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我策划了一场精密的“偶遇”,计算了所有的时间、路线和概率,唯独没有算到,命运从不遵循任何算法。我的杭州之
行,还没开始,就看到了“行程取消”的公告。
大学生活像一卷缓缓铺开的画轴,色彩逐渐变得丰富,却也更加真实地展现出它琐碎和磨人的一面。
我的专业是会计学,课程表被《基础会计》、《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B》这类硬核课程填得满满当当。每天不是在
上课,就是在图书馆或自习室里啃着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和公式。高中时引以为傲的文科思维,在这里似乎派不上太大用场,
逻辑和计算能力成了新的生存法则。我像一只被卷入湍急河流的鱼,必须拼命摆尾才能勉强跟上节奏。熬夜成了家常便饭,咖
啡和风油精的消耗量急剧上升。宿舍、教室、食堂、图书馆,四点一线的生活单调得让人窒息。只有在深夜,拖着疲惫的身体
爬上床,打开那个加密的博客(高中毕业后,带锁的日记本升级成了加密的电子博客),记录下一天的点滴时,我才能感觉到
一丝喘息,和那个支撑着我的、隐秘的动力。
我的博客里,内容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大学观察日志 - 第N天】
*地理位置: H市,财经大学。与目标直线距离:12公里(地图实测)。
*生存状态:正在努力适应会计学的“借贷必相等,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世界。高数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情报更新(通过校内网远程监控):
*目标人物已加入A大计算机协会,并参与了一个校级APP开发项目。
*目标人物于上周日与室友(编号:室友A、B、C)前往学校附近“老王烧烤”聚餐,消费金额不详,但从照片笑容判断,满意
度较高。
*目标人物在状态中吐槽《数据结构》课程难度大,但附图为其完成的编程作业,界面整洁,疑似凡尔赛。
*心理状态:忙碌且充实,但时有孤独感。对目标的关注是主要精神慰藉。距离产生美,也产生巨大的无力感。
*下阶段目标: 1. 攻克高数期中考试。2. 寻找合理契机,将直线距离12公里缩短至可视距离0米。
是的,“寻找合理契机”。这是我大学生活里,除了学习之外,最重要的一项“课题研究”。
H市很大,两所大学相隔十二公里,分属不同的区。如果没有特意安排,两个人在茫茫人海中偶遇的概率,比中彩票高不
了多少。我必须主动出击。
机会似乎在我入学一个多月后,悄然降临。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末晚上,我正对着高数作业抓耳挠腮,习惯性地刷新着校内网。突然,顾言更新了一条状态:
“下周末计划去杭州玩两天,有一起的吗?求捡走或组队~(附图:一张西湖夜景的网图)”
我的心脏猛地一跳,差点从椅子上蹦起来。
杭州!离H市只有一个多小时高铁车程的著名旅游城市!他要去杭州!而且是在公开征集同伴!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我“恰好”也想去杭州,“恰好”看到了他的状态,“恰好”可以同行……那么,长达两
个多小时的车程,加上两天的游玩时间,这将是多么完美的、自然的、长时间的相处机会啊!我的大脑瞬间高速运转起来,像
一个精密的策划机器。
可行性分析:
1.时间匹配:下周末,我没有任何安排,完全自由。
2.理由充分:作为新生,想去周边著名城市旅游,合情合理。
3.行动方案:可以先在他的状态下留言,表示感兴趣,然后私信联系,商量行程。
4.风险预估:可能会被拒绝(概率中等);可能会遇到他的其他朋友(概率高,需做好心理建设);可能会暴露我的“刻
意”(概率极高,需小心掩饰)。
尽管风险不小,但巨大的诱惑让我决定铤而走险。我花了整整一个小时,斟词酌句,试图写出一条既不显得过于主动,
又能充分表达意愿的评论。
最后,我删了又写,写了又删,终于憋出一句自以为得体的话:
“哇,杭州我也一直想去呢!计划做得怎么样了?(可爱表情)”
点击“发送”的那一刻,我的手心全是汗。接下来的时间,我坐立不安,每隔几分钟就刷新一次页面,看看他有没有回
复,或者有没有新的留言。
十分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他的状态下面多了几条其他人的留言,有男生也有女生,都是调侃或者
给出旅行建议的,但顾言本人没有回复任何一条,包括我的。
我的心一点点沉下去。也许他没看到?也许他在忙?也许……他根本不想和不熟的人一起出去玩?
就在我几乎要放弃希望的时候,我的私信图标突然闪烁了一下!
是顾言!
我几乎是颤抖着手点开了对话框。
顾言:“林晚星?你也想去杭州啊?”
我:“嗯嗯!是啊,刚来这边,还没机会去周边玩呢。”(故作轻松)
顾言:“我们目前暂定是周六早上坐高铁去,周日晚上回来。大概三四个人,都是计算机协会的同学。”
我:“听起来不错!行程紧张吗?”(试探规模)
顾言:“还好,就是随便逛逛西湖,吃点东西。不过……”
他发来了一个带着抱歉表情的符号。
顾言:“刚接到通知,下周末我们协会有个临时的项目讨论会,挺重要的。所以……杭州之行得取消了。不好意思啊,白
让你期待了。”
取消了……
我看着屏幕上那冰冷的三个字,感觉一盆冰水从头顶浇下,瞬间透心凉。
所有的精心计算,所有的激动期待,所有的忐忑不安,在这一刻,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可笑的泡沫,“啪”地一声,碎
裂无形。我愣在电脑前,半天没有动弹。胸腔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闷得发慌。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机械地敲下回复:
“啊,这样啊……没关系的,正事要紧!以后有机会再去好啦~(微笑表情)”
顾言回了一个“嗯嗯,以后有机会再说。”
对话就此结束。
我关掉对话框,瘫坐在椅子上,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心里空落落的。
我甚至连火车票都还没来得及查,酒店攻略都还没来得及看,这场我独自策划的、盛大的“偶遇”,就因为他一条“行程
取消”的状态,彻底宣告流产。
原来,我所以为的“契机”,在现实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我的意志,在命运的随意拨弄下,是如此的渺小和无力。
那晚,我在加密博客里只写了一行字:
【大学观察日志 - 重大挫败日】
杭州计划,因目标人物临时会议,未出发,已夭折。结论:人算不如天算。远程暗恋,道阻且长。
第二天,我化悲愤为力量,一头扎进了高数题海。仿佛只有那些冰冷的数字和符号,才能让我暂时忘记那种计划落空的失落
感。几天后,我看到顾言更新了状态,是他们在计算机协会开项目讨论会的照片。照片里,他和其他几个同学围坐在桌前,讨
论得很投入。
我默默地点了个赞。
心里那点不甘和委屈,渐渐被一种无奈的平静取代。
也许,这就是我和他之间真正的距离吧。不是地图上的十二公里,而是生活轨迹的平行。他的世界充满了项目、代码和志
同道合的伙伴,而我的世界,是会计分录、高数公式和一个人的兵荒马乱。
我的杭州之行,还没开始,就看到了终点站“行程取消”的告示。
而我,连购买车票的资格,似乎都还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