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一个女人的编年史 > 第12章 第 12 章

一个女人的编年史 第12章 第 12 章

作者:无聊AND头痛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23 14:28:38 来源:文学城

初来泰山郡时,蔡谷整日无所事事,显得有些蔫头耷脑,如今田庄渐渐有了规模,蔡谷成日在田庄忙碌,精气神又都回来了,还一直筹谋着建造一所蔡家别院,只是钱财和人手,都还没有凑拢。

阿琰最高兴的是蔡谷把阿睦接了过来,正式入读羊家私学。两年不见,蔡睦长高了好些,比阿琰足足高了一个头还不止。

只是阿睦人大了,不比小时后愿意跟小女童玩,一天到晚除了读书,就想着跟祖父往农庄跑,学习骑马射箭。

蔡谷在洛阳时与太平道的法师张仙师走得很近,亲眼目睹了他符水治病的神迹,对于太平道立义舍施米肉的的义举也是打心底里倾佩。

若不是碍于父兄和自己的士族身份,早就入了教去信奉“中黄太乙”了。

蔡谷这次来到泰山郡平阳县,发现此处也有太平道的踪迹。

自家购置的一块田地旁边,有连片二三百亩的田地,名义上是记在东平阳城的另一豪族,毕氏家族毕攸的名下,事实上却有上千太平道教众在这块土地上耕种,起居,生活,甚至操练。

蔡谷一直误以为他们是毕家的宾客、佃农和奴仆,渐渐相熟之后才知晓真相。田庄“家丞”是太平道泰山方的符祝,也是本地亭长的胞弟毕易。

这片田宅原本毕易所有,因在第一次党锢期间收留党人受到牵连,毕易被拘了半年,田宅奴婢被迫变卖。族弟毕攸素与毕易友善,筹集巨资买下,日后仍旧让毕易居住打理,毕易每年拿出一半的田产布匹,分期归还弥补毕攸。

经过此番波折,毕易心思转圜,与清流士人渐行渐远,日后更是一头扎进太平道中,与方士教民为伍,穿麻衣吃麦饭,日日研习太平教经,钻研符咒方术。很快成了泰山方的符祝。

他在村口建了一座灵仙庙,庙旁开凿了一眼圣水坑,用方术降灵仙布符水,周边县乡的村民甚至士族大家,前来拜仙求水的络绎不绝。

自家雇佣的佃农中也有不少太平道的信徒,李氏的兄长还是太平道的一个小头目。

这些教徒空闲时会聚拢一起,在管箫笙的伴奏下吟诵太平道乐。符祝和药师像私学生先一般向教众说经布道。

蔡谷在洛阳时也曾听过张仙师讲太平经文,别人讲经,他听不下去,唯有张仙师能把枯燥的经文讲成身边的日常故事,如同食舍说书人,勾着人想要一直听下去。

一日空闲无事,蔡谷也凑热闹去听毕易讲经。这位毕符祝也是位能说会道之人,只是讲的内容与张仙师全然不是一回事,张仙师讲的话本故事,皆是福祸相依,因果报应,“天上鬼神监视人间善恶”,行善者可增寿,作恶者则减寿。讲的是庶人耕夫,喜怒哀乐,个人家事。

毕易是当地大族,士人出身,讲经讲的是天下大事。他说“太者,大也,乃言其积大行如天,凡事大也,无复大于天者也。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无复奸私也;平者,比若地居下,主执平也,地之执平也”。

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男女同心而生子,父母子三人同心共成一家,君臣民三人共成一国”。

人人是平等的,天下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此太仓之粟,本非独鼠有也;少内之钱财,本非独以给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太平经》卷六十七)

至于如何致太平,毕易说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时,蔡谷心中隐隐不安,难道这个太平道不是洛阳的太平道?杀气怎么这么重?

看到一些教众不仅不觉得此话不妥,反而如听神谕,神情激动,蔡谷就更是忧虑了。

他特意留心太平道的动静,越多接触了解,蔡谷心中越是慌乱。充满挑衅意味的布道,规模越来越大的操练,溶洞内私造兵器的传闻……

蔡谷找到兄长蔡邕,向他倾诉了自己的隐忧。

蔡邕呵呵一笑道,安慰蔡谷道,汝应该是过虑了,据我所知:

早在顺帝在位初期,琅琊郡人宫崇到皇宫进献了一部神书,称此书是其师于吉在曲阳(今江苏沭阳附近)的泉水边所得。共有一百七十卷,用青白色的丝帛写成,书页以红色线条分界,青色布帛作封面,红色题签为标题,名为《太平清领书》。

书中内容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框架,夹杂了大量巫术咒语和鬼神内容。官府审查后认为,宫崇所献的这部书妖邪荒诞、不合正统,最终将其收入宫廷藏书库中封存起来,未予公开传播。

