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年关将近,大召的天,像是被一道惊雷劈破了,当朝丞相驸马杜渊,那个素来以文武双全、俊朗儒雅闻名的人物,竟在金銮殿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清声道:“臣,实为女子,原名杜书媛。”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日间便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茶馆里的说书先生停了话本,专讲这场“惊天逆转”;酒肆里的食客拍着桌子争论,有人说“没有验明正身,定是假的”,有人赌咒 “那个才女杜书媛多年前早就死了”;连深宅大院里的夫人小姐,都聚在一块儿,拿着帕子掩着嘴,满脸的不可思议。
一直到过了年,议论声非但没歇,反倒愈演愈烈。有固执的老臣递了折子,说杜渊 “欺君罔上”,要治她的罪,可长公主赵酒鸯早已亲自出面,红着眼眶道:“当年我与她情投意合,可旧制不容女子成婚,先皇怜惜,才允了她以男子身份入赘。”连圣上赵河明也点头承认:“此事朕早已知晓,算不得欺君,杜渊为国操劳,功大于过。”
这般一来,满朝文武纵有不满,也只能将话咽回肚子里。朝堂上的风波暂且平息,可私下里的议论,却仍像潮水般,没个停歇。
陆家知晓此事,比外头早了两日。那日陆舒寒正与云小棉在院里晒太阳,杜之妧听从娘的安排,亲自上门,把事情一五一十说了。陆舒寒瞪大了眼睛:“她竟是杜书媛!”
云小棉也惊得睁大了眼睛:“说起来,咱们两家竟如此有缘!”
杜之妧反倒惊奇:“娘,你知晓杜书媛?”
“那可是江南一带,不,大召当年都是极有名的才女,当年传出她的死讯,不少人都惋惜不已,原来,原来她是隐了身份入朝了,也算是没浪费她的一身才华。”陆舒寒点点头,眼底的震惊渐渐淡去,只剩下几分感慨。
“何止如此,她可是江南第一美人!也难怪你生得如此好相貌。”云小棉略显兴奋,她也是听过杜书媛的名号的,那时她还没嫁给陆舒寒,心想着若此生有机会能见上一见便好了,谁知等她嫁入陆家再去打听时,只有她去世多年的消息,还惋惜了许久。
此话在陆云扬耳中,却催生出了另一番心思。一个念头像闪电般划过脑海,女子能成婚了,那女儿国的圣水,不就有了用武之地?
那圣水是娘当年在扬州听一个怪人说的,据说能让女子怀上孩子。早些年她觉得荒唐,只派了人去寻那怪人,却连半点踪迹都没找着。可如今不同了,女子成婚已成定局,若能寻到圣水,定是有市无价的买卖!
陆云扬的眼睛瞬间亮了,她攥紧手里的帕子,指节泛白,心跳都快了几分。先前寻不到人,是因为自家势力有限;如今杜之妗在京城人脉广,又有官府的关系,若能借她的力,说不定能很快找到那怪人!
她再也坐不住,起身对陆舒寒道:“娘,我出去一趟,扬香阁还有些账要核。” 话音未落,人已经快步走出了院子,连脚步都带着几分急切,她得赶紧去寻杜之妗,这桩生意,可不能错过了。
春闱的脚步越来越近,京城的空气却比冬日还要紧绷。自打杜渊坦露女儿身的消息传开,街头巷尾的议论就没断过 —— 茶馆里,穿长衫的读书人拍着桌子争论,说 “杜相开了女子居高位的先例,此次春闱后,怕是要有姑娘家进朝堂当大官了”;酒肆里,老官员捻着胡须叹气,道 “皇家公主郡主领公职是特权,女子科考本就破格,哪能真让她们身居要位”。连巷口卖糖人的小贩,都能凑着热闹说几句 “说不定以后咱们大召,要出女将军、女尚书了”。
先前女子科考开考时,众人只当是新鲜事,没谁真觉得姑娘家能凭科考在朝中立足;可杜渊以女子身份当了这么多年丞相,还深得圣宠,这便像颗石子投进滚油里,让所有人都开始琢磨,春闱过后,朝中会不会真的变天?
这般议论声里,春闱的关注度一日高过一日,连家家户户的窗纸上,都贴着 “科考顺遂” 的红纸。可没等众人盼到春闱开考,一份来自西洲的战报,却像惊雷般炸响在京城上空——西梵举兵来犯,来势汹汹。
朝堂上的气氛更是凝重得能滴出水来。赵河明坐在龙椅上,手指紧紧攥着扶手,指节泛白。战报上写得明明白白,西梵大军攻势猛烈,西洲守军节节败退,连对西梵最有经验的刘将军都受了伤,而牧忠国远在南中,亦南中也不能没有牧忠国的驻守,眼下竟无人能领兵支援!
他忍不住朝阶下的杜渊看了一眼,杜渊站在那里,依旧是一身朝服,面无表情,仿佛没瞧见他的急切。赵河明心里又盼又怕:盼着杜渊能想出法子,可又怕她提出要亲自去西洲督战,若是杜渊走了,堆积如山的奏折,岂不是又要他自己批阅?
没等赵河明琢磨出个章程,赵焕琅已经往前一步,朗声道:“儿臣认为,杜之妧可领兵前去支援西洲!”
