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集团新员工入职培训的最后一堂课,设在顶楼的露天茶歇区。
三十多名穿着统一工服的年轻人围坐成圈,目光齐刷刷地落在特助林舟手里的蓝色文件夹上——那是沈氏集团近五年的企业文化白皮书,封面没有冰冷的企业LOGO,反而印着一幅手绘插画:书店窗台上摆着向日葵,穿西装的男人正帮穿棉麻衬衫的人整理书架,角落的小字写着“家·责任·温度”。
“大家手里的白皮书,第17页有个特殊标注,”林舟翻开文件,指尖停在“员工关怀细则”那章,“‘弹性日程申请条款’里明确写着,若因家庭紧急事务需调整工作时间,经部门主管审批后可灵活安排,且不影响绩效考核。这条款的起源,要从三年前沈总亲自修改制度说起。”
人群里响起低低的议论声,有刚从外企跳槽来的员工好奇地探头:“是因为沈总和温星燃老师的事吗?我之前在行业报道里看到,沈总总为了陪温老师调整行程。”
“准确说,是沈总希望把‘重视家人’的理念,从个人习惯变成集团共识。”林舟笑着点头,从手机里调出一段内部视频——画面里,沈逾白正在年度战略会上发言,身后的投影幕布没有展示冰冷的业绩图表,反而放着一组照片:员工带着孩子参加书店读书会、夫妻档员工在公司周年庆上合唱、退休员工收到温星燃亲手画的向日葵贺卡。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有温度的人。”视频里的沈逾白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我希望沈氏的员工不用在‘工作’和‘家人’之间做选择,就像我可以为了陪温星燃给流浪猫做驱虫推迟会议,你们也可以为了孩子的家长会、父母的体检调整日程。”
这段视频在沈氏内部早已家喻户晓,甚至有老员工能背出后续——当年战略会结束后,沈逾白立刻让人力资源部修订员工手册,新增“家庭事务优先审批通道”,还设立了“家庭日”:每月最后一个周五下午,员工可提前两小时下班,公司会准备向日葵花束和绘本,方便大家带回家。
“我去年就用了弹性日程,”坐在前排的市场部员工李薇举手分享,“我妈突发阑尾炎住院,我早上八点给主管发消息申请调休,半小时就批下来了。更没想到的是,下午沈总去医院附近的项目考察,还特意绕到病房楼下,让林助送了束向日葵,说‘好好陪阿姨,工作的事别担心’。”
话音刚落,财务部的年轻员工周爽也接话:“我上个月带女儿去逾星书斋参加读者见面会,正好碰到沈总。他没一点架子,蹲下来陪我女儿读绘本,还说‘以后常来,书店有专门的儿童阅读区’。后来才知道,那天沈总本来要去上海参加重要论坛,为了陪温老师筹备见面会,特意把行程改到了第二天。”
林舟笑着补充:“沈总常说,‘企业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落在实处的选择’。就像公司每层楼的茶水间,都有‘家庭留言板’,大家可以贴便签分享家人的小事——有员工写‘儿子第一次学会骑自行车’,有员工写‘老婆做的红烧肉真好吃’,沈总每次路过都会驻足,还会在便签上画小太阳。”
说话间,茶歇区的自动门缓缓打开。沈逾白走了进来,深灰色西装外套搭在臂弯里,手里拿着个牛皮纸信封。看到围坐的新员工,他没有径直走向办公室,反而在空位上坐下:“正好赶上你们的培训,要不要听听‘温度文化’的起源?”
