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逾星记事:顶流与冰山投资人双向诱拐 > 第88章 盈余之外

温星燃的名字出现在年度“最具影响力文化人物”榜单上时,他正在书店的角落给一盆绿萝换土。

陶盆边缘沾着湿润的泥土,他用指尖把绿萝的根系理顺,忽然听见门口传来一阵骚动。

几个举着相机的记者涌进来,镜头齐刷刷对准他:“温先生,请问您获评‘文化人物’有什么感想?作为艺术家、演员、书店老板多重身份的拥有者,您如何平衡创作与生活?”

温星燃直起身,手里还捏着把小铲子,泥土顺着指缝往下掉。他看着记者们期待的眼神,忽然笑了:“感想就是……这盆绿萝再不换盆,就要闷死了。”

记者们愣了一下,随即爆发出善意的笑声。温星燃把铲子放在一边,拿起毛巾擦手:“至于平衡,其实很简单——拍电影时就好好当演员,开书店时就认真招呼客人,至于那些标签……”他指了指墙上的读者留言,“不如这些真实的日子实在。”

正在整理账本的沈逾白闻言,嘴角几不可察地弯了弯。他知道温星燃向来如此,当年顶流时期拒绝综艺炒作,说“不想把生活变成秀场”;如今被冠上“文化人物”的头衔,依旧觉得“不如给客人煮杯好咖啡实在”。

记者们在书店里拍了会儿,镜头里的温星燃一会儿帮老人找放大镜,一会儿给小孩讲绘本里的故事,最后蹲在许愿墙前,认真地给新贴的愿望旗系上红绳。有记者忍不住问:“您不觉得这些琐碎的事会消耗艺术家的灵气吗?”

“灵气哪有这么娇气。”温星燃系红绳的手顿了顿,抬头看向镜头,“在菜市场砍价时听来的家长里短,在书店听到的读者心事,都是比灵感更珍贵的东西。”他指了指沈逾白,“就像他,天天看财报,不也照样能写出‘愿年年有今日’这样的句子?”

沈逾白正在记账的笔顿了顿,耳尖微微发红。那是那年在荷兰补拍婚纱照时,他在相册扉页写下的话,被温星燃拍照发了微博,配文“资本大佬的浪漫,朴实无华”。

记者走后,小雅抱着刚到的新书进来,笑着说:“燃哥,你刚才那段话上实时热搜了,大家都说‘被温星燃的人间清醒打动’。”

温星燃翻着新书,忽然指着某本画册说:“这本安塞尔的摄影集,帮我留一本,上次跟你说过的那个学摄影的小姑娘,今天会来。”

小姑娘是书店的常客,家里条件不好,却总攒钱来买摄影杂志。温星燃知道后,不仅常借她专业书,还把自己淘汰的相机送给了她,说“工具是死的,眼睛是活的”。

“你这‘艺术家’当得,净做赔本买卖。”沈逾白走过来,替他把歪了的书架扶正。

“赔本才开心。”温星燃笑着把画册放进预留的篮子里,“总比被‘文化人物’的标签捆着强。”

傍晚时,那个学摄影的小姑娘来了,手里捧着个相框,里面是她拍的书店夜景——暖黄的灯光透过玻璃窗,在雪地上投下“逾星书斋”的影子,像个温柔的拥抱。

“温老师,谢谢您。”小姑娘红着脸递过相框,“我考上电影学院摄影系了,这是我拍的最好的一张照片,送给您。”

温星燃接过相框,忽然想起自己刚入行时,那个骂他“眼神空洞”的老摄影师。当年觉得刺耳的话,如今想来,竟成了催他成长的动力。他摸了摸小姑娘的头:“以后常来,书店永远有你的位置。”

小姑娘走后,沈逾白看着相框里的照片,忽然说:“明天把这张照片挂在故事墙最上面吧。”

“为什么?”

