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逾星记事:顶流与冰山投资人双向诱拐 > 第116章 番外二十一:温度密码

沈氏集团新员工入职培训的最后一堂课,设在顶楼的露天茶歇区。

三十多名穿着统一工服的年轻人围坐成圈,目光齐刷刷地落在特助林舟手里的蓝色文件夹上——那是沈氏集团近五年的企业文化白皮书,封面没有冰冷的企业LOGO,反而印着一幅手绘插画:书店窗台上摆着向日葵,穿西装的男人正帮穿棉麻衬衫的人整理书架,角落的小字写着“家·责任·温度”。

“大家手里的白皮书,第17页有个特殊标注,”林舟翻开文件,指尖停在“员工关怀细则”那章,“‘弹性日程申请条款’里明确写着,若因家庭紧急事务需调整工作时间,经部门主管审批后可灵活安排,且不影响绩效考核。这条款的起源,要从三年前沈总亲自修改制度说起。”

人群里响起低低的议论声,有刚从外企跳槽来的员工好奇地探头:“是因为沈总和温星燃老师的事吗?我之前在行业报道里看到,沈总总为了陪温老师调整行程。”

“准确说,是沈总希望把‘重视家人’的理念,从个人习惯变成集团共识。”林舟笑着点头,从手机里调出一段内部视频——画面里,沈逾白正在年度战略会上发言,身后的投影幕布没有展示冰冷的业绩图表,反而放着一组照片:员工带着孩子参加书店读书会、夫妻档员工在公司周年庆上合唱、退休员工收到温星燃亲手画的向日葵贺卡。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有温度的人。”视频里的沈逾白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我希望沈氏的员工不用在‘工作’和‘家人’之间做选择,就像我可以为了陪温星燃给流浪猫做驱虫推迟会议,你们也可以为了孩子的家长会、父母的体检调整日程。”

这段视频在沈氏内部早已家喻户晓,甚至有老员工能背出后续——当年战略会结束后,沈逾白立刻让人力资源部修订员工手册,新增“家庭事务优先审批通道”,还设立了“家庭日”:每月最后一个周五下午,员工可提前两小时下班,公司会准备向日葵花束和绘本,方便大家带回家。

“我去年就用了弹性日程,”坐在前排的市场部员工李薇举手分享,“我妈突发阑尾炎住院,我早上八点给主管发消息申请调休,半小时就批下来了。更没想到的是,下午沈总去医院附近的项目考察,还特意绕到病房楼下,让林助送了束向日葵,说‘好好陪阿姨,工作的事别担心’。”

话音刚落,财务部的年轻员工周爽也接话:“我上个月带女儿去逾星书斋参加读者见面会,正好碰到沈总。他没一点架子,蹲下来陪我女儿读绘本,还说‘以后常来,书店有专门的儿童阅读区’。后来才知道,那天沈总本来要去上海参加重要论坛,为了陪温老师筹备见面会,特意把行程改到了第二天。”

林舟笑着补充:“沈总常说,‘企业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落在实处的选择’。就像公司每层楼的茶水间,都有‘家庭留言板’,大家可以贴便签分享家人的小事——有员工写‘儿子第一次学会骑自行车’,有员工写‘老婆做的红烧肉真好吃’,沈总每次路过都会驻足,还会在便签上画小太阳。”

说话间,茶歇区的自动门缓缓打开。沈逾白走了进来,深灰色西装外套搭在臂弯里,手里拿着个牛皮纸信封。看到围坐的新员工,他没有径直走向办公室,反而在空位上坐下:“正好赶上你们的培训,要不要听听‘温度文化’的起源?”

年轻人瞬间坐直了身体,目光里满是期待。沈逾白拆开信封,拿出一张泛黄的便签——是五年前温星燃写的,上面用马克笔写着“今天在书店遇到个姑娘,说因为要加班,错过了奶奶的寿宴,哭了好久。要是她的公司能通融一点就好了”,旁边画了个难过的小人。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我的选择不仅影响自己,还能影响别人。”沈逾白的指尖轻轻拂过便签上的字迹,语气里带着回忆的温柔,“当时我刚和温星燃确定关系,常去书店帮忙。那天他跟我说起这个姑娘,我就想,要是沈氏能成为‘让人不用为了工作辜负家人’的公司,该多好。”

从那以后,沈逾白开始一步步推动企业文化的变革:先是在高管层推行“家庭事务优先制”,自己带头为了陪温星燃参加流浪动物救助活动,推迟跨国会议;再是设立“温度基金”,为有困难的员工提供家庭援助——有员工父母重病,基金承担了部分医疗费用;有员工孩子考上大学,基金还会送上定制的向日葵书签,上面刻着“愿你像向日葵一样,永远有家人的阳光”。

“去年有个技术部的同事,妻子早产,需要人照顾。”沈逾白继续说,“他申请在家办公一个月,主管不仅批了,还组织团队帮他分担工作。后来他妻子康复,他带着孩子来公司道谢,说‘在沈氏,我不用做选择,因为公司帮我把工作和家庭都照顾到了’。”