年轻人瞬间坐直了身体,目光里满是期待。沈逾白拆开信封,拿出一张泛黄的便签——是五年前温星燃写的,上面用马克笔写着“今天在书店遇到个姑娘,说因为要加班,错过了奶奶的寿宴,哭了好久。要是她的公司能通融一点就好了”,旁边画了个难过的小人。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我的选择不仅影响自己,还能影响别人。”沈逾白的指尖轻轻拂过便签上的字迹,语气里带着回忆的温柔,“当时我刚和温星燃确定关系,常去书店帮忙。那天他跟我说起这个姑娘,我就想,要是沈氏能成为‘让人不用为了工作辜负家人’的公司,该多好。”
从那以后,沈逾白开始一步步推动企业文化的变革:先是在高管层推行“家庭事务优先制”,自己带头为了陪温星燃参加流浪动物救助活动,推迟跨国会议;再是设立“温度基金”,为有困难的员工提供家庭援助——有员工父母重病,基金承担了部分医疗费用;有员工孩子考上大学,基金还会送上定制的向日葵书签,上面刻着“愿你像向日葵一样,永远有家人的阳光”。
“去年有个技术部的同事,妻子早产,需要人照顾。”沈逾白继续说,“他申请在家办公一个月,主管不仅批了,还组织团队帮他分担工作。后来他妻子康复,他带着孩子来公司道谢,说‘在沈氏,我不用做选择,因为公司帮我把工作和家庭都照顾到了’。”
新员工们听得入了迷,有个刚毕业的女孩红了眼眶:“我之前实习的公司,老板说‘要想升职,就别想着顾家’。现在觉得,能来沈氏真好。”
“这就是我们想做的。”沈逾白笑了,从口袋里拿出叠向日葵形状的便签,分给每个人,“你们可以在上面写下对‘家庭与工作平衡’的期待,贴在茶水间的留言板上。我和温星燃会常去看,说不定你的期待,就能变成下一条企业文化细则。”
培训结束后,新员工们拿着便签,兴奋地讨论着。李薇在便签上写“希望能有‘亲子办公日’,带孩子来公司体验父母的工作”;周明写“想让父母来参加公司年会,让他们知道我在做有意义的事”;还有人写“希望公司能组织家庭旅行,让我们有机会和家人一起放松”。
林舟看着热闹的场景,走到沈逾白身边:“刚才人力资源部说,自从推行‘温度文化’,员工离职率下降了30%,还有很多候选人因为‘重视家庭’的口碑来应聘。”
“这才是沈氏该有的样子。”沈逾白望向窗外——楼下的广场上,温星燃正带着几个孩子放风筝,手里的风筝印着“逾星书斋”的logo,在蓝天下飞得很高。他拿出手机,给温星燃发了条消息:“今天跟新员工聊了温度文化,他们都很期待。晚上我们去书店,把他们的便签贴在留言墙上吧。”
很快收到回复,是个笑脸表情,后面跟着“好啊!我刚烤了蔓越莓饼干,等你回来吃”。沈逾白的嘴角忍不住上扬,指尖在屏幕上敲下“马上就来”,转身对林舟说:“下午的高管会推迟半小时,我去书店把新员工的便签取回来,顺便……尝尝温星燃的饼干。”
林舟笑着点头,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自愿偏航”。他看着沈逾白的身影消失在自动门后,低头翻开企业文化白皮书——最新修订的第23页,新增了“亲子办公日”条款,旁边用红笔写着“2025年7月,根据新员工建议新增”,落款是沈逾白的签名,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向日葵。
下午的高管会上,沈逾白把新员工的便签分发给各位总监。市场总监拿起一张,笑着说:“这个‘家庭旅行’的建议不错,正好可以结合我们的年度团建,组织员工带家人去郊区的向日葵花田,还能顺便帮温老师的书店做宣传。”
“我觉得可行。”法务总监附和道,“之前有合作方说,想借鉴我们的‘温度文化’,要是能把家庭旅行做成特色活动,说不定还能吸引更多优质合作。”
沈逾白点头,在笔记本上记下“家庭旅行团建”:“就这么定了。下个月的花田正好盛开,让行政部尽快拿出方案。另外,‘温度基金’要再追加预算,优先支持员工的家庭教育和医疗需求。”
会议进行得很顺利,没有因为推迟半小时而显得仓促,反而因为“家庭旅行”的提议,多了几分热闹的氛围。散会后,研发总监特意留下来,递给沈逾白一份报告:“这是我们新开发的‘家庭日程共享系统’,员工可以在上面标注家庭重要日期,系统会自动提醒团队提前协调工作。比如员工标注了‘孩子生日’,系统会提前一周提醒主管,避免安排加班。”
“做得很好。”沈逾白接过报告,眼里满是认可,“尽快在全公司推广,有需要调整的地方,随时找我。”
研发总监离开后,办公室里只剩下沈逾白。他翻开笔记本,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新增亲子办公日”“追加温度基金预算”“推广家庭日程共享系统”,每一条都和“家庭”“温度”有关。
他拿出手机,点开和温星燃的聊天界面,看着那张风筝在蓝天下飞翔的照片,忽然觉得,企业文化从来不是冰冷的制度,而是无数个“想让大家过得更好”的瞬间拼凑起来的温暖。
晚上,沈逾白带着新员工的便签来到书店。温星燃正趴在吧台上,给刚到的绘本贴标签。看到他进来,笑着举起饼干罐:“刚出炉的,还热着。”
“先贴便签吧。”沈逾白把便签递给温星燃,看着他小心翼翼地把便签贴在留言墙上——“希望有亲子办公日”“想带父母参加年会”“期待家庭旅行”,一张张向日葵形状的便签,在暖黄的灯光下,像一片小小的花海。
“这些都是新员工的期待。”沈逾白从身后抱住温星燃,下巴抵在他的发顶,“我们的‘温度文化’,又要多新内容了。”
