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盐雪辞 > 第2章 第二章 暗流涌动

盐雪辞 第2章 第二章 暗流涌动

作者:柒壹陆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1 12:32:41 来源:文学城

扬州,暮春的雨总带着黏腻的潮气。

盐运使司衙门的青灰瓦檐下,雨滴顺着飞翘的檐角滑落,在青砖地上砸出细密的水洼,映着门前两尊石狮子威严的倒影。

衙门后堂的雕花木窗敞开着,风裹挟着雨丝吹进来,拂动了案上摊开的盐课账簿,也让空气中那股若有若无的檀香,添了几分冷意。

新任两淮盐运使赵德贤端坐在主位的梨花木太师椅上,一身石青色补服熨帖平整,胸前的鹭鸶补子在天光下泛着暗纹。

他手边的霁蓝釉茶杯里,君山银针的芽叶早已沉底,茶水凉透,却没动过几口。

他的目光落在下首端坐的沈如澜身上,那双狭长的眼睛里带着审视,像在掂量一件待价而沽的珍宝——准确说,是掂量沈家这块肥肉能榨出多少油水。

沈如澜一身月白色宁绸长袍,外罩银灰色暗纹马褂,脑后的那条发辫用同色绦子束着,垂在背后,随着呼吸轻轻晃动。

她坐姿端正,双手交叠放在膝上,帽檐下的脸庞依旧光洁,只是眉宇间比在盐仓时多了几分从容,仿佛面对的不是手握盐政大权的朝廷命官,而是寻常生意伙伴。

“沈公子年轻有为啊。”赵德贤终于开口,声音带着官场上惯有的拖腔,慢悠悠地,“沈家偌大的家业,从老东家手里交到你手上,不仅没出乱子,反而把盐场、漕运打理得井井有条,连漕帮那些难缠的角色都服你,真是后生可畏。”他说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边缘,目光却没离开沈如澜的脸,试图从他表情里找出一丝局促。

沈如澜微微欠身,动作幅度不大,却礼数周全:“大人谬赞。”她的声音依旧是刻意压低的清朗,带着恰到好处的谦逊,“沈家能有今日,全赖祖上积德,老夫人在府中坐镇,稳住人心;更靠扬州诸位同仁扶持,还有像大人您这样的朝廷官员体恤商户,照拂周全。如澜年轻识浅,不过是守着家业,不敢有半分懈怠罢了。”

这番话既捧了赵德贤,又点出沈家根基深厚,不是孤立无援,滴水不漏。

赵德贤轻笑一声,指尖在桌面上轻轻点了点,发出“笃笃”的声响,打破了屋内的平静:“提点不敢当。只是本官初到扬州,接手盐务,翻看往日账簿,倒发现些问题。”他话锋一转,语气沉了几分,“近年来盐课征收,颇多阻滞。有些商户仗着家底厚、根基深,对朝廷的课税总是拖拖拉拉,甚至想方设法少缴漏缴。这报效朝廷之心嘛……似乎就淡了些。”

他抬眼看向沈如澜,眼神里的敲打之意再明显不过——他口中的“有些商户”,明摆着就是指沈家。

沈如澜心中冷笑。这赵德贤刚到任,就急着敛财,手段倒是直接。但面上,她依旧恭敬,甚至微微蹙起眉,露出一丝凝重:“大人明鉴。沈家历来谨守朝廷法度,盐课正税从未敢有分毫延误短缺。每月初一,必定将足额银两缴入盐运司库房,账簿清晰,可随时查验。”

她顿了顿,话锋微转,“不过大人新官上任,励精图治,想为扬州盐务扫清积弊,这份心,沈家深为感佩。听闻大人近来正筹划修缮运河闸口——那闸口年久失修,去年汛期还冲坏了几艘漕船,确实该修。沈家愿捐输五万两白银,略尽绵薄之力,也为扬州百姓做些实事。”

五万两。

赵德贤眼中闪过一丝满意,那丝光芒快得让人抓不住,随即又被他掩饰下去。

他端起凉透的茶杯,抿了一口,才缓缓道:“沈公子果然深明大义,懂得为朝廷分忧。”但他要的不止这些—— 一次性的捐输不够,他要的是长久的“孝敬”,是沈家彻底臣服于他的掌控,“不过,这盐务繁杂,远不止明面上的课税。漕运要打点漕帮,缉私要疏通巡盐御史,连引岸划分都要和地方官协调……哪一处不要银子?”

