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外援
史今那份带着手绘草图和朴实思路的仓库改进方案,出乎意料地得到了赵东升的首肯。虽然赵厂长依旧表情严肃地指出了诸多需要细化的地方,但“思路正确,方向对头”这八个字的评价,像在幽暗的隧道里望见了一丝光亮,让史今的脚步都踏实了几分。他被要求在一个月内,将新方案在仓库全面试行,并逐步形成可推广的标准。
然而,这丝光亮还没来得及扩大,一片更沉重、也更巨大的阴影便笼罩了下来。赵东升力排众议,押上了厂里仅剩的流动资金和银行争取到的有限贷款,接下了省农机公司一批新型播种机核心部件的试制和生产任务。
这个消息,像一道突如其来的雷霆,炸响在永固厂上空,让所有刚刚适应了内部整顿节奏的人,都感到一阵眩晕和心悸。
“播种机?还是新式的?咱厂这老设备,能干得了吗?”机加工车间里,老师傅们围着图纸,脸上写满了怀疑与焦虑。
“听说精度要求特别高,公差比咱们平时干的活儿严一倍还不止!”声音里透着底气不足。
“这要是砸了,就不是换厂长的事了,是咱们全都得回家喝西北风……”最朴素的恐惧,往往最直接。
一种关乎生死存亡的紧迫感,取代了之前种种内部矛盾,像无形的绳索,勒紧了每个人的神经。厂区里,脚步声更显急促,机器轰鸣声里也仿佛带上了一丝悲壮。
史今敏锐地察觉到了变化。来仓库领料的人,脸上少了以往的熟稔和闲聊,多了份争分夺秒的急切。就连老马,也时常对着那些可能用不上的旧料发呆,喃喃道:“这些家伙什儿,怕是真要成废铁喽……”
这天上午,几辆挂着省城牌照的吉普车开进了厂区,卷起一阵尘土。赵东升亲自带队迎接,从车上下来的,除了省农机公司的技术代表,还有一个穿着崭新中山装、戴着黑框眼镜、年纪约莫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他身材高挑,面容白净,腋下夹着一个厚厚的皮质公文包,举止间带着一种与厂区格格不入的文雅和疏离。
“瞧那派头,省里来的大专家吧?”有工人窃窃私语。
消息很快证实:年轻人叫林凡,是赵厂长费尽心力从省农机研究所请来的技术专家,全权指导新部件的试制攻关。
“专家”二字,让工人们看林凡的眼神里,顿时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希望,有敬畏,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技术交底会就在三车间举行。林凡站在人前,省略了所有寒暄,直接展开图纸,粉笔在黑板上划出清晰的线条和符号。他的普通话标准,逻辑严密,提及技术参数时,语气果断得不留任何商量余地。
“……因此,传统的加工工艺已无法满足要求,必须采用新的刀具角度、特定的冷却液配方,以及更精密的动平衡校准技术。这是基于我们研究所多次试验得出的结论……”林凡的话语像他笔下的图纸一样,精准、冰冷,构建着一个远离车间油污的、纯粹的技术世界。
周师傅眯着眼,耐着性子听到这里,忍不住打断:“林工,你说的这新刀具,咱厂这些老床子能吃得消吗?还有那配方,听着就烧钱,这成本账咋算?”
林凡推了推眼镜,目光平静地扫过周师傅:“设备可以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方案我已预备。至于成本,在确保产品性能达标的前提下,是次要考量。否则,我们承接订单就失去了意义。”他的回答无懈可击,却带着一种自上而下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感,让一些靠手感和经验吃饭的老师傅心里憋了一口气。
沈玉竹坐在前排,专注地记录着,眼神明亮。林凡讲述的每一个技术要点,似乎都能点燃她思维的火花。她不时间询细节,林凡总能给出精准回应,两人的交流高效而顺畅,仿佛置身于一个旁人难以介入的专业领域。
史今作为仓库负责人,也被要求参会。他坐在角落,努力跟上那些飞速闪现的专业词汇,却像听天书一般艰难。他看着台上挥洒自如的林凡,又瞥见身旁与林凡对答如流的沈玉竹,一种前所未有的隔阂感,悄无声息地将他包裹。他熟悉的那个由具体物件和明确规则构成的世界,在林凡带来的抽象理论和复杂数据面前,显得如此笨拙和遥远。
会议在赵东升斩钉截铁的“全力配合、死命令”中结束。人群散去,林凡被赵东升和技术科的人簇拥着走向办公室,进行更深层的规划。沈玉竹合上笔记本,步履轻快地跟了上去。
史今最后一个走出车间,午后的阳光晃得人眼花。他听见前面两个青工兴奋地议论:
“这下有救了!省里来的专家就是牛!”
“可不是嘛,你看沈技术员跟林专家,那才叫一个默契!”
史今沉默地走着,胸口像是被什么东西密密地堵住了。新项目像一座突然压下来的大山,林凡的出现带来了翻越的工具,却也清晰地划出了能力的边界。他与沈玉竹之间那刚刚因共同奋斗而缩小的距离,仿佛又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悄然拉开。这条尚未开始铺设的生产线,最终会将工厂的命运引向何方,此刻,无人能够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