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雪落红楼万芳春 > 第190章 九五回下 巧邂逅少年藏心迹

孟老太太客气地笑道:“哪里就有老神仙说得这样好?倒叫老身脸上也臊起来了。他们父亲自己是读书的人,自然知道分寸,叫他们多读几年、去一去浮华之气,对他们小孩子家自然是好的。”

张道士自然又是极力称赏一番,跟着便与孟老太太闲谈起来。

自己这一部分的寒暄既罢,孟闻渊退回到兄弟们之列,终于得了自由,他定一定神,便由着思绪自由流转。

清虚观相传本来是几个云游道人晚年定居京郊所建,年岁久远、已不可考,那些道人见闻极广、胸有丘壑,所建的观宇虽只小小几间,却颇具古意。

清虚观的香火一直不盛,倒是京中贵人踏青避暑的好去处,直到约莫三十余年前,此地由当时正值盛年的张道士接管,他长袖善舞、力主经营,将原有房舍屡屡扩缮,清虚观这才逐渐兴盛起来。

观中确有几块古碑。

张道士揣摩贵人雅好,懂得这些古迹的价值,所以修缮归修缮、扩建归扩建,倒并不曾将旧有的痕迹一股脑儿地铲除了,所以这些古碑大多保存完好,偶尔因年久风化而缺去一角、断去半截,也不去管它,且由着那断面截口生满青苔,倒多了一种别样的韵味。

这些碑上或是僧道云游札记、或是旧人趁兴留诗,也有誊刻圣贤警言佳句的,非颜非柳,变化多姿、大有意趣,孟闻渊一进这后山时便注意到了。

儒生常言“子不语、怪力乱神”,孟家家教也是如此,自开蒙起,父亲与叔伯们便教导他兄弟几人勤奋治学、力尽人事,万不可将精力荒废在虚浮鬼神之事上,更不可妄求天命。

所以这进香、拜神什么的本就不是他热衷之事。

孟闻渊今日来此,也不过是为着祖母等人高兴罢了,他的表哥——越潜口中的“梅槑”——更几乎是被他们兄弟一路拖挟着才终于上了出城的马车。

后殿之中香烟缭绕,空气凝滞,闻不惯檀香味道的人容易便觉得气闷。

孟闻渊随祖母兄弟等进了香,见此地无事,他便同五哥孟闻溪悄悄耳语两句,跟着便一个人悄悄地从偏殿侧门转出来,独个儿到外面亭中默誊碑文。

他以手作笔、凭空临摹,也觉滋味无穷。

刚在心中默记完一块碑,孟闻渊听见远处钟楼上传来杳杳钟声,回荡在山林松涛之中,更显悠远肃穆。

他心神一凝,不由得临栏凭眺望,也觉心旷神怡。

这亭子建在高处,又地处后山,正可以极好地俯瞰观内建筑,又可近观山景。

其实在孟闻渊心中,清虚观与其他的寺庙道观无异,不过就是个略体面些的敛财之所,所以在印象中便颇为不喜。

但如今来看,除去先入为主的印象不提,这里的景色的确不错。

背依青山、曲水掩映,殿宇楼阁隐在绿树青松之中,袅袅香烟隐约盘旋而上,半山杳霭流玉、偶有鸟鸣鹤唳,加之观中今日为贵客清场,是以目及之处连半个人影儿也没有,真是好个清净所在。

京都虽然已至初夏,可山中仍是十分清凉。

孟闻渊深深呼吸,只觉空气纯净清冽,与城中又是不同,令人精神也为之一振。

此情此景,他有些后悔没有带上自己的洞箫。

他黑发如墨,身姿若松,头上用来束发的嵌玉竹青色发带在风中轻轻拂动。

若是有人突然闯进这副画面,冷不丁下也许会觉得是某位谪仙人隐居此处。

还真的有人闯进画面。

在这样清净无人的时刻,有两个人从不远一处矮屋中出来,自然逃不过身在高处的孟闻渊的眼睛。

远远看过去,只见两个人影都十分纤细,看着应当是两个女孩子。

其中一人身量高些,穿一件嫩黄衫子,另一人则矮一些,着青色服饰。

两人身姿亭亭,却不住地左右顾盼,似乎颇为谨慎。

道观之中哪里来的女子,这一定是前山来进香的人家的家眷。

孟闻渊不愿偷窥,虽是无人在侧,也准备要回避,却被那两人的动作攫住了目光。

只见穿黄衫子的那个身影尚还十分矜持,穿青色衣服的那个小身影却动作很大,不时左右腾挪,仿佛小猴子一般。

孟闻渊忍不住嘴角一扬,目光不由得一直追随她们。

待她二人又走近了些,以小孟公子的眼力已能看得十分清楚,那确是两个女孩儿无疑,应该是一位小姐同她的贴身丫鬟。

孟家家教甚严,便是这么远远打量一回,孟闻渊也觉十分逾礼,他虽对下面这两人十分好奇,仍是侧过身子,正在转身的这一瞬,他终于看清那个女孩子的面容,瞳仁不禁骤然一缩。

孟闻渊想起自己上课时偷偷盖在《大学》下面的《庄子》——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曾经读过的一切美好的词句篇章似乎在此时都有了具体的形象。

