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一个女人的编年史 > 第7章 第 7 章

一个女人的编年史 第7章 第 7 章

作者:无聊AND头痛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23 14:28:38 来源:文学城

洛阳诏狱之中,或许是狱司空怜悯蔡邕,或许是门生故吏们走了什么门道,请旨特批,终究没有当街行刑,而是改在狱中。即便如此,当狱卒剃去蔡邕半生蓄养的须发时,这位当世大儒仍然痛心疾首,心如刀绞。耻辱、痛恨、怨怼、悔恨、不甘、庆幸……各种情绪、翻涌交杂。

赵五娘抱着阿琰,身后跟着招儿,待儿等在官署门口。赵五娘剃发至耳下,用素麻巾包裹,外罩灰色面衣。

依汉律“七岁以下不加刑”,阿琰仍仍梳着双丫髻,只是绸绳改成了麻绳,绸绳上的玉坠子也被收了起来。

蔡质的长子蔡谷,带着两名仆从自愿跟随父兄流放,照顾父兄。蔡睦时此已回到父母身边。

押解人员为狱吏一人,由洛阳诏狱派出,持「传符」与「罪囚名籍」,负责文书交割与全程监管。为「狱司空」属官,秩百石,佩青铜剑。

狱卒三人。两人执长戟押车,一人持绳鞭殿后。皆着赭色公服。

每经郡界,当地增派2名「更卒」护送,但仅负责本郡境内安保,不参与日常监管。

露车(无顶棚囚车)一辆,车辕插「罪」字黑旗,后厢栓铁链,夜间用于锁手足锁于车栏。

辎軿车(带顶棚牛车)两辆,垂素色帷帐。有后辕(邸)载行李。

板车(无篷牛车)三辆,装载粮食、衣物、书简及炊具,由家族仆从驾驭。

驿骑2匹,轮换前哨与后勤。

阿琰失了玩伴阿睦,久久见不到阿翁,问阿母总说阿翁忙于公务。此时终于得见阿翁,心中别提多高兴了,只是阿翁变得有点奇怪,长长的头发胡须都剃掉了,脖子上还套着一个沉甸甸的铁环。

见到蔡邕后,阿琰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挣脱了阿母的怀抱,跑到阿翁跟前伸出了双手。看着天真烂漫,不知忧愁的小童,蔡邕近期遭逢的生死忧患至少在一瞬之间,变得轻如鸿毛。

在秋风阵阵之中,一家人踏上了北上边塞的漫漫长路。

出洛阳城上动门的时候,蔡邕还心存幻想,当今圣上虽然性子跳脱,却是个内心慈悲的人,几乎每年都会大赦天下(汉主上在位22年,大赦天下20次)。

元初年间(114-120),原尚书郎张俊因泄露机密事而被判重刑,出城门后,又被允许重新审理,诏书下达减轻一等刑罚,让他去服劳役(输作左校)的事情。

自己会不会如此好运,很快遇到大赦,或者皇上顾念旧情,敕书重审减轻刑罚。

但是没有。城门口蔡邕的舅父司徒袁滂、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华、太史令单飏,还有一群太学门生一共二三十人来给蔡家叔侄送行。

袁滂是朝廷中出了名的中立派,清心寡欲,既不牵连党争也与宦官保持距离,甥舅二人平常并不亲近,这次能来,让蔡邕蔡质很是感动。

送行的除了安抚行人,不外乎赠送银钱,打点狱卒,添加物资。这场景真是又热闹又凄凉……

洛阳城外的官道边杨柳依依,天地间灰白萧瑟。一行人,老老小小,已走了几个时辰,疲惫不堪。蔡质上到露车喘息,赵五娘带着阿琰一直坐在辎軿车中。

蔡邕还在坚持步行,路过白马寺时,见安世高老和尚手持念珠站在路边,悲悯地看着他们一行人。

蔡邕慌忙过去施礼,流放队伍在此暂歇半个时辰。

蔡邕得知安世高近年来一直在四处传法。法师轻抚着白马寺门前的石经碑叹道:“昔年摄摩腾尊者以白马驮经至此,今日贫僧欲效先贤渡江南行。”他凝视着蔡邕颈间的铁钳,忽然以梵语诵起《四十二章经》中“见厄不解非菩萨”的偈语。

法师指着蔡邕颈间的铁钳道:“此物与贫僧的念珠何异?皆是人世因缘的具象。”

蔡邕谈及流放朔方的诏书下达时,家中万卷藏书尽遭查抄,安世高将随身携带的贝叶经残页赠予蔡邕,作为保平安的护身符。

押解胥吏的呵斥声中,流放队伍再度启程。蔡邕回望暮色中的白马寺双塔,遥远的钟声传来,似有万千经卷在虚空震颤。

5岁的阿琰倒是很能走,天气好的时候挨着阿翁一起徒步,一气能走个2、3里。蔡邕边走边教她背诗文,这孩子几乎过耳不忘,把那几个狱吏狱卒看得啧啧称奇,自己几十岁算是白活了,还比不过一个小女童。

