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雨碎石铜 > 第3章 婉娘

雨碎石铜 第3章 婉娘

作者:悲伤银莲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1 01:41:21 来源:文学城

西跨院的石榴树重新栽下时,沈砚之特意选了个晴好的日子。

新苗尚矮,枝干纤细,却带着勃勃生机,老张说这是托了前院那棵老石榴树的福,根须在土里盘结着,总有些说不清的牵连。

沈砚之听着,只淡淡笑了笑。自那夜风波平息后,他倒比从前更爱待在院里了,时常搬张竹椅坐在新苗旁看书,看日头从东边的墙檐爬到西边的廊柱,看暮色漫过青砖地,将树影拉得老长。

这日午后,他正对着一卷《水经注》出神,院外忽然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伴着老张略显局促的回话:“姑娘这边请,先生就在西跨院呢。”

沈砚之抬头,只见一个穿月白衫裙的女子跟着老张走进来,手里提着个竹篮,鬓边别着朵淡紫色的木槿花,衬得眉眼愈发清润。

她约莫十七八岁的年纪,见了沈砚之,先是微微一怔,随即屈膝福了福,声音像檐角滴落的泉水:“沈先生,小女子苏婉,是布庄掌柜的女儿。”

沈砚之心中一动,起身回礼:“苏姑娘。”

他想起那封藏在木盒里的信,布庄掌柜的字迹潦草却透着恳切,信末提过一句“小女婉娘,尚在闺中,若先生得见,望照拂一二”。只是事后忙着厘清案情,竟忘了还有这桩事。

苏婉将竹篮放在石桌上,掀开盖布,里面是一叠叠码得整齐的点心,有芙蓉糕、松子酥,还有几样沈砚之从前常去布庄附近那家铺子买的点心。

“家父……家父生前常说,先生是个善人,总照顾布庄的生意。这些是小女亲手做的,不成敬意,多谢先生替家父……替家父昭雪冤屈。”

说到最后几个字,她声音低了些,眼圈微微泛红,却强忍着没让泪掉下来。

沈砚之看着她指尖因揉面而沾着的面粉,心中忽然有些柔软。这姑娘瞧着文静,骨子里却有股韧劲,倒像极了她父亲。

“举手之劳,苏姑娘不必挂怀。”他顿了顿,又道,“布庄的事都料理好了?”

“嗯,”苏婉点头

“官府发还了家产,街坊们也帮衬着,前些日子重新开了张,只是……只是没了家父,总觉得空落落的。”

她低头拨弄着竹篮的系带,“今日来,也是想问问先生,家父留下的那些账目,还有没有需要小女帮忙的地方。”

沈砚之想起那本记录走私的账簿,早已交由周侍郎入了官档,便如实告知。

苏婉听了,轻轻“哦”了一声,脸上掠过一丝失落,像是还想为父亲多做些什么。

两人一时无话,只有风吹过石榴新苗的簌簌声。沈砚之看着她鬓边的木槿花,忽然想起前院墙角也种着几株,此刻该是开得正好,便道:

“院里的木槿开了,姑娘若不嫌弃,我让老张剪几枝给你带回去?”

苏婉眼睛亮了亮,抬头时正好撞上他的目光,脸颊微微发烫,忙低下头:“多谢先生。”

自那以后,苏婉便时常来别院。有时是送些亲手做的吃食,有时是拿来几匹新到的布料让沈砚之瞧(她说父亲从前总说先生眼光好),有时只是安静地坐在廊下,看沈砚之写字,看他翻书,偶尔问一句书中的典故,沈砚之便耐心讲解。

她的声音清润,像浸了晨露的玉,听着总让人觉得安心。沈砚之渐渐习惯了院中有她的身影,有时她来得晚了些,他看书时目光会不自觉地飘向院门,心里竟会生出几分莫名的期待。

这日傍晚,苏婉又来送点心,恰逢沈砚之在临摹一幅《寒江独钓图》。她站在一旁看了许久,忽然轻声道:“先生画的鱼,尾巴好像少了点力气。”

沈砚之抬笔的手一顿,仔细看了看,还真是。他画山水见长,画鱼确是弱项。

苏婉见他蹙眉,脸颊微红:“家父从前教过我画几笔,说是做生意时给布料画花样用的……先生不介意的话,小女斗胆试试?”

