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月光白不白(重生) > 第16章 第 16 章

月光白不白(重生) 第16章 第 16 章

作者:只余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12-11 00:21:37 来源:文学城

蒋离垂眸,侧耳认真听着尚游民提出的方法。

这人果真如他的书信风格一般擅直入主题,丝毫没有朝堂的圆滑于狡猾。

这点倒是让蒋离有些意外。

只能说尚游民不愧为爹爹一手带出的人,行事作风与蒋时有八成相似。

他们这类人不愿走旁门左道的固执之人,能够在官场上平步青云而不受阻碍,要么吃过很多苦头毅然坚守清涟正直,要么实力了得旁人不能随意拿捏。

二者皆是当今不可多得之人。

“清和书院短期内不会再度招生,纵使宜王远离朝堂,但京中仍有长期跟踪他的眼线,世家的加入,与他而言并无好处。

依在下认为,现下最好的方法,便是率先进入华裕书院。”

华裕书院?

蒋离不解:“照我所知,华裕书院不过是寒门书院,进去之后若是不读满学期,会被永久扣留。”

再说,华裕和清和又有什么关系?

“阿离不知道吗?”曲淮礼这时才装作惊讶的样子看向她,笑眯眯道:“华裕书院的院长同宜王是故交。”

蒋离眉头轻皱,她对这类事情尚不了解,但这又如何?

尚游民接道:“正是,原本这件事也不足为道,但前几日宜王突然上报离京一段时间,说是去秦时修养身心。”

眼下朝堂局势混杂,清和书院接纳下不少世家权贵,就是再不管朝堂政事的宜王多少也会受到威胁。

所以他才决定离京规避风险。

“宜王人际之交并不广泛,他在秦时必然会寻华裕书院的院长,并会在书院小待一段时日。”

话已经说到这了,蒋离要是在不知道这两人打的什么算盘,她也是白读了这么多年的书。

她踌躇片刻,便开口:“你们是想让我进华裕书院后,在宜王面前露脸?”

曲淮礼颔首:“宜王对聪慧伶俐的书生多是偏爱,若是能得他的赞赏和应允,不日回京必然将你纳入清和书院。”

这一番话不可谓不让蒋离动摇。

为蒋家复仇,踏入朝堂的第一步,便是混入参与调查了的官府中寻找线索。显然,掌管一切大小案件的大理寺便是最好的选择。

往后一步,若是要进入大理寺,无非只有两种方法。

一.通过乡试一路考入殿试,但需花费较长时间,且入场考试会搜身验身,有暴露的风险,此乃下策;

二.混入清和学院,提早完成课业后毕业,毕业之后可选择分配相应官职,风险稍低,权衡之下为上策。

如若按照他们的方法去做,目前宜王离京去秦时,对她来说是不可浪费的时机。

但问题是,华裕书院虽为寒门书院,应当也是不好进的。

“华裕书院可有入院考试?”蒋离问。

见她并没有急于反驳这个方法,尚游民面带笑意道:“有,但入院也是需要引荐信和旁的特殊要求,不过这方面蒋小姐不必担忧,埋藏火药之人便是华裕书院的夫子,利用他的引荐信便能轻松入院。

但若是想在宜王面前露得上脸,还需有旁的大作为。”

蒋离只觉得这话听着有些奇怪。

作为哪能说有就有,凭空捏造吗?

她有些涣散的瞳孔突然跃入一个身穿粗布,但一直乐呵呵的青年书生,思绪划过脑海,扭头正好对上曲淮礼盛着笑意的眼眸。

原来是在这等着她呢。

“尚大人虽是以曦城瘟疫一案之名赶至嘉峪关,但曦城之事已经缓和,尚大人也不能白来一趟。”曲淮礼面上一派儒雅,嘴里却是当着人的面毫不掩饰地算计:

“让他辅佐你治好淮安一代的水利,恢复水坝运行,这样的作为可是只大不小的。”

蒋离闻言,看了一眼被算计的尚大人。

他似乎并不在意这样的算计,甚至更像是为此而来。

尚游民见蒋离面有犹疑,上前一步低声道:

“蒋大人于尚谋有提携之恩,就算云潇王爷不说,我也会自行前来,蒋小姐莫要因着先前的忧虑犹豫不定,蒋家一案世人心知肚明,只待蒋小姐再度回京,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话毕,尚游民从衣袖中拿出一封信函,递给蒋离:“蒋大人在世时帮扶了不少寒门学子……蒋小姐若是成功回京,他们必然会暗中相助。”

一番信息砸下已是晕头转向,蒋离难以言喻自己此时的心情,她甚至有些无奈。

在这个世道上,她完全不能依靠自己步步成为一方权臣,甚至就连进入书院都万分艰难。

她怎么好意思收下这封单薄又沉重的信纸?

