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洋行公子和北大先生 > 第2章 第 2 章

洋行公子和北大先生 第2章 第 2 章

作者:洋芋丝夹馍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3 10:58:58 来源:文学城

府学胡同甲三号的闫家小院里,自从上周琉璃厂与栗维岳偶遇后,这处静谧的小院便多了几分热闹,栗维岳果真如他所言,一周内竟登门拜访了三次。

第一次登门是偶遇后的第三天上午,闫昂霄正在书房校勘《花间集》的手稿,院门外传来清脆的门环声。闫明薇跑去开门,刚探出头便惊呼一声,回头朝书房喊:“哥,是栗先生!他还带了好多书呢!”闫昂霄放下手中的朱笔,走出书房便见栗维岳站在院中,一身浅灰色西装外罩了件黑色马褂,显然是入乡随俗做了些调整,手里拎着个紫檀木书箱,脸上带着张扬的笑意。“闫先生,冒昧来访,还望勿怪。”他说着将书箱递过来,“这是我从上海带来的几本词集,有几本是石印本,想请你帮忙鉴别一下版本。”

两人径直走进书房,闫明薇端来两杯花茶便识趣地退了出去,临走时还悄悄把房门虚掩上。书房不大,北墙是顶天立地的书架,架上整齐码放着经史子集,靠窗的书桌上铺着素色宣纸,砚台里的墨汁尚未干透。栗维岳环顾四周,目光落在墙上挂着的“宁静致远”匾额上,那是闫昂霄祖父的手迹,笔力苍劲。“闫先生的书房真是雅致,比我在上海的藏书室更有韵味。”他由衷赞叹道,随手从书箱里取出一本《稼轩长短句》,“你看这本,说是光绪年间的石印本,我总觉得印刷质量太差,不像正品。”

闫昂霄接过书,指尖拂过泛黄的纸页,又对着光线看了看纸的纹理,笑道:“栗先生好眼光。这本确实是仿光绪本的民国石印本,你看这字迹,‘醉里挑灯看剑’的‘挑’字,原版是隶书笔意,这本却偏楷书,而且纸是机制纸,光绪年间还没有这种细腻的纸质。”他说着从书架上取出一本真正的光绪石印本,“你对比着看,就能看出差别了。不过这本仿印本倒是收录了几首罕见的佚词,也算有收藏价值。”栗维岳凑近细看,果然发现了诸多不同,连连点头:“难怪我父亲说,鉴别古籍得找真正懂行的人,闫先生真是火眼金睛。”

第二次来访是周五的午后,栗维岳带来了一本明刻本《世说新语》,说是从北平的古玩市场淘来的。两人从魏晋名士的言行谈到明清小品文的闲适,栗维岳说起上海的文人沙龙,提到曾见过周先生的《自己的园地》手稿,闫昂霄便兴致勃勃地与他探讨“人的文学”理念。窗外的银杏叶随风飘落,落在窗台上,两人竟浑然不觉,直到闫明薇来请他们用晚饭,才发现早已过了黄昏。

第三次登门时,栗维岳没带古籍,反而带来了几包上海的五香豆和酥糖,说是给闫明薇的小礼物。小姑娘收到礼物后笑得眉眼弯弯,主动拉着栗维岳问上海的弄堂趣事,书房里的气氛比前两次更显融洽。这次两人聊的是唐宋诗词,栗维岳偏爱苏轼的豪放,说起“大江东去”时还手舞足蹈,模仿戏台上的老生唱腔;闫昂霄则更欣赏柳永的婉约,轻声吟诵“杨柳岸,晓风残月”,声音温润动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在两人的讨论中却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栗维岳感慨道:“以前我总觉得婉约词太过缠绵,经你一讲,倒觉得这细腻里藏着真性情。”

一周的时光转瞬即逝,十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北大要举办一场公开讲座,主讲人是胡先生,主题为“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学的革新”。闫昂霄提前两天便托同学拿到了入场券,这日清晨特意换上了一件新浆洗的长衫,吃过早饭便带着闫明薇往北大赶。此时的北大校园早已褪去了晨雾,未名湖的水面泛起粼粼波光,岸边的柳树虽已落叶,枝条却依旧柔美。路上随处可见穿着长衫或西装的学生,手里捧着书本,三三两两地讨论着学术问题,空气中都透着浓厚的求知气息。

讲座设在北大的大礼堂,此时距离开场还有半个小时,礼堂内却已座无虚席。闫昂霄带着闫明薇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刚拿出笔记本和钢笔,便听到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带着几分上海话的软糯:“这位同学,麻烦让一让。”他回头一看,竟是栗维岳。

栗维岳今日穿了件藏青色的西装,搭配白色衬衫,没有系领结,显得比往日随意了些。他手里也拿着一张入场券,看到闫昂霄时,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快步走过来:“闫先生,真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你!我也是特意来听胡先生讲座的,托了洋行的朋友才拿到入场券。”他说着在闫昂霄身边的空位坐下,闫明薇连忙朝他眨了眨眼,小声说:“栗先生,你也喜欢听胡先生的讲座呀?”栗维岳笑着点头:“胡先生的《文学改良刍议》我在上海就看过,很有见地。”

