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一代文宗苏东坡 > 第5章 唤鱼姻缘比翼飞

一代文宗苏东坡 第5章 唤鱼姻缘比翼飞

作者:异响客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9 12:03:00 来源:文学城

卷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凤兮凤兮归故里,遨游四海求其凤”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卓文君追求爱情的自由精神,冲破了封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婚姻枷锁,在四川乃至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漫步成都街头,随处可见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伟大爱情的见证:古韵今风的琴台路,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邛崃文君井。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千百年来,柏拉图式的爱情一直是人们热衷和谈论的话题。才子佳人历来被视为标配,但历史上真正的才子佳人却极为稀有,偶尔出现一对,结局往往悲惨。如女词人李清照,她的爱情最终只能在《声声慢》中化作一声声独守空房的叹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南宋大诗人陆游与表妹唐婉儿的爱情同样梦断香消四十年,两人隔空对吟《钗头凤》。陆游唱到:“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唐婉儿回应:“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错错错,我们都曾爱过也哭过,爱情本身是痛也是过。

然而,苏轼与王弗的爱情却是千古佳话,堪称千百年来美好爱情的典范。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婚姻均由母亲程夫人主导。后来,苏轼与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爱情盟誓,以及苏辙与妻子史氏“一生一世一双人”的长相厮守,都验证了程夫人择媳的独到眼光和伟大智慧。

在宋朝,有一种说法叫“榜下捉婿”。科举是宋朝读书人仕途的唯一途径,每逢科举放榜之日,京城的达官显贵、豪绅富商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进士及第的仕子做女婿,情景如同大妈在菜市场抢购物美价廉的商品,坊间戏称为“捉婿”或“脔婿”。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一文中特地记录了这一盛景:“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对于宋朝榜下捉婿的世风,苏洵和程夫人有不少顾虑。鉴于女儿八娘婚姻的不幸和家庭发展的需要,苏家即将面临苏轼、苏辙二兄弟进京参加科举,程夫人身体每况愈下,纱縠行的生意也需要人打理。程夫人认为应在两个儿子参加科举考试前解决好他们的婚姻问题。苏洵在是否期待科举中榜后与达官显贵联姻,还是在本地找个门当户对、实实在在的女孩之间犹豫不决。最终,程夫人对苏洵说:“要是遇上了难缠的富家小姐怎么办,不如在本地找一个知根知底的人家,能够陪着孩子把日子过好就行。”苏洵这才放弃了让儿子参加榜下捉婿的想法,同意了程夫人在本地为两个儿子选择配偶的意见。

虽然苏轼与王弗的婚姻由母亲程夫人主导,属于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民间关于他们爱情的传说却充满了浪漫与唯美,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便是“唤鱼传说”。王弗的父亲王方,是眉州青神县的一名仕宦,曾在青岩书院担任苏轼的老师。王方对苏轼的才华赞赏有加,心中早有将女儿王弗许配给他的念头。然而,受限于宋朝榜下捉婿的风气,王方知道苏轼必将科举仕进,不便主动向苏洵和程夫人提亲,加之婚姻之事自古由男方主动,王方一直未能开口。

姻缘总是如此奇妙,千里姻缘一线牵。不久,一场学术活动将这两位年轻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岩书院附近的中岩寺下,有一处奇妙的清泉,相传为慈老龙所居。池水清澈见底,平时空无一物,但若在池边击掌或喊叫,便会涌出无数鱼儿,仿佛从天而降。然而,这池子虽奇,却一直无名。

一日,中岩书院的主持僧人邀请王方为池子命名。王方谦逊地表示:“我才华有限,不如邀集附近青年才俊,举办一场中岩寺文学聚会,集众人之智,为池子取一个别开生面的名字。”实际上,王方别有用心,女儿王弗已年方十六,按宋朝习俗,女子十三岁即可婚嫁,十四岁未嫁则父母需交罚款。王方想借此机会为女儿择一贤婿。在他眼中,王弗自幼饱读诗书,端庄淑丽,温柔谦谨,才貌俱佳,唯有才貌双全的青年方能与之匹配。在受邀的众多青年才俊中,苏轼自然成为首要人选。

转眼间,中岩寺聚会的日子如期而至。青神山方圆百里的才子们应王方之邀,齐聚中岩寺的水池旁。众人目睹池中鱼儿争相涌出的奇景,纷纷议论开来。有人提议将池子命名为“飞鱼池”,也有人建议叫“仙鱼池”,但这些名字要么过于普通,要么显得俗气,王方和中岩寺的主持均不满意。王方转而看向苏轼,问道:“苏公子,久仰大名,不知你可否为这池子赐名?”苏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鱼儿应声而出,不如称之为‘唤鱼池’如何?”“唤鱼池,‘唤’字生动形象,妙不可言!”王方竖起大拇指,对苏轼赞不绝口。中岩寺的僧众和众才子也纷纷竖起拇指,称赞苏轼取名的巧妙。