沈砚之将笔递给她。她握着笔的手纤细,指尖却稳,蘸了墨,在鱼尾巴处轻轻添了几笔,那尾鱼顿时活了起来,仿佛下一刻就要摆尾游进江水里。

“好笔法。”沈砚之由衷赞叹。

苏婉放下笔,不好意思地笑了:“献丑了。”她的笑眼弯弯,像含着星子,鬓边的木槿花随着动作轻轻晃动,香气若有若无地飘过来。

沈砚之看着她的笑,心头忽然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软软的,麻麻的。

他想起三年前刚到这别院时,只觉天地孤寂,如今却因这偶尔闯入的身影,生出几分烟火气来。

夜色渐浓,老张已备好了晚饭,沈砚之便留苏婉用餐。席间,苏婉说起布庄的趣事,说有个老主顾总爱讨价还价,却每次都偷偷多付钱;说街角的卖花阿婆总把最新鲜的花留给他父亲。沈砚之静静听着,偶尔插一两句话,心中暖意渐生。

饭后,沈砚之送她出别院。月光洒在石板路上,两人的影子被拉得很近。

快到巷口时,苏婉忽然停下脚步,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小的锦囊,递给他:“这是用家父留下的丝线绣的,里面装着些艾草,据说能安神。先生夜里总看书到很晚,或许用得上。”

锦囊是淡青色的,上面绣着一株小小的石榴,针脚细密,想来是费了些心思。

沈砚之接过,只觉入手温热,仿佛还带着她指尖的温度。“多谢。”

苏婉低着头,声音细若蚊蚋:“先生……明日我来,给你带新做的荷花酥好不好?”

“好。”沈砚之的声音不自觉地放柔。

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巷口,沈砚之握着锦囊站了许久。

夜风拂过,带来远处的蛙鸣与近处的花香,他低头看着锦囊上的石榴,忽然想起那棵重新栽下的树苗。或许用不了多久,它也会像前院的老石榴树一样,枝繁叶茂,结出满枝红灯笼似的果子。

他的那别院里,或许终将不再只有书卷与孤寂吧。

第二日清晨,沈砚之刚在廊下铺开宣纸,就听见院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他抬眼望去,苏婉提着食盒站在晨光里,鬓边换了朵浅黄的茉莉,衬得肤色愈发莹白。

“先生早。”她笑着走进来,将食盒放在石桌上

“今日的荷花酥加了些莲子碎,尝尝看合不合口味。”

沈砚之走过去,见食盒里的荷花酥捏得精巧,层层花瓣栩栩如生,仿佛刚从池里摘来的一般。

他拿起一块咬了口,清甜的香气混着莲子的微苦在舌尖散开,恰到好处。“比外面铺子做的更合我意。”

苏婉闻言,眼角的笑意更深了些:“先生喜欢就好。”她瞥见石桌上的宣纸,上面只落了个“静”字,笔力沉稳却带着几分疏朗,“先生这字,瞧着比从前多了些暖意。”

沈砚之一怔。他自己倒没察觉,经她一提,才发觉笔下的线条确实少了些从前的冷硬。

他望着苏婉鬓边的茉莉,忽然想起昨日她绣的石榴锦囊,便道:“你绣活极好,若不嫌弃,我书房里有些素色的绢帕,可否劳你……”

“愿意的。”苏婉没等他说完就应了下来,脸颊泛起淡淡的红晕,“先生什么时候要?”

“不急,”沈砚之笑道,“你若得空,便来院里绣,左右我也是看书写字,不碍的。”

自那以后,苏婉来别院时,常常带着绣绷与丝线。她坐在廊下的竹椅上,阳光透过石榴新苗的枝叶落在她发间,银针在绢帕上穿梭,偶尔抬眼,便能望见沈砚之伏案的身影。

他看书时专注,眉头微蹙;写字时凝神,手腕轻转,阳光在他侧脸投下柔和的轮廓,竟让她看得有些出神。

这日午后,苏婉正绣着一方兰草纹的绢帕,忽然听见沈砚之轻咳了几声。

她抬头见他正用手按着额头,脸色有些发白,便起身倒了杯温水递过去:“先生是不是累着了?”

沈砚之接过水杯,指尖触到她的手,只觉微凉。“许是昨夜看书久了些。”

他喝了口温水,喉间的干涩稍缓,却见苏婉从随身的小包袱里取出个小瓷瓶,倒出几粒药丸。

“这是家父生前配的润喉丸,先生若不嫌弃……”

“多谢。”沈砚之没有推辞,接过药丸含在嘴里,一股清凉的薄荷味顺着喉咙滑下去,果然舒服了许多。

他看着苏婉将瓷瓶收好,忽然想起她父亲的案子,轻声道,“那日土地庙的李三,临终前说你父亲曾救过他的家人,所以他才冒险留线索。”

苏婉握着绣绷的手顿了顿,眼眶微红:“家父总说,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他从前常接济邻里,李三叔家遭难时,家父确实送过些粮食药材……没想到他竟记在心上。”

她低头继续刺绣,声音轻了些:“其实那日火灾后,我偷偷去看过别院,见着那棵断了的石榴树,就想着……想着家父藏东西时,定是盼着有人能发现的。幸好,是先生你。”

沈砚之望着她低垂的眉眼,心中忽然涌起一股说不清的情绪。他想起初次见她时,她强忍泪水的模样;想起她为父亲奔走的执着;想起她坐在廊下刺绣时的安静……这些画面像投入湖心的石子,一圈圈漾开涟漪。

“往后若有难处,不必客气。”他轻声道。

苏婉抬头望他,眼中闪着水光,却笑着点了点头:“嗯。”

傍晚苏婉告辞时,沈砚之送她到巷口。暮色渐浓,街角的灯笼次第亮起,暖黄的光落在两人身上。

快到布庄门口时,苏婉忽然停下脚步,从袖中取出那方绣好的兰草绢帕,递给他:“先生要的绢帕,绣好了。”

沈砚之接过,见绢帕上的兰草叶片舒展,仿佛能闻到幽幽香气。他指尖摩挲着细密的针脚,忽然道:“明日城郊的荷花开了,听说景致极好,若你得空……”

话未说完,就见苏婉猛地抬起头,眼中的惊喜藏不住,像落了星光。

“我得空的。”她声音轻快,带着抑制不住的雀跃,“明日辰时,我在巷口等先生?”

