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一代文宗苏东坡 > 第11章 凤翔府身心俱疲

一代文宗苏东坡 第11章 凤翔府身心俱疲

作者:异响客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9 12:03:00 来源:文学城

卷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庄子?山木》曰:庄子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庄子曾教育弟子时候说:“君子应处于木雁之间,当有龙蛇之变”。大概意思就是:君子应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宛如依傍大道而行,却非全然契合,如此方能免于世俗之羁绊与负累。境遇不佳时,化身为蛇,潜藏于草丛,与蝼蚁共栖,居泥泞之穴,食不净之物,以求自保。时运亨通之际,则腾空为龙,翱翔九天,掌控风云,吞吐云雾,遍洒甘霖,尽显其非凡之才。它体现了道家关于顺应时势、灵活处世的智慧。

北宋嘉佑八年(1063年),宋仁宗驾崩,享年52岁。这个道德近乎完美、上畏天、下爱民、奉宗庙、好学、听谏的好皇帝驾崩,举国悲痛,汴京、洛阳等地百姓哭声整天,烧纸钱的烟遮天蔽日。讣告传到辽国,辽道宗耶律洪基握着宋使的手恸哭:“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随着宋仁宗驾崩,其一手打造长达四十余年的和平盛世,其靠仁爱维持的朝政和睦也开始“溪云初起日沉阁,上雨欲来风满楼”。

仁宗驾崩后,凤翔府得到了一项异常艰难的差事,负责组织运输陕西西部山中木材到汴京城外供修建宋仁宗陵寝。这是一件十分苦逼的差事,木材需编木筏竹,东下河渭。当年凤翔及周边州府大旱,渭河干涸,木材运输非常的困难,然而陵墓工期迫切,误工期当负延误王事的责任。苏轼在凤翔一心致君尧舜,干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情,知府陈希亮也有意磨炼苏轼,便将督促运送木材的差事全权交给苏轼负责。为了赶在工期内完成木材运输,苏轼不得不组织抽调大量的民工。苏轼看到老百姓为了运输木材忍饥挨饿,挥汗如雨,苏轼感叹道:“桥山日月迫,府县烦差抽。王事谁敢愬,民劳吏宜羞。中间罹旱暵,欲学唤雨鸠。千夫挽一木,十步□□休。”苏轼内心深感羞愧,愤而上书时任宰相韩琦,主张薄葬仁宗,韩琦予以拒绝,并下旨凤翔府,不按工期完成当追陈希亮、苏轼之责。苏轼悲愤民生之艰,但又无可奈何,身不由己。

熟读《庄子》的苏轼何尝不明白“君子应处于木雁之间,当有龙蛇之变”的职场之道,但从小熟读孔孟之道,一心兼济天下,经世济民的苏轼如何能做到独善其身呢?苏轼整日忙于督抽差役,运输木材,寝食不安,整整忙了五个多月,耗费千余民力,终于按期完成了木材交付任务。然而苏轼刚刚完成了木材运输任务,知府陈希亮又给苏轼下达了太白山祈雨的任务。这位把苏轼视作孙子,刻意磨炼苏轼的上司似乎忘记了苏轼是个能吏的同时,还是个文人骚客,文人骚客在工作之余还需要一点风花雪夜。苏轼在知府陈希亮手下干事的经历和当代职场的“能者多劳”,在字典里能者多劳一直是个褒义词,体现了一个人能力强,爱劳动。但现实真的如此吗,当一个人能力强,工作效率高的时候,随之而来的不是给他加薪而是活越干越多,什么最难干,就把什么丢给你,把你的能干的人用到极致。能吏加文人骚客的苏轼在爷爷知府陈希亮的刻意磨炼下和朝廷各种劳民伤财的王事下,身心俱疲,整日案牍劳形,疲于奔命,一官在身根本不知所为为何,所学为何。他在《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诗中感叹到:役名则已勤,徇身则已媮。我诚愚且拙,身名两无谋。始者学书判,近亦知问囚。但知今当为,敢问向所由。

