到底是为了什么?

她父亲的冤屈里,又到底藏着多少没说出口的猫腻?

书房里的炭盆还在“噼啪”爆着火星,听竹院的夜却已经沉得像块浸了雪的冰。

屋里静得很,夏桃的鼾声轻轻的,像小猫打呼,还带着点梦话的嘟囔,含糊地喊着“热粥”“娘”,手还在被子里抓了抓,像是在摸什么;夏桃的呼吸匀实,被子掖得严严实实,连衣角都没露出来,只有偶尔翻身时,褥子会发出点轻微的“沙沙”声,像落雪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苏月华睁着眼躺在硬板床上,望着屋顶漏下来的一点冷光,那是月光透过窗纸的破缝,在地上投了道细细的影,银灰色的,跟她藏在枕下的木片似的,又细又薄,生怕被人瞧见,连呼吸都得放轻,怕吹走了那点光。

她悄无声息地坐起身,动作轻得像片落在雪上的叶子,连被子摩擦的声音都压到最小,手指扒着被角,一点一点往下挪,怕惊醒身边的人。

手慢慢摸进枕下,触到那块薄木片,是前几日从柴房的废料堆里捡的,松木的,带着点淡淡的松香味,边缘还有没磨掉的毛刺,划得手心发痒,像有小虫子在爬;

旁边裹着粗布的炭条,布是粗麻布,磨手得厉害,炭末沾在布上,黑黢黢的,她还特意用布多裹了两层,怕蹭脏了枕头。

她把木片和炭条轻轻揣进怀里,贴着心口,能感受到木头的凉、布的糙,还有自己“咚咚”的心跳,在寂静里格外清晰,像敲着小鼓,震得肋骨都有点发疼。

赤着脚踩在青砖地上时,她忍不住打了个轻颤,青砖凉得像冰,雪粒钻进趾缝,刺得脚心发麻,凉气顺着脚底板往上窜,直冲天灵盖,让她脑子瞬间清醒了不少,连带着心里的慌也压下去几分。

她猫着腰,手轻轻扒着门框,指甲抠着木头的纹路,慢慢推开条缝。

木门轴早就缺了油,一推就“吱呀”响,她特意用衣角垫着轴眼,布蹭着木头,发出点轻微的“沙沙”声,才没让那“吱呀”声传开,只漏进些带着雪味的冷风,吹得她脖颈发紧,起了层鸡皮疙瘩。

院里的雪积了薄薄一层,像撒了层细白的面粉,又像铺了层银霜,惨白的月光洒在上面,亮得晃眼,却没半点暖意,冷光直往骨头缝里钻,冻得人骨头都发疼。

风卷着雪沫子,刮在脸上像小刀子,割得皮肤发疼,她把脖子往衣领里缩了缩,衣领是粗布的,磨得下巴有点痒,快步往院角的老梅树走——

梅枝虬桠上的雪压得弯了腰,梢头的花苞裹着雪,硬邦邦的,连点要开的意思都没有,跟她现在的日子似的,透着股熬不出头的冷。

她蹲下身,用手扒开树根背阴处的积雪,雪底下的泥土冻得跟石头似的,指甲抠下去,又冷又疼,很快就红了,渗了点血珠,混着雪水,在指尖结成了小冰粒,像嵌了颗碎钻,亮晶晶的,却刺得人疼。

泥土里还藏着点小石子,硌得指甲缝发疼,可她顾不上疼,指尖冻得发僵,扒雪的动作却没停,指缝里塞满了雪,很快就化了,凉得指尖发麻,没多久就挖出个小坑,刚好能放下那块木片。

她从怀里摸出炭条,指尖抖得厉害,一半是冻的,指尖都有点发紫;一半是怕,怕忽然有人来,怕春儿或夏桃醒了找她。

炭条在木片上打滑,第一笔“愿”字的竖钩写得歪歪扭扭,炭末簌簌掉在雪上,黑点点格外显眼,她赶紧用手把雪拢了拢,盖住那些黑末。

侧耳听了听,只有风声卷着雪沫子的“呜呜”声,像谁在哭,春儿和夏桃都没醒,屋里还传来夏桃的梦话,喊着“别抢我的粥”。

她深吸一口气,攥紧炭条,指节都泛了白,一笔一划地写:“愿父冤得雪。”

五个字写得歪歪扭扭,“父”字的撇画只写了一半,又补了一笔;“冤”字的宝盖头写得太大,盖住了下面的“兔”;有的地方炭末堆得厚,几乎要把木片戳破,炭条都被按得变了形,顶端磨得发黑,沾着点木屑。