“好。”沈砚之望着她的笑眼,只觉得心头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暖融融……的。

回到别院时,老张正往石榴新苗上浇水,见他回来,笑着打趣:“先生今日瞧着,比这新苗还精神些。”

沈砚之低头笑了笑,将那方兰草绢帕小心地叠好,放进袖中。

夜风拂过,新栽的石榴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着他心底的悸动。

他知道,有些东西正像这石榴苗一样,在心里不知不觉中,正悄然生长。

次日辰时,巷口的青石板还沾着晨露,苏婉已站在那棵老槐树下等了。

月白衫裙外罩了件浅碧色的半臂,手里提着个小巧的食盒,里面是刚蒸好的藕粉糕,裹着清甜的桂花蜜——她记得沈砚之说过,晨露未晞时吃些软糯的吃食最舒服。

沈砚之踏着晨光走来时,正见她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槐叶,指尖轻捻着翻转,侧脸在朝阳里透着层柔和的光晕。

他忽然想起昨夜临睡前展读的诗卷,那句“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原来真能落在人身上。

“久等了。”他走上前,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是两张折叠整齐的草席,还有一小罐新沏的雨前茶。

苏婉摇摇头,递过食盒:“先生尝尝这个,用今早新采的桂花做的。”

两人并肩往城郊走,晨雾尚未散尽,路边的野草挂着水珠,踩上去湿了鞋尖也不觉得凉。

苏婉说起布庄新到的一批云锦,颜色像极了此刻天边的朝霞;沈砚之便讲些书中读到的趣事,说江南的荷花能开至深秋,结的莲子格外清甜。

荷塘边已有三三两两的游人,撑着油纸伞在柳荫下驻足。沈砚之将草席铺在临水的青石上,苏婉打开食盒,藕粉糕的香气混着荷风漫开来。

远处有孩童嬉笑追逐,惊起几只白鹭,翅尖划破镜面似的荷塘,漾开一圈圈涟漪。

“先生看那朵。”苏婉忽然指向湖心,一朵白荷正从碧叶间挺出,花瓣上还凝着水珠

“像不像画里的凌波仙子?”

沈砚之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却见她鬓边的茉莉被风拂落,恰好落在草席上的茶罐旁。

他伸手拾起,花瓣上还带着她的体温,便自然而然地替她别回鬓角:“比画里的好。”

指尖触到她耳后的肌肤,苏婉猛地一颤,脸颊瞬间染上绯红,像被荷风拂过的晚霞。

她低下头,假装整理食盒,耳尖却悄悄红透了。

沈砚之也觉出几分不妥,收回手时指尖竟有些发烫。他端起茶罐倒了两杯茶,水汽氤氲里,两人都没再说话,却听得见彼此的心跳,和着风吹荷叶的沙沙声,格外清晰。

午后往回走时,路过一片卖花摊,苏婉望着一盆开得正盛的兰草出神。

沈砚之停下脚步,问那花农:“这兰草如何卖?”

花农笑着应价,他便解下腰间的钱袋买下,递给苏婉:“你绣的兰草极好,配这盆真花正好。”

苏婉抱着花盆,指尖轻轻拂过叶片,忽然抬头道:“先生若不嫌弃,明日我把那方兰草绢帕再绣得细致些,添几枚露珠?”

“好。”沈砚之望着她眼中的光,觉得这一路的荷风,都不及她此刻的笑意清润。

回到巷口时,苏婉忽然想起什么,从袖中取出个小小的香囊,里面装着晒干的荷叶碎:“这是今早摘的荷叶做的,放在书案上,能祛暑气。”

香囊是浅青色的,边角绣着细小的荷叶纹,针脚比上次的石榴锦囊更见精巧。沈砚之接过,只觉香气清冽,像把整个荷塘的晨露都装了进去。

目送她走进布庄,他低头摩挲着香囊,忽然发现里面还藏着一小片晒干的荷花瓣。

他想起方才荷塘边她低头浅笑的模样,忽然明白,有些情愫,就像这悄悄藏起的花瓣,不说,却早已落在了心上。

夜里伏案看书时,沈砚之将那香囊放在案头。风从窗缝钻进来,吹得荷叶香漫了满室,他看着书页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字句。

忽然觉得,这漫长的岁月,好像终于有了些值得期盼的暖意,是他身边的人带给他的,独属于他的暖意。

[求你了]我这篇当练手文[亲亲]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婉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