那位狱吏也是读过几年私学的,不时总想要插几句话。他只知道自己押送的是高官大儒,见这一家子人既没有高官名士的倨傲势利,也没有流犯罪徒的落魄潦倒,一路上不抱怨不唉叹,叔侄俩谦恭礼让,讨论的都是些经籍书册。

自己性命都快不保了,还在操心什么《三统历》《四分历》,又说“凡是十二时辰对应的动物,五时(春、夏、季夏、秋、冬)所吃的食物,一定是家里所蓄养的,丑牛、未羊、戌狗、酉鸡、亥猪而已,其余虎以下的动物不是食物。

春季木旺,木胜土,土旺于四季。四季对应的动物,牛属于季夏,狗属于季秋,所以未羊可以作为春季的食物。夏季火旺,火胜金,所以酉鸡可以作为夏季的食物。季夏土旺,土胜水,应当吃猪却吃牛。土是五行中最尊贵的,牛是五畜中最大的,四行的牲畜,没有足以配得上土德的,所以用牛作为季夏的食物。秋季金旺,金胜木,寅虎不可吃,狗有牙无角,属于虎类。所以用狗作为秋季的食物。冬季水旺,水胜火,应当吃马,但《礼》不把马作为牺牲,所以用与马同类的猪来吃。那么麦属于木,豆属于金,麻属于火,黍属于水,各自配合其对应的牲畜作为食物。

自己每日吃的是麦饭豆饼,操的却是天上地下的心。

赵夫人是个极和善的,不仅每人都给了银钱,路上但凡给小女儿买吃食零嘴,也都不忘给吏卒们捎上一份,虽不过是些杏酪浆(野杏捣烂取汁,兑入黍米浆煮沸,酸甜解渴。摊主挑担沿街叫卖,担头插杏枝为幌)寒具(麻花雏形,麦面搓条扭结,羊油炸至金黄,富贵人家撒芝麻,平民则蘸盐粒。游商背藤箱兜售,油香诱得孩童尾随)之类,但贵在用心。

但凡经过大些的城邑,总有士人慕名前来,请两位大人歇脚留宿,吏卒们跟着吃喝休息,也减了路上辛苦。

越往北走,秋天越深,天气越冷,偶尔还会飘起雪花。

一日并州官道积雪没踝,狱吏骑着驿马远远的跑在前面探路,两名狱卒赶车,蔡质受了风寒躺在露车上由蔡谷照料,赵五娘、阿琰和招儿三个女眷躲在辎軿车里避风雪,其他的人与粮食、衣物、书简及炊具一起都挤在板车上。

只有蔡邕带着待儿和两名更卒还在泥雪中坚持步行。

突然七八个蒙面劫匪从枯杨林中跃出,为首者操着朔方口音:“粮食留下,囚犯可活!”

两名狱卒拿着长戟跳下车来,蔡谷闻讯从露车上下来,拔出了随身的匕首,安抚女眷们在车内躲好不要下车,仆从们聚拢上前,保护在蔡邕身边,只是两手空空,苦于没有武器。

这几个劫匪穿得破衣烂衫,有两个光脚踩在雪水里。为首的拿着一把砍刀,两个拿尖头杖的(木制长杖,顶部带有金属尖头,既可戳刺,也可用于防御),两个拿木棒的,有个张弓披兽皮的,看着像是猎户,还有个干瘪老头,拖着一把锄头,仿佛刚从地里干完农活,顺便劫个道,抢个三瓜两枣回去下锅。

狱吏不在,两名狱卒握着长戟拿眼睛瞅蔡邕。

赵五娘将阿琰紧紧搂在怀中,招儿紧张得脸色煞白。

双方剑拔弩张地僵持着,突然,车队后方有青衫客策马而至,剑光如练刺向匪徒的咽喉。

“侠士请慢动刀剑,留他性命。”事发突然,蔡邕脱口而出。

青衫客闻言拉马收手。劫匪们一片慌乱地往后退了一退。犹豫着是继续打劫呢,还是四散逃命算了。

蔡邕让侍儿从牛车上卸下两袋粮食,送给劫匪,几个劫匪,欢欢喜喜地行了礼,扛着粮食走了。

一场抢劫闹剧就这么化解了。

蔡邕正要感激侠士,哪知这位侠士反而跪地叩首道,“鄙人受尚书令阳大人之命取公头颅,尾随至今,见公虽是戴罪之身,然而一路从容高义,仁心仁德,令某感佩。”

说完骑马绝尘而去……

自此众人加强了戒备,只在白天走官道,危险路段要求增派当地的亭卒。

一行人陆陆续续走了三个月,阿琰还小,不知艰难困苦,马车上、牛车上到处爬,跟着阿翁背诗文,跟着招儿唱小曲,跟着狱卒扎马步练拳脚,看众人起锅烧饭,牵牛喂马,随着大家翻山越岭,走街过巷,借宿民宅、寺庙、驿站,或者幕天席地,生一堆火,露宿荒郊……日日过得新奇热闹。

