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一代文宗苏东坡 > 第3章 良朋益友程夫人

一代文宗苏东坡 第3章 良朋益友程夫人

作者:异响客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9 12:03:00 来源:文学城

卷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圣经.箴言》有一段关于才德妇人的描述:

有才德的妇人,谁能得着呢,他的价值胜过珍珠。

她丈夫心里倚靠他,必不缺少利益.

她一生使丈夫有益无损。

她寻找羊绒和麻,甘心用手作工。

她好像商船从远方运粮来。

未到黎明她就起来,把食物分给家中的人。将当作的工分派婢女。

他想得田地就买来,用手所得之利栽种葡萄园。

他以能力束腰,使膀臂有力。

他觉得所经营的有利,他的灯终夜不灭。

他手拿捻线竿,手把纺线车。

他张手周济困苦人,伸手帮补穷乏人。

他不因下雪为家里的人担心,因为全家都穿著朱红衣服。

他为自己制作绣花毯子;他的衣服是细麻和紫色布做的。

他丈夫在城门口与本地的长老同坐,为众人所认识。

他作细麻布衣裳出卖,又将腰带卖与商家。

能力和威仪是他的衣服,他想到日后的景况就喜笑。

他门口就发智慧;他舌上有仁慈的法则。

他观察家务,并不吃闲饭。

他的儿女起来称他有福,他的丈夫也称赞他,

说:才德的女子很多,惟独你超过一切。

艳丽是虚假的,美容是虚浮的,惟敬畏耶和华的妇女,必得称赞。

愿他享受操作所得的,愿他的工作在城门口荣耀他。

四川有座山,名为劳资蜀道山。这个名字源自四川女人的口头禅,是四川男人闻风丧胆的“老子数到三”的谐音。四川女人外表柔弱,内心却异常强悍。自上古时代起,四川女人都是立起是正的,躺起是硬的,响当当的存在。相较之对比下,四川男人多以“耙耳朵”著称。但这里说的粑耳朵只是相对于自己的妻子和家庭地位而言,川军出征,震撼巍巍华夏,在国家危难面前,四川男人是个顶个的雄起,有四川男人在,中华不灭。

四川堪称母权文化的发源地。伏羲和女娲的母亲——始祖母,曾生活在离眉山不远的阆中地区。炼石补天的女娲在四川首创婚姻制度,创造了人类,播下了华夏文明的种子。母系神权领袖西王母亦是四川人。

秦汉唐宋以来,巴蜀女人不断上演大女主的剧本,将这一角色演绎到极致。她们不畏封建男权,勇于摆脱古代强加于女性的“夫为妻纲,出嫁从夫”的枷锁。例如,第一个大胆喊出“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爱情宣言的卓文君;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差点颠覆唐朝的杨贵妃;从孤女到垂帘听政,有吕武之才却无吕武之恶的千古第一皇太后刘娥;女诗人薛涛;红岩精神的代表人物江竹筠;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等。

程夫人则是众多杰出四川女性的代表。三苏一程,没有一程何来三苏?若非程夫人这位贤良的妻子和母亲的辅助,就不会有占据唐宋八大家三大席位的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程夫人正是《圣经·箴言》中所描述的那位有才德的妇人。后来,司马光在《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中详细记载了程夫人一生的贤良与功德。

曰: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二孤轼、辙哭且言曰:“今将奉先君之柩归葬于蜀。蜀人之祔也,同垄而异圹。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铭,子为我铭其圹。”光固辞,不获命,因曰:“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光拜受,退而次之曰: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已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自宋兴以来,惟故资政殿大学士吴公育与轼制策入三等。辙所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勖之也。若夫人者可谓知爱其子矣。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孤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夫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其年十二月庚子葬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享年四十八。轼登朝,追封武阳县君。凡生六子,长男景先及三女皆早夭,幼女有夫人之风,能属文,年十九既嫁而卒。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铭曰: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底于光大。寿不充德,福宜施于后嗣。