两人正说着话,礼堂内忽然安静下来,胡先生身着长衫,面带微笑地走上讲台。他先是向台下的学生拱手致意,然后打开手中的讲义,清了清嗓子开始演讲:“诸位同学,今日我们来探讨一个重要的话题——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学的革新。近年来,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人便认为我们要彻底抛弃传统文学,其实不然……”

胡先生的演讲条理清晰,语言生动,他从《诗经》的“风、雅、颂”说起,讲到唐诗宋词的繁荣,再到明清小说的兴起,指出传统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新文化运动并非要全盘否定传统,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白话文的形式让文学更贴近大众。“就像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无论是用文言文还是白话文解读,其中的家国情怀与人生思考都是相通的。我们要做的,是让更多人能读懂、能理解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学,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

台下的学生听得聚精会神,不时发出阵阵掌声。闫昂霄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工整的字迹。他偶尔会抬头看向讲台,眼神中满是敬佩。栗维岳也听得十分认真,手中的钢笔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遇到精彩之处,还会轻轻点头。当胡先生讲到“中西文化的融合并非简单的照搬,而是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时,栗维岳忍不住低声对闫昂霄说:“这点我很赞同,上海有很多洋行老板盲目崇洋,反而丢了自己的根。”

讲座持续了两个小时,临近中午时才结束。学生们纷纷围上前,向胡先生请教问题,闫昂霄也带着自己的疑问上前,请教了关于“传统词学如何与白话文结合”的问题,胡先生耐心地为他解答,还推荐了几本相关的书籍。栗维岳则在一旁等候,看着闫昂霄与胡先生交流时自信的模样,眼中满是欣赏。

等学生们渐渐散去,已是中午十二点多。栗维岳走上前,拍了拍闫昂霄的肩膀:“闫先生,刚才你提的问题很有深度,胡先生的解答也很精彩。这附近有一家‘清风茶馆’,环境雅致,我做东,请你喝茶,咱们好好聊聊刚才的讲座内容。”闫昂霄看了看身边的闫明薇,有些犹豫:“还要麻烦栗先生破费,而且明薇还在这儿……”

“没关系呀哥,”闫明薇连忙说道,“我可以在茶馆里看书,你们聊天就好。而且我也想尝尝北平的茶馆是什么味道。”栗维岳也笑着说:“明薇妹妹也一起,茶馆里有很多点心,小姑娘都喜欢吃。”见两人都这么说,闫昂霄便不再推辞,点了点头:“那便多谢栗先生了。”

“清风茶馆”就在北大校门东侧的胡同里,距离礼堂不过数百米。走进茶馆,一股淡淡的茶香便扑面而来。茶馆的装修古雅,木质的桌椅擦得锃亮,墙上挂着几幅水墨山水画,墙角的炭炉上煮着沸水,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伙计见三人进来,连忙上前招呼:“三位客官,里面请!楼上有雅间,安静得很。”

栗维岳选了一间靠窗的雅间,窗外正对着胡同里的一棵老槐树,枝叶繁茂。三人坐下后,伙计递上茶单,栗维岳让闫昂霄点茶,闫昂霄便点了一壶龙井,又给闫明薇点了一碗杏仁茶和一碟桂花糕。不一会儿,伙计便端着茶盘上来,先给三人倒上茶,碧绿的茶汤在白瓷茶杯中显得格外清澈,香气扑鼻。

“刚才胡先生讲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学的冲击,我倒是有些不同的看法。”刚喝了一口茶,栗维岳便率先开口,将话题引到了讲座上,“我在上海接触过很多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中的有些人确实过于激进,认为所有的传统文学都是糟粕,甚至主张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这未免太过极端了。”

闫昂霄赞同地点了点头,放下手中的茶杯:“栗先生说得有道理。我也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革新’而非‘抛弃’。就像我们研究词学,既要吸收新文化运动的白话文理念,让词学研究更通俗易懂,也要保留传统词学的精华,比如‘境界说’‘格律论’,这些都是经过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他说着翻开笔记本,指着刚才记录的内容,“胡先生也说,传统文学中的‘真性情’是永恒的,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只要能表达出真挚的情感,就是好的文学作品。”

“没错!”栗维岳一拍桌子,兴奋地说,“就像我父亲,他是个传统的文人,一辈子都在研究诗词,但他也很欣赏白话文,说这种文字更贴近生活。上次我把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给他看,他看了之后说,虽然文字直白,但这批判精神比很多文言文小说都深刻。”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大口,又补充道,“我觉得中西文化也是如此,不能盲目排外,也不能全盘西化。比如我们洋行做进出口生意,既要了解西方的商业规则,也要保留中国商人的诚信为本,这样才能长久。”