他话锋又转,提起了另一家盐商:“潘家宝隆号的潘东家,前日来见本官,可是诉了不少苦。说如今行市艰难,有些人家大业大,垄断了好几个引岸,压得中小商户喘不过气。沈公子,你说这事儿,本官该怎么处理才好?”

这话既是施压,也是试探——试探沈家的底线,也想挑拨沈家和其他盐商的关系,坐收渔利。

沈如澜端起面前的茶杯,轻轻吹了吹并不存在的热气,语气依旧从容:“大人,引岸划分是按朝廷规制来的,沈家的引岸都是祖上合法承袭,这些年也一直按规矩缴纳引税,从未逾矩。至于潘东家说的‘垄断’,恐怕是误会——扬州盐商数十家,各有各的引岸,各做各的生意,沈家从未阻止过别家正常经营。”

她话里带着软刺,“倒是有些商户,总想用些旁门左道抢生意,比如在盐里掺沙、压低价格搅乱市场,这些事,大人或许也该查查。”

她没明说宝隆号做过这些事,却点到为止,让赵德贤心里有数。同时,她又看似无意地提了一句:“前几日江宁织造曹大人还来信,问起扬州盐务近况,说若有需要,他可在京中为扬州商户说几句话。”江宁织造曹家,虽不比从前风光,却仍是皇商,与内务府素有往来,在京中也有几分人脉。

沈如澜这话,是在提醒赵德贤——沈家在朝中并非全无根基,不是他能随意拿捏的软柿子。

一场谈话,看似风平浪静,你一句我一句,全是官话套话,实则暗潮汹涌,每一句话都藏着机锋。

直到日头偏西,沈如澜才起身告辞,赵德贤送她到门口,脸上堆着笑,眼神却依旧深沉,像藏着未说出口的算计。

宝隆盐号位于扬州城南的钞关街,紧邻运河码头,地理位置极佳,铺子也比寻常盐商的气派——朱漆大门,金漆招牌,门内的天井里还摆着两盆半人高的铁树,透着一股暴发户式的张扬。

但此刻,内室里的气氛却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潘世璋陷在一张铺着虎皮的太师椅里,他身材肥胖,穿着一身枣红色织金缎袍,领口的盘扣崩开了两颗,露出圆滚滚的肚子。

他手里捏着一个翡翠鼻烟壶,却没心思闻,只是重重地哼了一声,鼻烟壶在他指间转得飞快,仿佛要被捏碎。

“五万两!”他猛地一拍桌子,桌上的茶碗被震得跳起来,茶水洒了一地,“他沈家倒是阔气!赵德贤刚提了修缮闸口,他一出手就是五万两!这分明是打我的脸!”

他气得脸上的横肉都在抖动,小眼睛里满是妒恨,“沈如澜那个黄口小儿,毛都没长齐,就敢骑到老子头上拉屎!想当年,他爹在世时,见了我还得客客气气的!”

站在一旁的账房先生王敬之,穿着一身灰布长衫,戴着一副圆框眼镜,手里捧着一本账册,吓得大气不敢出。他跟了潘世璋十年,深知这位东家的脾气——贪婪又暴躁,见不得别人比他好。

他小心翼翼地劝道:“东家息怒。沈家树大根深,老东家在世时就打下了坚实的根基,盐场、漕运都握在手里,还有老夫人在府中稳住局面。那沈如澜虽年轻,手段却狠辣得很,上次漕帮想涨运费,被她几句话就压下去了,码头、盐场的人都服她。而且……”

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听说沈家最近和江宁织造曹家搭上了线,曹大人还特意给沈老夫人送了贺礼。”

“曹家?”潘世璋的小眼睛眯了起来,闪过一丝阴狠,“你说的是曹瑾那个废物点心?除了吃喝玩乐、讨好宫里的人,他还会什么?当年曹家亏空那么多,若不是皇上开恩,早就抄家了!沈家想靠他?哼,真是找错了靠山!”他不屑地嗤笑一声,却又有些心虚——曹家再落魄,也是皇商,比他这个纯粹的盐商,多了一层与朝廷的联系。

他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踱步到窗边,看着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咬牙道:“赵德贤那边,再加码!他沈家出五万,我们就出六万!我就不信,喂不饱这条饿狼!”

