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砚中雪 > 第1章 砚底凝霜

砚中雪 第1章 砚底凝霜

作者:北云阳缘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5-11-17 17:12:20 来源:文学城

沪上入梅的头天,雨是带着凉意渗进老弄堂的。天刚蒙蒙亮,“砚归记”的木窗就被雨丝打湿,窗纸上印的“砚”字晕成淡墨,像谁用指尖轻轻抹过一笔,又像祖父温鹤年生前没写完的半行字。

温砚知醒时,耳尖先捕捉到檐角滴雨的声响——“嗒、嗒”,慢得像旧钟的摆,敲在青石板上,溅起的水花又落回石板缝里,藏得没了踪影。她披了件浅灰薄棉衫,赤着脚踩在微凉的木地板上,木缝里还留着祖父生前用桐油保养的淡香,混着雨气,倒让这空荡荡的屋子多了点人气。

外间的柜台是祖父留下的老红木,擦得发亮,中央摆着方端砚。这砚是祖父的宝贝,去年冬天他走时,攥着她的手反复说“砚台要收好,等梅开”,当时她只当是老人临终的胡话,没承想这砚台真的“不一样”——自打上个月她把砚台从樟木箱里取出来,夜里总听见柜台传来轻响,像有人在擦砚。

温砚知从抽屉里翻出块藏青绒布,布角绣着缠枝莲,针脚松了几根,是祖父擦砚用了几十年的旧物。她把绒布铺在掌心揉了揉,再拿起砚台时,指尖先触到砚底——比平时凉些,像刚从井水里捞出来,却又带着股说不出的“活气”,不像块死石。

她顺着砚底纹路慢慢擦,擦到右下角缺角处时,动作忽然顿了。那缺角是祖父年轻时摔的,他总说“砚台也有性子,缺块角才显活气”,可今天缺角周围,竟覆着层极薄的白——不是灰尘,倒像冬夜窗玻璃上结的霜,浅浅贴在深褐石面上,绒布擦过去,竟没蹭掉半点,反而让那霜气更明显了些,绕着缺角转了圈,像个小小的雾环。

“又在跟这砚台较劲儿?”

声音忽然飘过来,轻得像风吹过棉絮,却清晰地落在耳边。温砚知没抬头,手里的绒布还停在砚底——这声音她听了整三个月,从上个月砚台摔在地上那天起,就总在她身边打转,有时在夜里说“冷”,有时在她擦砚时说“这里没擦干净”,可她每次回头,都看不见半个人影。

直到半个月前,她在柜台前整理账本,忽然看见抹藏青影子飘在砚台上方——高个子,穿件浆洗得发白的长衫,领口袖口齐整,只是身子像蒙了层雾,连脸的轮廓都模糊,抬手时,袖口会穿过砚台,碰不到实物。祖父说过“旧物藏魂”,她当时吓了一跳,后来倒也习惯了,只当是这老砚台真的“成了精”。

“你醒了。”温砚知把砚台放回柜台,绒布叠好塞进抽屉,语气平淡得像跟熟人说话,“今儿砚底怪,结了层霜,擦不掉。”

影子飘近些,低头盯着砚底,没说话。他记不得自己是谁,记不得怎么会困在这砚台里,连昨天说过的话都模糊,只偶尔在温砚知擦砚、或是有人来典当“旧物”时,冒出两句没头没尾的话。前阵子有个妇人来当“念想”,说儿子去南洋没了音讯,身后跟着团散不去的灰雾,还是这影子轻声说“找件他儿子的旧物来,能镇住雾”,才顺顺利利收了那团“念想”。可问他怎么知道,他只摇头,说“好像该这么做”。

温砚知刚要开口再问霜的事,门板忽然被轻轻敲了三下——“笃、笃、笃”,节奏稳,却带着股生人气息,不像是弄堂里的邻居。她心里一动,走到门边时,透过门缝看见个穿藏青制服的身影,肩宽背挺,帽檐压得低,手里攥着个牛皮本子,雨珠顺着帽檐往下滴,在门槛边积了个小小的水洼,倒映着弄堂口的石狮子。