程夫人于1010年出生于四川眉山青神的程家嘴,出身名门望族,其父为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程夫人自幼博览诗书,深谙礼仪之道。18岁时,她嫁入苏洵家中,当时苏家已五世不显,家道中落。尽管拥有田产,却仅能勉强维持温饱。加之苏洵之父苏序乐善好施,慷慨大方,常在自身难保之际仍打肿脸充胖子,周济乡邻,致使苏家老少生活困苦,时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异常艰难。尽管苏序的次子苏焕已仕途为官,时常会接济家中,但终究杯水车薪,苏家一大家子仍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一个男人最大的底牌和投资,莫过于拥有一个好的妻子。“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山川看不厌,浩然随忘还。”苏洵性格古怪,不喜劳作,不爱读圣贤书,常与友人游山玩水,且眼高手低。当时的苏家经济条件一般,堪称贫困没落的家庭。程夫人嫁给苏洵,在当地人看来,如同跳入火坑,属于下嫁,但程夫人从不冷眼看待自己的丈夫,对苏家家人也非常尊敬。

古人讲究“出嫁从夫”,后世称程氏为程夫人,而非苏夫人或苏程氏,这一称呼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封建社会实属罕见。通常女子出嫁后,离开父母,就失去了自己的姓氏,往往随夫姓改名为王张氏、张李氏等。翻遍历史,古代封建社会极少有未随夫姓的妇女,而以自己姓氏相称的,仅有三国刘备的糜夫人和甘夫人,汉高祖的戚夫人、汉武帝的钩戈夫人等寥寥数位,且她们多为皇室成员,有其他称呼如糜皇后、戚妃子或钩戈贵人,未随夫姓有其特殊原因。历史上未随夫姓的普通妇人,实实在在唯有程夫人一人。

然而,四川自古以来别具一格,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格格不入。四川女性的社会及家庭地位数千年来均高于其他地区,这也是四川女性在中国历史中演绎无数大女主剧本的根本原因。即便在当代,四川女性仍不同于北方及中原地区的女性,这点在家庭地位中尤为明显。在四川家庭中,男性地位相对弱势,四川男人素有“粑耳朵”之称,通常下厨房、操持家务的都是男人。程氏称程夫人而未称苏夫人或苏程夫人,一方面得益于四川先天女性地位崇高的社会风气,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她的贤良——精心照顾丈夫,用心培育孩子,成就了三苏。程夫人这一称谓,也是后世对她贤良的敬称。

有才德的妇人,是丈夫的坚实依靠,她的一生对丈夫而言,益处良多而毫无损害。程夫人辞世后,苏洵在祭奠亡妻的文中写道:“自子之逝,内失良朋。孤居终日,有过谁箴?”由此可见,程夫人与苏洵不仅是夫妻,更是彼此最亲密的朋友。

当年程夫人嫁给苏洵时,邻里曾质疑:“你怎么嫁给这样一个不求上进的夫君?”程夫人总是坚定地回答:“我相信我的丈夫,他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婚后,程夫人从未强迫苏洵读书。即便大女儿不幸夭折,大儿子景先出生几年后又夭折,苏洵依旧保持着浪荡公子的习性,整日不是画张果老像祈求程夫人早生儿子,就是与朋友游山玩水。加之公公婆婆年事已高,程夫人内外操劳,终日忙碌不已,每晚累的腰酸背痛,还要顺应丈夫的愿望,期盼早生儿子,但她始终毫无怨言,从未逼迫丈夫。

直到有一天,苏洵良心发现,主动对程夫人说:“吾誓要发愤读书,求取功名。”程夫人才坦言,她其实很早就想规劝丈夫发愤读书,但不愿让丈夫感到有思想包袱,认为是为了家庭和她的逼迫才不得已而为之。这件事一方面展现了程夫人对丈夫的深切尊重,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她的智慧:一个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逼迫往往收效甚微,唯有发自内心的渴望,才能激发出充足的动力,才能真正干出一番事业。