“高位者并不都是形单影只。”曲淮礼见她迟迟不愿伸手,直接带她收下,塞进自己的衣袖中,“学会用人,可比背地里一心算计要好得多。”

“况且他们并非无条件帮你,有朝一日你成了座上宾,自然要将好处回给他们的。”

不得不说曲淮礼很擅长梳理蒋离的郁结之处,她不擅长收下别人的好意,那直接换成互利共惠便是。

果不其然,蒋离点头应下。

——

白日烈日当空,夜半凉风徐徐,蒋离先是同尚游民将淮安城走了一遍,最后再次停在水坝下游。

曲淮礼则是安排人在河水中打捞浮尸,并让淮安流民一一认领。

白日还仅是缺了一个大口的水阀,经山洪再度冲击,成了河流中孤傲伫立的石块废墟。

“当年蒋大人修筑水坝之时,我也才同如今的蒋小姐一般大。”尚游民看着水坝一旁的石柱,上面大大地刻印着“时兴水坝”,被河水冲得光滑。

“同我那时的懵懂相比,蒋小姐如今的言行思虑,要胜过很多同龄的少年。”

蒋离没有说话。

她看着粼粼的河面,第一次觉得被认可并不是什么值得欢欣的事情。

她如今的成长,接来源于仇恨。

“水坝修复在短期内应当是不能办到的吧?”蒋离开口问道。

尚游民知晓她不愿过多感伤,便回道:“最短也需三月。”

修复时间花费长,再建水坝更是繁琐,蒋离只是问了一嘴便将方向转移到旁的规划上去。

“前年内陆兴修水坝,尚大人可有参与?”

尚游民颔首,但眉间轻皱:“嘉峪关地势特殊,水坝兴修也仅是为了蓄水防旱。内陆则大不相同,目的多为防洪。”

蒋离噤声看着河流走向,顺着流向一路往淮安城而去。

淮安城老幼妇孺居多,仅有少数持家的青壮年,他们大多以售卖手工制品,或是农作物鱼类为生。

淮安虽靠近水坝,农作物尚能养活,但颗粒并不饱满,产量也大打折扣,所以大多是留着自己吃,少数看着好些的能买个最低的价钱。

“嘉峪关最大的问题便是干旱少雨,若是水坝的建设不能够解决这一现象,那再修也无济于事。

百年难遇的山洪一旦爆发,水土流失带来的问题一样不能解决;常年的干旱也无法避免。”

尚游民闻言,转头看向直直立在岸边的蒋离。

她的目光远远看向破败不堪的淮安,波涛的水珠打湿了她的长袍尾端。

她的眉毛要比画中的姑娘家要浓一些,此刻面带肃穆,静静站在那,倒是与尚游民记忆中的蒋大人重叠了两三分。

“既是拥有得天独厚的水坝之利,倒不如物尽其用。”蒋离缓缓开口,随意抖了抖沾了水的长袍:

“兴修水利,挖通灵渠,便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启唇出口的是一句话,当真落实之时却是举步艰难。

翌日,山洪褪去,被迫成为流民的淮安百姓在侍卫和林启的帮助下重建淮安城。

尚游民此次来嘉峪关也带了些侍卫,眼下挖灵渠正好能够用上。

曲淮礼尚有要事,将卫茵留在蒋离身边便离开了。

淮安城内,混乱的锅碗遍布四处,不论是瓦片还是草木搭起的楼房尽数坍塌,被水冲得一干二净。

有的百姓在自家废墟的周围捡起还未被冲远的物品,家家户户挨得近,要是捡到别家的也能送过去。

蒋离探勘四周的地行和布局,每一步下脚都要思量片刻,生怕踩到对于他们来说还很重要的东西。

水坝下游连接淮安西边,但农作物大多在淮安东面,往常农民都会从另一面挑水到农地耕作,所以常常要花费大量时间。

尚游民将这段话说出来的时候,蒋离先是不解:

“他们为何不将西边的荒地开垦?这样不是更能节省时间和人力?”

尚游民却道:“蒋小姐随我来。”

行至淮安东面,一座挂在小山坡上的简陋寺庙映入蒋离的眼帘。

此时正有一些村民忙赶忙慌地查看里面供奉的神袛,剩下的在外打扫四周,还原如初。

“里面供奉着雨神和丰收娘娘。”尚游民面无表情时,总能给人一种漠视一切的冷漠,此刻便是如此:

“山坡上有供奉着两位的寺庙,他们便在山脚下开垦农田,尽管这片土地相对于西面的来说,并不适合种植农作物。”

蒋离恍然:“水土流失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土地利用不当,过分开垦以及树木砍伐过量……”

所以淮安的土地比曦城都要松散许多,山洪一旦爆发,泥石流必然会将此处掩埋。

这就是供奉再多神袛也无法控制的事情。

尚游民点头:“但就是官兵来了,他们也不愿意放弃在寺庙脚下种植开垦,毕竟在他们看来,这边才是被护佑着的土地。”

蒋离点头,她知晓一些地方的百姓把对神的信仰视作不可撼动的高山,她也不打算去冒着绝大的风险去打破,便开口:

“与他们争辩不过徒劳,我们是来解决问题的,应尽量避免新的冲突产生……

我觉得,可以将水渠挖一道延申至此。”

但这个想法才刚提出,就遭到淮安百姓的强烈反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