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燕赵旧时约 > 第80章 帝心(一)

燕赵旧时约 第80章 帝心(一)

作者:雾里看蛙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8-31 21:27:50 来源:文学城

邺城的平静是暗流涌动中的平静,正值盛年的君主逐渐病重,很多人的心思就多了起来,何况太子暐正当年少,何况这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刘长嫣往日不爱出门,现下更是不出门了,她除了每逢初一十五去长秋宫觐见可足浑皇后,就连宜都王府乙那楼彼岸那里也鲜少去说话了。

一来年下事多,二来身子不便,三来就是她多少深知这邺中的风云。尤其近些日子,面对越来越多欲要向她示好的贵妇,刘长嫣直接以养胎为由,闭门谢客。

因太原王府地位,往常并不缺贵妇想与刘长嫣攀交情,但往常是往常,现在这个时候,这些人无疑是来架桥拨火的。

如刘长嫣之前所想,倘慕容儁逝世,不管太子暐是否顺利即位,慕容恪都会被架在火上烤。甚至直白的说,慕容儁身后太子暐能否登基,都将会取决于慕容恪的心意。

有的事,你怎么想不重要,别人怎么看才重要。刘长嫣知道慕容恪对那个位置没有想法,可是除了她,燕国又有几个人也这样想呢?

燕国能够称霸中原,慕容恪几乎是打下了半壁江山,慕容儁给他封爵,让他拜大司马之位,号令举国兵马,秉掌枢机,已是权倾朝野,这是慕容儁要酬慕容恪之功,也是对他的信任,他的功劳有目共睹,他的忠义却不是每个人都会相信。

莫说当今世道弱肉强食,礼法不存,就是太平盛世,一个人手握滔天权势,负有无上威信,在君主将去之时,皇位于他唾手可得,旁人看在眼里,如何能不动心思呢?权争派趁势煽风点火,在人意料之中。就是实干派的大臣,这时候也很难不生出想法,毕竟这是个不安稳的世道,不安稳的世道中更需要一个盛年有为的君主,慕容暐距离这个标准有多远,慕容恪恰恰就有多苻合这个条件,一句“主少国疑”,一句“国赖长君”,八个字就能掀起一场改天换日。

所以,之前太原王府仅是树大,而今已然招风。

有的事,别人怎么看不重要,你怎么想才重要。慕容恪管不了那么多人的嘴,每日照常上朝听政,勤勉如往,罢朝归家则陪着刘长嫣安心养胎,平日也不宴饮,不会客,一贯的低调。他这般,刘长嫣也不惧人言人心,将该打发的人打发了,两个儿子与身边人该告诫的告诫了,勒令府中人不许私通外处,妄议朝政,更不得对外人露出骄慢来,整个太原王府上下安然如常。

不仅如此,慕容恪待慕容儁有多恭敬,刘长嫣待可足浑皇后便有多恭敬。外人怎么想他们夫妻,刘长嫣顾不了,他二人自问坦荡无私便是了。因此,即便她现下怀着身孕,仍是每逢初一十五,寒来暑往风雨不掇地去长秋宫给可足浑皇后请安。

好几次乙那楼彼岸都看不下去了,劝她保重身子,非必要时少来一次也无妨,毕竟命妇入宫礼仪繁琐,即便她们是宗室王妃,每到觐见长秋宫那日,也要四更天不亮就要早早起身,一身穿戴加高髻大妆的,对孕妇已是折腾,再往长秋宫一坐就是半日,回到府中还有操心不完的各种事务,寻常人都累得够呛,何况身怀六甲的人?

刘长嫣闻言只是摇了摇头,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外界的猜疑有增无减,一点风吹草动可能都会引来灭顶之灾,她不能在这个时候教人挑出一点错处,哪怕是一句闲言碎语,都会让慕容恪成为攻讦的对象。

乙那楼彼岸早听了无数风言风语,如何会不知道刘长嫣的心思?有段玉容巫蛊之祸在前,现在她们这些宗室王妃有哪个敢怠慢可足浑皇后呢?除宫中宣召和各种宴饮必至,初一十五的朝觐更是不会缺席的。

刘长嫣不是段玉容,可足浑皇后也不会傻到用同样的手段去铲除威胁,毕竟刘长嫣从未对她有半分不敬。直白点说,可足浑皇后也不敢。

可足浑皇后是皇后,可足浑氏在燕国却不是什么一等权贵,勉强也只是因为出了个皇后而跻身一流罢了。燕**政大权皆掌于慕容氏子孙之手,即便为后族,也是处于被慕容氏宗王们生生碾压的地位,何况慕容恪是众宗王之首?刘长嫣虽非鲜卑族类,名义上却是顶着皇甫真之女的名义嫁给了慕容恪为正妃,慕容氏用士族治理天下,皇甫真更是这些士族中的顶尖人物。

综上,可足浑皇后实在不具备向慕容恪和刘长嫣下手的实力和勇气,慕容儁也不会允许。

乙那楼彼岸知道,刘长嫣这样恭敬,俱是为了丈夫和儿子。

她的劝刘长嫣没有听,乙那楼彼岸也未在意,日常进宫倒很是照顾四嫂的身体,刘长嫣也很知这个弟妹的情。

可足浑皇后不是没有忧虑,也曾客套地跟刘长嫣说怀了身子不必次次进宫,注意好生保养之类的话,刘长嫣尚且拒绝了乙那楼彼岸交心之语,对于可足浑皇后的恩典当然不能直接应下,她笑称自己身体还好,仍是朝觐如常。