“请问是温砚知温小姐吗?”门外人的声音沉,裹着雨气,像浸了水的石头,“巡捕房刑事科的,姓陈,叫陈九。想跟您打听点事,关于沈氏烟厂的旧事。”

温砚知顿了顿,还是拉开了门。雨丝立刻扑进来,落在她袖口上,凉得刺骨。陈九抬了抬头,黝黑的脸上有道浅疤从嘴角延伸到下颌,像被刀划了道印子,目光扫过店里的柜台,在那方端砚上停了两秒,最后落在她脸上,语气缓了些:“抱歉打扰,知道这时候上门唐突,实在是案子急。听说令祖父温鹤年先生,曾在沈氏烟厂做过账房?”

“沈氏烟厂?”温砚知皱了眉。这名字耳熟,却想不起在哪儿听过。祖父生前是帮人管过账,可具体在哪家,从没跟她细说,只说“过去的事,记那么清做什么,不如多擦两遍砚台”。有次她翻旧相册,看见张祖父站在厂房前的照片,背景里的招牌被撕了半块,只露着个“沈”字,当时祖父看见,立刻把相册收了起来,脸色很沉。

陈九从牛皮本子里抽出张照片,递过来。黑白照片边缘磨得毛了,上面是片烧毁的厂房,断壁残垣间露着焦黑的木梁,远处的天空泛着灰红,像还飘着烟,空气里仿佛都能闻到焦糊味。“上个月在烟厂旧址挖地基,挖出具尸骨,初步判断是民国二十年那场大火前后的。”他指尖点了点照片上的废墟,指腹沾了点照片边缘的毛边,“法医说尸骨上有刀伤,不是烧死的,像是先被人害了,再扔进火场的。令祖父要是还在,或许能说些当年的事——毕竟他是少数几个在大火后还留在沪上的烟厂老人。”

温砚知接过照片,指尖碰着纸边,凉得发颤。她盯着照片里的断墙,忽然觉得眼熟——好像在祖父那本锁着的红木箱里,见过类似的画稿,是祖父晚年画的,画的也是片烧毁的房子,旁边写着个“沈”字,当时她没在意,现在想来,那画稿说不定就是烟厂的样子。

“祖父去年冬天走了。”她把照片递回去,声音平得没什么起伏,“他没跟我提过烟厂的事,连在烟厂做过账房都没说。您要是想查旧事,或许该问问别的老人,比如城隍庙那边,还有些民国时的老铺子,说不定有人记得。”

陈九接过照片塞回本子,又掏出名片递来,上面印着“巡捕房刑事科陈九”,字迹是刻上去的,凹凸不平,边角还沾着点泥,像是刚从工地回来。“这是我联系方式,想起什么随时找我。”他看了眼店里的挂钟,时针刚过七点,雨还没停,“不耽误您做生意,我先走了,还要去烟厂旧址再看看。”

说完,他转身走进雨里,脚步快,藏青制服的背影很快缩成弄堂尽头的小点,帽檐上的雨珠滴在青石板上,留下串浅浅的水印,又被新的雨丝盖了过去。

温砚知捏着名片,指腹摩挲着凹凸的字迹,心里像被雨浸过似的沉——祖父从没提过烟厂,可这照片、这尸骨、还有那本锁着的红木箱,总让她觉得,祖父和那场火,未必没关系。尤其是那方砚台,自从听到“沈氏烟厂”这名字,砚底的霜气好像更重了,绕着缺角转得更快,像在着急什么。

她关上门,刚转身,就看见那抹藏青影子飘在身边,比平时离得近,几乎要贴到她肩膀。他的身形晃了晃,像被风吹得不稳,连长衫的颜色都淡了些,却死死盯着陈九离开的方向,眼神里的茫然掺了点别的东西,像不安,又像恐惧,嘴里冒出半句模糊的话,轻得像错觉:“火……烟……沈……”

温砚知心里一紧。她想起刚才陈九说的“民国二十年大火”,想起影子听见“烟厂”时的反应,再看砚底那圈霜气,忽然觉得这方砚、这个影子、还有烟厂的火,像被一根看不见的线缠在一起,线的一头拴着祖父的秘密,另一头藏在雾里,不知道连着什么。

