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瑶卿 > 第3章 对视

瑶卿 第3章 对视

作者:山时月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6 23:14:03 来源:文学城

大魏如今的簪缨世家中,卢家当属风头无量,卢淮景之父卢怀信久居北境,守土为国,战无不胜,为大魏立下赫赫战功,如今大魏国力强盛,万国来朝,卢家功不可没。

常言道,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变故就发生在七年前的平野之战。平野之战是大魏皇室与北方乌朔人之间的一场战役,乌朔是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生性狂野不羁,屡次南侵,掳掠百姓。

外患不除,百姓一日无安。元景帝便派卢怀信北上抗敌。最初,卢怀信带领军队在此战中势如破竹,军队士气大涨,边塞频频传来捷报。

在朝中上下大喜之际,却千里迢迢传来噩耗,向来攻无不克的卢怀信中了敌方埋伏,他与五百精兵困于狭道,援兵不至,兵困马乏,弹尽粮绝,一代将才,殒命稽山。

朝廷吃了败仗,文武百官连连奏疏弹劾,说此战之所以会败,全赖卢怀信刚愎自用,居功自傲,掉以轻心。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满朝文武并不在意真相,战败之事既已成定局,自己又无力一改局面,索性借此机会落井下石,扳倒卢家。

当时竟也无多少人敢为卢家发声,正应了那一句“人走茶凉”。正当大家都以为卢家从此日薄西山,永无翻身之日时,十四岁的卢淮景主动请战。

纵使他家族世代为将,但他尚且年少,且并无作战经验,事关国家兴亡和百姓生死,元景帝不敢草率做出决定,遂并未同意他的请求。

不过当时朝廷派出的武将竟都接连吃了败仗,元景帝焦头烂额,无计可施。

既已走到了穷山尽水之地,不如殊死一搏,或许能挽回一线生机。

卢淮景,元景帝在诏书上写下了这个名字。

卢淮景在接到诏书以后日夜兼程,奔赴北境,短短两月内,他率领军队力挽狂澜,逆转局势,打得乌朔军节节败退,写下了投降书。

卢淮景功冠全军,一战成名,直接翟升为骠骑将军,世人皆称他为少年战神,封号云麾。

卢淮景的战绩在坊间广为流传,沈瑶卿也有所耳闻,但她并不知道眼前的男子就是所向披靡的云麾将军。

直到一个百姓朝他激动地喊出“云麾将军”的名号之时,沈瑶卿才知晓传闻中的少年将军就是眼前此人。

确实称得上风姿卓然。

卢淮景坐在马背之上,神情自若。他的眼神从沈瑶卿身上轻轻扫过,两人目光在刹那间交汇,随后他瞥向了气急败坏的沈谦,颇有几分居高临下的傲气。

“卢淮景,你莫要多管闲事!”

卢淮景轻轻扯动朱丝缰绳,枣红骏马乖顺停步。接着,马儿控制不住冲沈谦打了一个喷嚏,唾沫星子飞在了沈谦的脸上,沈谦皱眉,嫌弃地抹了一把脸。

“畜生。”沈谦低声骂道。

骏马又故意打了几个喷嚏,而后偏过头去假装不经意,然马尾早已得意地甩动着。

沈谦正欲发火,突然听到卢淮景开口:“原来是沈大公子的爱马,我见此马发了狂症,恐其伤人性命,情急之下,只好引弓射杀。马是我杀的,不关这位姑娘的事,沈大公子莫要为难她。”

说完,他朝沈瑶卿看了一眼,眸光很淡,无半分波澜。

这个人看着明明那样张扬热烈,却生了一双极淡漠的眼睛,若高悬于天的孤月,清冷泛寒。

沈瑶卿回之以微笑,但并非是为了感谢他替她解围,此事本就与她无关,她是莫名受冤,蹚了这趟浑水,这一笑是为了感谢卢淮景及时射出的一箭,挽救了自己的性命。

沈谦对卢淮景一向心怀不满,甚至可以说是嫉妒,卢淮景年少有为,冠绝京城,自己一无所成,无所作为,两人之间,判若云泥。

他为云,自己为泥。

想到此,沈谦更觉心中妒火燃烧,但卢淮景是圣上面前的红人,连母亲都要敬他三分,自己再不服气也只能憋在心里,不能发作。

他扯扯嘴角,笑得十分僵硬:“哪有,我只是与这位姑娘开个玩笑罢了,姑娘,你说是吧。”

