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洋行公子和北大先生 > 第1章 第 1 章

洋行公子和北大先生 第1章 第 1 章

作者:洋芋丝夹馍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3 10:58:58 来源:文学城

1924年的秋意,是顺着北平城的檐角悄悄漫开的。先是国子监外的老槐树落下第一片金叶,再是什刹海的水面起了细碎的凉波,最后这股清冽的秋气,便裹着满街的墨香,浸透了琉璃厂这条长约一里的文化老街。

此时刚过上午10点,琉璃厂街上已是人声熙攘。路南的“荣宝斋”正卸下新裱的字画,紫檀木画框衬着米黄宣纸,引得几位穿马褂的老者驻足品评;街边挑着担子的小贩穿行其间,竹筐里的湖笔、端砚码得整齐,嗓子里喊着“徽墨润纸,提笔不滞”,尾音裹着北平话特有的儿化音,脆生生地落在青石板路上。

闫昂霄就走在这街面上,青布长衫的下摆扫过被脚步磨得发亮的石板,留下浅浅的褶皱。他今年二十二岁,是北大中文系研一的学生,祖父曾是前清翰林,父亲现任北大国文系教授,这样的家学渊源,让他身上自带一种温润的书卷气。他的眉眼生得清俊,鼻梁高挺,唇线温和,最动人的是那双眼睛,瞳仁像浸在墨里的琉璃。此刻他微微蹙着眉,脚步不疾不徐,显然不是来闲逛的——他的论文选题是《晚清词学版本考辨》,此番前来,是要到街西头的“翰墨斋”寻一本光绪年间刻本的《蕙风词话》。

身后跟着的闫明薇,比他小五岁,刚满十七,梳着齐耳的学生头,一身月白布裙衬得肌肤莹白。她是第一次跟着兄长来琉璃厂,一双杏眼好奇地东张西望,一会儿指着“清秘阁”的楹联问“哥,‘铁画银钩’是说字写得好看吗”,一会儿又被街边摊贩的糖画吸引,脚步不由自主地慢下来。闫昂霄无奈地回头,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明薇,先陪哥找到书,回头再给你买糖画。”小姑娘立刻收起心思,乖乖跟上。

“翰墨斋”的门脸不算起眼,乌木牌匾上的三个字是前清状元的手笔,字迹饱满沉厚。推开那扇雕着缠枝莲纹的木门,“吱呀”一声轻响,便将街面的喧嚣隔在了门外。店内没有点灯,光线有些昏暗,靠北墙摆着三排高大的梨木书架,架上的古籍按经史子集分类码放,书脊上贴着泛黄的签条,字迹是工整的小楷。靠窗的位置设着一张八仙桌,桌上铺着蓝布桌布,放着一方端砚和几支兼毫笔,桌旁的两张太师椅擦得锃亮,显然是供熟客歇脚论书用的。

店主是位年过花甲的老者,姓王,人称王掌柜,此刻正坐在柜台后,戴着老花镜翻检一本线装书。见有人进来,他抬眼望了望,见是闫昂霄,便笑着点头:“闫先生又来了?还是为上次说的那本《蕙风词话》?”闫昂霄拱手回礼,声音温润如玉石相击:“劳王掌柜挂心,正是为此而来。不知那本光绪刻本可有消息?”王掌柜叹了口气,摇了摇头:“前些日子给你打听了,城南张老爷家倒是有一本,可他说什么也不肯卖,说是传家的宝贝。”

闫昂霄难免有些失落,他的论文要论证况周颐“重、拙、大”的词学主张,光绪刻本的《蕙风词话》是最早的版本,比后来的石印本多了三篇附录,对论文至关重要。他走到放词类古籍的书架前,指尖轻轻拂过书脊,一本本仔细翻看,希望能有意外收获。闫明薇则在一旁的小书架上翻找话本小说,时不时抬头看看兄长,见他神色专注,便也放轻了动作,生怕打扰到他。

就在这时,店门再次被推开,一阵带着西洋香水味的风卷了进来,打破了店内的静谧。闫昂霄下意识地回头,便见一个身着笔挺西装的年轻男子走了进来。男子约莫二十四五岁,比闫昂霄略高些,身形挺拔如白杨树。他穿的是英国产的深灰色细绒西装,搭配白色真丝衬衫,领口系着酒红色的真丝领结,脚上是一双擦得锃亮的牛津皮鞋,与店内众人的长衫马褂格格不入。他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用发油固定出整齐的纹路,眉眼生得英气,眉峰微挑,带着几分张扬的笑意,鼻梁高挺,嘴唇的轮廓分明,说话时带着上海话特有的软糯尾音,却又夹杂着几个英文单词,一听便知是长期在十里洋场生活的人。