发完牢骚的苏轼又开始忧国忧民,特别是仁宗驾崩后,宋英宗继大位,宋朝各种矛盾爆发,风起云涌。宋仁宗这个最仁慈的皇帝,这个创造历史上社会经济最繁荣时代的皇帝,似乎老天爷并没有给他得到应有的报应,或许是他哪位太宗爷爷斧光烛影篡夺皇权,杀侄子贬弟弟,撕毁太祖兄终弟及盟约的报应。宋仁宗曾有几个儿子都幼年夭折,仁宗四十多岁了还没儿子,在大臣的强烈鼓动下,为了皇位传续,江山有继,宋仁宗收养了弟弟的儿子赵宗实,后改名赵曙。赵曙三岁被选入皇宫,在皇宫作为太子培养备用。但宋仁宗并不甘心自己百年后皇位传于他人,这位仁慈的皇帝按照好生养的标准续娶了十多个年轻的妃子,昼夜加班造人。仁宗生孩子的心情非常急迫,甚至一度让多名妃子同时侍寝。在赵曙七岁的时候,宋仁宗日夜加班有了结果,一个妃子又给他生了个儿子。宋仁宗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后,赵曙这个备胎就用不着了,赵曙于是就被还了回去。仁宗儿子出生不久又夭折了,赵曙又被接了回来。后来又有妃子生了儿子,赵曙又被送了回去。或许是宋仁宗过度纵淫于声色,后来生的儿子都不久就夭折了。在由皇子变成王子,王子变成皇子的反复折腾下,本身心理素质就不过硬的赵曙精神上就出了问题。到仁宗五十岁的时候,身体越来越差,大臣们又急了,兜兜转转,已经三十多岁的赵曙又回到了皇宫。但这时候赵曙对当皇子的事情坚决不干了,无论仁宗下旨还是大臣规劝,赵曙就一个装疯卖傻不合作,弄的仁宗和大臣手足无措。于是仁宗早朝上就召集大臣商议,赵曙不行干脆换个人算了,但这时宰相韩琦却坚决反对,韩琦反对的意见是赵曙作为皇子被培养多年,且赵曙敦厚贤良,最根本的是韩琦自己曾经做个赵曙的老师,与赵曙交情深厚。于是立太子的事情不得不搁置了下来,直到嘉佑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宋仁宗突然暴病生亡,赵曙硬是被韩琦、包拯等大臣架着走进皇宫继承了皇位。赵曙继位后,时而清醒时而疯癫,朝堂不得不由曹太后垂帘听政,政事皆由宰相韩琦处理。

宋英宗继位不久,西夏乘宋朝皇位更替之际,撕毁“庆历协议”,大举侵犯宋朝边境。宋朝立马组织兵力迎战,大军屯集西边。凤翔作为西边的粮秣供应中心,陈希亮与苏轼日夜筹粮筹兵。好在垂帘听政的曹太后英明,决伐果敢,调兵遣将大败西夏军。后曹太后又诏令端明殿学士王素镇守渭州,王素是名臣王旦幼子,历来驾驭官兵有法,军纪严明,西夏习闻王素威名,闻讯立即撤兵,引兵远遁。西夏撤兵后,为了防止西夏卷土重来,边境需要大量戍兵。但宰相韩琦以军粮不足供应,命令科陕西民户,三丁抽一,筹民兵十四万为义勇军戍边。军粮不足籍义勇军,因为义勇军半兵半农,不用朝廷供给军粮。由于义勇军是临时拼凑,且无军费保障,战斗力低下,在西夏军面前形同虚设,且无形加重了百姓负担,以司马光为首的谏官上疏多次反对,宰相韩琦一意孤行。诏令下达后,苏轼不得不巡回所属各县,抓壮丁筹集义勇军,苏轼亲眼目睹招募义勇军民怨四起,哭声震天,但苏轼作为一个地方官职责是奉命行事,在朝廷诏令面前一点办法也没有。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看着百姓的疾苦,苏轼难于做到雁木之间,遂出其所学,以笔为刃,针砭时弊,作言及民生的两篇大文章,一是做《上韩魏公论场务书》,以凤翔任通判期间所见百姓衙前劳役困苦为例,请求朝廷以民生为本,行宽大长久之政,先富民后富国,藏富于民;二是做《思治论》。请求朝廷除弊革新,富国强兵。