新员工们听得入了迷,有个刚毕业的女孩红了眼眶:“我之前实习的公司,老板说‘要想升职,就别想着顾家’。现在觉得,能来沈氏真好。”

“这就是我们想做的。”沈逾白笑了,从口袋里拿出叠向日葵形状的便签,分给每个人,“你们可以在上面写下对‘家庭与工作平衡’的期待,贴在茶水间的留言板上。我和温星燃会常去看,说不定你的期待,就能变成下一条企业文化细则。”

培训结束后,新员工们拿着便签,兴奋地讨论着。李薇在便签上写“希望能有‘亲子办公日’,带孩子来公司体验父母的工作”;周明写“想让父母来参加公司年会,让他们知道我在做有意义的事”;还有人写“希望公司能组织家庭旅行,让我们有机会和家人一起放松”。

林舟看着热闹的场景,走到沈逾白身边:“刚才人力资源部说,自从推行‘温度文化’,员工离职率下降了30%,还有很多候选人因为‘重视家庭’的口碑来应聘。”

“这才是沈氏该有的样子。”沈逾白望向窗外——楼下的广场上,温星燃正带着几个孩子放风筝,手里的风筝印着“逾星书斋”的logo,在蓝天下飞得很高。他拿出手机,给温星燃发了条消息:“今天跟新员工聊了温度文化,他们都很期待。晚上我们去书店,把他们的便签贴在留言墙上吧。”

很快收到回复,是个笑脸表情,后面跟着“好啊!我刚烤了蔓越莓饼干,等你回来吃”。沈逾白的嘴角忍不住上扬,指尖在屏幕上敲下“马上就来”,转身对林舟说:“下午的高管会推迟半小时,我去书店把新员工的便签取回来,顺便……尝尝温星燃的饼干。”

林舟笑着点头,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自愿偏航”。他看着沈逾白的身影消失在自动门后,低头翻开企业文化白皮书——最新修订的第23页,新增了“亲子办公日”条款,旁边用红笔写着“2025年7月,根据新员工建议新增”,落款是沈逾白的签名,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向日葵。

下午的高管会上,沈逾白把新员工的便签分发给各位总监。市场总监拿起一张,笑着说:“这个‘家庭旅行’的建议不错,正好可以结合我们的年度团建,组织员工带家人去郊区的向日葵花田,还能顺便帮温老师的书店做宣传。”

“我觉得可行。”法务总监附和道,“之前有合作方说,想借鉴我们的‘温度文化’,要是能把家庭旅行做成特色活动,说不定还能吸引更多优质合作。”

沈逾白点头,在笔记本上记下“家庭旅行团建”:“就这么定了。下个月的花田正好盛开,让行政部尽快拿出方案。另外,‘温度基金’要再追加预算,优先支持员工的家庭教育和医疗需求。”

会议进行得很顺利,没有因为推迟半小时而显得仓促,反而因为“家庭旅行”的提议,多了几分热闹的氛围。散会后,研发总监特意留下来,递给沈逾白一份报告:“这是我们新开发的‘家庭日程共享系统’,员工可以在上面标注家庭重要日期,系统会自动提醒团队提前协调工作。比如员工标注了‘孩子生日’,系统会提前一周提醒主管,避免安排加班。”

“做得很好。”沈逾白接过报告,眼里满是认可,“尽快在全公司推广,有需要调整的地方,随时找我。”

研发总监离开后,办公室里只剩下沈逾白。他翻开笔记本,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新增亲子办公日”“追加温度基金预算”“推广家庭日程共享系统”,每一条都和“家庭”“温度”有关。

他拿出手机,点开和温星燃的聊天界面,看着那张风筝在蓝天下飞翔的照片,忽然觉得,企业文化从来不是冰冷的制度,而是无数个“想让大家过得更好”的瞬间拼凑起来的温暖。

晚上,沈逾白带着新员工的便签来到书店。温星燃正趴在吧台上,给刚到的绘本贴标签。看到他进来,笑着举起饼干罐:“刚出炉的,还热着。”

“先贴便签吧。”沈逾白把便签递给温星燃,看着他小心翼翼地把便签贴在留言墙上——“希望有亲子办公日”“想带父母参加年会”“期待家庭旅行”,一张张向日葵形状的便签,在暖黄的灯光下,像一片小小的花海。

“这些都是新员工的期待。”沈逾白从身后抱住温星燃,下巴抵在他的发顶,“我们的‘温度文化’,又要多新内容了。”

温星燃转过身,手里拿着块饼干,递到他嘴边:“我就知道,你做的不只是生意,是让大家能安心工作,也能好好顾家。”