他要让赵德贤知道,宝隆号比沈家更“懂事”,更能给他带来好处,“还有,你让人去查!给我盯紧沈家的一举一动!特别是沈如澜那小子,我就不信他一点错处都没有!盐船上的盐有没有掺假、账目的收支有没有漏洞、漕运的路线有没有违规……只要找到一点把柄,就给我往死里捅!我要让他知道,扬州盐商的老大,不是他想当就能当的!”

王敬之连忙点头:“是,东家,小的这就去安排人查。只是……沈家的账目一向严谨,盐场也管得严,怕是不好找把柄啊。”

“不好找也得找!”潘世璋眼睛一瞪,“就算找不到实锤,也得造点谣言!比如说说他沈如澜年纪轻轻就贪赃枉法,或者说沈家的盐质量差,让那些商户不敢跟他合作!总之,不能让他好过!”

王敬之不敢再劝,只能躬身应下,退了出去。

内室里只剩下潘世璋,他看着窗外的雨,脸上的肥肉扭曲着,眼神里满是怨毒——他经营宝隆号多年,一直想取代沈家,成为扬州盐商的龙头,可沈如澜的出现,却让他的希望成了泡影。他绝不甘心。

从盐运使司衙门出来,沈如澜乘坐的青呢官轿缓缓驶在扬州的街道上。

轿子的帘布是暗纹的苏绣,隔绝了外面的风雨和喧嚣,里面铺着厚厚的锦垫,坐起来很舒服。

但沈如澜却没心思享受,她靠在轿壁上,揉着眉心,赵德贤那带着算计的眼神、潘世璋那贪婪的嘴脸,还有他们那些明枪暗箭,在她脑海里盘旋,让她有些疲惫。

这些年,她以男子身份执掌沈家,应对过的刁难、算计不知有多少,早已习惯了在商场、官场的夹缝中生存。

赵德贤的勒索、潘世璋的嫉妒,她都能应对——五万两银子虽多,却能暂时稳住赵德贤,避免他在盐务上给沈家使绊子;潘世璋的小动作,只要她多加留意,也能化解。

轿外传来市井的喧嚣,小贩的吆喝声、马车的铃铛声、行人的谈笑声,混在一起,透着鲜活的烟火气。

沈如澜下意识地掀开轿帘一角,目光掠过街边的店铺——绸缎庄、茶肆、点心铺……忽然,她的目光停在了一间书画铺的招牌上——“墨香斋”。

那一瞬间,今日在“墨香斋”门口见到的身影,悄然浮现在眼前。

淡青色的布裙,素银簪子挽着的长发,还有那双带着忧愁却依旧清亮的眼睛,像一株生长在幽谷的兰草,清冷、坚韧,却又带着一丝脆弱。

还有那幅《墨兰图》,笔意通透,格调不凡,寥寥几笔,却将兰草的风骨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知为何,想到那个身影,想到那幅画,沈如澜心中的烦躁和压抑,竟渐渐平息了些。

仿佛在纷扰的尘世中,找到了一片能让她静下心来的角落。

“沈福。”她忽然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柔和。

轿旁的沈福立刻停下脚步,躬身应道:“少爷,老奴在。”他跟随沈如澜多年,熟悉她的脾气,听出她语气里的变化,心里有些疑惑。

沈如澜放下轿帘,靠在锦垫上,语气平淡,仿佛在吩咐一桩寻常的生意:“今日在‘墨香斋’见到的那位苏姑娘,她的画确实是佳品。府中那座新修缮的‘听松园’,正缺些清雅的书画点缀,你去查问一下,可否请她绘制一批花鸟、山水小品。润笔从厚,不必亏待她。”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记住,只谈画作,不要打扰她的清静,也不要提及沈家的其他事,更不要让她知道我的身份有任何异常。”她不想让那个清冷如兰的女子,卷入沈家的纷争和她的秘密中。