作家萧伯纳曾言:“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也蕴藏着甜蜜的爱。”程夫人对苏洵的尊重与支持还体现在另一件事上。大儿子苏景先出生后,苏家的生活陷入困境,几乎到了难以为继、揭不开锅的地步,日常饮食常以糟糠野菜充饥。周边邻居见苏家日子过得如此艰难,纷纷劝程夫人道:“你娘家并不缺钱,凭借父母之爱,若开口求助,理应不会遭到拒绝,为何甘愿如此清苦?难道不能说一句求助的话吗?”意思是她娘家富足,为何不向娘家寻求资助?程夫人答道:“诚然,我向父母求助,确实可行,但若让人误以为我丈夫无力养家,而求助于他人,那该如何是好?终究还是不求为好。”此事足见程夫人的涵养与智慧,以及对苏洵的深切体贴与关爱。

程夫人对苏轼的爱还体现在她对苏洵家人的关怀上。刚嫁入苏家时,苏洵的祖母尚健在,老祖母年事已高,性情严厉,家人从她堂前经过,若脚步声稍显杂乱,便会遭其责罚,大声斥骂,以致苏家无人敢亲近她,即便是亲孙子苏涣和苏洵,也唯恐避之不及。然而,老祖母却对程夫人却颇为喜爱,常与她长谈,在整个苏家数十人中,唯有程夫人和苏洵的母亲史夫人能得老人欢心。

她犹如远道而来的商船,满载着粮食。……她擅长经商,深谙购货之道,犹如一艘充满事业心的商船。她利用自己赚得的资金购置田地,种植葡萄,以此获取利润,创造新的财富。程夫人不仅勤劳,而且智慧,她善于持家,精于经营管理和理财。当苏洵决心发愤读书,追求功名时,他对程夫人说:“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意思是,他觉得现在依然可以学习,但似乎觉悟得太晚,白白浪费了青春岁月。如今他想要专心读书,却担心家里的生计无法维持。程夫人答道:“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意思是,她早已期待这一天,只要苏洵有志气成就事业,家中的事务完全可以交给她来承担。程夫人温暖而坚定的话语给了苏洵极大的信心,从此他下定决心追求功名,闭门苦读。

《幼学琼林》中写道:“阴阳和而后雨泽降,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妻子是丈夫生命中的半边天。迷茫时,她给予开导;委屈时,她给予宽慰;疲惫时,她给予陪伴。妻子全心全意地对待丈夫,不仅能改善生活,还有可能改写丈夫的命运。

为了支持丈夫专心求仕,程夫人毅然变卖了自己的嫁妆及金银首饰,在眉州城中开了一家丝绸商铺。关于程夫人开丝绸铺子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当年眉州遭遇大灾荒,一位衣衫褴褛的行人闯进苏家,向程夫人讨一口饭吃。乐善好施的程夫人,尽管自家也濒临断炊,仍拿出仅有的一点存粮热情招待了这位求助者。行人深受感动,决心报答程夫人。原来,这位行人本是川颠一位著名的丝绸商,因在眉州路上遭遇土匪,盘缠被抢,沦落至此。离别之际,他向程夫人建议:“眉州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若开设一家丝绸店,生意定会兴隆。”这建议正合程夫人心意,她与苏洵商议后,果断变卖了嫁妆首饰,在眉州城开了一家集蚕丝产销于一体的丝绸店。

程夫人豁达待人,宽厚仁慈,且经营有方,加上那位川颠商人的合作帮助,程夫人丝绸铺子的生意异常火爆。不久,苏家便发达起来,积累了万贯家财。程夫人便在眉州城里购置土地,修建了气势恢宏的苏宅,即现今“三苏祠”的前身。发达后的程夫人并未忘记乡邻,在她的帮助和带领下,许多乡邻也在眉州开设了丝绸铺,逐渐形成规模,整条巷子皆为丝绸铺,吸引了远近客商云集。丝绸因此成为眉州千年的支柱产业,并远销海内外。时任眉州太守董储一日拜访苏宅,程夫人邀请太守为小巷命名,董太守提笔写下“纱縠行”三字。从此,眉州城便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纱縠行,这也是今天我们在眉山看到的千年古街巷——纱縠行的旧址。

“温良品性世难寻,一生成就三苏人”,程夫人对苏洵而言,既是贤妻也是良母。《三字经》中记载:“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再加上“得妻勉”,则更为公正和恰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