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逾星记事:顶流与冰山投资人双向诱拐 > 第70章 绝版光影

四月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户斜切进逾星书斋,微风追着光的脚步悄然溜进了储藏室内。浮尘如金铂飞舞,空气里弥漫着旧纸张的沉郁气息。

温星燃正在整理书店储藏室,忽然他的指尖触到个冰凉的硬壳本。灰尘呛得他打了个喷嚏,翻开泛黄的内页,一组熟悉的照片跃入眼帘——是他二十五岁时拍的《旷野》写真集,镜头下的青年赤足站在戈壁滩上,落日熔金淌过流畅的脊背,锁骨凹陷处还沾着细沙。

“还留着这个?”沈逾白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手里端着两杯热可可。水汽氤氲中,他的目光落在照片上,喉结几不可察地动了动。

温星燃把写真集倒扣在木箱上,耳尖发烫:“早忘了,不知道哪个读者捐的。”其实他认得这本金边精装版,是当年出版社送的样刊,扉页还有他潦草的签名。那时的他总说“身体是艺术的画布”,如今再看,倒像在看另一个人的故事。

“对了。《旷野》正在拍卖。”沈逾白递过热可可时说。

温星燃划开手机,接过热可可,“温先生早年写真集拍出百万高价”,标题旁的配图正是《旷野》里那张戈壁落日照,右下角的签名被放大到模糊。“疯了吗?”他戳着屏幕,“这册当年定价才两百八。”

沈逾白凑过来看了眼,指尖划过拍卖页面的竞价记录:“已经拍到一百二十万了。”他顿了顿,补充道,“买家是赵坤的助理。”

温星燃的动作顿住了。赵坤——那个当年用偷拍照抹黑他的天成老总,如今竟成了他绝版写真的收藏家?“无聊。”他把手机塞回口袋,却在转身时碰倒了书架上的《茶经》。书页散开,夹着的书签飘落在地——是张他婚后拍的生活照,穿着沈逾白的羊毛衫,蹲在向日葵花田里傻笑,眼角的细纹比任何光影都要鲜活。

“别理他们。”沈逾白捡起书签,夹回书里,“反正你现在也不拍这些了。”

话虽如此,第二天还是有记者堵在书店门口。长焦镜头像黑洞洞的枪口,温星燃裹紧沈逾白的大衣,听见他们在喊:“温先生!请问您对旧作天价成交有何感想?”“会考虑复拍吗?”

沈逾白把他护在身后,声音冷得像结了冰:“私人藏品交易与本人无关。”直到坐进车里,温星燃还能感觉到背后的视线。他扯了扯衣领,忽然笑出声:“早知道当年多印几册,现在能给书店换个新书架。”

沈逾白握着方向盘的手紧了紧:“不许胡说。”他记得拍《旷野》时,温星燃在零下十度的戈壁滩上冻得嘴唇发紫,回来发了三天高烧。那些照片里的光,都是用体温焐热的。

温星燃的经纪人带着个密封袋来访时,沈逾白正在核对进货单。“粉丝寄来的,”经纪人把袋子推过来,“说是在旧货市场淘到的,让您看看是不是真的。”

拆开防潮纸,露出本磨损的《边界》写真集。这是温星燃婚前一组大尺度作品,镜头游走在光影与肌肤之间,扉页印着他当年的宣言:“身体的边界,从不由他人定义。”

“是真的。”温星燃的指尖抚过磨损的书脊,“这是初版,后来因为争议太大,出版社召回重印了。”他忽然想起拍摄时的争执——摄影师坚持要他赤身站在冰湖里,他咬着牙泡了半小时,出来时膝盖全是青紫。

沈逾白的目光落在某张跨页照上。月光淌过温星燃绷紧的后颈,蝴蝶骨像欲飞的蝶,却在尾椎处有个极小的创可贴——是被冰碴划破的伤口。他忽然起身,从储藏室翻出个铁盒,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几本样刊,从《旷野》到《边界》,每本扉页都有日期标注。

“你什么时候藏的?”温星燃惊讶地睁大眼睛。

“你说不再拍这些那天。”沈逾白拿出本《边界》,翻开夹着的便签,上面是他娟秀的字迹:“2020年3月15日,燃说‘这些光太冷了’。”

温星燃忽然。他刚拒了个艺术电影的裸露戏份,窝在沈逾白怀里看老电影。屏幕里的女主角说“有些风景,看过就够了”,他忽然喃喃道:“我想拍点暖的。”从那以后,他的镜头里多了书店的晨光、花田的落日、沈逾白煮咖啡的侧脸,再没有一寸肌肤需要暴露在凛冽的光影里。

自称“资深粉丝”的年轻人出现在书店时,温星燃正在打包公益捐赠的旧书。对方戴着黑框眼镜,怀里抱着本塑封完好的《旷野》,手指紧张地抠着书角:“温老师,能帮我签个名吗?我爷爷是您的老粉,他说这册比黄金还值钱。”

温星燃的笔顿在扉页上。阳光透过玻璃窗,在“身体是艺术的画布”那句话上投下光斑。“别让它值那么多钱。”他写下自己的名字,又添了行小字,“重要的是里面的光,不是价格。”

年轻人愣了愣,忽然红了眼眶:“我爷爷说,当年看您的写真,才敢告诉家人他喜欢同性。”他指着戈壁照,“他总说,您站在那里,像在说‘做自己没关系’。”

温星燃的心像被什么撞了下。他想起拍这组照片时,确实收到过很多类似的信——有人说终于敢穿喜欢的裙子,有人说跟父母出了柜。那些他以为早已褪色的光影,原来一直亮在某些人的生命里。

“这个送你。”他从书架上取下本自己写的随笔集,里面全是婚后的生活照,“这个不用花钱买。”封面上的他穿着围裙,正把烤糊的饼干塞进沈逾白嘴里,眼角的笑纹比任何写真都要生动。

年轻人走后,沈逾白从后院进来,手里拿着剪枝刀:“刚才那人,就是拍下《旷野》的买家?”