沈福心中了然,连忙应道:“是,少爷,老奴明白。老奴这就去安排,定不会让少爷失望。”他跟着沈如澜多年,深知她性情冷淡,极少对陌生人这般关照,尤其是女子。这位苏姑娘,显然在少爷心中,有着不一样的分量。

几日后,莲花巷,苏家小院里。

苏墨卿站在窗边,手里拿着一张药方,眉头紧紧蹙着。

这是父亲苏文远的新药方,是她昨日去扬州城里最好的“仁心堂”请李大夫开的。

李大夫说,父亲的病不能再拖,必须用些名贵药材调理,否则会伤及根本。

可药方上的几味药材——人参、当归、阿胶,每一样都价格不菲,加起来需要三两银子。

家中的存银早已用完,上次卖画的二两银子,只够买些普通药材和日常嚼用,如今连一两银子都凑不出来。

她看着躺在床上咳嗽的父亲,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

她开始在心里盘算,哪些邻居或许能暂借一些银子。

巷口的张婶人很好,上次父亲生病,她还送过一碗鸡汤;隔壁的王大爷是个木匠,平日里也常帮她家修修补补。可他们都是普通人家,日子过得也不宽裕,她怎么好意思开口借钱?

就在她愁眉不展的时候,院门外传来了轻轻的叩门声,“笃笃笃”,很轻,却很有节奏。

苏墨卿愣了一下,这个时候会是谁?

她走到院门口,小心翼翼地打开一条缝,看到门外站着一位穿着灰布长衫、面容沉稳的老仆,手里捧着一个锦盒和一份请柬。

她认出,这位是沈府的老仆,前几日在“墨香斋”外,就是他跟在那位沈少爷身边。

“苏姑娘,”沈福看到苏墨卿,连忙躬身行礼,态度恭敬,“老奴是沈府的沈福,奉我家少爷之命,前来拜访姑娘。”

他递过手中的请柬和锦盒,“我家少爷甚爱姑娘的画艺,近日府中新修缮了一座园子,欲以书画点缀,特命老奴前来,想请姑娘绘制一批花鸟、山水小品。这是所需题材、尺寸的清单,还有预付的定金。我家少爷说,姑娘匠心独运,可自行斟酌题材和风格,不必拘泥于清单。”

苏墨卿接过锦盒,入手沉甸甸的。她打开一看,里面是二十锭足色的纹银,每锭五两,加起来足足一百两!

这远超市面上书画的润笔费,足够她支付父亲所有的药费,还能剩下不少钱给父亲买些营养品。

她又打开请柬,里面的清单上列着需要绘制的画作——两幅山水、三幅花鸟,尺寸从三尺到五尺不等,要求很清晰,却没有限制她的创作自由,甚至还写着“可依姑娘心意增减题材”。

这哪里是简单的购买画作,分明是雪中送炭的知遇之恩。

苏墨卿心中震动,眼眶微微发热。

她不明白,那位仅有一面之缘的沈少爷,为何会对她如此关照。是真的欣赏她的画艺,还是有其他原因?

“沈公子……太破费了。”苏墨卿声音有些哽咽,她握着锦盒的手微微颤抖,“墨卿技艺浅薄,恐难承此厚托,辜负沈公子的期望。”她下意识地想推拒,这份酬劳太过丰厚,让她有些不安。

沈福温和地笑了笑,语气诚恳:“姑娘过谦了。我家少爷极少如此盛赞他人的画艺,那日在‘墨香斋’见了姑娘的《墨兰图》,回来后还特意与我说起,称姑娘的画‘有古人风骨,无半分俗气’。这定金是少爷特意吩咐的,姑娘不必推辞,就当是少爷对姑娘画艺的认可。”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一事,少爷说,府中藏书阁藏有不少前人画谱真迹,像《宣和画谱》《芥子园画传》的初刻本都有,姑娘若在创作上需要参考,可随时前往。藏书阁位于外院东侧,独立一隅,平日除了洒扫的仆役,极少有人往来,清静得很。阁中笔墨纸砚都是上好的,姑娘若嫌家中不便,也可在那里作画,省得来回奔波。”