这便是栗维岳。他刚从上海来北平,替父亲打理一桩洋行的生意,下个月便是父亲的六十大寿,他听说琉璃厂的古籍字画最是珍贵,便特意过来挑选寿礼。他走进店内,目光快速扫过几排书架,大多是常见的经史典籍,没看到特别合心意的珍品,正有些失望时,忽然瞥见放词类古籍的书架前站着个青布长衫的年轻人,正专注地翻看着书册。他心中一动,想着这年轻人看着像是懂行的,便走上前,先从临近书架上抽了一本蓝布函套的书册拿在手里——这书函套上写着“清代孤本”四个字,封皮是暗红色的宣纸,看起来颇为古旧,倒像是个体面的物件。随后他才拍了拍闫昂霄的肩膀,语气带着几分洋派的随意:“Hey,你们这儿有没有那种……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字写得特别好看的书?我要给我父亲当生日礼物。”

闫昂霄被他拍得一怔,见他衣着打扮与言行举止都透着一股异国风情,倒也不恼,只是微微侧身,温声道:“先生误会了,我并不是店内伙计,也是来寻书的客人。”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让栗维岳下意识地收敛了几分随意。栗维岳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见他穿的青布长衫浆洗得干干净净,袖口磨出了细微的毛边,却依旧平整,眉眼间满是书卷气,才意识到自己闹了笑话。他倒也坦荡,立刻拱手道歉,动作虽不标准,却透着几分真诚:“抱歉抱歉,我看你站在书架前翻书,还以为是店员。我叫栗维岳,从上海来的。”

“在下闫昂霄,北大中文系在读。”闫昂霄回礼道,目光自然地落在栗维岳手中拿着的那本蓝布函套书册上,眉头微微一挑——正是他刚才浏览时留意过的那本《人间词话》。

栗维岳见他盯着自己手中的书,便扬了扬手里的册子,得意地说:“我刚从书架上拿的,看这封皮就够老派,写的什么清代孤本,应该能拿得出手当寿礼。”他说着便要去拆函套,想再仔细看看里面的字迹。

“栗先生且慢。”闫昂霄连忙阻止了他,“这本恐怕不是清代孤本,而是民国初年的复刻本,当作寿礼固然可以,但若是以孤本的价格买下,就不划算了。”

栗维岳的手顿在半空,脸上的得意瞬间变成了惊讶。他挑了挑眉,带着几分质疑道:“你怎么知道是复刻本?这函套上明明写着‘清代孤本’,而且纸页也泛黄了,看着就像老东西。”他在上海的洋行见过不少古董字画,自认还有些眼力,却没想到眼前这个穿长衫的年轻人会这么说。

闫昂霄拿起那本《人间词话》,指尖轻轻摩挲着封皮,缓缓道来:“栗先生请看,这封皮的暗红色宣纸,虽然泛黄,但质地细密,是民国初年皖南产的‘澄心堂纸’,清代的宣纸质地更粗些,带着草木的纤维纹理。再看函套上的‘清代孤本’四个字,用的是‘馆阁体’,但笔锋过于规整,没有清代书法家的灵动之气,反而像是民国初年印刷局的工匠仿写的。”他说着翻开书页,指着扉页上的印章:“这方‘观堂藏书’的印章,是王先生的藏书印,但你看这印章的颜色,是朱砂混合了洋红,清代的印章只用纯朱砂,不会有这种偏艳的色泽。”

他又继续说道:“最关键的是,《人间词话》最早是在民国初年的《国粹学报》上连载的,王先生并没有刊刻成书,所谓的‘清代孤本’,本就不可能存在。”

一番话条理清晰,句句在理,栗维岳听得心服口服。他原本只是想随便买本古籍当寿礼,此刻却被闫昂霄的学识吸引,眼神里的质疑变成了敬佩:“闫先生果然厉害!我在上海也见过不少所谓的‘古籍’,现在想来,怕是大半都是复刻本。看来这选古籍的学问,比我做洋行生意还难。”

“栗先生过誉了,不过是常年和古籍打交道,多了些经验罢了。”闫昂霄将书放回书架,语气依旧谦逊,“其实复刻本也有收藏价值,若是民国初年的初刻本,字迹清晰,保存完好,也是不错的寿礼。只是店家标着‘清代孤本’,价格定然不低,若是以孤本的价格买了复刻本,就亏了。”

栗维岳对闫昂霄的好感更甚,他拉着闫昂霄走到八仙桌旁坐下,让王掌柜泡了两杯花茶,笑着说:“闫先生,我看你对词学也很有研究,不如我们聊聊?我父亲也喜欢词,尤其是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若是我能说出些门道来,他定然高兴。”

闫昂霄欣然应允。两人从《人间词话》的版本说起,渐渐聊到了词学见解。栗维岳虽然是学商业的,但从小受父亲影响,也读过不少词集,他笑着说:“我觉得王先生说的‘境界说’最有道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这和我们做洋行生意也差不多,刚开始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到处找商机;中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苦心经营;最后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事业有成。”