此时,王弗的丫鬟端着托盘走到王方身旁,对众人说道:“王家小姐也为这鱼池取了一个名字。”王方急令展开纸张,只见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唤鱼池”三个大字。金风玉露,奇妙相逢,王方及众人都惊讶于苏轼与王弗小姐的见解竟如此一致。其实,大家心知肚明,王方此次召集众人聚会的真正用意。于是,在一位青年才俊的带头起哄下,众人开始戏谑苏轼和王弗小姐,齐声高呼“在一起、在一起”,场面热烈,颇似现代求婚的场景。中岩寺的主持和僧众也凑过来打趣王方,主持笑道:“恭喜王贵人一举双得,既为水池得名,又喜得佳婿。”

站在一旁的苏轼在众人的哄笑声中,羞得面红耳赤,一直红到脖子根。而躲在中岩寺外屋观看的王弗,从丫鬟口中得知自己与苏轼为池子取了相同的名字,远远听到众人的起哄声,便掀起窗帘向鱼池这边张望。苏轼的才名在眉州早已传遍百里,王弗其实早已注意到他。人群中,王弗远远望见年方十九的苏轼,身材修长健硕,面容宽阔,双目细长而炯炯有神,笑容豁达,气宇轩昂,犹如鹤立鸡群。王弗凝视着苏轼,心中想着“唤鱼池”的奇妙缘分,不觉低头轻抚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在民间流传着另一个才子佳人的奇遇版本。相传,苏轼的姐姐八娘在遭受婆家折磨后不幸离世,一向与姐姐感情深厚、血气方刚的苏轼发誓要报仇。他曾多次冲动欲杀表兄程之才及舅公、舅母,但每次都被家人拦下。因无法报仇,苏轼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形容枯槁,意志消沉。后来,在一位道士的指点下,苏轼才逐渐走出悲痛,但心中的怒火仍难以平息。一向热爱诗词的苏轼开始迷恋习武,希望有朝一日能上阵杀敌,以泄心中悲愤。

一日,苏轼在山中练习骑马射箭,不慎被自己射出的箭矢所伤,昏迷跌落山崖。幸亏青神名士王方及时相救,将他带回家中疗养。王方的女儿王弗正值二八芳龄,见苏轼满身英豪之气,不禁暗生情愫,日夜守在床前悉心照料。几日后,苏轼醒来,见到眼前的美丽女子,迷迷糊糊地唤道:“小兔。”王弗惊讶,苏轼如何知道自己的小名。原来,王弗生肖属兔,王方便为其取乳名“小兔”。苏轼又迷迷糊糊地问:“小兔,你见我的‘三川弓’了吗?”王弗听后羞红双颊,原来她从小写字时喜欢先写“三”,再写“川”,最后写“弓”,小伙伴们便给她取了个外号“三川弓”。而苏轼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他常自比广寒宫砍桂花树的吴刚,愿以己之力拯救苍生。没想到,苏轼射出的这支箭竟是月老的丘比特箭。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苏轼与王弗互生情愫,常偷偷约会。父亲王方看在眼里,心想在崇文抑武的宋朝,一直希望为女儿觅得一位文学才子作为乘龙快婿,便决定考一考苏轼的才学。一日,王方拿出一副对联考苏轼,上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转八弯来到九江,十足呆举子。”苏轼略加思索,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车诗书,进了七六五次考场,四往三返登二门,一等奇进士。”王方听后,对苏轼的才学深感折服,竖起大拇指称赞道:“此子将来必中进士。”遂将女儿许配给苏轼。

当然,无论是唤鱼池的姻缘传说,还是小白兔的故事,大多属于民间杜撰的浪漫爱情故事。后来从苏轼的部分著作中考证可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苏轼年轻时是排斥婚姻家庭生活的。在《与刘宜翁使君书》中,苏轼写道:“轼龆龀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然未尝一念忘此心也。”意思是,他幼年时就喜好道学,本不想结婚做官,却被父兄强迫,一旦落入尘世的罗网,便无法自行逃脱,然而从未有一刻忘记过这个初心。苏轼在写给侄婿王庠的书信中也坦言:“少时本欲逃窜山林,父兄不许,迫以婚宦,故汩没至今。”

前文曾记述,苏轼幼时师从道士张易简,与坐化升仙的道士陈太初为同窗。苏轼崇尚道家“道法自然”的理念,讲究天道无为,一生都在出世与入世、隐与仕的矛盾中纠结。对于婚姻家庭,苏轼一直秉持着顺其自然的态度。苏轼最初的暗恋对象是自己的堂妹,但受制于自古以来堂兄妹近亲不能结婚的伦理和法律禁锢,他只能将这份爱情深埋心底。由于古代生命科学不发达,普遍认为堂亲属于自家人,而表亲才是亲戚,因此古代表兄妹可以婚配,但堂兄妹不行。

