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义父死后,全世界都在骗我 > 第22章 设定一:三卷经[番外]

这“三卷经”,于三道之内流传极广,乃是修士入道、凡人开蒙的基石,其内所述,早已是人尽皆知的常理。然常理之中,方见真义。

一、《步天歌》

此卷乃是一首朗朗上口的童蒙歌谣、此界生灵认知天地万物的蒙学第一书。其文辞简朴,多以五言为句,配以图画,为稚子描绘一幅朴素而宏大的宇宙图景。

开篇便唱:

“恢漠化一气,其名为太虚。

气逸生天宇,合如大海螺;

气结凝大地,浑若鸡子居。

地悬太虚中,旋旋永无止。”

此歌谣,便为此界众生最根本的宇宙观。在《步天歌》的描述中,天地有限而无界,被一个名为“太虚”的、无边无际、充盈着恢漠一气的海洋所包裹。

天地相合,浑然一体,如一枚巨大的海螺;众生所居大地,则像一枚悬浮于太虚之中的鸡蛋,无所依凭,缓缓转动。

歌谣续言:

“太虚有大恒,煌煌不可数。

归一化真宰,垂目怜万物。

众生本孱弱,灵蕴频解消。

神石降通天,万法始有初。”

此言“真宰”与“法门”之由来。《步天歌》将那居于太虚、不可名状的宇宙本源意识“大恒”,描绘成一位拥有无上威能的至高存在“真宰”。周天星斗、二十八宿,便是真宰于太虚之中睁开的法眼,其目光垂落,便化作影响大地万物的“星数”。

真宰见大地之上,众生孱弱,于地戾、邪孽间求生不得,心生悲悯,遂于通天山上降下神石。有灵众生触之,始见太虚之气,识得两仪、四象、八卦,拟定十天干、十二地支,创立历法,由此衍化出日后震古烁今的“三妙法脉”。

《步天歌》虽浅显,却解释了天地从何而来、众生从何而来,更解释了修士为何能借用天地之力,因其法门皆源于真宰恩赐;它亦解释了凡人为何渺小,因其立于鸡子之上,仰望螺壳之天,难逃真宰法眼。

二、《连山歌》

若说《步天歌》是总纲,那《连山歌》便是此界山川地理的脉络图谱。

此歌不再是简单的童谣,而是以史诗笔调描绘,自真宰降下“气机石”后,整个通天灵洲的地貌演化。

歌中唱道:

“神石降通天,一柱定坤乾。

气机通地肺,龙脉走连山。”

《连山歌》的核心观点,便是“地脉”之说。它认为,神石如天地通衢,自通天山之巅楔入大地。自此,大地之气机始有流转,始有经络,形成了贯穿整个灵洲的“地脉”,亦称“龙脉”。

通天山,便是这大陆所有龙脉的“祖脉”之源。

歌谣以山为引,以水为凭,详细描绘了龙脉的走向与分支。何处山峦起伏,为龙脉之脊;何处江河汇流,为龙脉之血,融入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说。

例如,剑三道居通天灵洲东南,沿陆山岳,乃通天山龙脉绵延、一气三连枝所化,狭长如剑、金行之气繁盛,故以剑为名;那剑南道靡虹山,坐落于一条巨大的龙脉分支上,木行之气充裕,奇峰叠嶂,能成“四方四季齐、一里一重天”的灵宝地。

正因如此,《连山歌》亦被视为三妙法脉中“化游”一脉的根本经典。此脉修士通过参悟此歌,得以识地中山水之势,再以言、字为媒介,摹之状之,最终将其夺为人用之理,是为“符篆”。

化游修士凭此可言出法随、敕令神通,号令风雷水火,专擅杀伐争斗。修炼至巅顶者,更能敕山为神,一人得一山之力,故而又被称为“仙”。

此外,《连山歌》亦是证虚修士的必读之物,可借此观照气运流转,趋吉避凶。此歌同样是凡间帝王将相、风水术士的宝典,定都立邦、寻龙点穴,皆以此为据。

三、《归藏诀》

此诀乃是三卷之中最为精深玄奥的一部,亦是所有欲踏上修行之路者的第一道门槛。它不言天地,不语山川,只向内求,旨在阐明生灵神魂之秘。

《归藏诀》开篇即言:

“人生而有魂魄,魂者阳而魄者阴。

三魂主神,七魄主形。魂随真灵而升,魄随肉身而朽。”

此诀将人之神魂,细分为“三魂七魄”,三魂,即天魂、地魂、命魂,乃是精神、意识、智慧之源,其核心,便是一缕来自太虚大恒、不朽不灭的“真灵”;七魄,则对应喜、怒、哀、惧、爱、恶、欲,乃是肉身本能、七情六欲之根源。