写完最后一笔,她的手还在抖,指尖的炭灰混着血珠,脏得很,可她却觉得心里头烧得慌,这五个字,是她藏了这么久,唯一敢说出口的话,是父亲被官差带走时,反复说的“活下去……跟你娘活下去………”的念想。

可是谁曾想母亲在亲眼看着父亲被押走的第二日也…………

她把木片紧紧按在胸口,冰凉的木头贴着单薄的寝衣,竟像是能感受到那五个字的温度,烫得心口发疼。

闭上眼,眼前猛地闪过好多画面:父亲坐在书房里教她写字,阳光从窗棂照进来,落在宣纸上,父亲的手握着她的手,笔尖蘸着墨,在纸上写“清正”二字,说“做人要像这字,立得正,行得端”;母亲抱着她,在灯下缝衣裳,油灯的光晕晃悠悠的,母亲哼着江南姑苏的小调,调子软乎乎的,说“等开春了,带你去看西湖的桃花”;

后来是官差踹开家门,铁链“哗啦”响,撞在门框上刺耳,父亲被架走时,胡子上沾着血,回头喊“月华,活下去”,声音都哑了;

牙行的王婆子遇见她时那打量贪婪的模样。

捏着她的下巴,指甲掐得生疼,嫌她“虽识几个字,瘦得没二两肉,不值钱”;还有秦练,那日在院门口,他看她拳头的眼神,清清淡淡的,却像能看透她藏在粗布衣裳下的玉佩,让她心头发慌。

泪水不争气的突然就涌了出来,顺着脸颊往下流,刚到下巴就冻成了小冰粒,刺得皮肤疼,冰粒滑过的地方,留下道凉丝丝的痕。

她不敢哭出声,只死死咬着嘴唇,嘴唇都咬出了血印子,血腥味在舌尖散开,才勉强压下喉咙里的哽咽。

肩膀却控制不住地剧烈颤抖,连怀里的木片都在晃,所有的恐惧、委屈、不甘,还有那点连自己都不敢信的希望,都悄悄融进了这块木片里。

过了好一会儿,她才止住泪,用冻得发红的手把木片放进坑里。

怕埋得浅被雪冲出来,她用手掌把冻土压实,掌心磨得发疼,红了一片,再捧起周围的雪,一点一点盖在上面,连个脚印都没留下。

雪落在手背上,很快就化了,凉得她手一抖,可她还是仔细拢平,让那处跟周围的雪没半点不一样,就像她这个人,在秦府里,也只想藏得没一点痕迹。

做完这一切,她瘫坐在雪地里,胸口还在剧烈起伏,喘出的白气在冷空里散得快。

寒风透过单薄的寝衣,刮得她浑身发冷,牙齿“格格”作响,可心底却奇异地生出点勇气,像雪地里刚冒头的草芽,哪怕知道前头是寒冬,也想试着往上长,试着等真相大白的那天。

起身回屋时,她的脚步依旧轻,却比来时稳了些仿佛那块埋在梅树下的木片,给了她撑下去的力气。

月光落在她的背影上,拉得很长,像一道浅浅的痕,印在雪地上。

书房里的秦练,直至深夜还没歇。

书案上摊着张宣纸,他指尖蘸着清水,反复勾着玉佩上“蘇”字的轮廓。

水迹干了又蘸,纸上晕开好几层淡印,像心里挥不去的疑团。

他想起父亲提苏御史时的模样,父亲坐在太师椅上,捏着酒杯叹气:“苏弘正是个好官,可惜了。”

当时他没懂,现在才明白那声叹气里的惋惜。

窗外的雪又下大了,大片落在梅枝上,“簌簌”作响,很快就覆盖了庭院里的痕迹,也盖住了梅树下的小坑,干净得像从没发生过。

雪泥鸿爪,痕迹虽浅,却已落下。

秦练望着窗外的雪,指尖的水迹早干了,只在宣纸上留个淡印,像玉佩上的“苏”字,也像苏月华眼底的光。

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法当旁观者了,苏月华的身世、苏御史的旧案,像一根线,把他拉进了局里。

这条路从牙行的假身契开始,就注定满是荆棘,可他却想走下去,想知道这丫头藏在粗布衣裳下的故事,想知道那桩旧案里的真相。

他和她,一个在明处探寻,一个在暗处守护,都站在了风暴的边缘。雪夜还那么慢长,可属于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历史小知识: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由北宋司马光主编,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他也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与《史记》并称“史学双壁”,被后世奉为官修史书典范。《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

(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可以去了解一下)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0章 第二十章:梅下存夙愿,惟盼父冤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