“要不,我们去城隍庙走走?”温砚知忽然开口,顺手拿起搭在椅背上的外搭,领口别着片银杏叶——前阵子在城隍庙捡的,黄透了,却一直没舍得扔,“张叔的糖人摊该出了,你前儿不是说,闻着糖香觉得熟?说不定去了,你能想起点什么。”

影子转过头,身形又凝实了些,能看见他眼底的茫然淡了点。他没说话,只是飘到门口,像在等她开门——这是三个月来,他第一次主动有“回应”,温砚知心里微动,拿起钥匙,轻轻拉开了门。

雨还没停,只是小了些,细蒙蒙的飘在空气里,把弄堂里的老墙染得发深。隔壁王婶已经起来择菜了,竹篮放在门口,“咔嚓”的择菜声混着雨声,倒显得热闹。王婶看见温砚知,探出头笑:“砚知丫头出门啊?这天潮,带把伞,别淋着了。”

“去城隍庙看看张叔的糖人。”温砚知笑着应,目光扫过王婶门口的竹篮,里面用油纸包着几块东西,印着个小小的砚台图案——是张守义糖人摊的记号,张叔做糖人几十年,手艺好,尤其是梅花形状的,跟祖父砚台的暗纹很像。

“张老头的糖人是好,就是年纪大了,总说记性差。”王婶说着,忽然压低声音,往左右看了看,“对了,昨天有穿制服的来问你,还提了沈氏烟厂——你可别多掺和啊,那地方不太平,上个月挖地基挖出骨头,夜里都有人听见哭呢,说是烟厂的冤魂没散。”

温砚知心里沉了沉,刚要追问,身边的影子忽然晃了晃,像是被“冤魂”两个字惊到,连藏青长衫的颜色都淡了些,几乎要和雨雾融在一起。她没再多问,只跟王婶道了别,往弄堂口走——影子跟在她身边,比平时离得更近,偶尔会盯着路边布店挂着的藏青细布看,眼神里的茫然又重了些,像被什么勾住了记忆,却怎么也抓不住那点碎片。

走了约莫半刻钟,城隍庙的石狮子渐渐清晰。狮子被雨水洗得亮堂堂的,嘴角的纹路都透着股湿润的凉,门口的摊贩已经支起了棚子,卖糖炒栗子的刘叔正用铁铲翻炒,香气混着雨气飘过来,暖得人心头发软;穿旗袍的太太领着孩子,在卖风车的摊前停住,孩子手里的风车转得“哗啦啦”响,把雨丝都搅得乱了;还有个穿学生装的小姑娘,扎着麻花辫,正踮脚往糖人摊的方向望,辫梢的红绳晃来晃去,像团小火苗。

温砚知往糖人摊走,张叔正坐在小马扎上,手里拿着个黄铜糖模,正往里面倒熬好的糖稀,金黄的糖稀在模子里慢慢流开,映着棚子上的油布,泛着暖光。“砚知丫头来啦?”张叔抬头看见她,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笑得和善,“还是要蝴蝶糖人?跟你祖父当年一个口味。”

“对,要两个。”温砚知应着,站在摊边等。身边的影子忽然飘近了些,目光落在张叔手里的糖模上,透明的指尖轻轻抬了抬,像是想碰,又像在克制——他的身形比刚才凝实了些,能隐约看见他眼底的“熟稔”,比上次闻糖香时更重,像在哪儿见过这糖模。

张叔很快做好两个蝴蝶糖人,用竹签串着递过来:“刚出锅的,小心烫。”温砚知接过,顺手递了一个给影子——明知他接不到,却还是习惯性地递过去,就像小时候给祖父递擦砚布那样自然。

影子的手刚碰到糖人,忽然顿了。温砚知看见,他透明的指尖沾到了点糖稀的微光,连带着身形都清晰了些,眉骨的轮廓、眼尾的弧度,竟隐约能看清了,像幅被雾遮住的画,慢慢露出了线条。他盯着糖人,嘴唇动了动,声音轻得像耳语,却清晰地传进温砚知耳朵里:“这个……爹给我买过……在烟厂门口……”