桓帝时期(147-167年),平原人襄楷携《太平经》(即《太平清领书》)至洛阳进献朝廷,称此书有“致太平”之效。朝廷判定其内容荒诞不经,以“诬上罔事”的罪名将其下狱治罪。

主上即位后(167-189年),朝廷对《太平经》的态度发生转变。主上认可书中“致太平”理念,遂允许此书公开传播。

吾在东观也曾草草翻阅过此书,书中内容庞杂,在如何辅助帝王解除灾厄,寻求太平的叙述,不仅没有反汉、代汉的意思,反而存在浓厚的辅汉、助汉色彩。

书中写到,汉王朝的困难,都是奸臣蒙蔽皇帝导致:

“民臣百姓大小,尽忠信,得达其情实矣,天下莫不欢喜。如有止者,即共记之,皆应奸臣不忠孝之民,无知天地,共欺其上,使上聪明断绝,是大过也。”

解决的办法是,给皇帝上书言事,大家一起进忠言,黄天后土自然会来拯救大家:

“今民间自力集上书,部诸长吏亦且恐后民言事,且力遣吏问民间所睹,疾复上之,则变灾无有失也。如是,皇天后土为其大喜,爱其帝王。”

至于黎民困苦,也不是皇帝的问题,而是他们不够虔诚,得罪了上天,所以上天降灾难来惩罚他们,所以如果大家遭了灾,饿了肚子要更加的虔诚,否则上天一定会降下更大的灾难:

“在有德之国,其处种者少收,树木枯落,民无余粮。更相残贼,争胜而已。不念真后,更为贫人,收无所得,相随流客。未及贱谷之乡,饥饿道傍,头眩目冥,步行猖狂,不食有日,饿死不见葬。家无大无小,皆被灾殃,反呵罪于天。其国空虚,仓无储谷,少肉,无储钱,岁岁益剧,无以给朝廷。复除者多,仓库无入,司农被空文无以廪,食夺禄除,中国少所用,人民仰国家,而不各施,有难生之期,是皆天之所恶也。”

接受如此“致太平”信仰的教众怎会发生民变呢?汝再想想,如果太平经宣扬谋反,那些道人怎会数次上献于朝廷?若说聚众,近在京都洛阳白马寺的僧侣们整日聚在一处,不事生产,传经布道,莫不更为危险,需要提防。

太平道建义仓,施符水,解民困厄,民心向之是人之常情,但所谓教民不比雇农、奴仆对主家有人身依附关系,更不能与聚众的流寇山匪相提并论,他们零散地分布在各个田庄,跟太平道的维系只是一种或深或浅的心中所信。

再有如此一心求太平的道众为什么要离开土地,拼却性命,如流寇山匪般反抗朝廷?

引经据典,纸上谈兵素来是蔡邕的长项,他说得似乎很有道理。

蔡谷反驳,吾听泰山方的符祝毕易说,汉家的天命是无法一直延续下去的,经过一段时间便会灭亡,汉统衰微之后,格位高于九天的“赤精子真人”,也就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会派遣使者到人间,重新降下天命,这叫做再受命,王莽篡汉,光武中兴的发生,都源于此。

“赤精子真人”刘邦,即是太平道中的“中黄太乙”。大贤良师是刘邦的使者,奉“中黄太乙”的神谕下凡,将天命重新带到人间。

教众迎接新的天命,难道不需要推翻旧的天命?黄天代替苍天,难道不需要反抗?

蔡邕诧异道,此种说法吾从未听闻?此书有一百七十卷,吾只草草翻阅过十之二三,莫非真藏有如此的异端邪说?

兄长可能不是很清楚,大汉如今不只是边患不宁,四处匪患此起彼伏。宦官势力遍布郡县,与世家大族争斗不休,天灾频发流民四起,大量平民失去田地卖身为奴为婢。

富者田连阡陌,穷无立锥之地。那些教徒多是些无产流民,本无土地依附,何来舍弃?

当务之急,蔡家最好建个坞壁,以防万一。

蔡邕笑道,若真有这一天,城墙且防不住,坞壁又能防住什么?不过羊家在好几处农庄都建有坞堡和望楼,真有那么一天,我等只能去那里躲一躲了。

此事要告知兴祖吗?