“嗯。”温星燃点头,“但他不是为了炒价。”

沈逾白没说话,只是把修剪好的向日葵插进花瓶。金黄的花盘朝着光,像无数张笑脸在摇晃。“你的光,”他忽然说,“从来都不在那些照片里。”

赵坤的私人拍卖会在深秋举行。当《边界》写真集被推上展台时,沈逾白坐在最后一排,指尖转动着茶杯。拍卖师的声音亢奋:“温星燃巅峰之作!全球仅存五十册!起拍价八十万!”

举牌的手此起彼伏,价格像坐火箭般飙升。温星燃的经纪人发来消息:“赵坤想逼您出面,他说您来了就捐出拍品。”沈逾白回了两个字:“不必。”

他记得温星燃说过,拍完《边界》后,他把所有样刊都锁进了保险柜。“不是怕被骂,”他当时枕在沈逾白腿上,声音闷闷的,“是怕多年后看,觉得那不是我。”如今想来,那些被天价追捧的光影,不过是时光留下的标本,真正的生命力,早就在他选择温暖的那一刻,迁徙到了新的土壤里。

最终以两百三十万成交时,沈逾白起身离席。车窗外飘起细雨,他忽然让司机改道去了摄影棚。温星燃正在拍厨具广告,穿着米色针织衫,系着格子围裙,笑起来露出两颗小虎牙。镜头里的他正在教小朋友打鸡蛋,蛋液溅到鼻尖也不在意,眼里的光比任何聚光灯都要亮。

“收工了?”温星燃看到他,眼睛亮得像落了星子,伸手把沾着面粉的手指往他衬衫上蹭。

沈逾白捉住他的手,在围裙上擦了擦:“拍得怎么样?”

“NG了八次,”温星燃吐吐舌头,“小朋友总往我兜里塞糖果。”他忽然凑近,在他耳边低语,“比拍写真轻松多了,不用背台词,不用冻得发抖,还能偷偷吃道具。”

卸妆时,温星燃对着镜子扯掉假睫毛。没有眼线的眼睛眯成月牙,没涂口红的嘴唇带着点心形,连额角那颗被粉底盖住的小痣都冒了出来。“你看,”他指着镜中的人,“这个才是正版,那些都是盗版。”

沈逾白从背后抱住他,下巴抵在发顶。镜中的两个身影挨得很近,一个穿着沾满面粉的围裙,一个衬衫袖口沾着奶油,却在目光交汇时,漾开同样的温柔。“嗯,”他说,“这个是限量版,只在我这儿发售。”

后来温星燃搞了个“旧物交换”活动。有人用泛黄的磁带换走了他的随笔集,有人用老式相机换了本《边界》复刻版——是他授权出版社重印的删减版,所有大尺度镜头都换成了拍摄花絮:他裹着军大衣吃泡面的样子,在戈壁滩上给仙人掌浇水的样子。

“为什么要重印?”沈逾白看着他在复刻版上签名,忍不住问。

“因为有些光,”温星燃写下日期,“不该只值百万。”他想起那个年轻人的爷爷,想起那些藏在信里的勇气,忽然明白绝版的意义从来不是天价,而是某些瞬间能穿越时光,轻轻推一把正在犹豫的人。

活动快结束时,那个戴黑框眼镜的年轻人又来了,手里捧着本厚厚的相册。翻开第一页,是他爷爷与《旷野》的合影——老人坐在轮椅上,怀里的写真集被翻得卷了边,照片里的他和现在的温星燃一样,眼角有了温柔的细纹。

“我爷爷说,”年轻人指着相册里的婚礼照,“这才是最好的绝版。”照片上的两个男人穿着同款西装,在向日葵花田里笑得一脸灿烂,正是温星燃和沈逾白的荷兰婚纱照。

温星燃的眼眶忽然热了。他想起拍《旷野》时,总觉得要站在世界中央才够亮;如今才明白,真正的光从来不在镜头里,而在沈逾白递来的热可可里,在读者写下的许愿签里,在每个平凡日子里,掌心相贴的温度里。

打烊后,沈逾白在整理捐赠箱时,发现了那本天价成交的《旷野》。内页夹着张便签,是那个年轻人的字迹:“爷爷说,让它回家。”

温星燃把写真集放进储藏室的铁盒,和那些样刊并排。月光透过气窗照进来,在“身体是艺术的画布”那句话上流淌。他忽然笑了,原来所谓绝版,不是再也无法复制的光影,而是某些瞬间一旦被珍藏,就会在时光里长出新的生命——就像他和沈逾白的故事,从茶馆的初遇到书店的相守,从来不需要昂贵的标签,却早已成为彼此生命里最珍贵的绝版。

沈逾白从身后抱住他,下巴抵在发顶。储藏室的旧书散发着油墨香,铁盒里的写真集沉默地躺着,而他们交握的手上,戒指反射着月光,像在诉说:最好的收藏,从来不是锁在玻璃柜里的标本,而是此刻真实的拥抱,和往后无数个,能一起醒来的清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