真是个牵强的借口,沈瑶卿置若罔闻,不予理睬。

“今日伤了沈公子的爱马,此非我本意,明日,我会为沈公子择选一匹良驹,派人送到沈公子的府上。”

闻言,沈谦眼睛蓦然一亮,卢淮景军营里的马匹,沈谦曾经是见过的,各个膘肥体壮,鬃毛如漆,骑起来更是飒沓如流星,着实令人心动,如此想来,心里倒也觉得平衡了不少。

“沈公子大可放心,我军营的马体格健壮,比起沈公子今日骑的这一匹,只好不差,而且绝不会当街发病,保准你往后不会再陷入今日的窘境。”

当下便传来了几声讥笑。

卢淮景这话说得轻松,听在沈谦耳朵里却如同肉中扎进了刺,不会要人性命,却又痛又痒,教人浑身难受。

“那便这样说定了,我还需处理军中要务,就先行一步。”话音刚落,卢淮景勒紧缰绳,调转马头,疾驰如风,消失在长街尽头。

沈谦心中赧然,无心在此逗留,随从又为他新寻了一辆马车,一行人准备取道回府,走时,他还不忘瞪沈瑶卿一眼。众人见事情已了,无戏可看,乌泱泱一团人顿时散去,各归其事了。

因离乡之时尚且年幼,沈瑶卿对于盛京的印象是极为模糊的,她凭着依稀的记忆沿着长街慢慢走着,市列珠玑,户盈绮罗,丝竹悦耳,酒香馥郁,繁荣富庶一如往昔。

穿过几个巷口,终于走到了记忆中的地方。

墙壁斑驳,刻下了岁月的痕迹,唯有门前的桃花灼灼依旧。儿时,每到仲夏之际,一树果实累累,玲珑有致,粉若云霞,她总喜欢骑在父亲的脖颈上,去摘那枝丫高处的桃子。

想到往事,沈瑶卿心口一暖,她低头深呼一口气,提步走上前去,在屋外敲了三下。不一会儿,远处就传来了“蹬蹬”脚步声,脚步声愈来愈近。

沈瑶卿的心狂跳不止,她暗暗期待着,会是父亲,还是母亲,亦或是二人一同前来,第一句话该说些什么。

“姑娘,你找谁?”

心中正琢磨着该如何措辞之时,后背传来了陌生的妇人声音。

沈瑶卿转身抬眸,出现在她眼前的,是一张陌生的脸庞。

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妪。

婆子将沈瑶卿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这姑娘瞧着面生,不曾见过,应是外地来的。

沈瑶卿和颜开口:“婆婆你好,我来寻这屋子的主人家,他姓沈。”

婆子眉头微皱,应道:“姑娘,这是处空宅,这户人家十多年前就搬走了。”

沈瑶卿心中一坠。

十几年前,自己还未与舅父舅母走散,既要搬走,为何寄往莱阳的家书中从未提及此事,也未去莱阳将自己接走。

难不成,是出了什么事?

沈瑶卿心里一紧,赶忙打消这个可怕的念头,急切问道:“婆婆可知他们去了哪里?”

婆子虽不清楚沈瑶卿是何来历,但这姑娘穿着素雅整洁,说话温和有礼,一看就是清白人家的好女儿,这户人家搬走十余年,竟都不知会人家一声,未免太不厚道,心中不由得生起一丝怜惜之意:“姑娘,这老婆子我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我可以……”

“李婆婆,你在同谁说话呢?”一妇人打断了婆子的话,朝二人走近,她穿一身紫藤纹锦衣,却有一番英姿。

“是一个姑娘来寻屋子先前的主人家。”李婆婆解释道,“平日里你最喜跟街坊邻居打交道,可知道这屋子旧主的去向,若晓得些情况,快与这位姑娘说道说道,莫让人家白跑一趟哩!”