蔡邕摇摇头,羊氏为此地世家,毕氏为此地大族,此地的各种情状,只会比我等更知根底,羊氏修建那些高大的望楼和坚不可摧的坞堡,其间或有隐情不便对外言说,我等客居于此就不要主动提及了吧。

吴郡顾氏知我在此,多次书信邀约我去游学,我亦有去南方各郡走访的想法,相比中原北地,会稽、吴郡像是方外之地。

阿禾的阿父是太平道的药师,对于蔡邕的大名也是略知一二的。一日到蔡府寻女儿,见李氏和女儿穿得干净齐整,脸上身上还都长胖了些,询问了一番后更是安下心来。送了阿禾一个传家的宝贝,叮嘱她务必收好。

阿禾未嫁之时,家中四个孩儿,阿父最疼爱的就是这个小女儿。近年来,教中事务繁忙,阿父见李氏一家有田有产,长辈敦厚有礼,家中唯有独子,便早早将女儿嫁了过去,未想天有不测风云,不过一两年的光景就败落成了这样。

禾父纠结着要不要把女儿赎回去,终究因为顾虑太多而放弃了。一来李氏尚在,二来随着教众越聚越多,教中激进派的势力越来越大,与当地县府大族的冲突也越来越多。

(交不上没完没了的杂税,逃避没完没了的徭役,背负高利贷无法偿还,被豪强富户强取豪夺的自耕农,被虐待压榨的宾客、徒附、奴仆,受水旱蝗灾以及瘟疫地区的流民,拖儿带女,携家带口,纷纷投奔到太平道,太平道俨然成为了一股与皇权大族抗衡的力量。

汉末崩坏的社会现状,已经无法吸纳安抚太平道这股新生力量,无法像对待佛教一样把它纳入原有在社会秩序之中。随着太平教众规模如洪水般壮大,必然要冲击原有的社会秩序,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随着太平道力量的强大,大贤良师张角审时度势,不断赋予太平道教义新的解释和使命,当“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一出,武力对抗几乎成了定局。

泰山方的渠帅已经秘密下达起事的准备,这个时候,把女儿接来身边绝不是件好事。

送走阿父,阿禾捧着木匣,进了自己居住的耳房,正巧被阿琰撞见,好奇地凑过去。

匣中是两卷竹简,封题《仲景方剂·上卷》《仲景方剂·下卷》上卷记载着治伤寒的“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下卷末尾有张仲景题跋“医者无问贵贱,活人即功。”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35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组成: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阿琰好奇地展开医书,边看边问婢女阿禾,汝懂得医理?汝阿父是个医工?

婢子阿父的确是个医工,婢子却不知医理,跟在阿父身边久了,认得几个字,辨得几位药材。

那汝阿父为何将医书给汝?

阿禾想起阿父的话语:禾儿,这是南阳张先生(张仲景)传我的……明年甲子天下必乱,这医术是传家之宝,禾儿一定要好好保管。阿禾心中很乱,嗫嗫嚅嚅道,婢子不知。

张仲景是个很厉害的医工?

提起张先生,阿禾想起了很多往事……很想找个人倾吐一番。

阿父是个游方疾医,医术来自家传,还懂一点巫祝之术。我们一家四处奔走,借助寺庙、市集或富户宅院临时行医,偶尔也能遇到其他游医,短暂结伴,共同行医。

医工们公推最厉害的圣手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华佗,传闻华先生能让人暂时失去知觉,开膛破肚为人治病,缝合醒转后,又完好如初。阿父说这应该是一种极利害的方术。

这位张先生则是阿父结识过的最敬佩的医工,两人年龄相仿,阿父却一直用师徒之礼待张先生,追随张先生行医三年,甘心跟在先生身边,给先生打下手。

后来阿父入了太平道,成了太平道的药师。而张先生素来反对太平道用符水治病,认为这样只会耽误病情,害人性命。

我们一家跟着太平道,张先生东游去寻找华先生,临走前送了阿父这两卷书。

那太平道的符水究竟能不能治病救人?

阿禾想了想,叹了口气,君舅患病的时候,阿父是过来施过符水的,也吃过阿父熬煮的方剂,能想的办法都试过了,君舅还是走了。

阿父说有些事情是无力回天的。

婢子告诉小娘子一个秘密,娘子不要对外去说。阿琰很认真地点了点头。

婢子见过阿父熬了方剂,悄悄倒入圣水坑中。

或许源于两人之间共同的秘密,或许只是因为阿琰又长大了一点点。此番交谈之后,阿琰看阿禾渐渐有了改变,不再认为她只是一个粗鄙的乡村仆妇。

原来她也是行过很多路,吃过很多苦,有过不少见识的一个人。

一天,九岁的阿琰认真对身边正在无聊发呆的阿禾说,阿母让汝空闲时去织布,我不同意。

阿禾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小声说,不妥吧,小娘子?

我要教汝识字,这样汝就能看懂汝父的医书,成为一名女医工,日后我哪里不适,就让汝来诊治。

阿禾犹犹豫豫道,婢子行吗?

蔡琰很笃定地说,阿翁弟子无数,我就授汝一人,怎会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