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我跨越一千两百公里,来到这座有你的城市。这里的风里有海的味道,这里的街道有我听不懂的方言。我像一滴水融入
人海,也像一座孤岛,在茫茫人潮中,固执地搜寻着你的影子。
九月初的H市,暑气未消,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潮湿的、咸腥的海风气息。火车站里人声鼎沸,拖着行李箱的新生和家长挤
满了大厅,各种口音的普通话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嘈杂的开学交响乐。
我背着鼓鼓囊囊的双肩包,手里拖着妈妈硬塞给我的超大号行李箱,有些茫然地站在出站口。周围是涌动的人潮,陌生
的面孔,陌生的声音。一种巨大的疏离感和渺小感瞬间将我淹没。
我真的来了。来到了这座有他的城市。
高考成绩出来那天,我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哭了很久。不是因为考得不好,恰恰相反,我超常发挥了,分数比我预估的最高
值还高了十几分。这个分数,足够我稳妥地填报H市的几所不错的重点大学。
我哭,是因为一种尘埃落定后的巨大虚脱感,和一种梦想成真后反而不知所措的茫然。
我最终被H市一所知名的财经类大学录取,专业是会计学。一个务实、安稳,但与我内心那些隐秘的文艺情怀相去甚远的
专业。父母很满意,觉得女儿的未来有了保障。
只有我自己知道,选择这所大学,选择这座城市,唯一的、全部的、不可告人的理由,只是因为这里是A大所在地。因为
顾言,毫无悬念地,以接近满分的成绩,被A大计算机系录取。
我们像两颗被考卷弹射出去的棋子,落在了同一张地图的两个不同坐标点上。直线距离,从高中时的五十米,拉长到了现
在的十二公里。一座城市的对角线。可这十二公里,对于我一个初来乍到者而言,犹如隔着千山万水。
火车站外的广场上,阳光刺眼。各高校迎接新生的横幅和招牌鳞次栉比,举着牌子的学长学姐们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
我很快找到了“H市财经大学”的牌子,像找到组织的迷途羔羊,怯生生地走了过去。
“同学,是财大的新生吗?”一个戴着黑框眼镜、个子高高的男生主动迎上来,笑容爽朗。
“嗯,是的。”我点点头,声音有些干涩。
“欢迎欢迎!来,行李给我,这边有大巴车直接送到学校报到点。”他不由分说地接过我手中沉重的行李箱,动作麻利。
他的热情让我有些无所适从,只能连声道谢。
大巴车上,空调冷气开得很足,与车外的闷热形成两个世界。我靠窗坐下,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街景。H市果然与我所生长
的内陆小城截然不同,高楼大厦更具现代感,绿化带里的植物也多是阔叶品种,带着浓郁的热带风情。公交车报站的声音夹杂
着软糯的本地口音,我听不太懂,只觉得那语调起伏,像唱歌一样。
“同学,你哪个专业的?”刚才帮我拿行李的学长安置好其他新生后,在我旁边的空位坐下。
“会计学。”我回答。
“哦,王牌专业啊!厉害厉害。我叫张涛,金融系大二的,算是你直系学长。”他很是健谈,“以后在学校有什么不懂
的,随时可以问我。”
“谢谢学长。”我礼貌地回应,心里却有些抗拒这种过分的熟络。我的社交能量似乎在高中的压抑和高考的消耗中见了
底,此刻只想安静地待着。
张涛似乎没察觉我的冷淡,依旧热情地介绍着学校的情况,哪个食堂好吃,哪个老师的课不能逃,社团招新什么时候开
始……我听着,偶尔点头,心思却飘得很远。顾言此刻也该到了吧?A大的迎新,是不是也这样热闹?他会遇到怎样热情的学
长学姐?他那样耀眼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应该是最快能适应环境,并且迅速成为焦点的那个吧。
大巴车驶入财大校园,扑面而来的是一片浓得化不开的绿色。古老的香樟树遮天蔽日,红砖砌成的教学楼带着岁月的痕
迹,与远处崭新的玻璃幕墙图书馆相映成趣。校园里到处都是拖着行李的新生和陪同的家长,人声鼎沸,比火车站更添几分青
春的躁动。
报到流程繁琐却有序。我领到了宿舍钥匙、校园卡、一叠新生指南。我的宿舍在梅园3号楼412室。拖着行李爬上四楼,推
