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春狄之后,言舒和泠渊相处,不再像起初那样隔着层冰,多了些寻常夫妻的烟火气。
可在朝堂之上,六皇子玄圭,就是林贵妃生的那个孩子,今年才十五岁,突然就冒了头。先是讲课对答让老翰林们吃惊,后来皇上拿些琐碎政务问他,他竟也能说的头头是道。
这天,在朝会上,户部和工部又吵起来了——为了一段该修的河道,互相推诿,都说没钱。
皇上脸色越来越难看。
一直安静站在皇子队列里的玄圭,忽然走了出来:"父皇,儿臣查过旧档,这段河道前朝修过,记录都在。不如参照前例,按现在的物价重新核算。"
他顿了顿,声音清朗:"还可以'以工代赈',让沿岸受灾的流民来干活,既解决了劳力,也安抚了民生,说不定还能省些银子。"
满朝文武都愣住了。这主意,又实在又仁厚。
皇上顿时眉开眼笑:"好!这事就交给你,工部户部协同一起去办!"
退朝后,泠渊来到凌霄阁和言舒说起了这事,语气虽是平的,但言舒瞧见他眼里有光。他是真心为这个侄子高兴。
可有人就高兴不起来了。
相府书房里,崔崇沉着脸踱步。太子玄烁坐在下首,脸色更难看。
"都看见了吧?"崔崇声音发沉,"六皇子这是要出头了。今天能管漕运,明天就能插手别的事。长此以往......"
太子握紧拳头:"外祖父,老六现在风头正盛,又有端王撑腰,明着动他怕是不行。"
"怕什么!"崔崇冷笑一声,"一个十五岁的毛头小子,就算有端王在背后指点,又能成什么事?工部、户部都有我们的人。预算上动动手脚,做工事的流民里安插几个闹事的,我倒要看看,他这个'以工代赈'要怎么收场!"
一个幕僚附和道:"相爷说的是。六皇子年纪小,没经过什么事,这第一份差事要是办砸了话,皇上自然就知道轻重了。"
“相爷,还有一事,端王妃近一个多月以来也和棠梨宫那位走的很近呐,为此皇后娘娘也召见过,据说还是端王亲自到凤仪宫带走的,结果没几天竟又出现在了棠梨宫。”另一位幕僚道。
"哎……言舒那丫头......"崔崇道,"那就让皇后召她进宫'侍疾'。我这个小女儿,是越来越不把娘家放在眼里了。"
太子迟疑道:"外祖父,端王那边......他母族世代镇守北疆,虽说离得远,可端王毕竟手握兵权......我们……"
"兵权?"崔崇冷笑道,"北疆距京城千里之遥,他泠渊再得宠,也不过是陛下即位后才封的王,就算他手握兵权,可年纪尚轻,在朝中能有多少根基?只要玄圭这差事办的不好,他们就翻不起什么浪来。"
众人又商议了一番,这才各自散去。
崔崇独自站在窗前,望着庭院里的秋色。他想起小女儿出嫁前的模样,那时她还只是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如今嫁入王府,倒是学会跟他这个父亲耍心眼了。
"舒儿啊舒儿,"他轻声自语,"你可别逼为父。"
这日,皇后宫中果然派人来传话,说凤体欠安,要端王妃入宫侍疾。
言舒正要开口,泠渊却先开口:"回去禀告皇后娘娘,说王妃近日身子不适,不便入宫。待王妃好些,本王过后会亲自去向皇后娘娘请罪。"
几日后
皇后果然见到泠渊独自前来,脸色顿时沉了下来:"端王这是何意?"
"臣弟代王妃前来向皇嫂请罪。"泠渊神色平静,"她近来旧疾复发,太医说要好生调养,实在不便入宫侍疾,还请皇嫂见谅。"
"旧疾?"皇后看似关心的问,"舒儿她没事吧?"
泠渊道:"皇嫂放心,已为她寻些可靠的太医。毕竟......是药三分毒,主要怕用错了药,反倒伤了身子。"
皇后被他这番意有所指的话说得心头一跳,强作镇定道:"端王此话为何意?"
"臣弟只是觉得,"泠渊淡淡一笑,"王妃的身子,被王府太医照料得是为妥当,况且王妃现在只服用王府太医开的方子,别的,都没用了,现在身体逐渐开始好转,请皇嫂不必担心。"
皇后被他说得语塞:"既如此,就让舒儿好生养着吧。"
一个月后,河道修缮如期完成,预算竟还有结余。
而在这一个月里玄圭果然遇到了重重阻碍。
预算被故意做高,工料以次充好,就连招募流民都屡生事端。可他愣是咬着牙,带着几个年轻官员,一点一点地把这些绊脚石都搬开了。
他亲自核对每一笔账目,查验每一车工料,甚至住在河道边的营地里,跟流民同吃同住。那些想闹事的,见皇子都这般吃苦,反倒不好意思生事了。
朝会上,皇上看着玄圭呈上的奏报,龙颜大悦:"好!好个玄圭!这差事办得漂亮!"
他环视群臣,朗声道:"传朕旨意,册封六皇子玄圭为宸王,赐住宸王府,即日起参与朝政议事!"
"宸"字一出,满朝哗然。
消息传到相府时,崔崇正在用茶。听到"宸王"二字,他手中的茶盏"啪"地摔在地上,碎瓷四溅。
"宸王......好一个宸王!"他脸色铁青,在书房里来回踱步,"陛下这是要把他往储君位置上推啊!"
太子玄烁急匆匆赶来,额上都是冷汗:"外祖父,现在怎么办啊?老六竟然被封了宸王,现在端王肯定会站他那边了,这......"
"慌什么!"崔崇厉声喝道"既然明的不行,那就来暗的。"
一个幕僚忧心忡忡道:"相爷,还有一事。府里安插在端王府的嬷嬷递来消息,说端王近来把王妃的补药都给拦下了,而端王盯她盯的又紧,嬷嬷好不容易抓到机会才回禀相爷,他身边的凌影似乎在暗中调查药方的事......"
崔崇脸色骤变:"什么?难怪那日端王在皇后面前说话阴阳怪气!"
另一个幕僚低声道:"相爷,若是药的事败露,只怕......拉拢端王怕是真的不成了"
"闭嘴!"崔崇厉声打断,沉吟片刻,对心腹幕僚道:"我听说,皇家有一件代代相传的信物,关乎继位......"
"信物?"太子一愣,"从未听父皇提起过啊。"
"正是因其隐秘,才更要查!"崔崇斩钉截铁道,"动用所有人脉,务必查出这信物的下落。"
待众人退下后,崔崇独自坐在书房里。烛火摇曳,映着他阴晴不定的脸。
他从一个庶子爬到今日的位置,付出了太多。好不容易把大女儿推上了后位,有了太子,绝不能让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坏了大事。
可再一次想起言舒时,他心头掠过一丝复杂。那是他老来得女,曾经也是捧在手心里的。可如今......
他走到书案前,提笔写下一行暗语。
是时候动用那颗埋了多年的棋子了。
---
"宸王?"
端王府里,言舒听到这个消息,手中的针线顿了顿。
泠渊"嗯"了一声,神色如常地翻着书,可言舒还是察觉到他眉宇间的一丝凝重。
"王爷在担心?"她轻声问。
"树大招风。"泠渊放下书卷,"'宸'字太重,是福是祸还难说。"
言舒默然。她明白他的顾虑。玄圭越是耀眼,背后的危机就越大。想起史书上那些因争储而起的腥风血雨,她的心不由得揪紧了。
暗流汹涌,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