温星燃转过身,手里拿着块饼干,递到他嘴边:“我就知道,你做的不只是生意,是让大家能安心工作,也能好好顾家。”
沈逾白咬了口饼干,甜香在舌尖散开。他看着留言墙上的便签,又看了看温星燃眼里的光,忽然明白,最好的企业文化,从来不是靠制度强制推行,而是靠“以身作则”的感染力——他为了温星燃调整行程,不是为了彰显特权,而是为了告诉所有人:重视家庭不是缺点,而是值得骄傲的选择;公司不是冰冷的工作场所,而是能让人兼顾梦想与亲情的“第二个家”。
日子一天天过去,沈氏集团的“温度文化”越来越深入人心。每到“家庭日”,公司楼下就停满了接送孩子的车,茶水间里满是孩子的笑声;“温度基金”帮助越来越多的员工解决了家庭困难,有员工在感谢信里写“在沈氏,我感受到了比家人还温暖的关怀”;甚至有合作方在签约时说“我们就是冲着沈氏的‘温度文化’来的,和重视员工的企业合作,我们放心”。
年底的员工表彰大会上,沈逾白没有像往年一样总结业绩,而是邀请了十组员工家庭上台——有带父母来的年轻员工,有夫妻档员工,还有带着孩子的高管。温星燃也来了,手里拿着十份定制的向日葵礼盒,里面装着绘本和手写的贺卡。
“今天我不是沈总,是和大家一样的‘家人’。”沈逾白站在舞台上,目光扫过台下的员工和家属,语气里满是真诚,“沈氏的成就,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所有员工和家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希望未来的沈氏,不仅能成为行业里的领军企业,更能成为‘让人想起就觉得温暖’的家。”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有员工家属红了眼眶,有孩子举着向日葵礼盒欢呼。温星燃站在侧台,看着舞台上的沈逾白,嘴角忍不住上扬——他知道,沈氏集团的“温度文化”,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个像“为员工推迟会议”“为家庭设立基金”“为孩子准备绘本”这样的小事,拼凑起来的温暖承诺。
大会结束后,沈逾白走到温星燃身边,手里拿着份新的企业文化白皮书——封面的插画更新了,变成了员工家庭在向日葵花田游玩的场景,角落里的小字改成了“家·责任·温度·共生”。
“这是明年的新版。”沈逾白把白皮书递给温星燃,“行政部说,要把‘共生’加进去,因为我们的文化,不仅是员工和公司的共生,更是工作与家庭的共生。”
温星燃翻开白皮书,看到第30页新增了“家庭共生计划”——员工可以带家人参与公司的公益活动,比如和温星燃一起给流浪动物救助站捐物资,或者去郊区的花田帮忙种植向日葵。旁边还贴着张照片,是员工带着孩子在书店整理绘本的场景,照片下写着“2024年10月,首次家庭公益活动”。
“真好。”温星燃抬头,眼里满是笑意,“以后大家不仅能在沈氏安心工作,还能和家人一起做有意义的事。”
“这才是我想做的。”沈逾白握住他的手,指尖划过他无名指上的戒指,“就像我们,既能一起经营书店,也能一起推动沈氏的文化变革。工作和家庭,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而是能彼此滋养的。”
夜色渐深,书店的灯还亮着。留言墙上的便签在暖黄的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舞台上的向日葵礼盒还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沈氏集团的“温度文化”,正像这灯光一样,温暖着每一个员工,也温暖着他们的家人。
后来,有媒体采访沈逾白,问他“为什么如此重视企业文化里的‘温度’”。他笑着拿出那张泛黄的便签——温星燃六年前写的,关于那个错过奶奶寿宴的姑娘。
“因为我不想再有人像她一样,为了工作辜负家人。”沈逾白的语气很轻,却异常坚定,“企业的成功,不该以牺牲员工的家庭幸福为代价。我希望沈氏能成为一个例外,一个‘让人不用做选择’的地方。”
这段采访播出后,沈氏集团的“温度文化”成了行业里的标杆。有企业来借鉴经验,有高校把它写进案例,还有年轻人说“以后找工作,就要找像沈氏这样有温度的公司”。
而沈逾白和温星燃,依旧每天在书店和公司之间忙碌着。
沈逾白会为了陪温星燃给流浪猫搭窝,推迟高管会议;会为了员工的家庭旅行,亲自去花田考察;会把新员工的期待,变成企业文化的新条款。
温星燃则会把员工的家庭故事,画成绘本里的插画;会在“家庭日”来公司,给孩子们讲书店里的故事;会在沈逾白疲惫时,递上一杯热可可,说“别太累,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他们的故事,渐渐成了沈氏“温度文化”的一部分——不是高高在上的集团掌舵人与艺术家,而是像所有员工一样,在工作与家庭之间,找到平衡与共生的普通人。而沈氏集团,也在这样的文化滋养下,不仅成为了行业里的领军企业,更成为了“让人想起就觉得温暖”的家。
就像沈逾白常说的:“最好的企业文化,是让每个员工都能骄傲地说‘我在沈氏工作,我能好好工作,也能好好爱家人’。”而这份骄傲,这份温暖,会像向日葵一样,永远在沈氏的土壤里,向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