开宿舍门,一股新刷墙漆和木头家具混合的味道传来。四人间,上床下桌,已经有两个室友和她们的家长在了。
“你好,你也是412的吧?我叫李萌,本地人。”一个圆脸、笑容甜美的女孩主动打招呼,她妈妈正在帮她铺床单。
“我叫王静,来自江西。”另一个身材高挑、看起来有些内向的女孩小声说。
“你们好,我叫林晚星,从XX省来的。”我自我介绍道,心里松了口气,室友看起来都还算好相处。
家长们帮着整理内务,絮叨着注意事项。我婉拒了妈妈要来送我的提议,此刻看着别人有父母忙前忙后,心里难免有一丝
酸涩。但我很快振作起来,自己动手,开始整理行李。我把带来的东西一件件拿出来归置:衣服放进衣柜,书本摆上书架,洗
漱用品放进阳台的盆架。当我把那本厚厚的、页面已经有些卷边的英语词典放在书桌最顺手的位置时,一种奇异的安定感忽然
涌上心头。无论多么陌生,这里,将是我未来四年生活的地方了。而这里,有他。
安顿好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那个我已经很久没有主动访问,却早已将账号密码烂熟于心的社交平台——
校内网(人人网)。
心跳不由自主地加速。我深吸一口气,在搜索框里,颤抖着敲下了那个名字:顾言。
页面跳转。他的头像赫然出现在屏幕上——是一张在A大校门口拍的照片。他穿着简单的白T恤,背着双肩包,站在刻着
“A大学”的巨石前,笑容依旧干净清爽,带着初入名校的意气风发。
我像做贼一样,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滚动鼠标,浏览着他的主页。
他更新了一条新的状态:“新的开始,A大,请多指教。” 发布时间是两天前。下面已经有几十个赞和一堆评论,大多是
高中同学的祝贺和调侃。他的相册里多了几个新专辑:“A大初印象”、“我的沙雕室友们”、“军训进行时”。我点开“A大
初印象”,里面是他随手拍的校园风景:气势恢宏的图书馆、绿草如茵的操场、古朴的教学楼……每一张照片,都让我心生向
往,又感到无比遥远。这就是他生活的世界啊。
我又点开“我的沙雕室友们”。照片里是四个勾肩搭背的男生,对着镜头做着鬼脸。顾言站在中间,笑得很开心,是那
种毫无负担的、属于男生的纯粹快乐。他的室友们看起来也都阳光开朗。我默默地记下了他们的样貌。
通过他的关注列表,我像侦探一样,顺藤摸瓜地找到了陈宇的页面。陈宇也考到了H市,是一所不错的理工科大学。他的
主页热闹得多,各种插科打诨,还晒出了和女朋友的合影。看来,他和顾言依旧保持着联系。
我就这样,像一个躲在暗处的观察者,通过这块小小的屏幕,贪婪地汲取着关于他的一切信息。他参加了哪个社团?他
最近在看什么书?他吐槽了哪门课很难?他去了学校附近哪家看起来很好吃的店?所有这些细碎的、公开的讯息,都被我像捡
拾珍珠一样,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拼凑出他在A大生活的模糊轮廓。这是我唯一能靠近他的方式。
关掉网页,宿舍里室友们正在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明天要去逛哪里,哪个食堂的菜最好吃。窗外是陌生的校园夜景,路灯在
梧桐树叶间投下斑驳的光影,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吉他声和歌声。
热闹是她们的,也是这座城市的,但与我无关。
我感觉自己像一座突然被抛到这片热闹海域的孤岛。四周是汹涌的人潮和崭新的生活,而我却固守着自己内心那个小小
的、秘密的世界,那个世界里,只有一个遥远的坐标,和一个触不可及的身影。
我拿出手机,打开地图APP,输入了两个地址:我的大学,和A大学。看着屏幕上那两个被放大后依然隔着一段空白距离的
圆点,我轻轻地叹了口气。
十二公里。在高中时,这是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但现在,这已经是命运能给予我的、最近的距离了。
我知道,我的大学生活,注定要在这种“近在咫尺的遥远”中开始了。我要努力适应新的环境,学习新的知识,结交新
的朋友。但在我内心的最深处,会永远保留着一个角落,用来安放那个名字,和那份跨越了千山万水、却依然沉默的喜欢。
我会在这座有你的城市里,好好生活。
也会继续,默默地,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