话音刚落,朝堂上瞬间炸开了锅。一个武将立马出列,跪倒在地,声音带着不满:“陛下!万万不可!刘将军尚且抵挡不住西梵大军,杜之妧不过是个领了公职的郡主,从未真正领兵打仗,让她去,岂不是白白牺牲前线将士的性命?”
赵河明的目光又飘向杜渊,见她仍是那副波澜不惊的模样,半点没要开口的意思,一时拿不定主意。
“杜之妧有没有本事领兵,宣她上殿一问便知。”赵焕琅转头看向那个反对的武将,语气带着几分锐利,“若是朝中还有别的武将愿意前往西洲支援,此刻便可站出来,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西洲沦陷,却没人敢担责吧?”
这话像一盆冷水,浇得满朝武官都低下了头。谁都知道,此次领兵支援是大功一件,可西梵来势汹汹,刘将军都败了,这差事分明是块烫手的山芋,一着不慎,不仅会丢了性命,还会落个“丧师辱国”的罪名,没人敢轻易接下。
朝堂上的静默,让赵河明下了决心。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传朕旨意,宣杜之妧上殿!”
不多时,杜之妧一身劲装走进大殿。阶下的武官们大多抱着看好戏的心思,觉得她一个女子,定是不敢接下这凶险的差事;几个与杜渊交好的文官,已经在心里琢磨着怎么替她找台阶,好卖杜渊一个人情。
可没等众人开口,杜之妧听完旨意,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燃了团火。她往前一步,双手抱拳,声音清脆而坚定:“臣,杜之妧,愿领兵前往西洲,击退西梵!” 那模样,哪里有半分犹豫,反倒满是跃跃欲试的精气神,仿佛眼前不是凶险的战事,而是一场期待已久的挑战。
赵河明愣了愣,没料到她答应得如此爽快;阶下的武官们也傻了眼,先前反对的武将,嘴唇动了动,竟一时说不出话来。唯有杜渊,嘴角几不可察地勾了勾,眼底闪过一丝欣慰。
朝会散去,杜之妧已快马加鞭赶往军营点兵,铠甲碰撞的铿锵声与战马的嘶鸣,隐隐传到皇宫深处。赵河明独自坐在德生殿中,鎏金御案上摊着西洲战报,墨迹未干的字迹里满是 “兵败”“求援” 的字眼,他指尖反复摩挲着纸页边缘,将那粗糙的纹理都磨得发毛。
方才杜渊在殿后曾轻声安抚,说 “之妧有勇有谋,可一试”,可赵河明当年在西洲时,亲眼见过战场的尸山血海,残肢断臂堆成山,哀嚎声能穿透营帐,那股血腥气,他至今想起来都觉得心口发紧。杜之妧虽是杜渊之女,可终究年轻,真能扛住这般残酷的战事吗?
“陛下,李思求见。”侍卫的通传声在殿外响起,打断了赵河明的思绪。
他抬起头,眼底还带着未散的忧虑:“让她进来。”
殿门被轻轻推开,李思一身墨色侍卫服,身姿挺拔地走了进来。她常年习武,肩背绷得笔直,腰间佩剑的穗子垂在身侧,竟没有半分晃动。“臣李思,叩见陛下。” 她单膝跪地,声音掷地有声,“臣请旨,随曜华郡主一同支援西洲!”
“你?”赵河明猛地坐直身子,眼底满是惊讶,随即又涌上几分恍然。李思是当年杜渊举荐给他的,早年在西洲时立过军功。可碍于女子身份,先皇终究没给她领兵的机会,只将她编入当时还是太子的自己的侍卫队,让她当了侍卫长。这些年,他听从杜渊的嘱咐,一直把李思留在身边 “等机会”,可一直等到他登基,这个姑娘也不曾等到机会入军,甚至今日朝堂上都没想起她来。
“有你一同前去,朕……朕也放心许多。” 赵河明松了口气,指尖终于不再发颤,可话锋又一转,带着几分迟疑,“只是这么多年过去,西梵的兵力、战法恐怕早已大变,你当年的经验,还够用吗?此番前去,可有胜算?”
李思缓缓起身,目光坚定地迎上赵河明的视线:“有没有胜算,臣不敢妄言,唯有去了西洲,亲眼看过战场形势才知。但曜华郡主自幼习武,更精通《孙子兵法》《吴子》,行事沉稳,颇有丞相当年之风,能随她出征,定能守住前线。”
她语气里的信任毫不掩饰,她在京城多年,私下与杜家来往不少,她曾远远见过杜之妧在演武场练枪,那杆长枪在她手中舞得虎虎生风,招式间满是杀伐之气。这些年困在侍卫队,她早已憋了一肚子劲,如今终于有机会随杜之妧出征,既能报国,又能建功,正是她求之不得的机会。
赵河明听她这般说,悬着的心彻底放了下来。他拿起御笔,在奏折上飞快写下旨意,墨迹淋漓:“好!朕便下旨,将你编入杜之妧的亲兵队,协助她统筹军务!”
“谢陛下!”李思再次单膝跪地,声音里满是振奋。阳光透过殿外的格窗,落在她身上,给那身墨色侍卫服镀上了层金边,也照亮了她眼底藏不住的建功之志。赵河明看着她的背影,又低头看向御案上的战报,忽然觉得,西洲的战事,或许真的有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