苏轼在《思治论》中说:方今天下何病哉!其始不立,其卒不成,惟其不成,是以厌之而愈不立也。……今世有三患而终莫能去,其所从起者,则五六十年矣。自宫室祷祠之役兴,钱币茶盐之法坏,加之以师旅,而天下常患无财。五六十年之间,下之所以游谈聚议,而上之所以变政易令以求丰财者,不可胜数矣,而财终不可丰。自澶渊之役,北虏虽求和,而终不得其要领,其后重之以西羌之变,而边陲不宁,二国益骄。以战则不胜,以守则不固,而天下常患无兵。五六十年之间,下之所以游谈聚议,而上之所以变政易令以求强兵者,不可胜数矣,而兵终不可强。自选举之格严,而吏拘于法,不志于功名;考功课吏之法坏,而贤者无所劝,不肖者无所惧,而天下常患无吏。五六十年之间,下之所以游谈聚议,而上之所以变政易令以求择吏者,不可胜数矣,而吏终不可择。财之不可丰,兵之不可强,吏之不可择,是岂真不可耶?故曰:“其始不立,其卒不成,惟其不成,是以厌之而愈不立也。

……

夫今之世,亦与明者熟策之而已。士争言曰:如是而财可丰,如是而兵可强,如是而吏可择。吾从其可行者而规摹之,发之以勇,守之以专,达之以强,日夜以求合于其所规摹之内,而无务出于其所规摹之外。其人专,其政一,然而不成者,未之有也。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此三者,存亡之所从出,而天下之大事也。夫以天下之大事,而有一人焉,独擅而兼言之,则其所以治此三者之术,其得失固未可知也。虽不可知,而此三者决不可不治者可知也。

……

且今之世俗,则有所可患者,士大夫所以信服于朝廷者不笃,而皆好议论以务非其上,使眩于是非,而不知其所从。从之,则事举无可为者,不从,则其所行者常多故而易败。夫所以多故而易败者,人各持其私意以贼之,议论胜于下,而幸其无功者众也。富人之谋利也常获,世以为福,非也。彼富人者,信于人素深,而服于人素厚,所为而莫或害之,所欲而莫或非之,事未成而众已先成之矣。夫事之行也有势,其成也有气。富人者,乘其势而袭其气也。欲事之易成,则先治其所以信服天下者。

苏轼在《思治论》中,开篇便痛陈政弊:“方今天下何病哉!其始不立,其卒不成,唯其不成,是以厌之而愈不立也……不知其所以不成者,罪在于不立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改革失败根源在于初期缺乏好的顶层设计,未确立完善的制度和规则。苏轼可谓言之确凿,有理有据,但宰相韩琦方欲持重,斥苏轼一派书生之言,将苏轼的一腔政治热忱束之高阁。

治平元年(1064年),苏轼在凤翔通判任上三年期满,需接受朝廷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另授新职,宋时称“磨堪”。磨勘制度最初始于唐代,北宋之初无磨勘之名却有磨勘之实。宋真宗时北宋正式确立了磨勘法,与转官相挂钩,规定文官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苏轼此次以磨堪升官为殿中丞。宋朝的官职分为散官阶,寄禄官阶,职,差遣,勋和爵。常见于史籍的是寄禄官阶、职和差遣。磨堪合格者官升一级,但宋朝官员人数众多,官分实职和虚职,殿中丞属于虚职,只是衔名而已,这和今天的职位职级并行差不多,殿中丞等虚职官衔类似于今天调研员、巡视。

宋英宗治平二年二月(公元1065年),苏轼携带妻儿回到汴京,先与父亲、弟弟一家团聚,后入登闻鼓院为官,行呈递表疏之事。呈递表疏就是传递文件的工作,这个职位对于苏轼来说,显然是大材小用了。苏轼进士考试名动天下,宋英宗在做太子时就听闻了苏轼的才学,英宗和仁宗一样,经常读苏轼文章废寝忘食,宋英宗就打算将苏轼直接越升,召入翰林,授起草诏令的知制诰一职。知制诰这一职位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宋朝的历任宰相,例如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都经过这个岗位的锻炼。对于苏轼的破格提拔,时任宰相韩琦向皇帝提出了反对意见。韩琦说:苏轼之才,远大之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之,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词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后宋英宗又让苏轼来修起居注,也就是专门记录皇帝言行,乃天子近臣。韩琦还是以差不多的理由,继续反对。最后,几经博弈,宋英宗诏令苏轼在直史馆任职。苏轼倒也乐得直史馆的工作,因为直史馆的官员要轮流到国家图书馆工作,苏轼正好借此机会博览群书。