邀请她进入沈府?苏墨卿心下一紧。沈家是扬州数一数二的盐商世家,门第显赫,而她只是个家道中落的“罪臣之女”,孤身女子频繁出入巨富之家,传出去难免会引人非议,于礼不合。

见她迟疑,沈福连忙解释:“姑娘不必顾虑。少爷知道姑娘的心思,特意交代过,藏书阁有单独的侧门可供出入,不必经过内院,不会与沈家女眷碰面。而且少爷事务繁忙,除非姑娘有需要,否则绝不会轻易打扰。姑娘只需安心作画,其他的事,老奴会安排妥当。”

话说到这份上,沈福的语气周到体贴,处处为她考量,拒绝反而显得不近人情,甚至有些小家子气。

苏墨卿低头看着手中的锦盒,里面的纹银泛着温润的光泽,那是父亲的救命钱;而沈府藏书阁里的画谱真迹,更是她梦寐以求的学习机会——那些孤本画谱,寻常画师连见一面都难,更别说细细研读。

对家中困境的忧虑,对可观润笔的急需,以及对艺术的真切渴望,最终压过了她心中的不安。

她深吸一口气,抬起头,对着沈福敛衽一礼,语气坚定:“如此,便多谢沈公子的关照。墨卿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公子所托。”

沈福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连忙侧身让开:“姑娘客气了。若姑娘方便,明日便可前往沈府,老奴会在府外接应。”

送走沈福,苏墨卿回到屋内,将一百两纹银小心地收进木箱的夹层里,又把清单和请柬放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

她走到床边,看着父亲熟睡的脸庞,轻轻握住他的手——父亲的手冰凉,却带着熟悉的温度。

“爹,”她轻声呢喃,“我们有救了。您很快就能好起来的。”

窗外的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可苏墨卿的心里,却像是照进了一缕阳光,驱散了连日来的阴霾。

翌日清晨,雨终于停了。

天空放晴,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扬州的街巷上,青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泛着淡淡的光泽。

苏墨卿换了一身干净的淡蓝色布裙,将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依旧用那根素银簪子挽着,手里提着一个小小的布包,里面装着她常用的几支画笔和一方砚台——虽然沈福说阁中一应俱全,但她还是习惯用自己的东西。

沈府的大门位于东关街最繁华的地段,朱漆大门高达丈余,门楼上“世笃忠贞”的匾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两侧的石狮子威严矗立,门口站着两名身着青衣的护卫,神色肃穆,透着一股豪门世家的威仪。

苏墨卿站在门口,心里难免有些紧张,下意识地攥紧了手中的布包。

就在这时,沈福快步从门内走了出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苏姑娘,你来了。跟老奴来吧,我带您去藏书阁。”他引着苏墨卿从侧门进入沈府,避开了正门的喧嚣。

走进沈府,苏墨卿才真正体会到“豪门”二字的含义。

院内假山叠翠,流水潺潺,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每一处都透着精致。

脚下的青石板路铺得平整光滑,两旁种着名贵的花木,有开得正艳的牡丹,有姿态优雅的兰花,还有一些她叫不出名字的奇花异草,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清新宜人。

仆从们穿着统一的服饰,见了沈福,都恭敬地行礼,却没有丝毫多余的好奇,只是安静地做着自己的事。

苏墨卿跟在沈福身后,目光小心翼翼地扫过周围的景致,心里暗暗惊叹——这样的富贵荣华,与她家小院的清贫,简直是云泥之别。

走了大约一炷香的时间,沈福停在一座朱漆小楼前:“苏姑娘,这就是藏书阁了。”

苏墨卿抬头望去,这座藏书阁共有三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门楣上挂着一块“万卷楼”的匾额,字体苍劲有力,一看便知是名家手笔。

阁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种着几株翠竹,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更添了几分清雅。

