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医见未来 > 第46章 数据奔流中的人情与坚持

医见未来 第46章 数据奔流中的人情与坚持

作者:清和雅月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4-27 15:18:24 来源:文学城

从京郊中西医结合医院返回后,顾然和苏静马不停蹄地赶往第二站——京南一家以慢病管理闻名的三甲医院,这里拥有国内领先的慢性病随访数据库,尤其是心血管领域的长期追踪数据,被行业内称为“真实世界数据宝库”。

医院的副院长韩雪峰亲自接待了他们。

“我们之前也听过你们HIT-D的名字,体质量化这条路,敢走的人不多,你们算是有胆量的。”韩院长笑着说。

“不敢当,我们只是想看看,从不同角度走过去,会不会有新的发现。”顾然态度始终谦逊。

韩院长领着他们参观了医院专设的慢病管理中心,几万名慢病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完整记录着从首诊、住院、长期随访到动态健康干预的全过程。

“我们愿意开放部分匿名数据给你们做研究,”韩院长走到档案库前,语气郑重,“但你们也要保证,我们医院的患者利益和数据安全是第一优先。”

“这是底线,我们完全理解。”顾然与苏静几乎异口同声。

合作协议签订后,顾然团队很快收到第一批脱敏数据包。

然而,真正投入数据整理时,苏静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中西医的描述体系仍然存在巨大鸿沟。

西医记录的是具体指标: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标准化程度高;

中医记录的是体质描述:虚、实、寒、热、气滞、血瘀,描述偏主观,医生风格差异大;

HIT-D体质量化系统需要的,是结构化的生理信号数据,如HRV曲线、睡眠周期、舌象图像等。

“这些数据的‘语言’根本不一样,AI再强,也没法直接识别。”李思源皱眉。

“那就搭桥,”顾然目光沉稳,“我们来建一套‘中西医数据映射模型’,让AI先学会翻译。”

为了攻克这个“数据语言转换”难题,顾然请来了中医数据标准化研究专家——梁远清。

梁远清站在实验室大屏幕前,看着两套完全不同的数据格式,微微点头:“这其实是我们早就遇到的难题,但你们现在有AI和多源数据,或许真的能补上这一课。”

他提议,以秦老的脉象记录为标准模板,逐步把和衡堂的病例语言逐步结构化,并与合作医院的中医记录做比对,从中归纳出可供机器识别的标准描述词库。

“我们不直接让AI解读中医描述,”梁远清强调,“而是让AI在标准词库基础上,结合生理数据找规律,这样既保留中医经验,也符合现代医学的数据逻辑。”

新的数据映射流程上线后,HIT-D系统也进行了全方位升级:

生理信号与体质描述的映射模型逐步完善;

患者自述症状、生活事件、情绪变化等非结构化信息被逐步量化;

结合西医指标,建立中西医双视角的个体健康画像。

AI训练任务变得更加复杂,但顾然团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数据平台”。

李思源指着大屏幕上不断更新的患者体质曲线,兴奋地说:“这个平台终于开始听得懂中医的话了!”

苏静站在一旁,看着那些逐渐清晰的体质波动曲线,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这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她轻声说。

当系统分析到第500名患者时,AI突然捕捉到了一种特殊的体质亚型。

这些患者普遍存在长期慢性疲劳;

HRV整体水平偏低,夜间波动尤其剧烈;

睡眠监测显示,深睡比例长期低于20%;

他们的脉象、舌象存在高度一致的“气虚夹瘀”特征;

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抗凝药的反应极不稳定,且对中药调理的敏感度极高。

“这是一个完全没有在传统分类里明确描述的体质亚型,”苏静皱眉,“但从数据上,它清晰地存在。”

“说明体质分类本身,也是可以进化的,”顾然目光沉静,“这是AI带给我们的另一种可能。”

一天的工作结束后,苏静趴在办公室窗台上,吹着夜风,脸上挂着淡淡的笑。

顾然走过来,把一杯热茶递到她手边:“今天状态不错嘛。”

苏静接过茶杯,抬头看他:“因为终于看到,我们真的把一件没人做过的事,变成了可能。”

顾然轻声笑了笑:“这只是开始,未来每一步都不会容易。”

苏静轻轻晃着杯子,茶水泛起涟漪:“所以才要一起走下去,不是吗?”

顾然低头看她,眼里有光:“一起。”

夜色下,实验室的灯光映在窗玻璃上,两个并肩而立的身影,像是一双渐渐合拢的羽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