闫昂霄没想到栗维岳能将商业与文学联系起来,而且见解如此独到,心中不禁对他多了几分敬佩:“栗先生这番话很有见地。其实文学和商业看似毫无关联,本质上却是相通的,都需要‘真’与‘新’。文学要真情实感,要不断创新形式;商业要诚信经营,要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两人越聊越投机,话题从新文化运动渐渐延伸到中西文化的融合。栗维岳说起自己在上海的经历,见过很多穿着西装却满口之乎者也的文人,也见过穿着长衫却精通西洋科学的学者:“我觉得真正的文化融合,不是外在形式的模仿,而是内在精神的吸收。就像我穿西装,不代表我抛弃了中国文化;闫先生穿长衫,也不代表你排斥西方思想。”

闫昂霄对此深表认同,他说起自己的一位老师,是前清的举人,却精通英语和德语,还翻译过莎士比亚的戏剧:“我老师常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只要是优秀的,我们都应该学习。比如西方的逻辑学,就对我们研究传统文学很有帮助,可以让我们的论证更严谨。”

一旁的闫明薇捧着杏仁茶,安静地听着两人聊天,偶尔插上一两句。她虽然年纪不大,但在兄长的影响下也读过不少书,能听懂两人的讨论。当听到两人说起莎士比亚时,她好奇地问:“栗先生,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我们的京剧哪个更好看呀?”栗维岳笑着回答:“各有各的好,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跌宕起伏,京剧的唱腔优美动人,有空我带你去上海看昆曲,比北平的更热闹。”闫明薇立刻兴奋地拍手:“好呀好呀!”

时间在两人的畅谈中悄然流逝,伙计进来添了好几次水,桌上的桂花糕和瓜子也已经吃完了。闫昂霄看了看窗外,才发现已经是傍晚时分,连忙说道:“不知不觉聊了这么久,都快天黑了。”

栗维岳也看了看时间,有些意犹未尽:“和闫先生聊天就是痛快,不知不觉就忘了时间。我在上海也认识不少文人墨客,但从来没有人像你这样,既能深刻理解传统文学,又能接受新思想,真是通透。”他说着,眼神中满是真诚,“以前我总觉得北平的文人都很迂腐,没想到能遇到你这样的知己。”

闫昂霄心中也颇有感触,他原本以为栗维岳只是个沉迷浮华的洋行公子,没想到他对文学和文化有着如此深刻的见解,而且为人坦荡真诚。“栗先生过誉了,”他温声道,“你对中西文化的融合也有独到的看法,而且能将商业与文学结合起来,这是我从未想过的。以前我觉得上海的商人都只重利益,遇见你才知道,原来商界也有如此热爱文化的人。”

就在这时,雅间的门被轻轻推开,闫明薇的同学小琳站在门口,气喘吁吁地说:“明薇,你怎么还不回家呀?你娘让我来寻你,说天都黑了,担心你出事。”闫明薇这才想起母亲的嘱咐,吐了吐舌头:“哎呀,我忘了时间了。”

闫昂霄连忙起身道歉:“都怪我,聊得太投入,忘了时间。栗先生,今日多谢你的款待,改日我做东,请你在北平的饭庄尝尝地道的北平菜。”栗维岳也站起身,笑着说:“客气什么,能和闫先生畅谈一番,比吃什么都痛快。改日我一定赴约。”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钱包,让伙计结账,又对闫明薇说:“明薇妹妹,下次我带你去吃北平的烤鸭,比茶馆的点心好吃多了。”

三人走出茶馆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胡同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昏黄的灯光照亮了脚下的路。栗维岳原本要叫黄包车送两人回家,闫昂霄婉拒了:“府学胡同离这儿不远,我们步行回去就好,正好消化消化。”栗维岳便不再坚持,拱手道:“那我就不送了,明日我再登门拜访,向你请教词学问题。”

“随时欢迎。”闫昂霄回礼道。看着栗维岳的身影消失在胡同口,闫明薇才拉了拉闫昂霄的袖子,好奇地问:“哥,你和栗先生好像很投缘呀?我从来没见你和谁聊得这么开心过。”

闫昂霄愣了愣,低头看着妹妹清澈的眼睛,脑海中浮现出今日与栗维岳聊天的场景,从胡先生的讲座到中西文化的融合,从诗词歌赋到商业理念,两人的观点虽有分歧,却总能相互理解。他微微一笑,轻声道:“是啊,栗先生是难得的知己。”

夜色渐浓,胡同里的行人渐渐稀少,兄妹俩的身影被路灯拉得很长。闫明薇走在前面,偶尔捡起一片落叶,回头朝闫昂霄笑。闫昂霄跟在后面,心中却思绪万千。他原本以为,自己的知己只会是那些埋首古籍的文人墨客,却没想到会遇到栗维岳这样一个“洋派公子”。这个从上海来的年轻人,就像一束闯进他平静生活的光,带着新鲜的气息,让他原本只围绕着古籍的世界,变得鲜活而多彩。

走到府学胡同的路口,闫明薇忽然停下脚步,回头对闫昂霄说:“哥,我觉得栗先生人很好,虽然看起来有点张扬,但很真诚。下次他再来,我给你们做我最拿手的桂花糕。”闫昂霄笑着点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