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尔抱着厚重的样刊敲开“逾星书斋”的门时,午后的阳光正穿过桂花树,在青石板上投下细碎的金斑。温星燃正蹲在吧台后给多肉换盆,听到动静抬头,手里还沾着湿润的泥土:“安塞尔?稀客啊,快进来。”
安塞尔走进书店,目光扫过满墙的许愿旗,最后落在临窗的位置——沈逾白正坐在藤椅上读旧书,深灰色棉麻衬衫的袖口挽到小臂,腕间红绳随翻书动作轻轻晃。他把样刊放在桌上,封面是片泛着暖光的向日葵花田,角落印着小小的“时光里的寻常”。
“想跟你们商量件事。”安塞尔翻开样刊,里面夹着的正是为沈逾白拍的十张照片,从书店暖光里的旧书页,到冬日壁炉旁未写完的信,每一张都带着细腻的光影,“我想把这些照片收录进个人摄影集,下个月出版。”
沈逾白放下书,指尖划过样刊里“雨夜窗台与薄荷糖”的照片——画面里他半蹲在窗台边,捏着糖纸的指尖泛着薄白,窗外雨帘朦胧。他没立刻说话,目光落在照片角落那半杯冷掉的拿铁上,那是温星燃当天喝剩的,安塞尔没刻意避开,反而让画面多了几分烟火气。
“你想怎么收录?”温星燃擦干净手,凑过来翻看样刊,指尖停在“卧室暖光与半褪衬衫”那页,耳尖悄悄泛红,“这张……”
“这张我会放进私密篇章,标注‘特邀收录’,不对外公开预览。”安塞尔立刻解释,“其他九张会作为‘日常光影’系列,搭配文字说明拍摄背景,不会泄露你们的私人信息。”他顿了顿,补充道,“我还想在序言里提一句,这些照片的灵感来自‘有人惦记的寻常日子’,不会过度解读。”
沈逾白抬眼,看向温星燃。后者正对着“花田暮色与旧相机”的照片笑,指尖点了点画面里田埂上的模糊衣角——那是当时温星燃举着相机拍沈逾白时,被安塞尔无意间框进去的。温星燃察觉到沈逾白的目光,转头冲他眨眨眼:“我觉得挺好,这些照片拍得比我们平时自拍好看多了。”
沈逾白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弯了弯,伸手接过样刊,指尖在“书房古籍与软毛刷”那页停顿——照片里他正用软毛刷拂去《茶经》上的浮尘,指节泛着专注的薄白。“可以。”他轻声说,“但要注意尺度,别让私人生活过度曝光。”
安塞尔松了口气,笑着点头:“放心,我会把控好。出版后我先送你们十本签名版,算是感谢你们愿意当我的‘缪斯’。”
温星燃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还缪斯呢,你下次要是想拍书店的日常,随时来。”
一个月后,安塞尔的个人摄影集《时光里的寻常》正式发售。首发当天,他在自己的摄影账号上发布了一组预览图,配文:“最珍贵的光影,藏在日常的褶皱里——感谢沈先生与温先生的信任。”
预览图里没有“卧室暖光”那张私密照,而是选了“书店暖光与旧书页”“花田暮色与旧相机”“书房古琴与汉服影”三张。照片刚发出半小时,#安塞尔新摄影集沈逾白# 的词条就悄然爬上微博热搜榜尾。
最先注意到的是摄影圈的博主。@老K的镜头转发了预览图,配文:“安塞尔的光影美学绝了!沈总这组照片把‘温柔’拍透了——侧光勾勒侧脸,逆光镀金边,连旧书页的褶皱都透着故事感,这才是人像摄影的天花板!” 这条微博很快被转发破万,评论区里,有人认出照片里的“逾星书斋”,有人开始扒“沈先生”的身份。
“等等!这不是投资圈的沈逾白吗?”一条评论被顶到热评,“我去年在财经论坛见过他,当时觉得他气场超强,没想到私下里这么温柔!” 随着这条评论的扩散,#沈逾白安塞尔摄影集# 的词条热度飙升,半小时内冲进热搜前二十。
温星燃是在整理新书时看到热搜的。小雅拿着手机跑过来,眼睛亮得像星星:“燃哥!你看热搜!安塞尔老师发了您和沈哥的照片,现在全网都在讨论!” 温星燃接过手机,点开热搜词条,看到网友们正在疯狂拆解照片细节——有人注意到他编的红绳,有人认出花田是城郊的向日葵基地,还有人扒出照片里的旧书是去年他从旧书市场淘来的《茶经》。
“这红绳!我记得温星燃之前在采访里说过,是他给沈总编的!”
“花田那张里,沈总手里的相机是温星燃送的旧胶片相机吧?之前温星燃晒过!”
“救命!‘逾星书斋’的名字嵌在照片背景里,这是什么公开撒糖现场!”
沈逾白此时正在公司开会。特助悄悄走进会议室,在他耳边低声说:“沈总,您上热搜了,和安塞尔的摄影集有关。” 沈逾白皱了皱眉,散会后拿起手机,看到安塞尔的预览图和网友的讨论。他翻到“书房古琴与汉服影”的照片——画面里他穿著月白色汉服,指尖悬在琴弦上,腰间玉佩是两人去苏州时淘的老物件,安塞尔把玉佩的光泽拍得恰到好处。
就在这时,#逾星书斋 打卡# 的词条也冲了上来。有粉丝根据照片里的场景,找到了“逾星书斋”的地址,开始在门口拍照打卡,甚至有人冲进书店,问小雅:“请问沈总和温先生在吗?我们想看看照片里的藤椅和古琴。” 小雅笑着解释:“沈哥和燃哥不在,不过照片里的场景都在,你们可以随便参观。”
安塞尔没想到照片会引发这么大的热度。他的个人账号粉丝量暴涨,出版社的电话被打爆,原本计划首印五千册的摄影集,半天内就加印了三次。他赶紧给温星燃发消息:“抱歉,没想到会这么热闹,要不要我暂时隐藏照片?”