沈福推开门,引苏墨卿进入阁内。

阁中宽敞明亮,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洒进来,落在一排排书架上。

书架上摆满了书籍,从经史子集到诗词歌赋,再到各类杂记、画谱,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靠窗的位置设有一张宽大的画案,案上摆放着上好的宣纸、各色颜料、大小湖笔,还有一方雕工精致的端砚,砚台里的墨已经研好,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姑娘,您看这里还满意吗?若是缺什么,尽管跟老奴说。”沈福问道。

苏墨卿走到画案前,轻轻抚摸着光滑的宣纸,心里满是欢喜:“这里很好,多谢沈管家费心了。”

“姑娘客气了。”沈福笑着说,“老奴就在阁外候着,姑娘若有需要,喊一声便可。”说完,他便退了出去,轻轻带上了门。

苏墨卿独自留在藏书阁里,先是走到书架前,小心翼翼地翻看那些画谱。

《宣和画谱》的初刻本,纸张已经泛黄,却保存得极为完好;《芥子园画传》的彩印本,色彩依旧鲜艳,每一幅图都绘制得极为精细;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孤本画谱,上面记载着许多早已失传的笔法和技巧,让她看得如痴如醉。

不知过了多久,她才恋恋不舍地回到画案前,铺开宣纸,拿起一支湖笔,蘸了些淡墨,开始构思画作。

她今日想画一幅《春雨江南图》,描绘雨后江南的清新景致——这是她昨日在路上想好的,也是她最擅长的题材。

她提笔蘸墨,笔尖落在宣纸上,轻轻勾勒出远山的轮廓。

墨色浓淡相宜,线条流畅自然,很快,一座朦胧的远山便出现在纸上。

就在她准备蘸取花青,为远山上色时,阁门被轻轻推开了。

苏墨卿吓了一跳,手一抖,笔尖在纸上多画了一道墨痕。她抬头望去,只见沈如澜走了进来。他今日穿了一身雨过天晴色的宁绸长袍,领口和袖口绣着淡雅的竹叶纹,没有戴瓜皮帽,乌黑的长辫用一根玉带束着,垂在背后。少了些商场上的锐利和官场上的客套,多了几分闲适的书卷气,让他原本清俊的脸庞,更添了几分温润。

“苏姑娘,抱歉,打扰你了。”沈如澜看到她笔下的墨痕,眼中闪过一丝歉意,“我只是路过,见阁门开着,便进来看看。”

苏墨卿连忙起身行礼:“沈公子客气了。是墨卿自己不小心。”

“姑娘不必多礼。”沈如澜走到书架旁,取下一本《十竹斋画谱》,递到苏墨卿面前,“此谱刊印精良,尤其是在花卉翎毛的设色和构图上,颇有独到之处,姑娘若画花鸟,或许能从中得到些启发。”

苏墨卿接过画谱,轻轻翻开,只见里面的花卉栩栩如生,色彩搭配巧妙,笔法细腻精湛,让她眼前一亮:“多谢公子,这本画谱对我帮助很大。”

“姑娘喜欢就好。”沈如澜微微一笑,将画谱放在画案旁的几案上,然后走到离画案不远不近的一张紫檀木椅上坐下,拿起自己带来的一卷《昭明文选》,“姑娘继续作画吧,我在此处看会儿书,不会打扰你。”

她没有离开,也没有过多地与苏墨卿交谈,仿佛真的只是换个清静的地方看书。

苏墨卿犹豫了一下,还是回到画案前,继续作画。起初,她有些紧张,总觉得有人在盯着自己,笔触也有些僵硬。可渐渐地,她发现沈如澜的目光虽然偶尔会落在她身上,却没有丝毫的轻浮和审视,只有纯粹的欣赏,反而让她静下心来,沉浸在创作之中。

偶尔,她会对着画作轻声自语,比如“这里的墨色是不是太重了”“这朵花的姿态好像不够自然”。

每当这时,沈如澜若恰好听到,便会放下手中的书,给出一两句极为精辟的见解。

“远山的墨色可以再淡些,用‘破墨法’晕染,更能体现雨后远山的朦胧之感。”

“这朵荷花的花瓣,可借鉴《十竹斋画谱》里的‘没骨法’,不勾勒轮廓,直接用色彩渲染,会更显灵动。”