温砚知还没来得及问“爹是谁”,身后忽然传来沉实的脚步声——“噔、噔”,踩在石板上很响,混着周围的喧闹,却格外扎耳。她回头一看,是陈九,手里还拿着那个牛皮本子,正站在不远处,目光落在地上的一张旧报纸上——报纸是昨天的,边角湿了,上面印着烟厂旧址的照片,旁边配着行小字:“民国二十年大火遗址,近日挖出不明尸骨,巡捕房已介入调查”。

陈九也看见了她,走过来时,目光先扫过她手里的糖人,又落在她身边的空位上——虽然看不见影子,却下意识地顿了顿,眉头微蹙:“温小姐,这么巧?你也来买糖人?”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关于沈氏烟厂,我刚想起件事——令祖父当年,有没有留下过一个黑色的布包?布包上绣着个‘梅’字。”

温砚知心里一动,刚要开口说“没见过”,身边忽然“啪”的一声——递出去的糖人掉在地上,糖稀摔得散开,沾了满是泥点的石板,那点暖光瞬间没了。她转头看影子,他的身形晃得厉害,几乎要散成雾气,只有一点点藏青的衣角还飘着,嘴里冒出半句模糊的话,轻得像被风吹走,却带着股说不出的急切:“布包……爹的……火里丢的……”

陈九的目光立刻落在地上的糖渣上,又抬头看向温砚知,眼神里多了几分探究:“温小姐,你身边……还有别人?”

“没、没有。”温砚知连忙蹲下身,假装去捡糖渣,挡住陈九的视线,指尖碰到冰凉的石板,心里却慌得厉害——影子的反应太异常,陈九又突然问起黑色布包,这布包,说不定真跟祖父、跟烟厂的火有关。

影子这时慢慢飘到她身后,尽量贴着她的后背,身形又淡了些,几乎要和雨雾融在一起。他没再说话,只是透明的手轻轻碰了碰温砚知的头发,像在提醒她快离开,又像在害怕什么。

张叔这时走了过来,手里拿着块干净的布,笑着打圆场:“这下雨天手滑正常,丫头别慌,张叔再给你做一个。”他蹲下身帮温砚知擦地上的糖渣,声音压得低些,对着温砚知的耳朵轻声说,“那布包,你祖父当年托我爹保管过,后来又拿走了,说是‘要藏个重要东西’,你别跟陈警官说实话,这案子不简单。”

温砚知心里一震,抬头看向张叔,张叔却已经站起身,转身去熬糖稀了,仿佛刚才什么都没说。陈九的注意力被张叔引开,眉头却没松:“张老先生,您在沈氏烟厂大火前后,是不是也在城隍庙摆摊?有没有见过什么特别的人,或者特别的布包?”

张叔手里的糖勺顿了顿,笑着摇头:“年纪大了,记不清喽,那时候兵荒马乱的,能活着就不错了,哪还顾得上看别人带什么包。”他把刚做好的糖人递给温砚知,“丫头,快拿着吃,凉了就不好吃了。”

陈九还想再问,口袋里的哨子忽然响了,是巡捕房的紧急信号。他看了眼温砚知,又看了眼张叔,眉头皱得更紧,却没再多说:“我还有事要回局里,温小姐,想起布包的事,一定要联系我。”

说完,他转身往城隍庙外走,牛皮本子攥得更紧,脚步比刚才更急,藏青制服的背影很快消失在雨雾里。温砚知捏着手里的糖人,糖稀已经凉了,硬得硌手,心里却乱得像团麻——张叔的话、影子的反应、陈九问的布包,还有祖父锁着的红木箱,所有的线索都像散在雨里的墨,

头一次写民国文来点热度吧!这本书大概写的有点儿少……?,But一定能治好我剧情拖沓的毛病吧?[抱抱]但愿吧。

一天一更一定不行,那更新速度只能看我能不能有新灵感[菜狗]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砚底凝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