诀中详述,凡夫俗子,魂魄混杂,为七魄所役,沉沦于七情六欲,故有五苦八难、七报七伤。而修士之修行,其根本便在于“归藏”二字——归其神,藏其精,炼魄化魂,使神魂纯净,令真灵之光得以显露。

而欲达此境,必先“内视神魂”。《归藏诀》中记载了最初、亦是最根本的观想导引之法,教导修行者如何摒弃外缘,将心神沉入体内,观想出一片内景天地。

于这片内景天地之中,修行者将直面自己神魂最深处的两种对立存在:

其一,为“道心”。此乃真灵之谛,向往光明、秩序、和谐、与大恒相合的思辨力量。

其二,为“魔种”。此乃身魄本质,源于太虚混沌,代表自我、**、吞噬与毁灭的阴暗面。

“证虚”一脉,便是将蕴养道心、契合真灵奉为圭臬的无上法门。

此脉修士独尊真宰,以真宰为气机之源、法门之源、神通之源、世间一切之源,上观星数、下照气运,以知自性、知空性、知无穷、知有穷,最终心通太虚、视及大恒,以身合道,则祸不能伤、劫不能近。此之谓“证虚”,亦被尊称为“道”。

与证虚法脉相对的,则是被世人所避忌的“独悟”一脉。

此脉修士多根器天生、灵犀洞明,他们同样遵循《归藏诀》的内观之法,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他们不将“魔种”视为邪念,反而认为那代表自我、**与毁灭的阴暗面,才是最真实的“自性”。

他们以“唯我独尊”之法,淬炼此“真性”,使其茁壮,从而获得神妙之力。然而,具真性者疏狂狭中,多令众生避忌,加之其形貌往往异于常人,见者不免觳觫,故而又被称为“巫”。

《归藏诀》的后半部,围绕如何“拔除魔种,蕴养道心”而展开,视独悟一脉为歧途。

诀中言:

“魔种如野草,道心如嘉禾。”

除草,非是将其连根拔起,而是识其形,辨其味,于其初生时,便不予浇灌,任其自枯。蕴禾,则是日日勤勉,时时观照,以观想为水,以修持为肥,使其茁壮成长。

“三卷经”看似浅显,却已将此方世界的天时、地利、人和之秘,以及三大修行法脉的源流与精义,尽数囊括其中。

【作者有话说】

天地为卷,山河为字,神魂为印。

欢迎来观……构成这个世界的三块碑石。

此为“三卷经”。

读懂它们,你便能看清,所有风暴的源头。

【第一碑:步天歌】

此界之根源。关于宇宙、神明与凡人的最初契约。它回答了三个问题:我们从何而来?力量从何而来?敬畏,又从何而来?

【第二碑:连山歌】

此界之脉络。山川为脊,江河为血。化游一脉的仙师们,于此卷之上,窥见了呼风唤雨的权柄。而阿锦手中那本,带有血色批注的抄本,似乎记载了某些……不该被载入正史的“地理”。

【第三碑:归藏诀】

此界之人心。神魂深处,道心与魔种并存。此卷是所有修士的起点,亦是所有道路的岔口。

“证虚”者,视魔种为罪,尊真宰,求天命,是为“道”。

“化游”者,以山河为师,借天地之力,是为“仙”。

“独悟”者,以魔种为根,信唯我独尊,是为“巫”。

——三条道路,皆始于此。

【藏于碑文裂隙中的疑问】

石碑并非无瑕。有些裂痕,早已贯穿古今。

疑问一:【批注的执笔者】

《连山歌》人尽皆知,为何阿锦手中那本,会成为引来杀身之祸的源头?那玄血砂批注,究竟记录了什么“秘密”?执笔之人,又是谁?

疑问二:【魔种的真相】

《归藏诀》视“魔种”为野草,为何“独悟”一脉却能凭此获得滔天之力?阿锦脸上那诡异的血纹、那掌毙成年男子的伟力,与这被正道唾弃的“魔种”,是否有着……禁忌的联系?

疑问三:【真宰的凝视】

《步天歌》中的神石,当真是无私的“恩赐”?那高悬于“大海螺”之上的无数星斗,那“真宰”的凝视,究竟是慈悲,还是……另有所图?

【最后的最后】

世界已然铺开。

后续所有阴谋与博弈,所有道途与人心,都将以这三块石碑为基。

若你于这碑文之中,窥见了某种令人不安的可能,请于评论区留下你的谶言。

你们的每一个推测,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刻,应验成真。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2章 设定一:三卷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