他的建议总能切中要害,让苏墨卿茅塞顿开。她没想到,这位出身盐商世家的“公子”,不仅懂画,而且懂得极深,对各种绘画技巧和流派都了如指掌,甚至比一些专业的画师还要精通。

时间悄然流逝,转眼间便到了正午。

苏墨卿放下画笔,看着眼前的《春雨江南图》,满意地笑了。

画中的江南,远山含黛,近水含烟,岸边的柳树抽出新芽,桃花盛开,还有一叶扁舟在水面上缓缓划过,意境悠远,清新淡雅。

她正想向沈如澜请教几句,却不小心手肘碰到了旁边的水盂。“哎呀!”

清水顿时泼洒出来,晕湿了画纸右下角刚画好的一角海棠。

苏墨卿顿时慌了神,这可是她画了一上午的心血!她手忙脚乱地想拿起宣纸,用衣袖去吸干水渍。

就在这时,一只骨节分明的手及时伸了过来,轻轻握住了她的手腕。指尖微凉,力道却很稳,阻止了她的动作。

“别急,越擦越花。”沈如澜不知何时已来到她身边,语气沉着,带着安抚人心的力量。

她迅速走到书架旁,取过一叠干燥的宣纸,铺在被水浸湿的区域,然后用干净的毛笔轻轻吸走多余的墨渍,动作熟练灵巧,没有让水渍进一步扩散。

靠得近了,苏墨卿能闻到沈如澜身上极淡的冷冽清香,那是一种不同于脂粉香和熏香的味道,混合着书墨的气息,清新好闻。她甚至能看清他低垂的眼睫,长而密,像两把小扇子,还有他光洁无须的下颌,皮肤细腻得不像男子。

“还好,颜色未深。”沈如澜仔细检查了一番,松了口气,抬起头看向苏墨卿,“待画纸干透,用浅粉色稍作晕染,将水渍的痕迹转化为海棠花瓣上的露珠,或许能化瑕疵为特殊效果,让画面更添几分灵动。”

她这才意识到自己还握着苏墨卿的手腕,像被烫到一般迅速松开,耳根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薄红。她轻咳一声,转过身,避开苏墨卿的目光:“失礼了。”

苏墨卿的心跳得飞快,脸颊发烫,她连忙低下头,看着自己的衣角,声音细若蚊蚋:“是墨卿自己不小心,多谢公子帮忙。”

阁内的气氛一时有些微妙的尴尬,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暧昧。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两人身上,空气中的墨香似乎也变得浓郁起来。

恰在此时,阁外传来沈福的声音:“少爷,老夫人派人来传话,说江宁曹府有回帖到了,老夫人请您即刻去松涛苑一趟。”

沈如澜神色一正,瞬间恢复了平日的沉稳。她转过身,看向苏墨卿,语气恢复如常:“苏姑娘,府中有急事,我需先行一步。你……”

“公子请忙,墨卿也该回去了。”苏墨卿连忙说道,她正好也想借此机会缓解眼下的尴尬。

沈如澜点点头,目光落在画案上的《春雨江南图》上,眼中闪过一丝欣赏:“姑娘的画很出色。明日若方便,可继续来此作画。”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让沈福备车送你回去吧,路上安全些。”带着不容拒绝的语气。

苏墨卿没有推辞,轻声道:“多谢公子。”

离开沈府时,苏墨卿坐在马车里,心绪纷乱。那位“沈少爷”的雪中送炭、对绘画的深刻见解、举止间的守礼克制,还有方才那瞬间的慌乱和靠近时的清冽气息,像一颗颗石子,投进她平静的心湖,激起层层涟漪。

她不明白,沈如澜为何会对她如此关照。是真的欣赏她的画艺,还是有其他原因?这份疑惑像一团迷雾,笼罩在她心头。可与此同时,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也在悄然滋生——她发现,自己竟有些期待明日与他的再次相见。

马车缓缓驶过扬州的街巷,阳光洒在车帘上,温暖而柔和。

苏墨卿轻轻掀开一角车帘,看着外面热闹的市井景象,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