“因为这才是你最该被记住的样子。”沈逾白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不是顶流模特,不是影帝,是能给别人带来光的书店老板。”

温星燃看着他眼里的自己,忽然觉得鼻子有点酸。他想起这些年的标签换了又换,从“靠脸吃饭的模特”到“有风骨的艺术家”,从“资本咖”到“文化人物”,唯有身边这个人,始终看见标签之下,那个只想开家书店、拍点好戏的自己。

深夜关店时,雪又下了起来。两人踩着积雪往家走,脚印在雪地里并排延伸。温星燃忽然说:“其实我最想被贴的标签,是‘沈逾白的爱人’。”

沈逾白停下脚步,转身把他揽进怀里。雪花落在两人发间,瞬间融化成水珠。“在我这里,”他低头吻了吻温星燃的额头,“你从来不需要任何标签。”

雪越下越大,把巷口的脚印都覆盖了。书店的灯还亮着,透过玻璃窗,能看到那盆刚换过土的绿萝,在暖黄的灯光里舒展着新叶。

或许,最好的人生从来不是被标签定义,而是在烟火气里,把每个平凡的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就像温星燃和沈逾白,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只有细水长流的温暖,在每个标签之外,活得热气腾腾。

逾星书斋的年度账本摊开在吧台上时,温星燃正用马克笔在封面画小太阳。

红色水笔圈出的净利润数字不算小,足够支付半年房租和新书架的费用。他笔尖顿在“文创收入”那栏——沈逾白设计的“温沈”系列书签卖断了货,粉丝甚至愿意加价收购。“你看,”他推给对面的人,“我们书店也是能赚钱的。”

沈逾白刚结束跨国会议,指尖还带着笔记本电脑的凉意。他扫过账本,目光在“公益捐赠”那行停留片刻——温星燃把文创收入的三成捐给了山区图书馆。“不够。”他抽出钢笔,在空白处写下“追加二十万”。

温星燃挑眉:“又来?上次你偷偷给屋顶换琉璃瓦,账都没记。”

“记在我名下。”沈逾白合上账本,语气平淡,“书店该有个像样的样子。”

书店换屋顶那年,温星燃正在外地拍电影。

沈逾白站在脚手架下,仰头看工人将青灰色的琉璃瓦一片片铺好。阳光落在瓦片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比原来的水泥顶好看十倍。包工头笑着说:“沈总对这书店是真上心,这瓦比我家房顶的都好。”

“漏雨。”沈逾白言简意赅。去年雨季,温星燃蹲在书架旁接雨水,衬衫湿透了还笑“像在玩泼水节”,眼底的心疼他没说出口。

等温星燃杀青回来,差点认不出书店。不仅屋顶换了新瓦,连木窗棂都换成了雕花样式,角落里多了个烧木柴的壁炉,是他念叨了很久的“冬天烤火看书”的配置。“你这是把书店当古建筑修啊?”他摸着壁炉的纹路笑。

沈逾白正在调试新换的音响,正放着温星燃演的电影原声。“冬天冷。”他调出蓝牙连接界面,“以后你在吧台煮咖啡,能听见后院的雨声。”

后来熟客们发现,书店的细节越来越讲究。吊灯是复刻的民国样式,书签用的是防水宣纸,连卫生间的香薰都换成了温星燃喜欢的雪松味。有人打趣:“燃哥,你们这书店怕是要成文物保护单位了。”

温星燃正在给新到的线装书盖章,闻言笑:“他说,既然开了,就得像回事。”他没说的是,沈逾白连书店的地基都加固过,工程师说“再用一百年都没问题”。

书店的文创区火起来,纯属意外。

最初只是温星燃随手画的向日葵贴纸,沈逾白看了说“可以做得精致些”,转身就让设计师朋友出了整套方案。如今货架上摆着的笔记本、帆布包、甚至咖啡杯,都印着两人的手绘图案——沈逾白写的“逾星书斋”四个字,配着温星燃画的猫咪看书图。

小雅算完季度账,捂着嘴惊呼:“燃哥,文创区的利润够买辆新车了!”

温星燃正在打包粉丝订的书签,闻言头也不抬:“够给院子铺青石板吗?”

“何止啊,还能剩钱买两株桂花树!”