眼前此女仿若月中聚雪,又如远山芙蓉,更可比海棠醉日。

般般入画,一见难忘。

若单是为这罕有的美貌,倒也不至于让他方寸大乱。

眼前这个女孩儿的眉眼虽然已比从前长开了些,但绝不会错——

她正是六年前自己随父兄上京时,在临船舷窗里与自己匆匆一对视便即躲开的那个女孩子。

少年孟闻渊清晰无比地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

他像是做了什么亏心事怕被人瞧见一般,脸上作烧、身体不自觉地向旁边侧了侧,刚好被一根亭柱掩住身形。

一些之前因不关心而过耳不闻的信息,此刻又清晰地在耳边响起——

那是知客道人在观前向管家说的:“得罪了,诸位且随小道往后山去,今日前面是宁荣街贾家清场打醮……”

原来在前面打醮的竟是贾家,是她在的那个贾家。

孟闻渊又想起那个特别的夜晚,他同越潜在那屋顶上听见她和她的丫头唱歌。

那是自己从未听过的调子,婉转、特别,就如同她本人一样令人难忘。

无人时,他也曾持箫一遍一遍重复那个旋律。

他查阅了家中收藏的乐谱,连旧人收集的边陲小调都看了一遍,都没找到这首曲子的名字。

孟闻渊的后背倚在亭柱上,坚实的触感让他定了定神。

自己随身多年的玉佩失落在那一晚,至今都没有寻回。

那自己的心呢,又是什么时候走失的呢?

孟闻渊再悄悄向下看时,却看她似乎略有所觉,微微抬头向四周察看着。

有那么一瞬,她也看向了自己所在的方向。

孟闻渊不禁一惊,身形又向里侧了侧。

但想来她并未看到什么,那个小丫头同她说了几句什么,她便移开目光察看别处去了。

孟闻渊心下稍安,心底最深处却又仿佛怅然若失一般。

他一面暗诽自己此举大非君子行径,一面还是忍不住将目光追随着她。

一直看着她和那个小丫鬟被一个道姑接入水潭旁的一幢小楼,又等了片刻,却始终不见她们出来,只看到那小楼的二层窗口上有一个小孩子露着半个小脑袋向外看着。

她姓林,原籍姑苏。

孟闻渊从小便懂“克己复礼”的道理,也是众人眼中的模范后生。

他生得确实聪明,背书从来不费力,作文章也如有神助,骈文对仗信口拈来。

孟闻渊功课极好、人又勤谨,兴趣虽多但从不沉溺,他自诩行事发乎本心,从未执着于任何一人、一事、一物。

却偏偏自船上一别,便对那个女孩子再也不能忘怀。

哪怕二人甚至谈不上“交集”,激起小孟公子心中涟漪的小石子只是那日船上的匆匆一瞥。

可就连“时间”这个世间至利之器也不能磨灭那一瞥光影的分毫,反而将那一帧画面在岁月中慢慢地、反复地雕琢,如同永远定格了一般,再难忘却。

“一见倾心”这四个字太过沉重,对彼时只有八岁的小孟公子来说并不适用。

这种执着与其说是男子对女子的倾慕,不如说那是一种超脱世俗定义的“羁绊”。

无关风月,却魂牵梦萦。

他觉得自己两人在船上那电光火石间的一瞥,说不准是从前的几世中积攒下来的缘分。

这也是孟闻渊在这六年中慢慢想明白的。

因为想明白了这一点,他才这样默默地、执着地去寻找与她有关的一切痕迹。

至于若是有一日可以有幸与她重逢,到时两人是做知己、兄妹、眷侣,或者只是继续做陌生人,孟闻渊无从强求。

也不会强求。

孟氏进京后,因为圣上的重视、礼待,其子侄也颇受京中世家追捧,孟宏祺严令家人爱惜羽毛、不得结交纨绔,更不准他们斗鸡走狗、淘气冶游,数来数去,京城权贵中只有一个北静郡王府勉强过了孟父那一关,孟闻渊便成了郡王府的常客。

在郡王爷府上,孟闻渊结识了最好的朋友越潜。

这位好朋友的身世有些神秘,既非官、又非民,行走于三教九流之间,说话出人意表,消息也比常人灵通。

论理这该算是异类,是“正经”读书人该远离的那类人。可孟闻渊却与他极为要好,两人几乎无话不谈。

可即便这样,孟闻渊却从未将他与林姑娘的事告诉越潜。

那是他自己心内的一块秘密。

可怜的单箭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90章 九五回下 巧邂逅少年藏心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