种种,可足浑皇后看在眼里,如何想就是可足浑皇后的胸襟了。

好在,刘长嫣说的不是客套话,她身子一贯稳健,虽然有些年岁怀了这个孩子,腹中胎儿却一直安稳得很。日常乏累有些,觐见也不过初一十五,府中事务也有玉光不时来帮把手,倒也碍不着什么。

十二月,慕容儁寝疾。

对于君主,尤其是立志统一天下的君主来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一生纵横捭阖,雄心万丈,正当盛年却死于基业未竟之时。

慕容儁已被这样的痛苦笼罩许久,他浑浊的眼睛扫过太子暐与文武重臣,诸人各异的神色,各怀的心思,皆在他的眼中。

最后,他的目光停在一身澄清的慕容恪身上,可能真是时也命也。

他对慕容恪道:“朕的病是好不了了,现今晋室与苻秦未平,景茂年幼,国家多难,朕想效仿宋宣公,将社稷江山传与你,如何?”

此言一出,不止太子暐与众臣,便是慕容恪肃然的脸上都出现了惊色,他当即下跪,“太子虽幼,却是胜残致治之主,臣实何人,敢干正统!”

慕容恪反应极快,正因反应快,说的才句句是肺腑之言。他不以嫡庶为心病,但在他的位置上,却会永远遵循礼法。就是对于皇位,他也从不曾生出任何想头。

慕容儁说得直白,莫说慕容恪,就是其他有想法的人,此刻也断不能有半分犹豫的。

慕容儁愠怒,容色里皆是难言的无奈和不甘,“朕信你之能,方将社稷托付,兄弟之间,岂需虚饰?”

慕容恪风骨铮铮,直言:“陛下既认为臣堪为承担天下之任者,又如何认为臣不能辅佐出一代名主呢?”

此话何等豪横,估计是慕容恪一生中唯有的桀骜之言了。在当时的情形下,这话无疑也抚平了很多人的心,比如神色变幻万千的太子暐,比如心思各异的群臣。

再比如,慕容儁。

他放缓了神色,露出些笑意,“倘四弟能为周公,朕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李绩也是清方忠亮之辈,四弟必要予他重用!”

这件事不是秘密,很快便传遍了朝野,这君臣兄弟间的对话更是被史家秉笔直书。当下很多人的心境就是各有不同了,有人疑心,有人安心,有人悬心,有人忧心,也有人痛心,总之无法一一道尽。

同样的故事在历朝历代重演过很多次了,武王托孤周公、刘备托孤诸葛亮、曹睿托孤司马懿......今有慕容儁托孤慕容恪,也在众人意料之中。

很多人是事后才反应过来的,但在场能亲耳听到二人对话的臣子没有一个是简单的,当慕容儁一开口,多位见惯风云的老臣心下皆是难控地一咯噔。因为慕容儁最先开口说的是要效仿宋宣公,并不是直接请慕容恪行周公事。

宋宣公是谁?是个死了有小一千年的人物了,不读书的听名字也隐约知道是个周朝诸侯,一国之君。

能让人扬名的从来不是身份,是作为。

宋宣公最出名的作为就是摒弃周朝宗法之制,临死前为了宋国国祚,将国君之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公子和。

帝王家最重香火,国君若要永享庙飨,名传后世,必会将权柄代代传给自己的子孙。否则,有朝一日被移出太庙都有可能。宋宣公为了国家如此大公无私,可见胸襟了。事情若没有意外发展,大公无私的宋宣公定是国君堆里的孔融,百世流芳的。相反的,宋宣公却并未因此获得什么好名声,反是死后一身骂名。

无疑的,首要原因是他破坏了周朝礼法,令很多人利益受损。更致命的却是此举在礼法破坏以后,给宋国带来了长期的政治动荡。

宋宣公死后,公子和即位为宋穆公。不到十年,宋穆公病重,为了报答兄长的传位之情,他死前选择将君位归还宋宣公一系,传与了宋宣公之子与夷,与夷就是宋殇公。

知恩图报,礼尚往来,这本是兄弟情深的一段佳话。宋穆公的做法却引起了儿子公子冯的不满。公子冯早忘记了当年伯父传位父亲的情分,想当然觉得他父亲是国君,自己理当是宋国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升米恩,斗米仇,权势场中如此尤甚,有时甚至难言对错。于是在大夫华督支持下,公子冯发动政变杀死宋殇公,谋夺了君位。

事情到这里远远没有结束,不过是一个开始。从此,宋国如被巨石打乱的静水,泛起阵阵涟漪和波浪,一系列谋夺君位的政变斗争轮番上演,动荡长达几十年,持续了五代国君之久才被平息,后世称为“五世之乱”。

事不由宋宣公生,咎却由宋宣公起,特别是在以礼乐之制为准绳的时代,宋宣公就成了拨乱国家的罪人。

旧事如刀,史书中血笔昭昭。慕容儁此时以宋宣公作比,对慕容恪说出这个提议,到底是想诚心传位,还有有意试探,每个人心里忽然都有了一杆摇摆不定的衡,当时在场的重臣竖着耳朵悬着心听完兄弟二人的对话,谁都没有敢多喘一口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