结果第二天,沈逾白就带了队工人来。青石板选的是防滑的荔枝面,桂花树挑的是开花最香的金桂,连路边的排水沟都改成了仿古样式。“这钱花得值。”他看着温星燃踩在新铺的石板上转圈,“你说过喜欢下雨时听水声。”

其实他心里有笔没说的账。书店每月的净利润,还不够他公司半小时的流水。但看着温星燃趴在吧台设计新文创,看着熟客们举着印有两人名字的杯子拍照,忽然觉得那些数字远不如此刻的烟火气值钱。

有次特助来送文件,看到沈逾白正蹲在地上,帮工人调整石板的缝隙。“沈总,您这投入都快能再开家分店了。”

“不一样。”沈逾白站起身拍了拍灰,“这家有他的味道。”

书店的十周年庆,沈逾白送了份特殊的礼物。

是本定制的线装书,封面烫金写着“逾星书斋记事”,里面贴满了这十年的照片:开业时挂的红绸带,沈逾白修书架的侧影,温星燃在雪地里扫雪的背影,甚至有张两人在厨房抢锅铲的抓拍。

“花了不少心思吧?”温星燃摸着书页里的干花标本——是第一年开的桂花。

“找了三家古籍修复店。”沈逾白翻到某页,那里贴着张泛黄的便签,是温星燃写的“今日收入:37元,买了包猫粮”,“他们说,这样能保存一百年。”

周年庆那天,熟客们捧着这本书传看,有人笑着说:“燃哥沈总,你们这哪是开书店,是在盖爱情博物馆啊。”

温星燃正在给大家分蛋糕,闻言笑:“差不多。”他指了指后院,“明年我们再盖个玻璃花房,冬天也能看向日葵。”

沈逾白点头,眼里的笑意藏不住。他早就联系好建筑师,图纸就藏在书房抽屉里,连花房的供暖系统都选的是最静音的那种,怕吵到看书的客人。

夜深人静时,两人坐在壁炉前翻那本纪念册。温星燃忽然指着某张照片——沈逾白正把一叠钱递给装修队,背景里的他举着相机偷拍,笑得一脸狡黠。“你看,”他戳了戳照片里的金额,“这钱够我们俩活好几年了。”

“不够。”沈逾白把人揽进怀里,火光在他眼里跳动,“要让书店活一辈子,得花更多钱。”

其实他想说的是,钱能买来琉璃瓦和青石板,却买不来这十年的晨光——看温星燃在吧台煮咖啡的蒸汽里眨眼睛,听他在雨夜里念诗的语调,触到他修书架时沾着木屑的指尖。这些,才是最该被好好保存的东西。

书店的玻璃花房落成那天,下着小雪。

温星燃穿着件驼色大衣,站在花房里看新栽的向日葵幼苗,沈逾白举着相机拍照,镜头里的人被暖光衬得像幅画。“你说,”温星燃转身,睫毛上沾着细小的雪花,“等我们老了,是不是就坐在这儿晒太阳?”

“嗯。”沈逾白放下相机,从口袋里掏出个小盒子,里面是两把黄铜钥匙,“我在花房留了个小储藏室,放你的剧本和我的账本。”

钥匙扣上刻着小小的字,一把是“逾”,一把是“星”。

后来有财经记者来采访,看到书店的琉璃瓦和玻璃花房,感慨:“沈总真是舍得为这家书店花钱。”

沈逾白正在看温星燃新设计的书签,闻言笑了笑:“不是为书店,是为在这里的人。”他指了指吧台后忙碌的身影,“你看他现在的样子,就值得。”

记者看着照片里的温星燃——穿着米白色的围裙,正在给熟客推荐新书,阳光落在他发梢,像落了层金粉。忽然明白,有些投入从来不在账本里。是沈逾白在雨天提前来检查屋顶,是温星燃把粉丝寄来的信都贴在墙上,是他们在每个平凡的日子里,认真对待这家书店的样子。

就像此刻,雪停了,阳光穿过花房的玻璃,照在刚发芽的向日葵上。温星燃靠在沈逾白肩上看那本纪念册,忽然指着某页说:“你看,这里写着‘今日盈余五十元’,我们买了只流浪猫。”

沈逾白低头吻了吻他的发顶:“以后会写‘今日盈余五十元,买了两包向日葵种子’。”

花房的暖风吹起窗帘,带着淡淡的桂花香。书店的账本还摊在吧台上,红色的净利润数字旁边,温星燃画了两个牵手的小人,在旁边写着:“最好的生意,是能和你一起,慢慢把日子过成想要的样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