苏轼与王弗的婚姻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结合,然而他们的婚姻却十分和谐幸福。从苏轼在新婚夜所作的《南乡子·寒玉细凝肤》一词中,可以看出他对王弗爱情的热烈:“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冶叶倡条遍相识,净如。豆蔻花梢二月初。年少即须臾,芳时偷得醉工夫。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词的上半部分着重描写王弗的美丽,她清俊的容貌和柔润洁白的肌肤,唱一曲《倒金壶》的清亮之歌,婀娜多姿的《杨柳枝》全都熟悉,比得上二月初的豆蔻梢上的花。王弗之美,清丽脱俗,犹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美好的时光转瞬即逝,良辰暗暗换得醉酒的工夫。丝罗帐子柔和地垂在银烛背后,欢乐之中,仿佛舍弃了平生的英俊气概。**一刻值千金,年少、芳时、罗帐细垂,苏轼在此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年轻夫妻新婚夜璀璨夺目、翻云覆雨的情爱场景。

王弗聪敏而沉静,智慧且谦逊。初嫁苏轼时,每逢苏轼读书,王弗总是静静地坐在丈夫身旁。某日,苏轼撰写文章需引用一典故,虽熟悉却一时记不起出处,急得抓耳挠腮。正当他苦闷至极,王弗微微一笑,轻声说出典故的出处。苏轼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因古代女子以无才为德,婚前他并不知王弗亦饱读诗书,精通四书五经。

苏轼惊异地问王弗:“你读过书吗?”王弗谦逊地答道:“在家随父亲略读过一些。”苏轼见王弗自信可爱的模样,心中生疑,便拿起桌上的《后汉书》欲考验妻子。结果,王弗对书中每一典故都对答如流。苏轼又取《论语》《左传》等多本书考她,王弗依旧应答自如。苏轼对王弗愈发刮目相看,未曾料到妻子竟有如此不输于己的才华,且贤良冷静,自持得体。

自此,在王弗的协助下,苏轼的学问日渐精进。

俗话说:女人之美,不在于外貌,而在于才情;才情固然重要,却不及懂事;懂事虽佳,更难得的是善解人意。王弗的聪慧与沉静,不仅体现在她的才智上,更在于她独具慧眼识人的能力。苏轼天性率真,洒脱不羁,行事不拘小节,与人交往时,无论对方是谁,皆能成为知己,坦诚相待。苏轼曾自诩:“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中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然而,苏轼在人际交往中的天真无邪,常使他成为小人嫉妒和陷害的对象。王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她与婆婆程夫人一样,担心伤害丈夫的自尊,从不责备或打断他的言行。

每当苏轼与人交谈时,王弗便隔着帘子细心倾听,以便事后指出其交往中的得失。她总能准确无误地复述丈夫与客人的对话,并精准地指出对方的优缺点,这便是“幕后听言”的典故由来。相传,章惇未发迹时曾拜访苏轼,离去后,王弗直言不讳:“此人言辞闪烁,毫无主见,只会随波逐流,迎合他人。一旦得势,必生阴险之心。”果不其然,多年后章惇升任宰相,手段残忍,多人受害,连豁达大度的苏轼也感叹:“此生若为鬼,亦不愿再见章惇。”

婚后,苏轼对王弗情深意重,只愿与爱妻朝夕相伴,共度岁月,相依煮茶,赏花观景,看窗外的春去秋来,燕飞月升。

苏轼与王弗成婚的第二年,弟弟苏辙也与祖母的族家女子史氏婚配,自此,王弗在苏家是妻子、是媳妇、也是大嫂。婆媳、妯娌相处,王弗都相处的非常和谐。当时的苏家,程夫人卧病在床,苏洵、苏轼、苏辙三人一心读书或治学或准备科举考试,纱縠行丝绸店的生意,照顾公婆公公,辅助丈夫读书,家庭的重担都落在王弗身上。王弗不仅将家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对长辈更是关怀备至。程夫人卧病期间,她每日亲自熬煮汤药,细心喂服,还变着花样做些可口饭菜,只为让婆婆能多吃几口,身体能快些好起来。对于公爹苏洵,她也是恭敬有加,家中大小事务都会先询问公爹的意见,让苏洵深感欣慰。在辅助丈夫读书方面,王弗更是尽心尽力,她会根据苏轼的学习进度,为他整理相关的书籍资料,在苏轼读书疲惫时,送上温热的茶水,轻声细语地鼓励他继续努力。而对于弟弟苏辙和弟媳史氏,王弗也如同亲姐姐一般,时常关心他们的生活,妯娌之间相处得如同姐妹,从未有过半句口角。整个苏家在王弗的操持下,处处洋溢着温馨和睦的氛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