朔方郡位于阴山南麓,是汉代防御匈奴的核心边郡。汉武帝时置郡,下辖临戎、三封、窳浑等十县,郡治初设临戎城,后迁至三封城。

朔方郡有六城,以军屯农业为主,在河套地区“引黄灌溉”支撑驻军粮草供应,但汉末匈奴休屠各胡联合鲜卑南下,郡内屯田体系崩溃,多数城邑荒废。朔方郡实际控制范围大幅收缩仅剩少数屯田据点(如三封、保尔浩特),郡治被迫内迁或侨置于邻近郡县。

蔡邕被判处流放朔方郡,实际安置点是与朔方郡接壤的五原郡西安阳县。西安阳县靠近朔方郡边界,因临近黄河与阴山,成为边疆屯戍要地。

在西安阳县安顿下来之后,蔡邕在写给友人羊月的信中描述,幸好我身体无恙,已经顺利到达被迁徙的地方。从这座城往西,满眼望去只有青紫色的盐碱地。(幸得无恙,遂至徙所。自城以西,惟青紫盐也)

又写信给友人杨复说,之前被迁徙到朔方的人,如原城门校尉梁伯喜、南郡太守马季长,有的在那里待了三年,短的也有一年多的,多数人都得到了赦免返回。自己自知有罪,不敢奢望这样的赦免。

蔡邕蔡质叔侄几人被安置在关塞附近的障城内,与戍卒及其家属杂居。茅舍旧屋,屋中仅有简单的床榻和案几。

蔡邕每日的工作是到塞上烽火台侯望敌情(乘塞守烽,职在候望)。此时边境不宁,内有猃狁等乱民的威胁,外有寇虏的刀锋箭矢之难,危险重重,死亡随时可能降临。

蔡邕他们所在的地方孤立无援,生命悬于一线,呼吸之间都可能没有明天。

蔡质年近六旬,在严寒中颠簸三月,缺医少药,不得休歇,风寒一直迁延不愈。在内忧外患之时,叔侄二人最忧虑的不是自己身死道消,而是自己一辈子学问思虑所得,颠蹶陨坠,无以示后,同于朽腐。

在兵荒马乱的境况下,叔侄二人不舍昼夜,勤勉著述。(于憂怖之中,晝夜密勿,昧死成之)

叔父蔡质所著的《汉官典职仪式选用》(又称《汉官典职》《汉官典仪》),系统记录了汉代官制、礼仪及行政运作。内容涵盖官职职能、宫廷礼仪、建筑规制及官员考选等各种细节,兼具制度史与生活史的双重价值。

蔡邕则在补齐汉书“十志”之外,试图以通过对《礼记·月令》的注释与阐释性著作,系统梳理古代“月令”文化的核心思想,并结合天文历法、自然规律与人文活动,构建了一套天人合一的时空秩序体系。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核心思想:时空一体化与天人感应。

《月令章句》以《礼记·月令》为基础,强调时间与空间的深度融合。蔡邕提出“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认为天地运行规律(如日月星辰)与四时更迭是人文活动的根本依据。例如:

方位与季节的对应:东方对应春季,南方对应夏季,中央对应季夏,形成“五方-四季”的时空图式。

君王行为与天时的联动:帝王需按月居住于明堂的不同方位(如春季居东室),并调整衣食住行以顺应天时,体现“人王与月份、空间的对应”。

二、 内容结构:以月系事,统合自然与人文。

《月令章句》按月记录气候、物候、农事及礼制活动,形成一套综合性的社会运行指南:

自然现象与物候方面,每月的天文变化(如斗柄指向)与物候特征(如“东风解冻”“桃始华”)被详细描述,并关联五行学说。例如,正月“鱼陟负冰”象征阳气回升。

农事安排方面:结合农耕周期,规定各月的种植、收获活动。如四月“种黍禾”、八月“播麦种”,体现农时与物候的紧密联系。

政治与祭祀方面:强调君王需按季节颁布政令(如春季行赏、秋季治兵),并主持祭祀活动(如春祭户、夏祭灶),以维护“阴阳调和”的秩序(这也是他177年谏言天子不废祭祀的理论依据)。

民生与习俗方面:涉及民间医药、饮食禁忌(如夏至饮食清淡)、商业交易等,反映农耕社会的生活智慧。

与崔寔《四民月令》侧重农耕家庭的生产管理不同,蔡邕的《月令章句》更注重礼制与帝王行为规范,具有更强的政治哲学色彩。

《四民月令》详述田庄的农事与教育安排,而蔡邕则强调“明堂”空间与君主权威的象征性关联。

蔡邕原本想刑期结束之后通过县令献上他增补完善的汉书十志,但是迫于形势危急只能匆忙通过临戎长霍圉上呈未能完本定稿的内容,在“上汉书十志疏”中,蔡邕痛陈被贬之后的境况,以及献书的始末原因。主上阅后“爱其才高”,在第二年四月的大赦中赦免了他的罪责,令他们叔侄可以返回原籍。这是后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