沈逾白咬了口饼干,甜香在舌尖散开。他看着留言墙上的便签,又看了看温星燃眼里的光,忽然明白,最好的企业文化,从来不是靠制度强制推行,而是靠“以身作则”的感染力——他为了温星燃调整行程,不是为了彰显特权,而是为了告诉所有人:重视家庭不是缺点,而是值得骄傲的选择;公司不是冰冷的工作场所,而是能让人兼顾梦想与亲情的“第二个家”。

日子一天天过去,沈氏集团的“温度文化”越来越深入人心。每到“家庭日”,公司楼下就停满了接送孩子的车,茶水间里满是孩子的笑声;“温度基金”帮助越来越多的员工解决了家庭困难,有员工在感谢信里写“在沈氏,我感受到了比家人还温暖的关怀”;甚至有合作方在签约时说“我们就是冲着沈氏的‘温度文化’来的,和重视员工的企业合作,我们放心”。

年底的员工表彰大会上,沈逾白没有像往年一样总结业绩,而是邀请了十组员工家庭上台——有带父母来的年轻员工,有夫妻档员工,还有带着孩子的高管。温星燃也来了,手里拿着十份定制的向日葵礼盒,里面装着绘本和手写的贺卡。

“今天我不是沈总,是和大家一样的‘家人’。”沈逾白站在舞台上,目光扫过台下的员工和家属,语气里满是真诚,“沈氏的成就,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所有员工和家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希望未来的沈氏,不仅能成为行业里的领军企业,更能成为‘让人想起就觉得温暖’的家。”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有员工家属红了眼眶,有孩子举着向日葵礼盒欢呼。温星燃站在侧台,看着舞台上的沈逾白,嘴角忍不住上扬——他知道,沈氏集团的“温度文化”,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个像“为员工推迟会议”“为家庭设立基金”“为孩子准备绘本”这样的小事,拼凑起来的温暖承诺。

大会结束后,沈逾白走到温星燃身边,手里拿着份新的企业文化白皮书——封面的插画更新了,变成了员工家庭在向日葵花田游玩的场景,角落里的小字改成了“家·责任·温度·共生”。

“这是明年的新版。”沈逾白把白皮书递给温星燃,“行政部说,要把‘共生’加进去,因为我们的文化,不仅是员工和公司的共生,更是工作与家庭的共生。”

温星燃翻开白皮书,看到第30页新增了“家庭共生计划”——员工可以带家人参与公司的公益活动,比如和温星燃一起给流浪动物救助站捐物资,或者去郊区的花田帮忙种植向日葵。旁边还贴着张照片,是员工带着孩子在书店整理绘本的场景,照片下写着“2024年10月,首次家庭公益活动”。

“真好。”温星燃抬头,眼里满是笑意,“以后大家不仅能在沈氏安心工作,还能和家人一起做有意义的事。”

“这才是我想做的。”沈逾白握住他的手,指尖划过他无名指上的戒指,“就像我们,既能一起经营书店,也能一起推动沈氏的文化变革。工作和家庭,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而是能彼此滋养的。”

夜色渐深,书店的灯还亮着。留言墙上的便签在暖黄的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舞台上的向日葵礼盒还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沈氏集团的“温度文化”,正像这灯光一样,温暖着每一个员工,也温暖着他们的家人。

后来,有媒体采访沈逾白,问他“为什么如此重视企业文化里的‘温度’”。他笑着拿出那张泛黄的便签——温星燃六年前写的,关于那个错过奶奶寿宴的姑娘。

“因为我不想再有人像她一样,为了工作辜负家人。”沈逾白的语气很轻,却异常坚定,“企业的成功,不该以牺牲员工的家庭幸福为代价。我希望沈氏能成为一个例外,一个‘让人不用做选择’的地方。”

这段采访播出后,沈氏集团的“温度文化”成了行业里的标杆。有企业来借鉴经验,有高校把它写进案例,还有年轻人说“以后找工作,就要找像沈氏这样有温度的公司”。

而沈逾白和温星燃,依旧每天在书店和公司之间忙碌着。

沈逾白会为了陪温星燃给流浪猫搭窝,推迟高管会议;会为了员工的家庭旅行,亲自去花田考察;会把新员工的期待,变成企业文化的新条款。

温星燃则会把员工的家庭故事,画成绘本里的插画;会在“家庭日”来公司,给孩子们讲书店里的故事;会在沈逾白疲惫时,递上一杯热可可,说“别太累,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他们的故事,渐渐成了沈氏“温度文化”的一部分——不是高高在上的集团掌舵人与艺术家,而是像所有员工一样,在工作与家庭之间,找到平衡与共生的普通人。而沈氏集团,也在这样的文化滋养下,不仅成为了行业里的领军企业,更成为了“让人想起就觉得温暖”的家。

就像沈逾白常说的:“最好的企业文化,是让每个员工都能骄傲地说‘我在沈氏工作,我能好好工作,也能好好爱家人’。”而这份骄傲,这份温暖,会像向日葵一样,永远在沈氏的土壤里,向阳生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