温星燃刚回复“不用”,就看到#沈逾白汉服# 的词条冲到了热搜第一。点进去全是网友对“书房古琴”那张照片的夸赞——“这才是东方贵公子吧!月白汉服配古琴,连指尖的弧度都透着雅致!”“沈总穿汉服也太合适了,腰腹线条绝了!” 甚至有汉服商家私信温星燃,想求合作,推出“沈总同款”汉服。
沈逾白的公司也被网友“攻陷”了。官微评论区里,全是“求沈总多晒点日常”“想知道沈总平时喜欢读什么书”的留言,连平时严肃的财经博主,都转发了摄影集的预览图,配文:“原来沈总不仅投资眼光好,审美也这么在线,这组照片比任何商业大片都有格调。”
傍晚时分,#安塞尔摄影集隐藏款# 的词条突然爆了。有读者在拿到摄影集后,发现“私密篇章”里有张未公开的照片——正是“卧室暖光与半褪衬衫”那张。照片里沈逾白半靠在床尾,深灰色真丝衬衫只扣了两颗扣子,指尖捏着枚银白纽扣,颈间还沾着根温星燃的黑发。这张照片瞬间在网上疯传,评论区彻底沸腾。
“救命!这张也太会拍了吧!暖光里的禁忌感绝了!”
“沈总耳尖的红是认真的吗?这不是诱惑是什么!”
“温星燃!快管管你家先生!这张照片我能看一百遍!”
温星燃看到照片时,正在给沈逾白煮姜汤。他无奈地笑了笑,给安塞尔发消息:“你这隐藏款也太会藏了,现在全网都在喊我‘管管先生’。” 安塞尔很快回复:“抱歉,是出版社没跟我沟通好,提前泄露了。需要我发声明吗?”
“不用。”温星燃刚打完字,沈逾白就回来了。他脱下外套,看到温星燃手里的手机,凑过去一看,正好看到那张“卧室暖光”的照片。沈逾白的耳尖瞬间泛红,伸手把手机拿过来,锁屏扔在茶几上:“这些人……”
“别气啊。”温星燃把姜汤递给他,笑着说,“大家就是觉得拍得好看,没有恶意。再说了,你看评论区,还有人夸你腰腹线条好呢。”
沈逾白接过姜汤,喝了一口,没说话,却在看到温星燃憋笑的样子时,伸手捏了捏他的脸颊:“还笑?都是你当初非要让安塞尔拍。”
“明明是你自己同意的。”温星燃躲开他的手,拿起桌上的摄影集,翻到“冬日壁炉与未写完的信”那页,“你看这张,安塞尔把壁炉的火光拍得多好,连信纸上的墨点都像星星。”
沈逾白凑过去看,照片里他捏着钢笔,信纸摊在腿上,上面写着“今日雪落,你说的腊梅……”,末尾的顿号还没写完。他想起那天温星燃在院子里扫雪,迟迟没回来,他写着信就分了神,被安塞尔抓拍到这个瞬间。“确实拍得不错。”沈逾白的语气软下来,“明天去书店看看吧,听说很多人去打卡。”
第二天一早,“逾星书斋”刚开门,就排起了长队。有粉丝拿着摄影集来求签名,有摄影爱好者来模仿拍摄角度,还有人专门点了照片里的“半杯拿铁”,坐在藤椅上拍照。温星燃和沈逾白站在吧台后,看着热闹的场景,相视而笑。
安塞尔的摄影集在一周内销量破万,成为年度最畅销的摄影类书籍。#安塞尔 年度黑马# #沈逾白摄影集缪斯# 等词条持续霸占热搜,甚至有导演联系安塞尔,想根据照片里的场景拍一部文艺片。
而“逾星书斋”也成了网红打卡地。温星燃特意在书店里设了个“光影角”,摆放着照片里的古琴、旧相机和古籍,旁边放着一本打开的摄影集,供游客参观。沈逾白偶尔会在周末来书店,坐在藤椅上读旧书,偶尔抬头,就能看到温星燃在吧台后忙碌的身影,和游客们开心的笑脸。
夕阳西下时,温星燃靠在沈逾白肩上,翻着摄影集。“你看,”他指着“书房古籍与软毛刷”的照片,“安塞尔在序言里写,这张照片让他明白,最好的摄影不是拍‘好看的人’,是拍‘人在时光里的样子’。”
沈逾白握住他的手,指尖划过照片里自己专注的侧脸,轻声说:“是因为有你在,这些时光才值得被记录。”
窗外的桂花落了一地,香气顺着风溜进书店,混着咖啡香和书页的油墨味。热搜的热度渐渐褪去,但那些被光影定格的瞬间,却成了两人记忆里最温暖的印记——不是因为热搜的热闹,而是因为在那些瞬间里,有彼此的陪伴,有寻常的烟火,有被时光温柔包裹的爱意。
燃燃的公开影视及写真、广告等作品超级多。现在白白也有一本啦。燃燃不出镜,但是白白的照片里处处有燃燃的痕迹。岁月成诗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05章 番外十一:光影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