这年五月,命运又再次跟苏轼开了个玩笑。就在苏轼享受工作清闲、家人团圆的幸福时刻,妻子王弗突然病重,撇下自己和年幼的儿子苏迈撒手人寰。这年王弗才27岁,正是青春年少。王弗与苏轼婚姻十年,是苏轼外出求取功名,为母守丧,初入仕途的十年,夫妻二人离合无常,颠沛流离。苏轼外出求取功名期间,王弗在家侍奉先姑,勤俭持家。跟随苏轼到凤翔后,王弗又作为苏轼的贤内助,为苏轼出谋划策,交友把关。苏轼生性大而化之,与人交往缺心眼,王弗就默默地躲在丈夫身后,为丈夫辨析人情事理。王弗的敏而静、聪而惠正是苏轼所缺乏的修养,她的精明干练,使得苏轼对她产生了深深的依赖,王弗隐然做了苏轼的护身符。王弗陪伴苏轼的十年,比起一个天真的崇拜者,她更像一个冷静的朋友。少年夫妻老来伴,在苏轼的人生规划中,王弗应该是和他一起白头偕老的人,是一起和他归隐田园的人,如今王弗突然离世,半道中落,留下一个破碎的家,怎不令人悲恸。

王弗离世后,苏洵、苏辙及亲属朋友都为之悲痛。苏洵嘱咐苏轼道:“媳妇从你于艰难,将来,你必须要将她葬在其姑之侧”。后来苏轼为王弗做墓志铭曰:“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苏轼对王弗的爱,海枯石烂,经久不衰。十年后(1075年),苏轼在密州知府任上梦见爱妻,犹是凄切难遣,作凄婉哀伤的千年第一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在词中说:“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苏轼对妻子王弗的思念“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真情郁勃,句句沉痛,音响凄厉,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然而,爱妻离世不久,生活对苏轼的另外一场打击又接踵而至。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二十五日,就在爱妻离世不到一年时间,父亲苏洵突发疾病逝世,享年五十八岁。此时弟弟苏辙远在大名府做推官,苏轼来不及悲伤,一面向弟弟急发电报,一面上书朝廷。英宗听闻苏洵病史,召赐银一百两,绢一百匹,苏轼辞赐银绢,祈求英宗为父赐官爵,英宗下旨诰苏洵为光禄寺丞,苏轼至死终做从六品官职。苏洵自嘉佑六年(1060年)被任命为秘书省试校书郎以来,先修撰《太常银革礼》,后又写《易传》,然而《易传》未完,苏洵就病重,遂遗言苏轼、苏辙兄弟续写完成,苏轼哭涕受命。苏洵一生,大器晚成,文学成就斐然,文集有《权书》《衡论》《嘉祐集》《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祐集》15卷。散文有《颜书四十韵》《六国论》《管仲论》《辨奸论》等流传于世,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唐宋八大家”。

苏洵逝世后,宰相韩琦,副宰相欧阳修等人均各致厚礼,苏轼、苏辙兄弟感辞不受。当年六月,苏轼、苏辙兄弟均辞官,抚护父亲和王弗的灵柩,从汴京进入淮河,沿水路回四川眉州安葬父亲和王弗。治平四年八月,合葬父母于老翁泉,同时葬王弗夫人于其侧。后欧阳修为苏洵撰墓志铭曰:“君生于远方,而学又晚成,常叹曰:知我者惟吾父与欧阳公也。然则非余谁宜铭。铭曰:苏显唐世,实栾城人。以宦留眉,蕃蕃子孙。自其高曾,乡里称仁。伟欤明允,大发于文。亦既有文,而又有子。其存不朽,其嗣弥昌。呜乎明允,可谓不亡。”

苏轼为父守丧期间,整理旧书,发现父亲写了很多爷爷苏序的事迹,便整理撰《苏廷评行状》。治平四年,宋英宗驾崩,其子赵顼继位,庙号神宗,国号熙宁。熙宁元年(1068年)年七月,苏轼苏辙守丧期满,十月苏轼续娶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为妻,十二月兄弟二人拜别亲邻,再次携家属启程还京,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此时朝廷刚刚继位的神宗皇帝意气风发、立志图强,整个北宋王朝风起云涌,蓄势待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