妇人名唤刘玥,她瞅了一眼沈瑶卿,随后笑着调侃道:“打交道?我哪配?婆子你是不知道,这屋子原先的主人家乃是当朝的户部尚书,当今宰相的乘龙快婿,人家成了金尊玉贵的人,哪会再来同我这样的平人打交道?”

字字句句宛若惊雷炸响,户部尚书?当朝宰相的乘龙快婿?沈瑶卿一脸不可置信:“大娘,你可是记错了,这屋子原先住着的是一户普通人家,他有妻室,也并非是当朝宰相的女婿。”

刘玥兀自往嘴里塞了一块果脯,随后与沈瑶卿确认:“姑娘要寻的人可是姓沈?”

“是。”

刘玥向四下张望,确认无人之后,慢慢向沈瑶卿凑近,并举手遮住口型,压低声音说道:“姑娘所找之人可名唤沈仲明?”

沈瑶卿的手不自觉一缩:“是。”

刘玥重新站直身子,拍了拍手上的果脯残渣:“那便错不了。”

……

落日西沉,落花簌簌,夕阳余晖透过林梢,在地上拖出一条寂寞的、单薄的浅影。

沈瑶卿手中紧握着玉佩,面色异常平静,麻木地走过一条又一条街巷,她皮肤本就白皙,这股死水般的沉静衬得她如同一个白瓷娃娃,没有半分生气。

户部侍郎沈仲明十三年前高中状元,与当朝宰相谭晋玄之女谭疏月喜结连理,共谱佳话。

好一对才子佳人,好一段金玉良缘。

真是可歌可泣,真是一段——

笑话。

妇人的话在沈瑶卿的脑中久久盘旋,挥之不去——

“姑娘,这沈尚书曾有原配,可惜红颜薄命,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殒,恰恰死在沈侍郎高中探花的那一年,随后不久,他便娶了谭相的千金谭疏月,从此一路青云直上,短短十多载,便官至户部尚书,可谓是仕途亨通,春风得意呐。”

“可我先前见过那柳娘子,面色红润,言笑晏晏,这样好端端一个人突患沉疴,溘然长逝,我是怎么也不敢相信,可好巧不巧,偏偏死在沈尚书高中之后的那段时间,你说这稀不稀奇?”

“都道沈尚书对前妻情深义重,柳娘子死后,他痛心疾首,茶饭不思,日日以泪洗面,但不过一月,柳娘子尸骨未寒,他就与谭相千金成了亲,若真深情,怎会如此迫不及待?”

“据我所知,沈尚书与柳娘子曾育有一女,那女孩儿被寄养在乡下,孤苦伶仃,沈侍郎一朝富贵,若真顾念旧情,为何不将孤女接回?”

沈瑶卿停了脚步,含着泪眼抬头,只见漫天霞光璀璨,却无丝毫暖意。

这样绚烂的光辉,真是刺眼得很。

顿时,一稚童差点撞在了沈瑶卿身上,他蹦蹦跳跳的,手中拿着一串红通通的糖葫芦,糖葫芦在孩子的手中晃呀晃,晃呀晃,仿佛晃到了十多年前的雨夜。

“瑶儿,你想吃的糖葫芦,爹给你带回来了。”

父亲卸了斗笠,额上流淌着豆大的水珠,向她递来一串糖葫芦。父亲笑起来眉眼弯弯,望向她的目光,含着无尽的慈爱。

沈瑶卿不自觉笑了,嘴里甜丝丝的,恰如那晚父亲为她买来的那一串糖葫芦,那样甜。

记忆中的父亲温柔宽厚,当真会做出那样绝情的事吗?

她尚不清楚刘玥的底细,又怎知她到底存了怎样的心思?

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

刘玥的话是真是假?十多年前,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母亲究竟因何而死?

沈瑶卿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

她要亲自去探寻真相,但不是以沈仲明女儿的身份。

(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选自三国魏李康《运命论》

(2)“市列珠玑,户盈绮罗。”选自宋代词人柳永《望海潮》

(3)“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选自明代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对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