这番独特的解读,让闫昂霄眼前一亮。他以往和同学讨论“境界说”,大多是从文学角度切入,从未想过能和商业联系起来。他点了点头,赞同道:“栗先生这番见解很是新颖。其实词学本就不是束之高阁的学问,‘境界说’的核心是‘真’,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生意,只要心怀真诚,脚踏实地,便能达到最高境界。就像纳兰性德的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因情真意切,流传至今。”

“对对对,我就喜欢纳兰性德的词!”栗维岳一拍大腿,兴奋地说,“上次我在上海的洋行里,和一个英国商人聊天,给他翻译了‘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他听了之后特别佩服,说中国的诗词比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还有意境。”他说着,便用带着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吟诵起来,虽然语调不算标准,却透着一股真挚的喜爱。

闫昂霄也来了兴致,和他谈起纳兰性德的身世与词作风格:“纳兰性德出身贵胄,却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的词多写相思离别,却又不局限于儿女情长,字里行间藏着对人生的思考。比如‘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看似平淡,却把失去后的悔恨写得入木三分,这便是‘以浅语写深情’,也是词学的高境界。”

两人越聊越投机,从纳兰性德聊到李清照,从柳永的婉约聊到苏轼的豪放,又从词学聊到新文化运动。栗维岳说起上海的洋场文化,提到胡适、□□等人的文章在上海的传播,语气中满是赞叹;闫昂霄则谈起北大的学术氛围,讲述自己听胡先生讲座的见闻,眼神中透着向往。原本静谧的书店里,只剩下两人的交谈声,时而激烈辩论,时而会心一笑,连王掌柜都听得入了神,忘了招呼其他客人。

一旁的闫明薇早已看完了一本话本小说,她托着下巴坐在太师椅上,好奇地打量着栗维岳。这个从上海来的“洋派公子”和她认识的所有文人都不一样,他说话时手舞足蹈,眼神里满是活力,聊到兴起时还会冒出一两个英文单词,却又对中国的诗词了如指掌。她悄悄走到闫昂霄身边,拉了拉他的衣角,小声说:“哥,该回家了,娘还等着我们吃饭呢。”

闫昂霄这才意识到天色已晚,窗外的秋阳已经西斜,将店内的书架镀上了一层金辉。他站起身,对栗维岳歉意地笑了笑:“抱歉,聊得太投入,忘了时间。”

栗维岳也有些意犹未尽,他看着闫昂霄,眼神里满是不舍:“闫先生,和你聊天真是痛快!我在北平还要待一个月,不知道能不能再向你请教词学问题?”他顿了顿,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还想请你帮我挑一本真正的古籍当寿礼,有你帮忙,我也放心。”

闫昂霄沉吟片刻,点了点头:“若是栗先生不嫌弃,我明日下午再过来,帮你挑选。”

“太好了!”栗维岳连忙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和钢笔,递到闫昂霄面前,“那请闫先生留个住址吧,明日我去接你,咱们一起过来。要是耽误了你的正事,我也好上门致歉。”他的钢笔是美国产的派克金笔,在当时算是极为贵重的物品,闫昂霄却没有在意,接过本子,写下自己的住址:“北平府学胡同甲三号。”

栗维岳小心翼翼地收好本子,又和闫昂霄交换了姓名,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他走后,王掌柜笑着对闫昂霄说:“闫先生,这位栗先生看着是个洋派人物,倒也是个真心爱书的,你们倒是投缘。”

闫昂霄望着店外栗维岳的背影,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原本以为这个上海来的洋行公子只是个纨绔子弟,没想到却对诗词古籍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更难得的是,他的见解新颖,没有传统文人的迂腐之气。

回家的路上,闫明薇终于忍不住开口,她拉着闫昂霄的袖子,好奇地问:“哥,那个栗先生真有意思,说话还夹杂着外国话,和我们学校的先生们一点都不一样。”

闫昂霄低头看着妹妹,笑着说:“他是上海洋行的少东家,常年和外国人打交道,自然和我们不一样。不过他倒是个真心爱书的人,学问也不差。”

“可是他拍你肩膀的时候好唐突呀。”闫明薇皱了皱鼻子,又忍不住笑了,“不过他道歉的时候还挺真诚的。哥,你明天真的要和他一起去挑书吗?”

“嗯,他既然诚心请教,我自然要帮忙。”闫昂霄说着,抬头望向天边的晚霞,秋风吹过,带来阵阵桂香。

前段时间听到一首歌,歌词很美。美到让人忍不住想动动手指,写个跨越艰难险阻也要在一起的爱情故事,于是就有了这个......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第 1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