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底,《雾中灯塔》剧组开机。
五月,沈逾白送探班礼。
新人场记小林,第一次收到沈逾白送来的“探班礼”时,整个人都是懵的。
那是台崭新的笔记本电脑,配着最新款的无线鼠标,包装上贴着张便签:“剧组办公设备更新,祝拍摄顺利。”发放礼物的特助特意强调:“每位工作人员都有,沈总说大家辛苦了。”
小林抱着电脑回到宿舍,拆开包装时手还在抖。她上周才在茶水间抱怨过“旧电脑卡得像蜗牛”,没想到这周就换了新设备。同屋的灯光助理凑过来看:“这配置,够我剪一年的素材了!”
更让他们惊讶的是安全防护。拍夜戏的山坡原本只有简易护栏,沈逾白的特助来探班后第二天,施工队就带着钢材来了,三天内搭起了齐腰高的防护网,还在每个转角装了应急灯。
“这网结实得能拦卡车。”老场务拍着护栏笑,“上次拍坠崖戏,威亚钢丝都是进口的,沈总让人直接从德国空运过来的。”
新人演员许萌第一次吊威亚时,紧张得手心冒汗。武术指导笑着安慰:“别怕,这钢丝的承重是你体重的十倍,沈总亲自盯着厂家做的检测。”她低头看了眼脚下的防护网,忽然想起开机时收到的冲锋衣——防风防水,尺码分毫不差,据说是沈总按剧组人员名单定制的。
工作餐的升级更让全组人惊喜。原本是简单的两荤一素,沈逾白送来第一波“探班物资”后,食堂菜单立刻变成了“每日换样的营养餐”,早餐有现磨豆浆和全麦面包,午餐加了炖盅和水果,连夜宵都换成了养生粥。
“这哪是探班,是给咱们改善伙食来了。”道具组的老张捧着保温桶说,“上次我念叨了句‘盒饭里的排骨太硬’,第二天食堂就换了炖得脱骨的糖醋小排,沈总的特助还特意问我‘合胃口吗’。”
小林渐渐发现,这些“福利”总是跟着细节走。她在茶水间抱怨咖啡机漏水,第二天就换了台全自动的;灯光助理说“晚上加餐总吃泡面”,沈总送来的物资里就多了箱自热米饭;连场务组用来装设备的箱子,都换成了带锁的防水款。
最绝的是沈逾白探班时的“借口”。他从不说“这是给你们的”,只说是“公司惯例”“项目福利”,可没人真的相信——上周财务室收到的捐款凭证上,备注写着“用于改善剧组办公条件”,金额恰好够换全组的办公椅。
“你看这椅子,”小林摸着新换的人体工学椅,对许萌说,“坐上去腰不酸了,连改剧本的效率都高了。”
许萌正在吃午餐里的海参炖盅,闻言笑了:“听说沈总特意让人从大连空运来的海参,每天给每个人炖一盅,说‘秋天滋补,免得大家生病耽误拍摄’。”
新人场记慢慢摸清了规律:只要在沈逾白面前“不经意”地提需求,总会有惊喜找上门。道具组说“货车不好卸货”,下周就多了个带升降台的新仓库;服装组念叨“冬天拍雨戏太冷”,沈总送来的物资里就多了箱暖宝宝和防水羽绒服。
这些偏爱像细雨,润物无声。小林看着老场务们笑着接过新设备,看着他们在沈逾白离开后,互相打趣“今天又提什么需求了”,看着整个剧组的氛围越来越暖——没人觉得这是负担,反而觉得踏实。
就像拍夜戏的那个凌晨,小林裹着沈总送来的羽绒服,坐在新换的加热椅上,看着监视器里温星燃和许萌的对手戏。两人隔着安全距离说台词,身后的防护网在月光下泛着银光,她忽然明白,最好的剧组福利,从来不是物质,是这份“被在意”的踏实感。
特助来收空餐具时,小林听见他跟食堂师傅说:“明天加道山药排骨汤,沈总说最近夜戏多,大家容易上火。”
她看着特助把每个保温桶都仔细收好,忽然想起刚进组时老场务的话:“沈总的好,从来不是给温星燃一个人的。他给剧组送设备,给大家加福利,是想告诉你——你们跟温星燃一起努力,我都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
第二天的早餐桌上,小林喝着现磨豆浆,咬着全麦面包,忽然觉得手里的笔记本电脑都轻了些。她往许萌身边凑了凑:“你说,咱们下次该‘不经意’地提什么需求?我觉得宿舍的热水器该换了……”
许萌正啃着海参,闻言笑得差点呛到:“附议!最好是能恒温的那种,沈总肯定懂。”
远处的防护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个巨大的保护伞。网内的人都知道,这伞下不仅有温星燃的安全,有剧组的福利,更有份说不出的安心——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会有人笑着递来解决方案,用最不显眼的方式,护着所有人往前走。
就像此刻,小林看着施工队给防护网刷防锈漆,忽然在工作日记上写下:“有温星燃的剧组,是被偏爱的幸运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